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人类应该怕AlphaGo吗?

人类应该怕AlphaGo吗?

人类应该怕AlphaGo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0#wechat_redirect

人类应该怕AlphaGo吗?
原创 2016-03-15 慕溪 ijingjie

(点击收看由《境界》独立出品的微电影《爱是怎样炼成的》,时长8:55,请在WIFI环境下播放)
点击图片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时评】
文/慕溪

这场与会自己学习的AlphaGo的对战失败,引发人类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担忧---机器会变得比人聪明吗?人的尊严何在?如果机器可以模拟人的神经,进而具有推理抽象思维甚至情感的能力,人和机器的区别在哪?人工智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统治我们的生活吗?

人类一向不喜欢失败,尤其是败给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而这几天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与AlphaGo交战中连输3局,尽管13日举行的比赛李世石扳回一局,但比赛取5局3胜制,不管15日的结果如何,其实人类已经输掉了比赛,而这样的失败并不偶然。

一个月前,AlphaGo以5:0的胜绩击败欧洲围棋冠军樊麾,早在1997年,IBM公司的国际象棋电脑“深蓝”就战胜了当时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11年电脑沃森在美国电视智力问答节目中战胜历代冠军;2012年被封为永世棋圣的米长邦雄被软件Bonkras击败……

而这次的失败却引起了不小轰动,因为在围棋这个“人类最后的智力骄傲”上遭遇了惨败。AlphaGo的算法相比之前大大优化,不再单单依靠摸索所有可能的暴力算法,而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模仿人类神经网络的能进行抽象思维的“深度学习”算法,“它不是一个设计完就结束了的程序,AlphaGo会自己学习,观察它学习各种技能真是太美妙了。”DeepMind公司联合创始人德米斯·哈萨比斯如是说。

这场与会自己学习的机器“狗”的对战失败,无疑触动了人们的神经,再次引发了人类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慌---机器会变得和人一样吗?甚至比人聪明吗?那么人的尊严何在?如果机器可以达到人的水平,可以模拟人的神经,进而具有推理抽象思维甚至情感的能力,那么人和机器的区别在哪?正如在很多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想象和渲染的一样,人工智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统治我们的生活吗?



到底是什么定义我们为人?

在人类与人工智能互动中,人们一直所经历的“身份危机”的根源,就是智能定义了人的身份和尊严吗?仅仅是智能使人从动物中脱离出来吗?人类的文明仅仅由人类自己的智能造成的吗?如果是这样,机器人会是比人还要尊贵高级的新物种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看看基督教是如何看待人的尊严和身份的。
Imago Dei (“image of God”——神的形象),是一个神学词汇,专门用来形容人类,象征神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基督教认为人类是神按着形象和样式所造的。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创世纪1:26)。

举世闻名的荷兰改革宗神学家赫尔曼·巴文克(Herman Bavinck)认为,我们不是拥有或承担着“神的形象”,而是我们本身就是“神的形象”。所以神的形象不是一个特征,而是我们成为人的本质,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的根本标志。作为人类,我们是神的儿子、样式和后裔。那么,如何定义“神的形象”呢?

“神的形象”从本质上体现在神赐给我们的灵魂和身体上。宗教改革家加尔文认为,上帝的形象,虽然表现在人的外形上,可是他真正的形像,无疑是在灵魂中。(《基督教要义》)人既被称为是按神的形象所造,必然与神的品性相似(彼后一:4),所以他还认为,“神的形象”还包括了圣洁、公义和真理的知识。而奥古斯丁认为“神的形象”存在于人的灵魂中,有着神“三位一体的遗迹”,即记忆,理性和意志。托马斯·阿奎那也认为,神的形象体现在人认识上帝并爱他的能力上。

人与神的亲密关系彰显着“神的形象”;人与人之间建立和维持复杂关系的能力也使人更像神。(改革宗神学家卡尔·巴特和艾米尔・布鲁内尔)

所以“神的形象”不仅是指人的智慧,理智,还包含情感、圣洁、公义、爱人的能力、自由的意志、真理的知识和管理的使命,更重要的是与神难以割舍的关系。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尽管所有的被造物都展现神的痕迹,但只有人是“神的形象”。(巴文克)这是人的尊严和身份,是神一开始就赐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是我们享受与他同在的亲密关系的前提。

既然“神的形象”如此美好完善,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体会不到?这是因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堕落之前,本来拥有上帝的形象,可以时刻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享受与神同在的亲密和自由。但始祖的堕落,使所有人都不自觉地违抗上帝的吩咐,上帝的形象也受到了亏损。

人不但没有正确反射上帝的形象,反而用这个扭曲了的上帝的形象来反对上帝。保罗称这种情况为罪(《罗马书》3:9),人在罪中,会驱使我们老是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全心、全意、全力爱神和爱人如己的能力。   

陷在罪中的人,在形式上虽仍保有神的形象,但已失去此形象的实质──在我们里面的能力,所以我们才会看不清自己的真实形象,对自己的身份产生焦虑。我们不再享有自由,反而被自己的私欲捆绑辖制,极度渴求物质,极度渴望接纳和爱,在欲望循环的沼泽中一次次挣扎,在人际交往的圈子里一次次受伤。

只有给予正确引导,才可以使被扭曲的上帝的形象得到更正,每个人里面独特的尊严也可以被重新恢复,得到尊敬。“重生”是我们开始恢复上帝形象的第一步。上帝藉着圣灵重生我們,使我们穿上新我,在圣洁和公义中重造,然后逐渐被改造成耶稣基督的形象。这正是上帝要赐给我们的礼物。所以,人工智能纵使计算超能,纵然可以在一次次比赛中打败我们,但它永远无法夺去人的尊严和身份,因为它,从本质上讲,终究只是一台人造的机器而已。


《人工智能》中的机器人“大卫” 

机器会产生情感吗?


长久以来,科幻小说和电影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关于智能机器人的想象。相信大家都看过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 里面的“天网”就是一项由人类开发的智慧系统,但后来天网产生自我意识,释放核弹造成人类世界完全崩坏,又制造出了大量的机械军团以及智能机器人“终结者”,打算将剩下的人类赶尽杀绝。

比之“天网”的冷酷的理智,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爱的机器人“大卫”。通过与收养它的人类妈妈的互动,它开始有了人的情感,甚至比常人更加热烈和执着,哪怕它妈妈去世后它还一直苦苦找寻。“大卫”对妈妈的爱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因为透过大卫,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所丢失的爱的本来面貌,而它恰恰是人本质的东西。

虽然科幻电影和小说塑造着我们对机器人能拥有人类情感的想象,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似乎一次次给我们带来机器能读懂我们的想法和情感的幻觉。

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在我们实际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我们可以和Siri聊天,可以让Google Now自动推送给我可能需要的信息,可以让 Inbox 自动撰写邮件回复。此外,人性化的谷歌搜索引擎、苹果的语音助理Siri,科幻色彩更浓的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等层出不穷的新发明,也让我们认识到它们拥有感知周围的环境,分析处理信息、识别人的要求,甚至自主学习的能力。

然而,在背后支撑它们的“智能”的,并非人类思维层面的智慧,而是廉价、可靠、工业级的数字智慧。这样的数字智慧注定了人工智能无法解决的一大难题,就是人的情感。它始终是横跨在人脑与电脑之间一条无法愈越的鸿沟。

虽然现在的智能电脑和机器人具有非常高的智商,但其情商和意商几乎为零,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使用功能和应用范围。近年来,科学家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所以一次次尝试着将情感转化成科技,其中一个最有可能实践的方法就是“情感信息数据化”。

2008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展示了他们最新开发出的情感机器人“Nexi”,该机器人不仅能理解人的语言,识别人的表情,还能够对不同语言做出相应的喜怒哀乐反应,还能够通过转动和睁闭眼睛、皱眉、张嘴、打手势等形式表达其丰富的情感。

然而实际上它只是收集了人表露的外在的情感信号,并模仿了人类的某种情感表达,只是一种低级的、零碎的、表面的、机械的信息处理过程。它并没有真正理解人的情感的内涵,它甚至只能解读某种情绪,而不知道这种情绪的来源和影响。

它不知何为怜悯,何为无条件的爱。AlphaGo第一场就战胜了李世石,但是它不会感觉高兴,不会理解赢的感受,也不知道自己今天为什么要下棋,甚至自己喜不喜欢下棋也都说不上。它完全无法理解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情感以及信任尊重、诚实守信的品格,它更是丝毫不懂什么是人文艺术、美和爱。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对母子在湖面划船,儿子因为玩耍不小心掉入湖中,母亲自知不会游泳,但四周无人情势又危急,因为对儿子的爱,自己还是跳了下去。

换作机器人母亲,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可能会做同样的事,但它是由被设定的程序造成。遇到这样的情况,它可能会捕捉到儿子危险的信号,分析各种营救的可能,它可能被设定要营救的对象应该给予最高的优先权,哪怕冒着使自己报废的危险,所以在经历一系列的分析思考,选择判断之后它也跳了下去。

那么问题来了,它对这个男孩有爱的情感吗?有撇除利弊由心发出的怜惜吗?它会不经分析无条件的做出选择吗?同样的情况,换作另外一个并不在乎儿子的继母,她并不想施救但又面对道德的煎熬,陷入两难的境地。机器人能同时拥有这样复杂的狡黠的情感吗?

这种将情感、意志“数据化”进而使机器人拥有独立的意识和人格的设想,无疑是源于对人的机械论和原子论的认知。其实人类从来没停止过这样的设想,甚至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万物皆数”的哲学理念。最近的医学、心理学和唯物主义都试图把灵魂看作是人大脑的一部分,将人本身看作是一台由力和因果操纵的机械,所以都在思考着如何将人的思考、意识和情感还原成大脑和神经系统活动的方法。

如果是建立在这样对人的认知上,那么人们对人工智能最终会超越人类统治人类的担忧就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人自己甘愿纡尊降卑,妄自菲薄的后果。这种机械主义只会让我们越来越迷失,越来越彼此看轻,越来越冷漠、功利和物质化。


     
更该担心的是过度依赖科技

人创造了机器人,机器人在拼命地模仿人,而人又在拼命崇拜机器人。究其本质,不过是人类群体对自我的一种智能崇拜而已。

人看不清自己本来的身份和尊贵,看不清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爱神爱人的心是如何完美和谐组合到一起。机器人因为没有情感,所以高智能,所以人们感到强大可畏。当它有了情感,同时就有了脆弱的可能,因为它就会影响理智和判断,会在与人的互动,爱与被爱间受伤。它会同时具有两者吗?人类会创造出比自己在思想、意志、情感和灵魂上还要高级的物种吗?这不仅不符合我们的经验,在逻辑上也绝无可能。

最终,让人们一直羡慕、恐惧、和焦虑的,其实都是自己已失去的形象。相较机器人会威胁我们未来的担忧,人们更应该担心的是对它的过度依赖。

这种对科技的依赖正在逐渐退化着我们的各种能力,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负面的影响,一次次被研究所证实,一次次被我们的经验所确认。

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对科技是否会对人类的决策行为产生反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过分依赖科技或会影响人类的决策过程,如人们在投资时,往往会因过于信赖科技而产生误判。

韩国有专家发现,越来越多人过度依赖科技,使右脑退化,出现记忆力和专注力下降等早期痴呆症迹象,科学家称之为“数码痴呆症”(digital dementia),对脑部仍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影响尤其严重。他透露有病人年仅15岁,却连大门六位数的密码都无法记住。

除去这些,各种病症也在我们生活中层出不穷---“手机依赖症、微信成瘾症、无wifi恐慌症”等,我们生活在这样一种依赖的状态下,生活在手机和应用程序的牢笼里。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时不时感觉到自己有些字已不想不起怎么写,文字书写能力退化,手机没电心理会不自主恐慌,出门哪怕熟悉路也用GPS导航,习惯于微信聊天见面却无话可说……

科技的发展,无疑极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这本身是好事,但对它过分依赖就会演变成偶像崇拜。我们变得一刻离不开它,甚至赋予它情感,每天亲近它甚于亲近自己的心,也希望能靠着它一步步走向强大。而人的自身的能力却在一步步退化,被其捆绑束缚。虽然无需彻底和手机、电脑、智能产品绝缘,但必须有意识地减少对它们的依赖性,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正在退化中的能力。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1:9)看似出现的新事物和我们对待它的态度,不过折射出人类离弃神之后寄托的偶像崇拜与身份焦虑。要摆脱对高科技的过分依赖和偶像崇拜,只有反思自己的身份和尊严,回转向创造我们的主,恢复与神与自然的关系,才能找到真自由和真平安。

到那一刻,人类才会潇洒地面对失败,对这只机器“狗”说,“不下了,今天天气这么好,带你出去遛遛吧。”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