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佛教] 【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有此一愿,我们要信佛力无边。

【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有此一愿,我们要信佛力无边。

【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有此一愿,我们要信佛力无边。
2014-06-13 希阿荣博堪布 菩提洲网站 菩提洲网站
菩提洲网站  
微信号 www_ptz_cc

功能介绍 希阿荣博堪布菩提之路  www.ptz.cc


忏悔的对境是阿弥陀佛、金刚萨埵等十方三世诸佛。观想佛真正就在自己面前,无所不知,慈悲地看着我们,耐心地等着我们鼓起勇气发露忏悔。阿弥陀佛在因地时曾发愿:“使某作佛时,令八方上下,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若前世作恶,闻我名字,欲来生我国者,即便反政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欲生我国不断绝,寿终皆令不复泥犁禽兽薜荔,即生我国,在心所愿。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我们要深信十方诸佛拥有拔除恶业的大威神力。阿弥陀佛现已成正觉,以智慧力成就了超胜稀有的极乐世界,他的大愿无不实现。所以往昔造作了恶业的众生,听到他的名号,真诚悔过,从此行持善法,守持戒律,发愿往生,愿心不绝,命终时便不会再堕三恶道,而是往生极乐国土。


  我们以阿弥陀佛为忏悔的所依和对境,就是依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迅速清净业障,扭转堕落恶道的趋势,并创造往生极乐世界的殊胜缘起。阿弥陀佛有此一愿,我们要信佛力无边。


—希阿荣博上师所著《生命这出戏》“同生极乐国”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isappinstalled=0#rd

TOP

希阿荣博堪布——作为初学者,不要等到心完全安静下来再去念佛,那样的话,你很难有机会开始念佛,相反,你应该通过念佛使心安静下来。心里越乱的时候,越要果断地提起佛号、心咒,把散乱、四处攀缘的心收回来。心咒又称为“心的保护者”,持咒或念诵佛号能够让我们的心不外散。

TOP

希阿荣博堪布——阿弥陀佛的身相、心咒、圣号是佛智的幻化,由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所成就,可以说佛像、心咒、圣号就是佛。观想身相、念佛号、念心咒即把自己的心融入佛的智慧与功德海中,同时,如果足够专注,也就很容易安住在自性中,因而念佛能令我们迅速地积累资粮,清净业障。

TOP

【同生极乐国】既然临终十念即可往生,我到临终再念,可以吗?

问:既然佛经上说临终十念即可往生,我平时做世间法就好了,等到临终再念佛,可以吗?

答:

        我们应该反复忆念、观想,养成习惯,行住坐卧间,醒时、梦时、欢喜、悲伤,特别是恐惧时,都能习惯成自然地想起阿弥陀佛,祈祷呼唤阿弥陀佛。养成这种习惯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有人说,我现在不必念佛,等到临终时记得祈祷阿弥陀佛就行了,经中写得很清楚,临终时专心念佛,只要能做到十念,也能往生。经中所说的确不假,若人临命终时,真能做到心不颠倒散乱,一心念佛,一心求生净土,则必定能如愿往生。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平时养成的习惯,没有日积月累形成的坚固信念和意愿,临终四大分离极度痛苦,极度散乱之时,要做到心无旁骛念佛求往生,实在是太难了。

        大家不信,可以看看自己平时在梦里和疾病中的表现。梦中感受恐惧和痛苦时,我们会不会呼唤、忆念阿弥陀佛,祈求佛的救护和安慰?是不是每一次当我们梦见恐怖、痛苦的情景,都会这样做?

        如果没有,临终的痛苦和恐惧远比梦中更为强烈迫切,我们如何能保证自己临终的反应会比梦中更镇定?再看生病时,大的疾病不用说,仅是一般的感冒发烧,症状比较重的时候,心力体力微弱,平日里念得很熟的心咒、佛号这时要提起来、要专心持诵,都会感觉有困难,念不了几句心就散了。

        临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那将是怎样的惊慌失措和痛苦无奈!我们怎能保证自己在那个时候能心不散乱于剧痛、惶恐中?看看生活中自己所知道的,有几个人在将死的时候是清楚明白的?
        我们不能心存侥幸,平时就要反复串习,养成祈祷阿弥陀佛的习惯,这样临终时才能更顺利地忆念阿弥陀佛。
——选编自希阿荣博堪布著《生命这出戏》之“同生极乐国”

TOP

希阿荣博堪布——我们应该反复忆念、观想,养成习惯,行住坐卧间,醒时、梦时、欢喜、悲伤,特别是恐惧时,都能习惯成自然地想起阿弥陀佛,祈祷呼唤阿弥陀佛。养成这种习惯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http://mp.weixin.qq.com/mp/appms ... e=4#wechat_redirect

TOP

索达吉堪布——常常发现,小孩问到有关死的问题时,家长便惊慌地阻止,叫他不要瞎想。其实,死是人生第一大事,古希腊哲学家将其看作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无人可以回避。只有从小就敢于正视和思考死亡的人,长大后对人生的态度才会更加深刻、正确。 http://weibo.com/suodj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