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我不是一座孤岛——读优西比乌《教会史》

我不是一座孤岛——读优西比乌《教会史》

我不是一座孤岛——读优西比乌《教会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34f20bc7b27fdf90#rd

2015-03-28 郑小梅 橡树文字工作室

书评读后《教会史》
编者按 :优西比乌的《教会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教会史著作,但因其沉重的内容和长长的篇幅,让很多人望而生畏。此文作者却用自己读书的经历以及教会生活中的切身体会,将这本古老的教会历史著作,亲切、生动地带到读者面前,让人明白,某些事情,我们迟早要去面对。

两周的假期终于让我闲得借来《教会史》来读,我早就听说此书,并无太大兴趣——一本新书出来了,可以跟着嚷嚷,真正去读的却甚少。有的时候,我特别渴望学富五车,可是我知道那梦想很遥远,至少经典著作读得太少,然而我又害怕去读那些“古书”,生怕其学究腐旧之气破坏我的心情,或者其高深莫测打击我的自尊。因此,当我准备读《教会史》时,心情有些复杂,有些忐忑,又有些期待。有句古话叫做“开卷有益”,我暂且套用它的字面含义,有的书,听着,看着,总觉得那么遥远,然而,当真的鼓足气动动手翻开书页时,才发觉是如此亲切。终于翻开《教会史》时,我似乎从书页中看到了一个亲切的笑脸(本以为会出来一个张牙舞爪的小丑)——文字简单清晰!


耶稣不是神话传说


《教会史》第一卷的标题是耶稣其人其事。当看到《圣经》中那些熟悉的人名时,如反派人物希律和彼拉多,忽然发现,虽然福音书读过多遍,对耶稣基督和使徒们的事迹也多少能记住了,然而潜意识里或者下意识里或者无意识中,我常常把它们看作“传说”。我知道(被教导并强迫自己相信),《圣经》记载的是真实的上帝的故事。若有人问我,你相信福音书中记载的耶稣的降生、事工和受死升天是真实的吗?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当然了!”然而,撇开《圣经》,当第一次在一本历史书中读到耶稣和他门徒的“历史记载”时,我才恍悟,哦,原来这真的是历史。比如说,《圣经》记载希律王屠杀婴孩的事件[1],寥寥几笔,甚至让人误解是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塑造的人物。《教会史》较为详细的描述了希律得病死亡并最终的结局。作者根据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的讲述,描述了希律生病的病症和他临死前的残忍(他死前曾下令处死自己嫡出的儿子,这是他下令杀害的第三个儿子)之后,他在极度痛苦中离开人世。作者评论说,“这就是希律的结局,他杀害伯利恒及其周边的婴孩,最终得到公义的惩罚。[2]”我不禁想起《达芬奇密码》,原来,丹∙布朗比我还知道耶稣是个历史人物。只是他在历史人物的基础上创造传说,而我呢,却是刚刚在自认为的传说中看到了一束真实之光。或许这是受中国神话传说的影响,我们的神话故事都给人一种近乎“真实”的感觉,所以当我看到似乎类似的传说时,内心深处都会对其真实性有所怀疑。难道我会把《圣经》和《山海经》一样看待吗?在一部历史著作的描述下,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他们的确曾经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圣书记载感觉的那般神秘。他们并非只是“超越地”生活在《圣经》中,他们活在一个真实的时代,那个时代虽和今天我所处的时代不同,却真的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有自己的社会规范,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他们有自己的家人和职业。他们的人生同样和我一样是经历出生和成长,而非仅仅《圣经》所记载的那几幕,他们并非能脱离这个世界,并非我之前常常想象好似因上帝与他们同在,他们经历的苦难就不疼了似的。他们有真实的血肉之躯。比如说耶稣的兄弟雅各,我们知道他殉道这个概念,可是我却不知道这事情:“雅各被从圣殿的护栏上扔到地面,之后又被人用洗衣棒活活打死。[3]”


我不是一座孤岛


福音从何而来?保罗说信道是从听道而来[4]。我常常为上帝的救赎之恩感谢他,也惊叹上帝的作为。我知道,福音是上帝的大能。然而,当我把这恩典看作神赐的时候,我漠视着曾经给我传福音的同学所付出的关心和祷告、曾经在我信仰之路上给我诸多教导的牧者的工作,我把功劳都给了自己——我和上帝之间的事,除了上帝的功劳,其余的应算为我自己的。根据《圣经》的记载我们得知,教会在司提反遇害后遭受迫害,除了使徒之外,门徒们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他们传讲福音[5]。《教会史》中提到,“救恩的福音一天天地在四处传开。由于天意的带领,埃塞俄比亚女王手下的一名高级官员成为第一位领受圣道的外邦人。”这位《圣经》记载的埃塞俄比亚的太监“成为该国传讲福音的第一人。”“此外,保罗被任命为使徒,”“成为外邦人的仆人。[6]”《教会史》并未特意着墨去写古时的信徒如何履行大使命,各地教会如何建立,然而,就在这一段段历史记载中,我才体会到,原来福音的恩典虽是上帝白白的赐予,但是若非两千多年来信徒们对上帝的忠贞,履行他的命令,那么我从何知道上帝,从何相信他呢?那些殉道的弟兄姊妹们,他们并非仅为上帝舍命,也是为了我这个于两千年后出生在万里之外的一个女子舍命。“因此,如同阳光普照大地一般,拯救之道开始照亮整个世界。在每一座城市,在每一处村庄,教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四处涌现,各处教会的信徒人数也大大增加。那些原被迷信和偶像崇拜所捆绑的人,如今由于基督的大能,也由于基督门徒的教导和所行的神迹奇事,终于得到解放。他们弃绝邪恶的诸神,转而承认独一的上帝、宇宙的创造主,并且靠着我们救主的教导,用理性的崇拜来尊崇上帝。[7]”多美啊!当我们讨论上帝的救赎和审判时,常常有人问,那我们的祖先呢?他们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上帝,他们会如何呢?是啊,我们能听到上帝的福音是多么有福啊!

历史是群体性的。读历史和读人物传记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历史记载的通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群体在一段时间的经历,它处理或研究的是一个群体,而人物传记是围绕特定人(通常是在某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人),记载他的人生。信主后,我对教会史却步,却偏爱传记。在思考这两者差异之时,我发现自己的“英雄情节”、 “个人主义”如此之深。在《教会史》中,虽然会特别记载一些信徒,比如殉道者查士丁、爱任纽、奥利金……,然而作者都是在某个特定教会或者整个普世大公教会的背景下来介绍他们。这些“大人物”出现往往就如昙花一现,但正是这一朵朵花,成就了整个教会历史的烂漫。就如《圣经》记载的,我们历史的主宰是我们共同的大君王,而不是我们自己。也如《圣经》所记的,虽然我们与上帝有个体的关系,在上帝那里,他所看重的是他所有的子民,是整个国度,是这一个族类[8]。

我不得不承认,我就像个被溺爱宠坏的孩子,心里想独自霸占上帝。然而,上帝的爱是那么宽广,他不仅自己爱世人,也吩咐我们也要爱人如己。“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9]”


不只是现在,但就在现在


我所在的教会这两年因为教会建堂之事,经历各种挑战和曲折。在今年元旦主日的讲道中,牧师分享了诗篇46篇,“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希望在经历2009年的漂泊和动荡之后,今年大家能休息。八个月后,宋牧师再次分享诗篇46篇,所讲信息更加直接深入。牧师说,“你们要休息”的经文按照希伯来原文,可以译成“你们要住手”。神说,“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万军之耶和华与我们同在;雅各的神是我们的避难所。”半年多过去,面对教会仍处于的艰难处境,牧师借着这首诗劝勉我们,“纵使宇宙失控,纵使兵荒马乱,神是我们的保障,神居城中。”他再次劝勉,“只有站在未来看今天,才能有盼望。”从《教会史》记载初期教会的艰难,教会在各地受到的逼迫,基督教被尊为罗马帝国国教这过去的历史中,我似乎体会到我们的先辈们在世时的盼望。“高卢的殉道者”那篇中记载了一封当地领袖教会的一封信,里面写道,“这里迫害程度之猛烈,异端憎恨圣徒之疯狂,蒙福殉道这受难之痛苦,真是难以用笔墨形容。魔鬼在他即将来临之前小试牛刀,竭尽全力地攻击我们。他使尽浑身解数训练自己的随从,以对付上帝的仆人。”在这种如在当局面前承认是基督徒,则面临杀身之祸时,很多“会众的柱石….忍受种种折磨,好像急着去见基督一般;他们以此证明,现在的苦楚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10]”自从听到《不足介意》[11]这首歌,我就很喜欢,早先还有弟兄提醒说,“只有真正经历后,才能说不足介意。”现在看来,只有当我们从那永恒中看来,才能真正做到不足介意。否则,“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12]”

从前当我从历史中来思想当下时,我会看到《旧约》神的创造和《新约》耶稣救赎之工的完成,然后画面直接就来到我所处的时代——片刻“穿越”完成。然而,“万事互相效力[13]”,过去的事情成就了现在的状况,现在的事情也预示着未来。果真要认识现在、把握未来,看来也真要好好理解历史。

优西比乌在《教会史》的开篇介绍中曾特意专辟一节讲述基督信仰是古老悠久的真信仰。“基督最近对万国所宣讲的教导正是所有宗教中最先最古的,这教导也正是亚伯拉罕和其后的爱上帝之人所发现的教导。[14]”上帝是“昔在、今在、永在”的全能者。我们的信仰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在他的诗剧中设计基督出场,不过“只是走过场”,因为他怀疑上帝是否还在这个世界上,“自从他许诺要荣归自己的国,已经过了十五个世纪,自从先知替他写下‘我将很快回来’也已经过去了十五个世纪。他自己还在世上时曾经说过:‘无人知晓在何日何时,连儿子也不知道,唯有我的天父知晓。’但是人类怀着与过去一样的信念和深情等候着他。噢,那信念与深情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自从天上停止向人间显示征兆,已经过去了十五个世纪。[15]”看到这段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现在已经过去二十个世纪了。那我们怎么看呢?优西比乌在讨论这古老悠久的真信仰时,曾引用先知的感叹:“国岂能一日而生?民岂能一时而产?…这样的事谁曾听见,谁曾看见呢?[16]”从亚当到挪亚,从挪亚到亚伯拉罕,从亚伯拉罕到大卫,从大卫到基督,这其中经历了多少世纪?如果从人的时间来看,我们如果盼望在这地上得享上帝所赐的同在和一切的美好,那么这距离对我们任何人都远得遥不可及。然而,若从上帝的时间来看,他无处不在,充满万有,既超越空间,也超越时间,基督名为“以马内利[17]”,上帝与我们同在,无论我们在哪里,无论在何时。


这是我的立场


在读《教会史》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因着信仰受到迫害甚至殉道的故事。他们虽知承认并选择此信仰所付出的代价,然而许许多多的人就如当年的使徒们,虽经历百般折磨,却心里欢喜[18]。梅尔在他的注释中有这样一段话,“一般来说,罗马是早期基督徒殉道最多的地方,但实情远非如此。在罗马帝国,比起北非诸省(特别是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以及小亚细亚的基督徒来说,受到迫害的意大利及罗马基督徒少多了。就拿在高卢里昂竞技场出现的恐怖场面来说,只有在亚历山大体育场发生的惨烈景象才能与之等量齐观。今天的人们甚至很难想象,在这样灭绝人性的杀人比战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野兽一般的非人道的做法——何况,被杀的人党中显然包括一些英勇的妇女和儿童。[19]”在我们所处的所谓“文明自由”的时代,似乎不会再出现此列惨景。可是,我们都面临着是否选择真理,就如当年马丁·路德在沃尔姆斯会议上需要做出回答,而我们能否勇敢坚定地说,“这是我的立场”[20]?宋牧师在《米该雅惹着谁了》的讲道中说,“希伯来文的‘真理’一词,並不十分强调正确,更有坚定、可靠、持久、忠实的含义,重点指向一种关系。神与人位格之间的关系就是在真理上确立的,其基点就是十诫中的第一句:‘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20:3)。只有一位神具有绝对权威,人要绝对顺服和效忠。”“实际上,这是从古至今每一位忠于神的人所不可更改的命运。只要你对这条诫命认真,就无可避免地会惹着别人,轻则面对人际关系、事业发展的危机,重则身家受损、甚至会危及生命。”梅尔在注释德西乌斯统治迫害教会期间论及“基督徒的反应方式有四。有的逃入或躲进墓窟和其他地方。有的在压力和‘献祭’下崩溃,因此被称为‘跌倒者’。有的因为有朋友在政府里的缘故,尽管没有献祭,却搞到证书,因此被称为‘持证书者’。还有的难以置信地勇敢和忠信,他们拒绝献祭,因此被称为‘认信者’,若被投入监牢、遭受折磨和死亡,则被称为殉道者或‘见证者’。[21]”我们的立场是什么呢?


[1]《马太福音》2: 16-19

[2]《教会史》43-46页

[3]《教会史》92-94页

[4]《罗马书》10:17

[5]《使徒行传》8:1

[6]《教会史》65-66页

[7]《教会史》68页

[8]《彼得前书》2:9

[9]约翰·多恩,《在紧急际遇中的灵修》

[10]《教会史》206页

[11]梅文广,陈赞《胜利之歌》专辑,《不足介意》

[12]《哥林多前书》15:19

[13]《罗马书》8:28

[14]《教会史》33

[15]托斯陀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荣如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292-293页

[16]《教会史》32, 《以赛亚书》66: 6

[17]《以赛亚书》7:14,《马太福音》1:23

[18]《使徒行传》5: 41

[19]《教会史》259页

[20]《改教家路德》114页

[21]《教会史》323页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