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张艺谋忆高仓健“士之德操”:他让我觉得自己肤浅

张艺谋忆高仓健“士之德操”:他让我觉得自己肤浅

张艺谋忆高仓健“士之德操”:他让我觉得自己肤浅
http://culture.ifeng.com/a/20141 ... mp;tp=1416326400000

时光网讯 日本演员高仓健于11月10日因病逝世,终年83岁。昨日晚间,影评人魏君子发文转述了中国导演张艺谋追忆同高仓健交往的点点滴滴。原文如下——

拍《千里走单骑》是我欠高仓健先生一个情谊,因为我答应跟他合作一次,老先生默默的、耐心的等待,我没有脸见他了,必须马上拍一部,还好有一个剧本。他是我年轻时候的偶像,是我一辈子敬重的一个人。

他对人是非常非常真诚。日本人认为他是一个神,在云端,我在他身上看到那种“士”的精神,那种古典,就是让你吸一口气起鸡皮疙瘩的感受,真的不是装的。我拍了20多年电影,不长也不短,任何一个演员,我们都让他先结束,“你结束了,你今天工作杀青了,你可以先回酒店了,我们可能还要再拍一拍,还有其他镜头”,很正常,高高兴兴走了,应该让演员先回去休息。我在云南这样跟高仓健说,下午六点左右,您先回去。到了九点要收工,天已经黑了,副导演慌慌张张过来跟我说,导演,高仓健没走!为什么没回去?出事了?他说导演和全体人员都在这儿工作,他不能走。我说让他来这儿休息一下,这儿有水有椅子,他说怕打搅我们。他一直在山地拐角下站着,默默看你工作,站了三个小时,不打搅。我们全队上汽车走,老爷子给远远鞠躬,他不过来,鞠完躬走了,70多岁,站3个小时。——工作一天了,让他先回去,算什么?全世界演员都觉得天经地义,他觉得我不可以,因为导演还在工作,工作人员还在工作。好多这样的小事情,都不是装的,心就是这样,这就是“士”。还有中井贵一,是他的弟子,高仓健只要在东京,只要出远门,不管哪一天的航班,白天的晚上的,当他到达机场的时候,中井总是远远给他鞠一躬,不过来,不打搅,远远的送他。高仓健对我也只这样,我每次去日本,每次赶飞机,他会在地库,看你车走,远远给你鞠躬。你吓一跳,老爷子什么时候来的?已经来一个多小时,他也怕人家认出他,站在地库,一堆车后面,远远送你。

《千里走单骑》我让一个民工小徐给老爷子打伞,他说不要,我说不是照顾他,是怕紫外线晒了,跟戏不接。打了三天伞,老爷子把手表摘下来给小徐。值钱就不说了,都是好多万的表,值钱都是次要的,他就觉得我不知道怎么样感谢这样一个农民为我打伞,他说你辛苦了。小徐现在还珍藏着,舍不得戴。有很多小事情,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谓视为知己者亡,我们在文学上描写的士的情怀全在他身上体现。他在奥运会开幕前,专门给我送来一把刀,他们说这把刀跟北京的房子一样贵,从锻造到制作全部是日本国宝级的工匠,用了一年时间给我锻造,就是用他们日本讲法就是坚强,悄悄一个人买了机票,不告诉我,一下就到了北京,到了我们的开幕式工作中心,给我送来。回去以后,东京下大雪,驱车几个小时到郊区一个寺庙为我祈愿。翻译跟我讲,寺庙那天清场,只为我做道场,老和尚带一群和尚,高仓健一个人站在那里,整个大殿的和尚都在那儿念,拴几万个铃铛,风一吹,哗哗响,整个环境特肃穆,一个半小时祈愿,来回开了七八个小时的车。为我祈愿,天佑中华,祈愿开幕式成功。翻译是他的朋友,说和尚念的时候,真起鸡皮疙瘩,大殿特肃穆,没有一个人,高仓健一个人在这儿为你祈愿。高仓健不让告诉我,翻译偷偷告诉我。很多事他不让你知道,不是做给你看。那个和尚是他几十年的老朋友,而且他说那个寺庙是最灵的,祈愿完了以后,给了我一个牌子,我现在还留着,日文写的是,“祝张艺谋导演奥运开幕式成功”,我放在家里。有好多细节,我以前跟他没有见过,只是他的粉丝,我们见面以后都互相喜欢,所以就这样对待。所以从这里也可以感受电影是桥梁,可以沟通人和人。

还有一次,比如你是高仓健,我们俩坐再一个大堂酒吧,远处一百米以外是大堂,人来人往,但是这个酒吧人很少,他看不见,我能看见,我跟他在这儿坐了一个多小时,大堂人来人往,日本人突然认出他来了,走到酒吧门口,因为离这儿有四五十米,深深鞠一躬就走了,也不惊动,也不过来,就这样来来回回四五十人给他深深鞠躬,悄悄走了。

有一个导演给他拍纪录片,那个导演礼拜天在家抱孩子,突然一拿电话,说我是高仓健,吓得差点把孩子掉了。放下电话眼泪哗哗的,第二天早上跟我说,他只是一遍一遍跟我说高仓健给我打电话。很多细节可以发现,他就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一个国宝,日本民族精神的代表。因为他跟我走得近,或者对中国支持,经常遭到批评。日本有一些人说你对中国电影这么支持,因为我去东京电影节,他60年都没有走红地毯,他从来不走红地毯,他陪我走红地毯。所以日本媒体就说你在日本都不走本国的红地毯,他不管。所以这个人其实很爱中国。从骨子里爱中国。

我们讨论剧本的时候,尤其古装电影,我们谈一些人物取向的时候,我常常讲高仓健一些很多小例子,我说这就是士的情怀,默默为你奉献,默默承受,不让你知道,这就是“士”。我们经常拿高仓健的一件事为例子,讲解人物的动作:他到哪里第一件事情都是把母亲的照片拿出来,恭恭敬敬的放在一个房间里最显著的地方,放上一束鲜花,我们多少次接待他,问他有什么要求,没有任何要求,可不可以每天回去给我买一束鲜花,当然可以,在云南更没有问题了,不知道干什么用的,原来是放在他母亲照片前。有一次我进他的房间,果然看到照片,这个照片放在写字台上,下面是白色的鲜花,不是正规的遗像,是他光着屁股,还有哥哥、姐姐、妹妹和母亲在河边的生活照,很亲情、很可爱。他到哪里都把照片供起来,不是做给我们看的,他去南极拍戏都是这样。这种大孝都是传奇,我们谁现在能做到?几十年,真的很让人感动。

——注:09年访问张艺谋时,无知为何谈到高仓健,本来表情平静的张导演真诚感动的讲了一刻钟关于高仓健的故事。后来发表时,因为与主题无关删去。今日得知高仓健先生过世,翻找原文,观完甚为震动,高仓健留给世人的,除了银幕硬汉的形象,还有集孝义礼于一身的个人修养,或者,这就是张艺谋所反复强调的“士”吧。

TOP

为什么早不写这些,要等人离开来唱颂歌啊?

TOP

陈丹青|记高仓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isappinstalled=0#rd


年初去日本考察美术馆,趁便在东京与徐富造先生聚会,他说不巧,高仓在北海道拍戏,这次见不成了。转眼年底,高仓健走了,我即与富造兄通话。他说其实年初高仓即已住院,老头子曾想溜出病房和我碰头,医生劝阻了,富造遂不忍告诉我。这时他哭起来:“丹青啊,以后我带你去看他,他在家乡福冈的一棵大树下选好了坟墓。”


富造兄是上海老知青,父亲侨居东京,“文革”后即办他过去,教他开餐馆。今富造兄位于港区的餐馆已是日本皇室成员光顾的名店。他去东京时,《追捕》尚未在大陆公映,他在父亲餐馆的屏风后,时时窥看这位常来就餐的演员。其时高仓正当盛年,独身,没有儿女,以他在日本的大名,出行交友,诸多不便,日后却和富造成了莫逆之交。在自家楼面,富造特意腾出第四层权做高仓时来走动的“家”,高仓的六十岁生日,便在那里度过,富造给我看照片,只见高仓含笑站着,富造夫妇与三位儿女均擅演奏,各人操一乐器,为他庆生。


张艺谋请高仓出演《千里走单骑》时,老人年逾七十,出行中国,左右不离富造。2007年,高仓闻知艺谋在弄奥运会开幕式,特意去传统作坊定制了一对刀剑,装木盒里,远道送来北京给艺谋壮色,全程仍由富造兄陪同——后来这木盒就搁在办公室,直到开幕式小组散伙——那天我在办公室正听艺谋瞎聊,门开了,俩老男人怯生生站那儿,艺谋起身迎过去,同时听得有人轻声说:高仓健。


谁曾忽然撞见三十多年前见过的银幕明星吗?我完全没认出,而是,缓缓想起他来。他见老了,浓眉倒挂着,已见灰白,像是我的哪位叔伯或姨夫。他俩停留的半小时内,高仓始终害羞而恭谨地站着,因了语言隔阂,没人与他说话。木盒开启时,众人凑过去看,他移步退后,正站我左侧,我试以英语问候,他即应答,于是交谈片刻。告辞时,大家在走道里拥着他轮流合影,我就走开,不料高仓忙完,越过人群,轻拉我的手腕,过去合影。


翌日继续开会。午间,富造兄拨来电话,开腔便是沪语,嘻嘻哈哈。老知青是片刻即熟的,富造笑说插队落户的往事,居然记得我在“文革”美展的画,又说老头子昨夜回了宾馆感慨道:这样地来一趟,为什么只有那个黑衣人说了那句话?我问哪句,他说是“what a story!”(怎样的故事啊)。那不过是英语的场面应酬,听高仓专程送剑,我便随口一说,老人当真了。


艺谋会用人,十月,他递我几枚高仓的影剧照片,说是老头儿生日,画个素描送他吧,他回去后还念叨你。我一愣,也就涂抹了,交给他。不久富造来电话,说是高仓一定要我去东京时再见。也巧,女儿正有翌年去东京谋职的计划,他即要了孩子的电话。来年女儿落户东京,旋即告知,老头子和富造很客气地招待她:“哎呀,以后再不去了!好正式啊!” 是的,日本式的待人的郑重,我也害怕。富造却是开心极了,一叠声说:“你放心好了,高仓说,以后就做你女儿的保镖。”我心下叫苦:看来高仓是个孤单的老人。


四月间陪了母亲到东京看女儿,便在富造的那个四层与高仓又见面了。他仍是笔直地站着,候在门后,脸上的意思,真好似等来什么老朋友。我想想好笑,一面之交,老头子何至于这么高兴呢。但我也高兴的,不为他是高仓健,而是难得就近观察一位伟大而垂老的演员。


那个长长的下午,我能记得的片刻是逗他谈电影,他说,他鼎鼎佩服的大演员,是美国的罗伯特·德尼罗。我说达斯汀·霍夫曼、艾尔·帕西诺,都厉害呀,老头子正了脸色,把嗓音弄粗了,连连说:“喔……no one! no one can be like him!”那一瞬,他显然没想到自己也是大演员,却忽然像极了他扮演的角色,露出忠诚到发倔的模样,眉心拧巴起来。我们一部部数落德尼罗的电影,却没有贝托鲁奇的《1900年》。我说,德尼罗在那部片子里年轻得一塌糊涂。高仓的眉心又拧巴起来,渐渐对自己生气的样子:“耶……?”他拖长声音说:“我怎么不知道?”旋即起身给助手电话,自然,换了日语,富造立即解释:他要手下马上弄到《1900年》的碟片。事后得知,日本电影商不愿进口三小时以上的电影。


傍午,母亲倦了,被富造兄引进内室的沙发歇息。当我们张罗靠枕毛毯之际,高仓一直欠身注意着,似乎想来相帮而止于礼。那次女儿籍故不肯来,黄昏我们告辞离去。一家人夜饭后才回宾馆,跑堂叫住我,说有人找。谁呢,返身出去,是高仓站在街沿他的车旁:我立即想起他曾顺口问我住在哪个宾馆,看来早已想好单独再来。“你的母亲,可好?”他变得像在电影里似的,一脸的情况,仿佛事态很严重。我说,很好。这时他做了个难以看清的迅速的动作,从左腕褪下手表,直视我,不说话,如做黑市交易般低低地攥着,几乎触到我的手。我很难忘记那一刻:他忽然变得活像北京地面的家伙,眼神分明是说:“哥们儿,您要是不收……”待我迟疑接过,他周身一松,如所有日本男人那样猛一低头,算是告辞,上车后迅即摇下车窗,射来忠心耿耿的一瞥。


小时候,沪上常有家境好的孩子动辄拿了家里的好东西送人,换取友谊。高仓的馈赠竟使我想起那些小孩,想到时,自知不敬。那年他致送艺谋宝剑,显然十二分享受袭击般的馈赠;他又显然羡慕着我尚能侍奉老母,以致非要摘下錶来才能安顿他的温柔。看来他在银幕上无数义气凛然的片刻,并非演技,而是真心,抑或,漫长的演艺久已进入他的日常,他要在过于孤独的晚岁——就像他老是形单影只的角色那样——时时找寻自己的侠骨柔肠。


可怜高仓不知道我毫不懂錶,已近四十年没有戴錶的习惯。我给了父亲,父亲说那是他私人版的劳力士錶,錶背刻着“高仓健2007”,我竟糊涂到未经查看。此后他年年寄来贺卡,我第一次看见信封上的日本式称谓:“陈丹青 样”。寄贺卡倒是在国外的寻常经验,不至于感动到惊慌,可他居然两次寄我冬衣:一件灰黑色羽绒衣,一件深棕色皮衣,想必贵极了,那皮摸着有如人的肌肤,神奇的是,正好合身。我回赠了一件小小的我所画的唐代书贴写生,他特意站画前拍个照寄我,一脸耿耿,活像将要出征的廉颇。近年每岁入冬,我会抱歉似地穿上那件皮衣——实在暖和而轻便——走入北京的尘埃,心里想:老头子哎,可别再寄啦!


此后我没再见过高仓先生。女儿也刻意逃避她的保镖,仅在两位老人的再三坚请下,去过一两回。这些天据说媒体连番出现纪念高仓健的版面,可见几代人记得他,爱敬他。但所有巨星与爱他的人群,总是彼此隔开的。艺谋说,高仓难得露面,总有他的影迷远远鞠躬致敬,并不上前,各地黑道若是探知他的到临,会自行远距离为他设岗,虽无必要,而引为乐事。我不知道有哪种人像电影明星那样,在真身与角色之间,永难得到平实的解读。倘若高仓老母健在,妻儿环绕,他仍会活在明星的被迫的孤寂中,而况他的晚年,果真孓然一身。


算来我与高仓的面见,总共不到六七小时。他出演的片子,我只看过《追捕》与《远山的呼唤》。那已不是日本电影,而早经织入中国人后“文革”初期的集体记忆。前者播映后,“文革”几代始得窥见什么是现代的亚洲,沪上的风衣与大墨镜,抢购一空;后者真正动人,1990年代末重看,仍是奋然落泪。在这两部电影中,高仓都是令人心疼的硬汉,沉默的人,中国说法,即“打落牙齿和血吞”:这是最为迷人的银幕类型,国内的电影,迄今不见独擅此道的大演员。往后我想看看高仓的其他角色:流氓、黑帮、情种……近日第六频道最近接连播放了《追捕》与《远山的呼唤》,两部电影都见老了。高仓的新作,也是他的绝响,是成于2012年的《致亲爱的你》,前些天特意看,平淡质朴,演来不见半点做作,我看着,历历如见我所认识的那位高仓。此片摄制的上一年,日本地震,我曾去电话问安,老人语音苍苍:我好的,我好的,你呢?


现在高仓死了,我才想到去了解他,也由此而念及电影与民族的关系。欧美电影不论,中国人对苏联和印度的电影与明星,固有所欢,但日本的故事、日本的容颜,有那么一种滋味,似乎在电影里更得中国的人心。什么缘故呢,我说不圆,所谓同文同种,并非恰切的说法,我们迄今难以摆脱的怨仇,总归来自日本,或许,惟其如此,在历史的阴影中,中日相好的一面,如幽微的光亮,明灭其间。多少民国的大人物有着一位日本妻子,或是情人,又多少日本的女子嫁与中国人,从一而终,但我们很少会去想想这些故事的深处。开放后的中国青年,如今渐渐凝固了单面的日本印象:要么追慕那里的时尚,要么便是仇视。我记得1960年代周恩来做主玉成中日少年联欢节,是战后头一次日本民间派小朋友来访中国,纪录片拍下了这样的场面:两国孩子在火车站分别时,抱成一团,哇哇大哭,拉扯着,不肯分开。在日后的影视作品中,中日观众有着更为广泛而彼此无需避讳的心理缘分,近年韩国影视起来后,日本电影的魅力渐次褪色了,然而仍有无意彰显的人群,沉迷日剧,什么原因呢,我也不知。以我所知,两位日本的绝代佳人而为中国百姓所牵念者,一远一近,一雌一雄,是今年先后辞世的李香兰与高仓健。


高仓生涯的最后一位腻友,也是中国人,高仓暮年的故事,在富造先生那里。那天通话,六十三岁的富造哭泣始终。我真有点不愿相信临终的高仓仍然记得我,如我一直愿意相信高仓对这两面之交的家伙出以真心,只因寂寞——富造兄哽咽着说,末一次见高仓,老头子说:转告丹青,他是个画家,还是尽量不要谈论政治。



2014年11月26日写在北京

2014 年11月27日刊于《南方周末》有删节


此篇为丹青先生授权完整版

TOP

感动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