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8个人次参与评价】

电影《亲爱的》:香港,那个被拐骗的孩子

电影《亲爱的》:香港,那个被拐骗的孩子

电影《亲爱的》:香港,那个被拐骗的孩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b9d74dc7d328a07a#rd

文/ 孟尧



(预警:以下含有严重剧透,请剧透不耐受者自动回避)


电影《亲爱的》中讲述的故事,由发生在中国内陆的真实事件改编。导演陈可辛来自香港,却一直关注更广阔的中国内陆。


片中,一对来自陕西省的夫妇来到深圳谋生,丈夫做生意赔了钱,妻子谋得了好工作。他们离婚了。即使同出自一个以“农业文明”、“悠久历史”为名的陕西省,他们在来到象征着“现代化”、“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深圳市之后,际遇仍然会有云泥之别;即使他们的地位相差甚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仍然能够取得共识:“要讲普通话,不要讲方言”。原因毫无疑问,学会普通话,比说家乡话,对于未来的发展会更有好处。在这里,导演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呈现一个当今已被普遍感知到的现象:“大都市”中的移民,正在被剥离其身后的地域身份与故乡认同。对于人的归类,只剩下广泛的“贫穷”和“富足”,或者是“草根”和“精英”。他/她来自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她是否能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立足。


母亲再嫁,孩子被判给父亲。孩子被绑架之后,他们的心情又同归一处。与他们感同身受的,还有那些无法得到公权救助的父母——由于一胎政策,他们唯一的子女被拐卖,给他们带来无比沉重的精神打击,以及获得再次生育的准生资格的麻烦;但现有的司法行政制度和组织只是告诉他们:“去做个DNA信息采集吧,万一将来能找回来呢……”、“规定就是规定,你不能证明他死了,就办不了准生证。”他们只能进行自助自救。其中,自助自救的组织者是一名“土豪”,但他与这些父母的境遇也是一样,到最后也没能找回自己的孩子。甚至在后来,那位遭人痛恨的人贩子的妻子,安徽省的一名贫穷的农妇,由于被其丈夫拐骗的孩子被原父母寻回,她同样成为失去子女的母亲。在这里,导演试图把一个群体通过“失去子女”、“痛苦”、“悲伤”的相同的际遇和情感集合在一起,暗暗抹平了阶级和财富之间的差别。


这两次“故意”,导演把文化、地域、阶级、财富等属性从个体身上慢慢去除,剩下的只有情感:亲子之情,以及“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的同情之心。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要呈现的“人性”。被拐骗的小孩,在与农妇母亲生活了几年之后,已不认得亲生父母,就算回到了深圳,也改不掉在安徽农村养成的生活习惯,还是牵挂着贫穷的母亲与曾经相依为命的妹妹。由于小孩的纯真,不牵扯到后天的“文化、地域、阶级、财富”,这爱亲恋家之情,大概也是导演想要呈现的“人性”。


香港的导演,来到内陆,通过内陆的审查,讲出了内陆的故事。而他的家乡呢?从这里想起,反倒是有点耐人寻味。


香港正处在深圳的对面,作为深圳乃至整个内陆曾经仰望的“金融之都”、“发达地区”,作为无论是先进的还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的manifestation,香港所承载的想象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内陆人民将对财富的渴望,深深投射在香港这个符号之上了。然而,改革开放,天翻地覆。深圳特区,从一个大逃港时期浮尸河上的悲惨世界,摇身一变成为炫耀财富的新贵之城;香港,本是大英帝国治下的自由之港、繁荣之港,被纳入财大气粗的中央帝国的盛世版图,日渐困窘、敏感、脆弱。港人曾珍视的东西,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他们;他们有点不太明白这种过于迅速的变化,不太明白远在两千公里之外那个中央政府的心意,更不太明白自己明天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里。


难道,香港,不是那个被拐骗了的小孩?


香港,对于曾属的祖国,“中国”,能有多大程度的认同感呢?清政府在百年前留下了“DNA信息”,只是不知道朝廷高官们是否期盼着“万一将来能找回来呢”。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终于是把香港找回来了,香港却不再习惯。它的一切都是养母给的,它仍然留恋着过去的辉煌岁月。而生母?那是谁?为什么有个陌生的庞然大物过来,就说非要接我回去?电影中,黄渤饰演的父亲在找到孩子的时候,孩子拼命挣扎;为了唤起他对过去的回忆,父亲对着他唱起幼时教过的陕西歌谣,孩子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了。对于香港来说,举办几次晚会,朗诵几首诗歌,多买几罐奶粉和几部iPhone,就够让它爱上后来这个陌生的祖国吗?


导演告诉我们的是,血缘对于父母来说是重要的,对于孩子来说,却并非如此。


电影中的父母,就算孩子不能完全忘却养母,也不勉强,同时细心体贴地对待他,照顾他的情绪,为了他还想把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也接来收养。对的,这是“人性”。反观现实中发生的一切,我们是否可以说,太没有“人性”了?


原文来源:共识网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kanlun/20140929114059.html.

TOP

我觉得不一样,假若香港是个被拐卖的孩子,那么母亲尚有其他三十余个孩子要照管。她当然会格外爱护这个被拐卖的孩子一点,但也只是一点而已,另外那三十多个难道不是骨肉,不需要爱护?兄弟姐妹当然也可以格外让着他一点,可这孩子如果不当人家是手足而破口大骂,兄弟姐妹难道不能生气?设若这孩子觉得自己理当受优待而继续瞧不上手足甚至瞧不上母亲,那人性又何在呢?.

TOP

.

TOP

回复 2楼chgtq 的帖子

关键还是在自身啊!清者自清,如果确实有傲骨,自然这个孩子会来尊敬母亲,强扭的瓜我总觉得不甜。现在国内的兄弟姐妹还没法让这个独子地位的孩子尊重吧?每次看到台湾问题,我也这么想的,如果我们足够强大,人家也许会靠过来,否则随便你怎么要去想征服,都没法征服的了人家的内心。.

TOP

回复 4楼overfloor 的帖子

不是比作母亲和孩子么?怎么可以用征服这种字眼儿?母子血缘是强扭的瓜么?你的意思,被拐了的孩子就干脆送给人家,别强扭了?
我觉得吧其实香港也别那么傲娇,谁也没那么稀罕他。对国内小伙伴来说他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兄弟,我们国家手足多得数不过来呢,少他一个不少。即使对党妈妈,他也只是个摆着看的花瓶,又不给家里挣钱,纯是门面吧。你要是乖乖配合,当然大家好看,你要是闹腾得厉害,党妈妈绝对敢甩脸子。被拐的孩子是父母的全部,香港对公鸡算个啥啊。.

TOP

回复 5楼chgtq 的帖子

这个比喻,是强扭的瓜!人家也不承认祖国是它母亲,是自己硬凑上去的。.

TOP

回复 4楼overfloor 的帖子

这个强大不仅是经济上强大,还有政治上民主,否则没人敢回来的.

TOP

回复 6楼overfloor 的帖子

你是说这个比喻是强扭的瓜?好吧,我理解错误。.

TOP

回复 6楼overfloor 的帖子

是的,我就这么想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