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12345
发新话题
打印【有107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人物访谈-----荣原如曦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人物访谈-----荣原如曦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4月13日论坛举行了公益讲座:“提高应试能力把握今天,强化素质教育掌控明天”,很多网友觉得很有启发,但觉得时间太短,还需要继续探讨。所以特此,这次人物访谈邀请荣原如曦来担任嘉宾,继续跟网友们一起探讨。

荣原如曦:低调的爸爸,数学专业出身,儿子很优秀。这不是重点,因为也许他儿子天资聪颖,重点在于他帮助过很多学生取得了学业上的进步(不是培训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正在著书,已十几万字。他乐意与大家分享他在教育上的一些心得,欢迎大家一起思辨和讨论。

包容多样化的教育理念和热烈的探讨,是论坛的发展方向,请网友们不吝表达你的看法 嘉宾不会时时在线,但一定会及时回复网友问题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3-4-22 08:19 编辑 ].

TOP

如何应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

一、何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为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首先让我们看看何为素质?何为应试?
1.素质的定义
《辞海》认为,所谓素质是指:①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因基础;②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等;③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素质概念的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于身体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社会素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说到底,人的素质就是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要件。

2.能力的定义
    谈到素质必然会想到何为能力?所谓能力是指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前者指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后者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绘画能力等。
应试,即以应付各类考试为主要目的的行为。完成应试行为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应试能力。

3.两者的关系
    有人认为,素质与能力是等同的;也有人认为,素质与能力并不等同,两者都没有错。关键的是,我们是站在什么角度,以及什么尺度来分析它们的关系。本人认为,两者不等同,原因是素质只有高低之分,而能力则是只有强弱之分,前者侧重高度,后者侧重强度。相比之下,前者是纵向的、内在的,后者是横向的、外在的。“素质、能力、活动”的关系类似于“质量、重量、称量”或者“文化、知识、应用”的关系。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具体表现,能力可以内化为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就是获得能力的能力,即元能力。

4.素质的特点
    ①素质具有整体性
素质只能进行按照大类划分,比如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可以分为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在该分类的情况下,再往下分就会出现常识性问题。在谈到身体素质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说奔跑素质、跳跃素质,但我们可以说奔跑能力、跳跃能力等。心理素质以及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同样具有包括再分性。素质的不可再分性,就是素质的整体性。
    ②素质具有潜隐性
素质并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蕴藏在人体内部的特质与属性,它必须通过能力才能表现出来,而能力的表现又必须通过具体的活动才能实现。另一个方面,素质的表现方式看,也具有潜隐性,并不是说,人一旦有了素质就必须立马表现出来,而是在其合适的地方、合适时候,以最适合的方式表现出来。
除此之外,素质还具有历史性、稳定性、可塑性、差异性等特点。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4-23 08:03 编辑 ].

TOP

5.素质教育的定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是以优化人的内在的本质属性为目标的教育,是使(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

6.应试教育的定义
   应试教育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应试能力的强弱必须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表征,于是希望获得出色的考试分数,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观动因。

7.两者的关系
    素质的整体性,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比如说,综合素质的实现必须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条件,文化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宽广的知识面(底面积)和较强的专业知识(高度)协调发展为条件。而应试教育的目标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
    因此素质教育是三维的、立体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维的、线性的教育。
    既然如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是水火不容呢?
    ①从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念看,两者是对立的,因为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人的品质的优化”,而应试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分数的提高”。
    ②从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手段看,素质教育也包含应试能力的提高,只不过素质教育不把应试能力的提高当作“最终目的”,而是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手段,于是应试教育可看作是素质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也就是说,在某个短期的时限内,两者是统一的。
    ③从检验的方式和检验的效果看,应试能力具有不可或缺性。因为素质教育具有整体性和潜隐性,当前还没有一种方式能够直接对素质进行有效测定和量化,只能通过相关能力在具体活动中的体现,对一个人的素质进行推定。所以考试作为当今最公平、最高效的检验手段之一无与伦比,具有极强的公信力。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极力推行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今天应试教育仍为我国的主流教育,站在家长的角度,不能放弃孩子应试能力的培养,否则他们会失去获得更好学习的机会。但社会是进步的,今天没有解决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问题,不等于未来几年仍得不到解决,到那时再进行“自我素质”,恐怕就晚了。
    既然如此,应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推广,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地将素质教育的诸多理念和方法引入教育实践,利用各级各类人才选拔的“指挥棒”润物细无声,通过“量”的积累促成“质”的变化。但不要在素质教育还没有能力完全取代应试教育以前,对应试教育过分妖魔化。否则,会煽动起学生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抵触情绪,但他们又得不到期望中的素质教育的心灵滋养,后果十分可怕。破而不立,比不破要危险得多!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4-23 21:25 编辑 ].

TOP

回复 3楼荣原如曦 的帖子

谢谢你详尽的分析,请问现在“素质教育为什么还没有能力完全取代应试教育”呢?.

TOP

您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也切中了问题的要害,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下面的帖子中专门谈到。谢谢!.

TOP

二、中国当前的教育现状
    全面推进公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国策。但素质教育的推进速度却十分缓慢,很多人人都习惯性地把这个问题归纳于教育主管部分工作不力,或者学校的落实不到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素质教育的实现不是技术问题,更不是态度问题,而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如下数据。
    1.经济总量:1978年中国GDP为2164亿美元,美国为22947亿美元。
                   2011年中国GDP为74970亿美元,美国为149509亿美元。
    2.人口数量:目前中国14亿人口,美国3.1亿人口。
    3.教育投入:中国一直以来几乎都是在2%-3%,近几年超过3%,但都在4%一下,2013年才达到4%;而美国的经济总量远远高于我国,不过他们从1980以来,都在5%以上。加上人口因素,中国历年人均教育总投入与美国相比可谓九牛一毛哇。
    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利用如此少的教育投入,培养的人才却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足发展,使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综合国力方面都能取得相应成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并非一无是处。
    也有人用诺贝尔奖来衡量中国教育的成败,其实大型的科学研究同样是巨额的费用投入,所以我国至今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与科研投入不误关系。况且中国最大的投入就是国防,而国防研究是决定保密的,即使能达到诺奖水平,也不可能为了奖杯而牺牲(军事)保密性!
    4.大学数量:中国1867所,平均每750000人对应一所大学,其中平均每41100人高校适龄公民(18-22岁)对应一所大学;美国3500所,平均每88571人对应一所大学,其中每4724人高校适龄公民(18-22岁)对应一所大学。以中国平均每所大学接纳13500人计算,于是还有27600无法进入大学学习,是严重的供不应求;以美国平均每所大学接纳1万人计算,相对于4700人,每个人可以有两个位置,严重的供过于求。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4-23 17:05 编辑 ].

TOP

很多人注意到,美国的教育是宽进严出,中国的教育是严进宽出,人们把中美入校条件的一严一宽,归结为教育制度不同所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与教育制度没有太大关系,而是由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对教育投入的总量决定的。供不应求会产生“拍卖涨价”现象,供过于求会产生“拍卖跌价”现象,只不过商品价格通过“钞票”实现,升学“价格”则是通过“分数”实现的。因此,为了争抢有限的大学“入场券”,分数的使用价值会节节攀升,竞争的激烈程度将趋于白热化。于是,我国想实现宽松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既然素质教育的状况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的,那就意味着素质教育也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属于初级阶段。
    没有宽松教育,给学生减负就成为爱莫能助的空话。在这种情况下,要推行素质教育,只能将“高分可以上好大学”的充分条件变为必要条件,即上好大学必须要高分,但高分不一定能上好大学,而是还要通过相应的素质测试才能上好大学,比如,体能、口才、心理素质、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等。这样的素质教育,将会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代价才能实现,这是素质教育初级阶段必须付出的成本。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4-23 21:27 编辑 ].

TOP

素质教育初级阶段意味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同时并存,其中应试教育为主导。作为家长一边以包容的心态面对应试教育,并将应试教育嬗变为应试能力,另外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将生活能力内化为自身素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孩子的内功(心理素质)和外功(学习能力)才能同时修成正果。
    尽管素质教育要比应试教育先进得多,但应试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目前美国有三分之一的华人在高科技研究领域,其中有百分之四十的华人是受中国现有教育体制影响的新移民,也就是说中国目前教育体制培养的学生有13%在美国的高科技行业从事研究,硅谷中更要一大批这样的华人,而且像英特尔和IBM等世界五百强,几乎都在中国设立了研究院或者区域总部,这至少反映了他们对于中国这些大学生的完全认同,这些大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在国内也是这批接受应试教育的人,在各行各业担当重任,从中国的现有国力反观我国教育的成败,应该说可圈可点。.

TOP

中国教育的确出现了诸多问题,应试教育当然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但在诸多问题中,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还不是最突出的,我认为在独生子女背景下的是家庭教育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
    1.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家长对唯一孩子产生了“输不起”的认识。于是家长有需求、有精力、有财力,对孩子进行精心打造,并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孩子的“学习经纪人”。但由于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机理了解不够,在客观上打乱了孩子的学习节奏,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目前的学习压力很多都是来源于家长的推动,使得整个教育环境变成一个可怕的竞技场,出现了教育中的“剧院现象”,即“某个人为了更好的观感,站了起来,后面的人被迫跟着站起来,最终使整个剧院的人全部站起来”,这个时候就会有人感慨,要是大家都像前面一样坐着观看该多好哇,问题是已经很难回到从前了,除非有一些“深明大义”的人士,以牺牲自我的短期利益先坐下来,以实际行动感化在场的所有人,但这个人现在还没有出现!
    2.部分家长有“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他们直指问题的“要害”——分数,认为家庭教育的铁律就是“分数第一=出人头地”。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但事实上,学校只能以“智”为主,同时给学生建立起道德和体育的观念,这些观念必须在家庭生活中得以习养, 因为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太少,而且学校还有一系列教学任务,因此没有用于“习养”的时间。但家长们舍去了孩子习养的过程,让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于学习。这样使得孩子即使到了高中毕业,也不会买菜、做饭、洗衣服,而成为“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宝贝”。这种远离生活原型的教育,使得孩子上不接“天气”,中不接“人气”,下不接“地气”,严重破坏了人的自然心性,犹如一株长在空中的植物,得不到环境的滋养,怎能成材(才)?.

TOP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高度同质化。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谋划学习没有错,但问题是家长并不都是教育专家,他们一边心急火燎,一边又十分茫然,最后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为孩子补课的方式,使自己获得精神安慰和心理慰藉。于是家庭教育(包括以家长主导的校外补课)成了远超学校学习强度的第二课堂,与学校教育完全重叠,使得孩子心神疲惫。
    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反对给孩子开辟第二课堂,但必须以协助孩子树立起相应的学习理念,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为前提。在教育理念上,争取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的正向循环,让孩子能在这里享受到与学校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学习节律,增大孩子们的学习张力,并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总体设计,以便在学校老师进一步的精耕细作下,形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习心境,让孩子进入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学习境界,即帮助孩子进入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境界。然而,很多家长逼着孩子完全按照学校的所有要求,进行“过程复制”(其实老师并不希望学生这样做,而是应该有自己的学习节律),严重消耗了学生的学习心能。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4-23 21:27 编辑 ].

TOP

4.在多生子女时代,家长不可能把“爱”专注在某个孩子身上,孩子之间也会形成一个相互平衡的“小社会”,这样十分有利于孩子的心身发展。但到了独生子女时代,六位长辈一拥而上,孩子变成了“宠物”。这些长辈们付出的爱不图“回报”,使得孩子们只知道获取,不知道奉献,更不可能懂得“通过爱他人去获取更高意义上的幸福”,于是长辈的爱统统变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原材料”。这样的孩子属于心理发育不全,放到学校去,希望老师将其打磨成器,难度不得而知。
    当然我这样说,不是说学校就没有责任,部分老师本身的心量很小,没有容忍度,加上管理中“乖孩子”的标准,抹杀了那些特殊孩子的个性,其实“个性”就是某种能力呀,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残忍。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应该明了,只要我们认真贯彻“爱商”、“情商”和“智商”三位一体的教育原则,就能构建起孩子的人格生态:爱商会孕育情商,情商会滋养智商,智商会运化成为爱商。假如智商是树木,那么情商就是土壤,爱商就是阳光;假如智商是骨骼,那么情商就是组织,爱商就是灵魂。只注重智商,培养孩子的效率会最高,但会失去心灵的平衡,中国文化是中庸的文化,是平衡的文化,“效率最高”原则,最终会由于平衡的伤失而前功尽弃,导致“效率最低”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不强化应试能力会输掉今天,不提高综合素质会输掉明天!.

TOP

请教个问题,也是困惑我很久的问题了。目前上海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学校学业压力非常大。奥数、思维几乎是每个孩子在外面必学的一项。如果想学点名堂出来,花的时间更是非常多。另外, 如果在体制内学校学习的孩子,将来想出国的话,还要花很多时间在英语阅读,锻炼口语, 多练习英语阅读理解上, 这些时间自然也是非常的多。还有很多别的科目, 占据了孩子的时间。
我的孩子还小, 但是我一直在考虑, 素质教育如何和应试教育平衡,主要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太不够用。如果在学业上时间减少了,学业必定会落下一些。如果放弃了素质教育,孩子的与人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又如何来锻炼?等等。。。。
总之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我孩子今年上小学, 我就在想孩子的将来5年, 时间如何来管理,如何来安排。我深深的觉得很无奈,哪里来的时间呢?另外,目前的学习模式,确实是很比较难锻炼到孩子的与人沟通能力等等。。。,
另外,素质教育,指望学校, 我感觉这个希望渺茫, 一些学校理念是非常好。 但是我平日打听下来, 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我感觉是少得可怜, 基本也只是做做表面功夫。抓的还是分数,当然我不是反对学校抓分数、抓学习。但问题是目前的教育,是重分数、轻素质教育。
我觉得素质教育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弥补,重在家长自己的教育理念。但我目前感觉时间不够用, 我哪里来的时间给孩子去素质教育。严重纠结中。。。。为此, 我一度不顾国际学校高昂的学费,想弃国内教育转投国际学校。但由于家庭意见不统一,我自己觉得保险起见还是准备选择体制内小学。
家庭教育中, 如何做到最优化的素质教育?又如何来安排好时间,感觉只能让孩子少睡觉了。请老师来解答。多谢

[ 本帖最后由 kakamama 于 2013-4-22 11:58 编辑 ].

TOP

谢谢老师分享!搬个凳子来学习。.

TOP

请问老师,现在的孩子比较自私,如何能让孩子能多为他人考虑,愿意热心分享,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TOP

对小孩的素质教育很重要,具体该怎么教导孩子,有些方面,家长自己也缺乏经验,比如说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具体该怎么引导孩子?或者老师有没有“素质教育”指导方面的书可以推荐。.

TOP

回复 12楼kakamama 的帖子

见20楼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4-22 15:37 编辑 ].

TOP

回复 16楼荣原如曦 的帖子

老师,你说的素质教育好像跟kakamama说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不太一样?

kakamama说的这些能力应该可以培养的吧.

TOP

回复 14楼隆隆爸 的帖子

隆隆爸:您好,谢谢您的抬举!
    孩子自私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现有社会的普遍现象,您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您已经在着手解决了,看来您的孩子会因为有您这样的父亲而幸运。孩子的自私主要来自独生子女因素,人性深处有很多东西,只通过教育是很难达成所愿,但如果不通过教育,则肯定会出问题的。就像我在帖子里说的,多生子女时代,兄弟姐妹之间一开始就在不断地进行各种平衡,这种平衡会在骨子里形成各种妥协,这种“妥协”就会有效阻碍自私心理的形成。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六个长辈围着一个宝贝转悠,无论您怎么教育,他(她)都是家庭的中心。所以现在的孩子在这个问题上,具有天生不足,如果我们在教育环节上再出一点偏差,必然会形成自私心理。
    为了制止孩子自私心理的形成,最好少用语言直接对孩子进行训导,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是多用场景教育的方式,比如,看到报纸、电视中那些有爱心的人给予高度肯定,对那些不道德的自私行为给予严厉批评。还有,在生活中鼓励孩子热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当他(她)对长辈好的时候,长辈一定要表现出十分开心和非常满足的喜悦,通过这种表现,也让孩子分享到他(她)为长辈们带来的快乐,即鼓励他(她)为他人的幸福而付出,久而久之,您的孩子必定会形成善良、包容的优秀品格。此时此刻,他(她)就不可能自私了!.

TOP

请教老师,请问如何加强孩子的“爱商”教育?
我家的小朋友主要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感觉小朋友是在为家长读书,要家长逼着盯着才肯读。学习凭心情好坏,兴趣好时多读些,不开心时就偷懒。大人小孩都很痛苦。
家长也很迷茫,不知该如何做,才能真正帮助到小朋友?
请问老师,根据您的经验,有什么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谢谢。.

TOP

回复 12楼kakamama 的帖子

您好,刚才有事,所以没有及时回复您,请谅解!
    首先,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理念。既然是理念,您就不要指望通过某种技术方法获得素质。素质是在与人、与社会的各种交往中习养出来的一种内在素养。
    因此,某个学校说,它从事的是素质教育,那是指它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地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完善的理念,但它的主要任务还是课程教学。如果一个学校整天带着学生以素质教育的名义到处跑,而完全忽略课程学习,肯定是有问题。
    应试能力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您不排斥应试能力培养的时候,就不存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不能与学校教育同质化,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总体设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把目标放在您认为重要的节点上,不要希望每次考试都是赢家,只有这样,您才能帮助孩子踏上最适合自身的学习节奏。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最终的胜利。平时通常意义上的学习,完全交给学校老师,您的孩子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就是上课做好笔记,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吸收下来,只要他(她)做到了,平时的考试无所谓,这种无所谓是建立在有足够能力的基础之上,否则“无所谓”就会变成有所谓,就会产生学习焦虑症。您所做的就是为孩子积累更多的“挫败资本”,或者是永远制胜的“定海神针”,而不是与大家一起“打群架”。这样您就不存在左右为难的事了。.

TOP

回复 17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属于社会素质的内容。.

TOP

回复 15楼大好好先生 的帖子

素质教育分两个方面:1.让孩子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他有买菜、洗衣、做饭的能力。也就是具有较好的生活能力。
2.使孩子形成爱商、情商和智商三位一体的人格生态。所谓情商就是具有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很好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爱商是指具有良好的同情心,包容心和敬畏感,智商则是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一点很重要,只要孩子懂得生活是怎么一回事,他的人格就会健全,无论在心里和品格方面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所以不要把素质教育看成一个高不可攀的教育,其实就是让孩子们回归“人的本性”——懂得人间烟火,不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只有这样他(她)的生活才有“人”的味道,才感到幸福快乐。.

TOP

回复 19楼思源妈妈 的帖子

“惰性”是人的本性之一,我们总希望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克服这种天性的不足,所以遇到这种问题,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但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调养,让他改变这种心性关系。
       关于孩子爱心的培养我在18楼做过简要叙述,请参照,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您的孩子学习态度不好,是一种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他没用进入学习的状态,是学习的局外人,他没有从学习中找到快乐,但他却一直承受着来自学习的压力。
       孩子的学习压力来源三个方面:老师管着、同学比着、家长盯着,我把这三个方面统称为“三着态”。您不要指望在“三着态”期间能彻底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因为这个时候老师、孩子和家长都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整个气场都充实着“负能量”。但您可以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让您的孩子上课做好笔记,把老师布置的基本任务按时完成,如果他连这些都做不到,也没有关系,那就等他处于非“三着态”时,再想办法让他脱离学习的“胶着态”。其方法就是用快速学习的理念,引导他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超越他的同龄伙伴,积累起足够的自信资本,改变他原有的学习心态,同时启动自身的学习欲望。这也许是一种比较可靠的办法,我的回答就是这些。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4-23 21:29 编辑 ].

TOP

谢老师,上次去听了您的讲座受益匪浅。当时您说了一句话我的印象很深刻,那就是:粗心其实是个大问题。因为时间的原因您没有展开讲,我想请教您像我的女儿二年级,经常会有粗心的问题发生,身边的小朋友也经常因为粗心而在考试中丢了不少分。那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减少这种情况呢?还是孩子还小,粗心是正常难免的呢?.

TOP

回复 23楼荣原如曦 的帖子

谢谢老师这么快的回复。.

TOP

您好,粗心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1.从心理学理解,粗心是指专注力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小孩的粗心一般都属于这种情况。由于他们年龄很小,心智发育不成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比较浓,注意力容易转移。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步消失。对于孩子的粗心,尽管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但我们应该从小就对他们进行良好的人格塑造,以便把孩子的逆反期转变为品质优化的机会。这方面请参照18楼的内容。
    2.从心性关系理解,粗心是由于心性关系不合产生的妄为。这主要是因为有些人过于自我,忽略了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存在,所产生的自以为是的惯性心理,或者是心理定势,这些人一般都缺乏对于事物的尊重感和敬畏感。
    前者是从心理因素理解的,后者是从人格角度理解的。对于孩子而言,应该从前者去理解比较合适。而且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粗心会逐步消失。
    另外,我要指出的是,您的女儿现在是小学二年级,离小升初还有较长的时间,不要过分关注她的考试成绩,而要将注意力放在“积累”上,过分强调每次考试,会打乱她的学习节奏。忽略一些不太重要的考试,把心思放在大的学习战略上,以学段为单位,根据您女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规划,这样您女儿在学习上才会游刃有余,才不至于落入与他人“恶斗”的焦虑中。对于平常的考试,她有底气就无所谓放弃。您给女儿储备的信心,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赢了牛,输了更牛!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4-23 21:31 编辑 ].

TOP

请问老师,提前学和快速学有何区别。多谢。.

TOP

回复 26楼荣原如曦 的帖子

忽略一些不太重要的考试,把心思放在大的学习战略上,以学段为单位,根据您女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规划,这样您女儿在学习上才会游刃有余,才不至于落入与他人“恶斗”的焦虑中。
--------------------------------------------------------------------------------------------------------------------------------
老师的这段话如醍醐灌顶,我现在就是每天跟着学校老师的要求往前赶,对三年后的小升初既焦虑又无措。说到对以后小学三年的整体规划,好想得到您的专业指导啊。如果可以的话,可以短信请教吗?.

TOP

回复 28楼xiaoying415 的帖子

可以,下周后您再提醒我,因为这几天太忙了,不好意思!.

TOP

回复 27楼enjoy_lu68 的帖子

您好!您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从字面理解“提前学习”与“快速学习”没有区别。但我们看任何事物都必须把它们放在具体的时空中去理解,否则就会产生误读和偏见。
    提前学习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为了应付各级各类的考试,并希望在这些考试中能取得理想分数的一种战术级别的方式。
    快速学习是由保加利亚心理疗法专家乔治·洛扎诺夫,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暗示教育法的基础上提出的“高效学习”或称“快速学习”。
    两者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平面的、直白的,以追求学习数量优势为目的的学习理念;后者是立体的、内在的,以追求学习质量为目的的学习理念。前者是以学生的学习时间为成本,以疲劳战术为代价的一种学习方法,后者是以重建学生优秀的学习理念,开发他们右脑的无限潜力,使左右脑高度协调工作,以取得惊人的非线性效果的学习方法。
    我理解的快速学习与洛扎诺夫有一些区别,但本质是一致的,我偏重于对学习理念的重树,这种理念的重树就是启动具有整体思维的右脑功能,同时再开动左脑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快速学习中,它需要学习引领人有良好的哲学素养和丰富的相关知识,以重建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心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动力。同时学习引领人对所学学科必须有透彻的见解,能做到举重若轻,将看似复杂凌乱的学科脉络梳理的十分清晰,能引领学生自己去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建立起一座完整的学科大厦,而不是运用大量的题型使是学生成为解题的“熟练工”。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4-23 15:14 编辑 ].

TOP

回复 23楼荣原如曦 的帖子

谢谢分享,很有启发。请问下你说的三着态,为什么孩子在这时候难以改进自己呢?.

TOP

回复 23楼荣原如曦 的帖子

重复了,删

[ 本帖最后由 zhangyi_cyf 于 2013-4-23 10:5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4-22 17:12 发表
“惰性”是人的本性之一,我们总希望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克服这种天性的不足,所以遇到这种问题,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但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调养,让他改变这种心性关系。
       关于孩子爱心的培养我在18楼做过简要叙 ...
送花花啦!这个解答太有用了,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不努力,其实孩子认为是为家长老师读书,而不懂得是为自己,如何能有积极性,荣原如曦老师的实施方法也十分有效合理的,赞一个,有此问题的家长可以如法炮制,绝对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的.

TOP

“三着态”与学习的关系

(回复31楼)子玖妈妈:您的问题提得很好。的确,处理好“三着态”与学习的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着态”是指学生在校学习的时候,“老师管着、同学比着、家长盯着”的一种状态,,我把这个状态称为“三着态”。
      “三着态”是学生在公共平台上学习时,不可回避的一种特有状态。首先,老师不可能不管,因为对学生的管理是老师的责任;其次,同学之间不可能不比,因为只有比较才知道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再次,家长不可能不盯,因为现在只有一个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成败会对家庭产生直接影响。
    从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老师、同学还是家长都没有错,那就说明“三着态”是学生必须面对的一种学习常态。既然是不可回避的常态,那我们只能尊重它、运用它。
    我们的孩子早晚都会步入社会,服从领导的管理,应对同事的攀比和回应亲人的关爱,都会成为我们“做人”的通常内容,就把“三着态”当作是给孩子们的提前预热吧。
    另外,“三着态”使得孩子们成了“玻璃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所以他们十分焦虑。对于成绩好的孩子,“三着态”会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信心,从而促进他们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但对于成绩稍差的孩子,结果则是刚刚相反,他们自卑、无助、焦虑。前者的比例大概为20%左右,后者会占为80%左右,于是关注受“三着态”负面影响的孩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美国有一对神经认知学家、教育学家,名叫凯因夫妇,通过对大脑神经机理的研究发现:人的最佳学习状态是“低威胁、高挑战”。她认为,人受到威胁时,认知模式会立即转入生存模式。
    人类的祖先在茫茫原野上,时时刻刻都受到生存威胁。于是,对于任何物种,生存总是第一需求,否则该种群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延续。生存模式是人的最高应激态,人一旦进入生存模式,要么逃跑要么对抗,对其他任何反应都会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低威胁”就是心情愉悦、十分放松,此时人的心门被完全打开,也因此建立起人与人的交流通道。“高挑战”是指高大量的外部信息对大脑进行高强度地刺激,使人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4-23 14:05 编辑 ].

TOP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工

回复31楼
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生而言,家长的作用属于战略性的,老师的作用是战术性。
    首先,一般家长没有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具体的战术落实,如英语语法、古文的虚实词、数理化的具体解题思路和方法,这个方面是老师的职能,也是老师的强项。
    其次,由于老师需要管理几十个学生,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拟出一份最佳的培养方案,但家长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精力。对一般家长来说,可以且只能在还在比较宏观的层面帮助孩子做一些大的规划,做一些粗线条的、但又是“打一点得一遍”的工作。但大部分家长不是这样,而是紧紧盯住孩子,逼着他们100%地按照老师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过程复杂制”,还要校外给孩子申请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其实在“三着态”下,孩子的心理处于严重的焦虑状态,再加上高强度的补习班,大大消耗了孩子的体力,使得孩子心身疲惫。尽管“高挑战”了,但收效甚微,有时候还适得其反。
    家长们往往是通过紧盯每一次考试成绩,实现对孩子进行“过程复制”的控制。“过程复制”是最糟糕的学习理念,从同一个始点出发,到同一个终点,“过程复制”比“矢量导向”所付出的劳动要多得多。其实,老师不也希望学生按“过程复制”的理念进行学习,老师们希望学生应该自己独立的学习方法,能按照老师所指的“方向”前进。
    因此,当孩子处于“三着态”的时候,家长不要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学习任务,给孩子造就一种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家长可以要求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课,做好听课笔记,按时按质地完成老师的作业。如果家长一定要“搀和”,那就等孩子退出“三着态”的时候再出手,即用好两个假期。但这个时候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让孩子产生假期充电的欲望,采用快速学习的理念,为孩子迅速积累“挫折资本”,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中,输得起。一旦孩子输得起了,你还怕他赢吗?
关于快速学习与提前学习的区别见30楼。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4-23 13:58 编辑 ].

TOP

回复 34楼荣原如曦 的帖子

人的最佳学习状态是“低威胁、高挑战”

我在想,现在孩子处于高威胁、高挑战的境地,是不是比“低威胁、低挑战”更糟糕?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3-4-23 14:06 编辑 ].

TOP

回复 36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以上问题都是在我与我太太的研究中有所体现。按照凯因夫妇的理论,学习应该分为四种模式:
1.低威胁低挑战;
2.高威胁高挑战;
3.高威胁低挑战;
4.低威胁高挑战。
第一种是西方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保留人的创造性,但缺点是成才的比例会小一些,因为人是有惰性的,如果让其自由,就会伤失获取知识的就会。
第二种是中国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大面积丰收,但由于“高威胁”可能会损坏人的创造性,所以必须加以适当的心灵抚慰工作。
第三种是最糟糕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一般会出现在父母的脾气暴躁、方法简单,同时文化内涵很少的家庭。
第四种是最理想的教育模式,这就是凯因夫妇的观点,上面已经做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相比第一和第二两者教育模式,如果家长能给予孩子适当的心灵抚慰,能让“高威胁”软着陆,应该比第一种要好,但没有第四种好。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可能会适得其反,那就是第一种比第二种要好。所以凡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4-23 16:58 编辑 ].

TOP

很受启发,也想尝试。老师之前所说,充分利用好寒暑两假,孩子可以通过快速学习,小学的可以将初中的英语词汇学完,初中的可以将高中的学完......那请问,这种学习方法是否适合所有的孩子?对家长有何要求?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去委托机构还是家长自己?具体如何操作,请教老师,本人很想在暑假做个尝试.

TOP

回复 38楼Amy-mao 的帖子

这个方法是我太太在指导有关学生时做出的成功尝试!
     我所说的方法不是提前学习而是快速学习(见30楼),下面的回答仅对英语,此贴里的快速学习只针对英语“词汇”而言。
     英语的学习分为三大块:1.听说;2.阅读;3.写作。就像我在35楼表述的那样,一般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能且只能做到粗线条大方向的程度,但这个工作又是老师不能做、不敢做,也做不到的工作。首先,老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否则就违规;其次,如果老师都这样,就会把学生间的竞争度提高,就会导致“剧院现象”的出现(“剧院现象”见10楼“1”);再次,这种学习方法会消耗学习引领人的很多精力,面对几十个学生老师的精力有限,但对于家长却能轻松做到。具体做法如下:
      1.对于听说,可以用复读机跟读,而且练习出的发音十分标准,这样就避免了一般家长英语较差的尴尬。难度可以由易到难,这要根据孩子的兴趣而定,如果孩子的兴趣很浓可以多练;如果孩子的兴趣不高,每次搞定几句就行了。别看每次只有几句,只要坚持一两个月,孩子的听说会突飞猛进。
      2.对于阅读,先不要急,因为阅读的基础就是词汇量,其中涉及到语法部分,一般家长是没有能力解决的,也不需要家长解决,所有的语法都会在课堂中出现,家长只需要孩子做好笔记就行了。
       关于词汇的做法是:小学生选用初中(或者中学)的词汇本,初中生选用高中的词汇本,高中生若精力允许,就选用大学的词汇本,若精力不允许,就不用记单词了。这个办法不适应小五、初三或者高三的学生,此时他们都面临考试技能的培养。
       具体做法是:把这些单词“认”完,但不是“背”完,千万记住是“认”完!一般说来背一个单词,可以认五到六个单词,所以学习量几乎与同龄人通常的学习量差不多。但意义非凡,因为:①阅读对于单词的要求,只需要能“认”就行了,这样有利于扩大阅读范围;②如果到时候需要“背”的话,只需要眼睛一瞄就行了;③孩子“认”出的单词能扩大几倍,其实常见的词汇也就记住了,但是如果叫他们背单词,会有心理压力,如果叫他们认“单词,就要轻松得多;④孩子学习英语的信心指数大增,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无所谓难易之分了。
      3.对于写作,交给老师去处理,家长无需倒腾,因为此时你孩子的英语已经信心满满了。

[ 本帖最后由 荣原如曦 于 2013-4-23 20:44 编辑 ].

TOP

回复 33楼zhangyi_cyf 的帖子

谢谢您,祝您的儿子学习愉快!天道酬勤,天道也酬善啊!.

TOP

回复 35楼荣原如曦 的帖子

老师,你如何看待减负?.

TOP

回复 18楼荣原如曦 的帖子

谢谢回复,送花!.

TOP

回复 40楼荣原如曦 的帖子

请问:您是如何在讨论分享中,传递爱心中获得快乐的,想学习一下您的心境,谢谢!.

TOP

回复 41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子玖妈:您好!
    我赞成给学生减负,但对目前的减负方式存在一定保留。如34楼中所说,学生的学习负担主要表现为生理负担和心理负担两方面,其中心理负担对学生的影响超过生理负担。而心理负担又与学习理念、学习方法直接相关,从这种意义上说,减负应该主要表现为对学生正确的学习理念的建立和学习方法的优化,但这个方面的工作几乎为零。
    另一个方面,学习负担应分为强度负担和疲劳负担两类,目前的减负只强调了强度负担,而忽略疲劳负担。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总量是由教学大纲规定,对于一般学生来说,这个总量是一定的。减少强度负担就会增加疲劳负担。比如,一堆黄沙有2000斤,如果一个工人每次搬运200斤(强度负担),他需要搬运10次(疲劳负担)。如果有一位工头说:“为了你的身体,我们给你减负,你每次只能搬运50斤!(强度负担)”,那么他此时的疲劳负担应该是40次,该工人可能宁愿搬运10次(每次搬运200斤),绝对不愿意搬运40次(哪怕每次都不用搬运任何东西)。
    所以给学生减负不能只看强度负担,而应在强度负担和疲劳负担之间做一个最优化选择。.

TOP

回复 43楼隆隆爸 的帖子

哦,隆隆爸,您好!
     只有带着善意去做事,才觉得做“人”很有意义,当怀着善意心态的时候,收到信息也是善意的,此时心理会十分惬意。如果带着仇恨去做事,会发现周围的一切对自己都不友好,心理肯定不好受。于是我记起了一句话:感恩是受用终身的福报    怀恨是永世纠缠的孽障!
谢谢您!.

TOP

回复 45楼荣原如曦 的帖子

感谢您的分享!学会感恩,带着善意,传播正能量,乐在其中!.

TOP

回复 46楼隆隆爸 的帖子

非常感谢您,隆隆爸,祝您万事如意,祝您的孩子学习愉快!.

TOP

回复 47楼荣原如曦 的帖子

应该感谢您,这么热心分享,解答我们家长的疑问!
也祝您身体健康,事事顺心!.

TOP

回复 45楼荣原如曦 的帖子

感恩是受用终身的福报    怀恨是永世纠缠的孽障!        真精彩,经典!难得的正能量!.

TOP

回复 46楼隆隆爸 的帖子

印象中是一位乐观的爸爸。旺旺上正能量太少了,所以尤其珍贵。.

TOP

 225 12345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