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三字经》需经删节,才能学?

《三字经》需经删节,才能学?

《三字经》需删节后才能向中小学生传授。出此政策的教育部门认为:传统文化学习需去其“糟粕”。而批评者则尖锐地指出:删节《三字经》无异于凌迟古人。您对此怎么看呢?今天(1月6日)中午12:10直播,22:10重播的《市民与社会》节目,将邀请复旦大学教授冯玮、同济大学副教授王小渔与您讨论,欢迎收听并参与。

在线收听地址:http://www.smgbb.cn/2010/radio/live.html?1620-1291003800.

TOP

去其“糟粕”?这个不仅仅是学习古文,还可以了解古人和相关知识。。。 我不是吹牛很多小升初面试题都有从中可以找到答案的。比如五音是指。。。?那么这些出题目的人是否也不要再为难我们这些小学子了呢?
那么同样中国和世界 历史 需要去其“糟粕”,删节吗?
同样博览群书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呢,去其糟粕 ,和自己分辨能力和思考等能力不断提高有冲突吗?
网上有文 说鲍鹏山表示要用论语替代三字经 ?可为什么要替代? 都读不可以吗?

[ 本帖最后由 文心 于 2011-1-6 10:36 编辑 ].

TOP

回复 2#文心 的帖子

是的。 这个论调挺奇怪。.

TOP

什么是糟粕?

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全面地了解,然后再引导他们呢?

真是莫名其妙。孩子们对中国的文化已经了解的太少了。.

TOP

部分省市“过滤”传统启蒙读物“糟粕”供学生阅读
《三字经》进课堂该读“洁本”还是原著

王蔚




  上海正在使用的“二期课改”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中,并没有列入《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内容,是否该有选择地引入这些国文典籍,近日却在教育圈内外引起了争议。

  多省市效仿删节典籍

  最近,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他们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消息传出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已有一些省市效仿此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编教材之举。湖北省一些学校给学生推荐的是删节过的“洁本”国学内容。例如,《劝学诗》中删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广为流传的名句;《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也因有宣扬“环境决定一切”之意而被删除。认为应当教育孩子们的是,在现代社会里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和睦相处。

  许多网民不仅认同教材对传统典籍的删改,还十分赞同著名学者钱文忠教授提出的“在当下社会,完全按照《三字经》培养的孩子,90%会不适应社会”的论断。

  “灌输”“探究”平添争议

  向来“风平浪静”的上海语文教材,近日也因这样的对典籍的删改而平添波澜。已经退休赋闲的上海“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徐根荣说,当初在编写课文时,就没考虑收入《三字经》和《弟子规》等篇目。宝山区高境二小教导主任严鸽燕老师说,无论是课堂使用的教材还是各年级配套的《语文综合学习》材料,都没有任何涉及《三字经》的内容,但如果能有所选择地引入一些,或者通过形象化手段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中华传世之作,也不失为是不错的语文学习途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教育工作者苦心的删减行为,本质上就是“灌输式”教育与“探究式”教育之争,很可能导致孩子一旦离开家长和学校的监管环境后,便没办法独立选择,甚至行为失控。

  尊重典籍阅读原著

  熊丙奇说,如果是真正地研读经典、讨论分析经典,学生们自然会对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做出选择和判断。

  “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和继承优秀的文明成果,前提是要尊重古代典籍的原著。”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则建议,不妨在中小学生的古诗文必读篇目中列入一些《三字经》《弟子规》和《神童诗》等古代传统启蒙读物的内容,而且还应当让学生阅读“原版”全文。即使是文中的“错误”和“糟粕”,也要让学生在读了之后有所领悟。教师的作用是在讲解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本报记者 王蔚



有这个必要吗?.

TOP

那么 子不学,断机抒 也不要了?孟母的教导也不需要学习了?还是断章取义?
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不能半途而废,要始终不渝,日积月累,才能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TOP

都以为自己才是正确的。
为什么不能相信孩子会判断是否符合ta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符合大人的观点。.

TOP

想学不删的,自己回去学吧。求人不如求己,费那个口水干吗.

TOP

精华和糟粕,难道是一部分人能认定的吗?.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