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怎样练习一万小时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龙宝娘 于 2010-7-29 10:05 发表
行行出状元,说个身边的事吧,LG家里有个小外甥,从小父母皆在国外搞事业,没人管他,放上海由祖父母带大,该男孩自小沉迷于日本卡通及游戏,祖父母相当无奈及头疼,功课自然全班倒数。我和LG谈旁友额辰光就暗自想, ...
有进步就不用太担心。语言能力提高了,对卡通/游戏这类产品熟悉了,这些都是值钱的技能。.

TOP

引用:
原帖由 7654321 于 2010-7-29 12:10 发表
我没有兴趣去培养孩子的兴趣,所以,她也就没啥兴趣了
呵呵,幽默的。.

TOP

回复 36#龙宝娘 的帖子

日本也有很多迷动漫、游戏的孩子。对此,父母分两类:
一类是禁止,让孩子课外去塾里补课,名牌高中,名牌大学,一路走来,最后如父母愿进入体面的银行工作。
另一类是不禁止,或者禁止不了,孩子继续玩。普通公立高中毕业后,孩子根据自己兴趣进大专学动漫、游戏设计和制作。
结果风水轮流转,父母时代很体面的银行工作变得不稳定,兼并裁员,即使能留在银行,大学刚毕业的每月到手不到20万日币,薪水随年龄慢慢增长的,所以孩子要慢慢熬。相反,动漫游戏作为朝阳产业,发展迅猛,很高工资还招不到足够的人手。于是,只有大专毕业的孩子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拿着比银行职员高得多的薪水。银行职员的父母很感慨,早知如此当初就该让孩子接着玩。.

TOP

回复 54#英君妈妈 的帖子

是啊~~现在回想,这孩子父母没管还歪打正着了,若干年前自责没督促好他学习的祖父母也算松了一口气了~.

TOP

回复 55#龙宝娘 的帖子

我们作父母的无法准确预知
1)现在的所谓不务正业将来会成为朝阳产业
2)现在的所谓体面职业将来会走下坡路
所以,孩子有孩子的路,让他们自己去走吧,父母就不要预设孩子的路了。.

TOP

回复 56#英君妈妈 的帖子

sure~~各人自有各人福,不由得不感慨.

TOP

引用:
原帖由 航航的爸爸 于 2010-7-29 08:38 发表
亮点在最后一段:兴趣!
髓磷脂的道理一看就明白,但这一万小时,除了,兴趣,再没有别的动机可疑维持下去。而一旦第一个小时有了兴趣,大脑可以指挥系统继续后面的9999个小时的运行。理想的模式的:尝试-兴趣-联系 ...
想请教航航爸爸,这样的尝试-兴趣-练习的过程需要持续到孩子多大呢?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兴趣,她们的兴趣有些会很短暂,有些会被新的兴趣取代,如果只是不断的尝试寻找兴趣,会不会最后博而不精,最后一事无成呢?.

TOP

有兴趣了,一万小时也不长,没兴趣,一个小时也觉得太长。关键还是兴趣,不断地尝试,努力,从中获得乐趣,苦也不觉得苦了。家长该做的,是鼓励鼓励再鼓励,让孩子的兴趣的基础上持之以恒。.

TOP

回复 58#JOEY729 的帖子

我个人认为不会,如果孩子的兴趣短暂,只能说明他没有找到真正的兴趣点。可以继续尝试其他项目。兴趣爱好的范围这么广泛,即使他最终什么也没找到,他仍然能够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

TOP

回复 29#小美女妈 的帖子

同意,成了名家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因为有坚持的父母,小部分真的是天才。.

TOP

引用:
原帖由 旺旺她爸 于 2010-7-28 22:32 发表
2. 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专门帮助那些比如说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克服害羞心理。这个诊所的心理学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疗法,什么童年回忆之类,他们相信练习。他们认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怎么治疗恐女症?做法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从在房间内集体对话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安排接受治疗者在一个疗程之内跟130个女人聊过天。
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
这个我有切身体会。当年把指环王、星球大战的评书共相当于上百张CD的mp3一路听下来,英文听力和口语都是突飞猛进。.

TOP

回复 62#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听力的提高我相信
但口语也能突飞猛进
能否分享经验?.

TOP

回复 63#mayflower 的帖子

听多了标准、纯正的英语,口音方面有了很大改进.

TOP

回复 64#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什么是评书啊?请教一下,你是怎么学习的?.

TOP

回复 65#子玖妈妈 的帖子

audio book
有声读物
每天上下班路上听.

TOP

回复 66#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谢谢,你听的时候会去看书吗?或者反复听后再去看?
抱歉问这么多,是想说这对小孩子来说,是个提高英语的好办法。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0-7-29 17:46 编辑 ].

TOP

回复 67#子玖妈妈 的帖子

我没有书。
开始的时候听力还不好,需要反复听。因此需要找能够很方便调整进度的播放器。.

TOP

回复 68#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麻你推荐一个播放器好了,我在这方面很白痴的。.

TOP

回复 69#子玖妈妈 的帖子

我以前用山寨手机的。
现在任何一款支持触摸屏、能放mp3、带3.5mm标准耳机插孔的手机都可以。
不想手机兼用,随便买一个带触摸屏(方便调节进度)的播放器就可以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旺旺她爸 于 2010-7-28 22:32 发表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叫做nuts and bolts,适合技能型的训练。在需要高度创造性的领域,可能不适合或者不够。.

TOP

回复 5#子玖妈妈 的帖子

咦,奇怪了。
怎么都对投篮感兴趣了,看我的心情,我现在狂看NCAA,比NBA有劲。
现在每天狂练几小时啊?保持几年可以达到10000?.

TOP

回复 15#旺旺她爸 的帖子

只要他们能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
这个观点我同意。
人生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此。
做到的话,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但是,打一万个小时的游戏算吗?
打一万个小时的麻将算吗?

所以,为每个孩子谋求到实现他们人生至大幸福之路的想法很好,但是,现实是,大多数的人都逃避到自己的轻车熟路中谋生而已。
要学习而非练习一万个小时,凤的毛,麟的脚。

现实是,“干一行,爱一行”,工作10年,每周40小时,每年50周,一共2万小时。其中1万小时上旺旺,还剩1万小时干专业。可以成就育儿专家和自己那行的专家。
但都不是天才。
天才和专家(或曰行家)有本质区别的。
凡人就把成为专家作目标吧,投入进来,乐趣无穷。
在旺网上超过1万小时,都得到了乐趣。.

TOP

回复 50#yiyilaoba 的帖子

知易行难。.

TOP

回复 24#旺旺她爸 的帖子

专家或行家而已。
育儿1万小时,也不见得每个孩子都成才,
结婚数万小时,还有夫妻离婚。
正好证明1万小时造就不了什么天才。

天才就是天才。
我们把称为人才作目标就好了。
天才是天造的。.

TOP

楼主转的文章对一万小时刻意训练的内容是有限定条件的。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2. 大量重复训练。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4. 精神高度集中。

绝大部分干1万小时的事情都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不能算楼主所说“刻意练习”,自然不可能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

TOP

一篇非常好的方法论。

同时,真正顶尖的孩子的确不是培训班教导出来的,他的自学能力决定了他受教的最终水平。.

TOP

  旺爸,你转的这个帖,估计要害惨许多小朋友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0-7-29 23:40 发表
知易行难。
其实很多是因为不懂,没有know how。.

TOP

回复 79#yiyilaoba 的帖子

现在有了,可以开始走天才之路了。.

TOP

回复 77#yingjie1018 的帖子

常识而已。
换一种说法罢了。
关键是,有人可以做到,大多数人做不到。
这个文章是在描述天才与常人的区别。
对大多数常人来讲,问题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是根本做不到。.

TOP

回复 76#ccpaging 的帖子

补充一点:

楼主转的文章对一万小时刻意训练的内容是有限定条件的。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2. 大量重复训练。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4. 精神高度集中。

绝大部分干1万小时的事情都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不能算楼主所说“刻意练习”,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成就。而且,就一般的自然规律而言,利愈大,害愈大。就某件事干了1万小时,却没达到“刻意练习”的要求,得不到成就不说,很可能有极大的副作用。这一点,不可不忧虑。.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0-7-30 15:46 发表
现在有了,可以开始走天才之路了。
怎么走?.

TOP

回复 83#yiyilaoba 的帖子

详见1楼。
如假不赔。.

TOP

回复 83#yiyilaoba 的帖子

我的观点是:
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
科学方法只能培养人才。.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0-7-30 22:41 发表
详见1楼。
如假不赔。
呵呵,我觉得很多讨论太空对空了,纯属闲聊。小孩子们需要好的老师,好的教练,各个方面的;学校教育是一方面,家长也可以互补来教,特别是小学生高年级以上的小孩,有专业特长又有coaching经验的家长可以轮流讲一些东西,小孩子会获益很大。学校的教育,国情摆在那里,短时间也不可能有实质的改变。

我的设想是每次6-8个小孩,年龄层差不多(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三个年龄分组),每次有个主题,可以是科学,艺术,人文等各个学科的,参与的家长轮换准备,每次2个小时,group learning的方式。家长可以和小孩一起参与学习讨论和动手实践。

学习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情,如果方法合适的话。.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0-7-30 22:45 发表
我的观点是:
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
科学方法只能培养人才。
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小孩子是不是天才可能不是主要关心的。但小孩子可以争取做更好的自己。这个是有方法可循的。.

TOP

回复 86#yiyilaoba 的帖子

非常棒的想法。
但是给小孩一本正经地开讲座太难了。
反过来,让小孩子给大人开讲座也许更好些。
大人再参与讨论,提几个问题深入一下就好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10-7-30 23:42 发表
非常棒的想法。
但是给小孩一本正经地开讲座太难了。
反过来,让小孩子给大人开讲座也许更好些。
大人再参与讨论,提几个问题深入一下就好了。
谢谢。我觉得你的提议很好,我们可以围绕某个主题先收集下小孩子的问题,然后大人们做些功课,然后和小孩子一起交流讨论。.

TOP

引用:
原帖由 MODOMAMI 于 2010-7-29 09:27 发表
怪不得我无法成功,因为我没啥感兴趣的,没什么能让我练习1万小时。除了睡觉!
有人比你还惨呢,对睡觉都没兴趣,失眠!

睡觉美容哦!.

TOP

“不练这一万小时,一定成不了高手,但问题是考虑到机遇因素练了这一万小时也未必成功。”

这句话很要紧的。

高手和成功不是一回事,成功的一定是高手,但高手不一定成功(比如国家队那些陪练的,还有那些热衷搞科研牺牲的,不是每个发明爱好者都成了爱迪生名利双收)。

所以如果是出于兴趣,没成功还得了个乐趣。要是一门心思奔着成功,捏着鼻子吃苦药,那从一开始已经是相当大的风险投资了。.

TOP

回复 86#yiyilaoba 的帖子

呵呵,这个想法倒是与我不谋而合。.

TOP

引用:
原帖由 旺旺她爸 于 2010-7-31 06:26 发表
呵呵,这个想法倒是与我不谋而合。
那好啊,要不LD组织组织?.

TOP

回复 93#yiyilaoba 的帖子

有几个问题还没想好。
1. 规模(到底多少人合适)
2. 资金(肯定需要租借房子)
3. 师资(这里指的是家长).

TOP

原帖由 旺旺她爸 于 2010-7-31 09:37 发表

有几个问题还没想好。

1. 规模(到底多少人合适)
我觉得workshop的形式比较好,每次大人加小孩10-15个人。

2. 资金(肯定需要租借房子)
就近,比如小区里的会所,按次,大家可以AA。10个人以内的话,我上摄影课的地方可以免费提供,万体馆旁。顺妈在莘庄也有场所,你可以问问Grant。WW上能提供场所的BBMM应该不少的。

3. 师资(这里指的是家长)
Volunteer,LD号召下应该不会缺的。我先报名算一个。.

TOP

回复 82#ccpaging 的帖子

对的,有效练习和无效练习,同样一万个小时,成效完全两回事..

TOP

回复 90#胡豆妈 的帖子

这个,呵呵,我睡觉质量不太高,睡睡醒醒的,所以要多睡,.

TOP

引用:
原帖由 7654321 于 2010-7-29 12:10 发表

一直以为兴趣爱好是天生的
今天才发现原来是我的问题
我没有兴趣去培养孩子的兴趣,所以,她也就没啥兴趣了
我也是!哈哈.

TOP

找到我儿子成不了天才的理由啦!!因为我心软,不能坚持!!责任在我呀!!哈哈!!
很想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朝阳事业!!这样就可以直接直奔主题啦!!

[ 本帖最后由 阿小小 于 2010-8-2 22:09 编辑 ].

TOP

今天看到关于一万小时的文章,转一下

天才与一万小时
作者:李淼,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的确有些人智力超群,令我等庸辈自叹弗如,但如果专注于某个领域超过10000小时,即使我等也能取得一点成绩吧。

这两天读博客,读到吴澧提到格拉德韦尔的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还是写作,只要你花一万小时做认真的练习,你就会达到一定高度。在格拉德韦尔的著作《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格拉德韦尔试图破解那些非常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诀”,他得出的主要结论就是练习一万小时。

Outlier,在物理学中也经常遇到的词汇,意思是统计上的例外,成功人士是罕见的,所以也是outlier。正因为罕见,我们才特别对那些天才感兴趣。在科学上,有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高斯;在文学上,有但丁、莎士比亚;在绘画上,有达芬奇、梵高;在音乐上,有莫扎特、巴赫,等等。所以谈论天才的书不少。我记得8年前在英国买了一本Michael Howe写的《Genius Explained》,在这本中他分析了达尔文,发明火车的史蒂文森,爱因斯坦,法拉第,他得出类似的结论,天才是用功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天才是存在的,但我并不反对练习一万个小时是天才实现自己的必由之路。这个观点肯定不同于Howe那本书试图论证的观点,但我并没有能够搜集到证据证明天才确实是存在的。原因很简单,我以为的那些我自己经过努力也追赶不上的人,要么是在我从事的行业之外(如莫扎特),要么可能花了比我更多的时间“做练习”,如Witten。但无论如何,我很难想象即使我做了同样多的“练习”,我能够成为Witten。

回到格拉德韦尔的书。他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亚洲的数字天才多。这是因为,每个个位数,在中文中只是一个音节,1、2、3、4、5、6、7、8、9。甚至10也只有一个音节。但在英文中,3就是两个音节,而那些一个音节的数字,发音也比中文复杂。

在成功人士中,格拉德韦尔的例子有比尔盖兹,他从中学到大学二年级,由于机缘凑巧,肯定花了一万个小时练习编程,如果没有这一万个小时,很难想象盖兹能够那么成功。

他还研究了为什么加拿大很多冰球选手都出生在年初的几个月中,回答是,加拿大是按照年份年龄选择选手的,所以出生在一月的选手比出生在12月的选手大了几乎一岁,看起来更成熟从而更有机会得到额外的训练和进入精英俱乐部。

我个人觉得,足够多的练习确实是能够将一门手艺做好的必要条件。有人问我,你什么时候觉得你变得聪明的?老实说,不是在考上大学之前,甚至不是在大学。我觉得我有两个感觉明显的变化,一是读研究生期间,一是做博士后期间。假如我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每天花5个小时学习数学物理,那么我总共花了大约一万五千个小时,这么多的练习才让我知道什么是物理研究。后来又花了一万小时才让我知道什么是有效的物理研究。

基于我个人的经验,在科学研究领域,一个人博士毕业,只能算入了门,还算不上一个成熟的专家。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我不会对一个研究生做太高的要求。

我记得徐静蕾在一篇访谈中说到演员的辛苦,表面很风光的人,其实背后不知道多苦多累,她用了一句“尽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很形象。

我读到她的话时就想到,有很多学生,成天抱怨“老板”让他干活,他不知道其实对他是好事。至于老板是否偷懒咱们不在这里讨论,但老板有今天也是因为挨了不少打。

成功的因素还有机会和环境,没有这些,你也没有机会去做一万个小时的练习。盖兹有了父辈的支持,才可能在中学就能得到用计算机的机会。一个反例是Christopher Langan,一个智商高达195的人,最后只能在一个马场工作,原因是他没有得到机会。

所以,一万小时定律带来的好消息是,如果你花了一万小时(我觉得在物理研究上是两万小时以上),如果你的智商只有120,你可以达到智商是150的人花了同样多时间所达到的水平。坏消息是,你如果不成功,你只能抱怨自己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当然,也许你没有好机会,例如没有遇到一位好老师。不过,没有遇到一位好老师,原因大概也在你自己身上。

最后,要说一句,格拉德韦尔的一万小时定律是基于Anders Ericsson的研究基础上的,后者是有名的认知科学家。另外,Michael Howe也是心理学家。(via)



http://jiaren.org/2010/07/28/tiancai/.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