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反思“余任天”现象

反思“余任天”现象

反思“余任天”现象
http://news.artxun.com/pantianshou-1447-7234964.shtml
  没有庆典,没有掌声,只有源于底层,源于生活的真实!民间艺术家阶层-他们不具有学院的文凭,没有良好的条件,他们用画笔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坚毅超拔,汇成了一支远离城市喧嚣却在推进绘画史向更大空间前进的强大力量! 向这样的民间艺术家致敬!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余任天先生已经逝世二十四周年了,他的名字却一点点地被人熟知了。这是个悖论。生前,他一直处在困顿之中。
   。。。。。。。。。。。
  对他的艺术的肯定来的那样的迟缓,尽管他在艺术上作出了令人震撼的贡献。
   。。。。。。。。。。。
  我们从余任天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济收入的资料中可以捕捉到这样一个信息:余先生生活拮据、有时近乎困厄。从1959年起,浙江美协每月发给他生活费八十,1966年下半年,生活费停发了,“余先生陷于极度困难之中,靠刻字卖画和低薪的女儿、女婿救济,维持着最低的生活水平”。1973年,“好不容易改由浙江省文化局每月发给生活费六十元。直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又恢复补助八十元”。
  在江南这个文人荟萃的地方,以布衣名世的人,从古至今不乏其人。但从成功的比率上看,他们与那些考取功名或寄食官宦人家人士的成功比率相较要低得多。余任天虽以诗书画篆刻赢得一些人的组宁,但是他真正以其诗书画印而享有盛名,却是在他生前最后的两三年以及身后的事了。
  性情与疾病使他转向内心世界
  也许是他的坎坷的生活经历,也许是他的疾病,导致他的性情有所改变,他在全部热情封闭在了内心世界,而对外界却有过分的敏感。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炫目,有时会遮挡住他处境的凄凉,从而造成他的生活与作品强烈的反差。
  性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生存状态。余任天对自己“民间书画家”的身份始终很敏感,即使是老友相邀,他也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不是源于不信任,而是源自他的性情。他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总是小心翼翼的守护者,这种纯粹比然导致其内化,甚至内化到了病态的程度。余任天先生一生写过两千多首诗,因对潘天寿的艺术成就有感就写过不少篇,但潘先生在世时他竟由于过谦,不敢直面潘天寿。
  “余任天现象”的反思
   艺术家、理论家、媒体是艺术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中国艺术家的生存环境迥异于西方艺术家。中国书画家的生存并非完全依赖于市场。余任天先生所处的时代,尤其在他生活的中晚期,适逢社会变迁,艺术市场的土壤非常稀薄,一度几近于无。这种社会环境对于身处民间,抱持以书画自养愿望的余任天先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限制。以至于他的声名是在辞世后才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状况不妨称之为“余任天现象”。
   对于艺术家,人们往往更看着社会地位及媒体对他的关注度,尤其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而媒体和评论家更需要挖掘散落在民间的艺术才俊。遗憾的是,这种关注的目光没有落到余任天身上。当然,我们并不希望类似余任天先生这样的民间艺术家违背其保持精神世界纯洁的追求。因为任何一种强求,不管是来自社会还是来自个人,都会使他们偿付巨大的代价。
   在一些中小城市里,有许多像余任天先生一样默默无闻的民间书画家,他们用画笔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坚毅超拔,汇成了一支远离城市喧嚣却在推进绘画史向更大空间前进的强大力量,成为一个时期不可替代的力量。他们不具有学院的文凭,没有良好的条件,却拥有对生活抗争的精神和对艺术的挚爱。有时,他们完全没有观众,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于这个民间艺术家阶层,我们应该给与更多的理解和关注,并进而表达我们的敬意。
 没有庆典,没有掌声,只有源于底层,源于生活的真实!
=========================
余任天和父亲早年相识在一次由余任天作品(据悉是余老的第一次画展)为主的画展上,那时父亲18岁。.

TOP

回复 1#ruixuet 的帖子

这儿又许多家长是爱好艺术或者具有艺术特长的,
也有不少是关注这方面内容的,
所以顶一下你的帖子!.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