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25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闲逛巴黎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49#hxy007 的帖子

呵呵,说得也对.

TOP

特别喜欢印象之一的烟民描述:随意,幽默。很喜欢在巴黎街头无目的的漫步,惬意,自由,整个身心如同沐浴春风。也希望能再次回到浪漫之都。等待LZ的美文。.

TOP

粗俗中看到雅致:回复 52#双黄连 的帖子

你真是偶的知音!还有vivianda 诗太。
  007写游记虽然有些不正经,写的还是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粗俗事,但007的心是真诚的——真诚赞叹巴黎的自由,巴黎人的率性随意。
  巴黎的精致优雅并不一定要去那不胜枚举的艺术博物馆中欣赏,在巴黎人日常生活和平凡言谈举止中就能够体察到。那些看似跟上海一样不文明现象中不是有许多不同于上海的特质么?
  呵呵,打住打住,俺无意说上海的坏话。凭心而论,中国大陆最接近巴黎的就数上海了。甚至可以说,上海就是东方巴黎,或者说,巴黎就是西方上海。在上海呆过的人,到巴黎不会觉得陌生,不会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窘迫。上海人游巴黎应该充满自信!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12-9 12:43 编辑 ].

TOP

替笛卡尔鸣不平

引用:
原帖由 vivianda 于 2009-12-8 21:10 发表 \"\"
原来简谱是这位大师发明的!
深度旅游带来的乐趣的确非同一般!
  呵呵,简谱的发明对于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来说太小儿科了,不值一提。卢梭靠这种小玩意儿,根本不可能长眠于先贤祠。正史不稀罕,但007稀罕!那些伟人们并不是整天忧国忧民,兴致来了发明一个小玩意,供芸芸众生玩赏,岂不更加可亲可爱?
  讲到这里,007对于法国人选先人入祠的标准有不小的异见。007对于伏尔泰、卢梭、雨果、居里夫妇等人的入选深以为然,对于大仲马可入祠、笛卡尔不能入祠大惑不解。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père)写过《暴君末日》《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黑郁金香》《侠盗罗宾汉》等烩炙人口的作品,是个杰出的作家。说他是文学家也不为过,但要说他够格入住先贤祠实在勉强。何况人家自己立下遗嘱,明确表示死后安葬在故乡。大仲马的后辈乡亲也不愿意让他离开乡土,入住先贤祠,偏偏法国总统或法国政界那么好事,于2002年硬是把大仲马的尸骨收拾到先贤祠里来,让这位作家谢世一百多年后还灵魂不得安宁。
  007觉得,如果大仲马有资格入祠,笛卡尔就更有资格了。笛卡尔何许人也?他的全名叫勒奈•笛卡尔(Rene Descartes),是个大哲学家,说过“我思故我在”这样的牛话。他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启蒙者、精神导师,是伏尔泰、狄德罗、卢梭之辈的祖师爷,是“近代哲学之父”!
  笛卡尔也是居里夫妇的祖师爷,是近现代科学家们的祖师爷,是“近代科学之父”。他是个伟大的数学家,发明了一种非常奇异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的东东——平面直角坐标系(又称“笛卡尔坐标系”)。他据此把代数和几何联系起来,创立了解析几何学。007读初中时,第一次看到y=x在直角坐标系中竟然是一条直线,y=-x^2又变成了一条抛物线时,感到万分惊讶。现在,007很是妒忌,这么聪明的想法,怎么让他给想到了,怎么不是我想出来的涅?
  他还是个了解不起的物理学家。他运用自己创立的坐标几何学从事光学研究,发现了并用数学方法描述出光的折射定律。他又用自己发现的光学原理对人眼进行光学分析,发现视力失常是晶状体变形所致,又据此设计出矫正视力的透镜。天啊,007视弱,戴着700度的眼睛尚能看清楚这个可爱世界,尚能在巴黎街头心怀鬼胎瞄美女帅锅,这一切竟是拜笛氏的伟大发现和发明所赐!
  此外,笛爷还提出了“动量守恒定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能量守恒定律”),发展了天体演化学说,运用他那天才想象力,创立了“漩涡说”……
  够了!这样的伟人不是先贤,谁是先贤?笛爷进不了巴黎先贤祠,天理难容!那些直接间接受惠于他的徒子徒孙徒曾孙们住在祠里接受后人的膜拜和敬意,好意思么?
  伏尔泰——狄德罗——卢梭……你们好意思么?
  居里先生——居里夫人……你们好意思么?
  雨果——大仲马……你们好意思么?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12-11 08:48 编辑 ].

TOP

自由守护神(Le Génie de la Liberté)

  先贤祠跟自由女神有关系吗?有啊!先贤祠柱廊高耸起的那块被007简称为“敬贤浮雕”的“在自由与历史之间的祖国”三角山花上,不是有个自由女神吗?007前面说道的那几位法国先贤不就是自由的守护神吗?是的,法国人创造的自由女神跟法国启蒙思想家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卢浮宫,007看到一尊作展翅飞翔状的漆黑铜像,以为又是淘气的小爱神丘比特。匆匆地拍了几张照片,便赶去地看他妈妈维纳斯了。回来仔细查看照片和资料才发现,那不是丘比特,而是自由守护神,他身旁那尊正在取爱之箭的白色雕像才是小爱神。


(卢浮宫·自由守护神·2009年11月11日007摄)


  哈哈,自由守护神竟然是男身!看来,自由守护神不止一个,有男有女。这个自由男神是谁涅?是伏尔泰,还是卢梭?看——自由守护神刚刚挣脱锁链,高举火炬,展开双翅,腾空而起,正欲飞向自由的蓝天。他额头朗星闪烁,光芒四射,照耀大地……看他脸部可爱的稚气模样,更像是卢梭耶!要么,就是卢梭笔下那个闻名于后世的爱弥儿。哦,爱弥儿,卢梭心中的儿子,也是007心中的儿子,是亿万渴望自由的普罗大众的儿子,是“自然之子”,也是“自由之子”。


(卢浮宫·自由守护神·引自网络)


  胡思乱想之际,007瞥见“自由之子”身后的墙壁上挂着一块三角浮雕。照片看不清楚,依稀就像是先贤祠柱廊上那块“敬贤浮雕”的微缩版。果如是,法国人就太用心了!他们用非常艺术的方式,巧妙地提示了今日之自由世界与当年之法国思想先贤之间的关系。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12-10 22:40 编辑 ].

TOP

七月柱(Colonne de Juillet)

  “自由守护神”铜像(007更愿意称之为“自由之子”)的基座下有一块标牌,上面说这尊青铜像铸造于1885-1886年,又说其模型创作于1833年,颇令人费解。这个更早的模型还在吗?它在哪里?估计当今之法国有不少人说不清楚。
  据当代著名历史学家007考证,收藏于卢浮宫的“自由之子”铜像的原型,就是“七月柱”之上那尊自由守护神铜像。两者神态一样,不同的是,一尊是青铜色,一尊是金铜色。个人更加喜欢这尊户外金铜像,自然光线下更显其健美匀称的身段。


(巴士底广场·自由守护神·引自网络)


  七月柱耸立于巴士底广场中央,让007联想到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那段历史,以为这是铭记法国大革命的英雄纪念碑。其实不然,柱基上一段敬词写得清清楚楚:“献给在 1830 年 7 月难忘的三天(27~28~29)里为大众自由捐躯的法兰西公民。”原来,这座铜质纪念碑是为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中遇难的烈士而建。


(巴士底广场·纪念碑敬词·引自网络)


  1815年,滑铁卢战败,拿破仑退位,百日王朝终结,波旁王朝再次复辟。在欧洲各地君主的支撑下,波旁王朝试图废除既定宪法,加强王权。1830年7月25日,查理十世宣布解散议会。义愤填膺的巴黎市民于27日走上街头抗议示威,与军警发生冲突;于28日宣布起义,攻占巴黎市政府;于29日控制巴黎,推翻波旁王朝。这三天在法国历史上称作“光荣三日”,期间许多巴黎市民流血牺牲。
  七月王朝从1833年开始在巴士底广场中央修建纪念“光荣三日”的铜住。纪念柱高50多米,主要由三节组成,为“七月革命英烈谱”,分别铭刻着27日、28日、29日为自由献身的法兰西公民的英名。金色的姓名密密麻麻,触目惊心。柱下掩埋着英烈们的遗体,巴士底广场其实就是“七月革命”烈士的墓场。烈士们长眠于此,使巴士底广场、七月柱、自由神像成了法国人民誓死捍卫自由的象征。


(巴士底广场·七月柱·2009年11月16日007摄)


  “自由之子”原来是“七月革命”英烈的化身!怪不得七月柱顶和卢浮宫里的“自由守护神”另有一个名称——“巴士底守护神(Le Génie de la Bastille)”。不知道法国有没有政工干部,若有的话,一定会把青年人带到此柱此像前,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一代:我们今天的自由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滴。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誓死捍卫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1830年七月革命烈士的灵魂可以安息了,然而,1789年革命烈士的英魂安在?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12-13 15:30 编辑 ].

TOP

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经裴多菲同意,献给七月革命中为自由捐躯的所有英烈!.

TOP

巴士底广场(Place de la Bastille)

  法文“Bastille(巴士底)”意指城堡。今日之巴士底广场,昔日就是一座城堡,是法国在与英国百年战争中修筑的一个防御性城堡。007读书的印象中,这座城堡一度还成为法国王室财富存放处,后来改为囚禁失宠的王室成员和贵族的冷宫,再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成关押政治要犯的监狱。伏尔泰和神秘的“铁面人”都是这里的阶下囚。这座令人胆寒、臭名昭著的“巴士底狱”,成了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一个象征。
  1789年5月锁匠王路易十六因财政困难召开三级会议,会上第二等级代表(贵族代表)与第三等级代表(平民代表)发生剧烈冲突,第三等级代表自行组织国民议会。7月9日国民议会改名为国民制宪议会,以求更大的政治运作。路易十六下令解散议会,还派军警驱赶议会代表。此举激怒了巴黎市民,爆发大规模起义。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克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从此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人们普遍认为,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因此7月14日很自然地就成了法国的国庆日。


(法国国家图书馆·攻占巴士底狱·引自维基百科)


  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后,彻底地摧毁了这座令人恐怖的监牢。几年之后,巴黎人清理废墟,建成一个市民广场,即今日可见之巴士底广场。由于有意的摧毁和破坏,现在已难以看到当年革命爆发时的遗迹。007难以理解的是,事后在广场中央兴建纪念碑时为什么光纪念1830年的“七月革命”,而把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段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撇在一边?无论怎么解释,007都在怀疑这是一种故意的疏忽。因此,007和许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一样,一旦了解巴士底广场中央的七月柱跟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无关,油然而生失望之情。


(巴黎广场·七月柱的后面的巴士底歌剧院·2009年11月16日007摄)


  这一带唯一与1789年大革命有点关联的,是广场旁边的一座现代化歌剧院——巴士底歌剧院(L'Opera de la Bastille)。该歌剧院是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巴黎市政建设项目之一,并且是在1989年7月14日举行落成典礼。但是,说这座新颖别致和歌剧院就是法国1789年大革命的纪念建筑,实在是勉强得很。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12-12 20:01 编辑 ].

TOP

国民公会(La Convention Nationale)

  先贤祠中央有一组雕塑,名为“国民公会”,系雕塑家弗朗索瓦•莱昂•西卡尔(François Léon Sicard)1913年的作品。祠里提供的简介说,群雕展现了被议员和士兵包围的玛丽王后。但是,有些中国游客对此费解——群雕中的女主角高高在上,手持长剑,气定神闲,怎么可能是被人围困的破落王后?应该是自由女神才对。还有中国游客觉得那是群众围着他们崇拜的王后在唱歌跳舞,并且极富想象力地说这是我国“文革”忠字舞的原型。这些误解,都是出于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无知。


(先贤祠•国民公会群雕•引自维基百科)


  巴黎市民攻陷巴士底狱之后,并没有立即推翻王权,而实行了几年的君主立宪制度。锁匠路易十六还当国王,他那位娇奢的夫人玛丽•安托瓦内特还当王后。王权与民权的较量,并没有因为巴士底狱的摧毁而终结。
  法国大革命引起周边君主国家的极度恐惧,普鲁士、奥地利成立联军攻打法国。法国王室蠢蠢欲动,玛丽王后甚至给他哥哥(奥地利国王)通风报信,泄露法国的军事机密,致使抗击外敌的法国军队节节败退,反法联军长驱直入。1792年7月11日立法议会宣布祖国处于危急中,以无套裤汉为主体的巴黎人民掀起共和运动的高潮。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比尔、马拉、丹敦领导反君主制运动,于8月10日攻占国王住宅杜伊勒里宫,拘禁了国王、王后。立法议会宣布废黜国王路易十六,成立人民主权的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共和国甫建,即通过普选成立了国家的立法与行政机关——国民公会。国民公会对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进行了公审,并把他们送上了断头台。
  先贤祠里的国民公会群雕反映就是这段历史。如果以写实的方法,展现国民公会把国王和王后送上断头台的情境,群雕可以塑造得更加刺激。但是,法国人对于这段血腥的历史讳莫如深,不愿多提。非得要提及时,往往避重就轻。于是乎,西卡尔创作的这组雕像变得比较轻快:玛丽王后手持代表王权的利剑高高在上,被巴黎群众团团围住,一边是准备为自由而战的军人、市民,一边是立法议会中反对君主立宪制的共和派议员。其中,应该有罗伯斯比尔、马拉、丹敦等先贤,他们对着代表王权的玛丽王后要求普遍的公民自由和权利。
  群雕中间镌刻着“Vivrl Libre Ou Mourir”的铭文,通常翻译便是“不自由,毋宁死”!这句牛话用在此处相当契合,确实强烈地表达了当时法国平民渴望自由的心声。但是,这话并非法国人先说出来的,它是一个美国先驱的名言。
  1775年3月23日,议员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在英国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议会上,面对懦弱的主和派发表主战演讲,吹响了军事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解放的战斗号角。他最后是这样说的:“Is life so dear, or peace so sweet, as to be purchased at the price of chains and slavery? Forbid it, Almighty God! I know not what course others may take; but as for me,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不知是哪位高手,译得相当精彩:“难道生命就这么可贵,和平就这么甜蜜,竟值得以镣铐和奴役作为代价?全能的上帝啊,制止他们这样做吧!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尤其是把“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译成“不自由,毋宁死”,非但传神,而且在汉译中提升了此话的语言品质和内在勇气,更显誓死争取自由解放的决心。但是,译成法文“Vivrl Libre Ou Mourir”,刻在国民公会群雕中,再作“不自由,毋宁死”解,就容易误导。在这里,还是老老实实地直译,更能把握群雕的精神——罗伯斯比尔、马拉、丹敦等人代表全体法国人民向王室表达争取自由、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的意志:
  “要么给自由,要么给死亡!”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12-13 15:26 编辑 ].

TOP

含笑九泉

引用:
原帖由 今天 于 2009-12-9 09:48 发表 \"\"
呵呵,说得也对
  伏、卢二贤若地下有灵得知法兰西共和国成立,看到今日之自由世界,应该会欣然和解的。
  打油一首,搏君一笑。

生前相煎急,
身后同祠眠。
但看自由现,
一笑恩仇泯。

.

TOP

喜欢开头那两篇关于巴黎街头人们的随意、闲适、宽容的诙谐描述,敬佩后面对法国名胜的详尽介绍,从诗楼那里被链接过来的,一路撒花,大师继续哈!不过花花用完了。.

TOP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12-12 00:37 发表 \"\"
  ……1789年5月锁匠王路易十六因财政困难召开三级会议,会上第二等级代表(贵族代表)与第三等级代表(平民代表)发生剧烈冲突,第三等级代表自行组织国民议会。7月9日国民议会改名为国民制宪议会,以求更大的政治运作。路易十六下令解散议会,还派军警驱赶议会代表。此举激怒了巴黎市民,爆发大规模起义。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克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从此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
  巴黎爆发起义,巴黎市民攻陷了巴士底狱不久,第三级代表组成的国民议会于1779年8月26日发表了由穆尼埃起草《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


法国人权宣言(1779年8月26日)·引自维基百科


  译文兹引如下:

  不满路易十六召开的三级会议的人们愤而组成国民议会,并提出制定宪法的要求,路易十六却强令解散议会,并且调集大批军队集结巴黎附近。民众们推翻了国王,并且开始以新的理想来设计国家的方向。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以便本宣言可以经常呈现在社会各个成员之前,使他们不断地想到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以便立法权的决议和行政权的决定能随时和整个政治机构的目标两相比较,从而能更加受到他们的尊重;以便公民们今后以简单而无可争辩的原则为根据的那些要求能确保宪法与全体幸福之维护。
  因此,国民议会在上帝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了十七条权利,它庄严宣布: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第四条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
  第五条 法津仅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即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
  第六条 法津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预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第七条 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凡动议、发布、执行或令人执行专断命令者应受处罚;但根据法律而被传唤或被扣押的公民应当立即服从;抗拒则构成犯罪。
  第八条 法律只应规定确实需要和显然不可少的刑罚,而且除非根据在犯法前已经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
  第九条 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被推定为无罪,即使认为必须予以逮捕,但为扣留其人身所不需要的各种残酷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第十条 意见的发表只要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受干涉。
  第十一条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第十二条 人权的保障需要有武装的力量;因此,这种力量是为了全体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此种力量的受任人的个人利益而设立的。
  第十三条 为了武装力量的维持和行政管理的支出,公共赋税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赋税应在全体公民之间按其能力作平等的分摊。
  第十四条 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由其代表来确定赋税的必要性,自由地加以认可注意其用途,决定税额、税率、客体、征收方式和时期。
  第十五条 社会有权要求机关公务人员报告其工作。
  第十六条 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第十七条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字数不多,意义和作用却胜于字达百万的煌煌巨作。200多年过去了,007研读这份经典,心中很不是滋味。它,至今依然是许多国家尚未实现的社会理想!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12-14 10:11 编辑 ].

TOP

马赛曲(La Marseillaise)

  《马赛曲》是法国的国歌,词曲均由斯特拉斯堡市一名上尉军官克洛德-约瑟夫•鲁日•德•李尔(Claude-Joseph Rouget de L'Isle)所作。1792年4月25日晚,这名颇有诗才的下级军官在市长家里喝得微醉,在酒精和外敌侵犯的双重刺激下不能自己,一挥而就,谱写出这首充满战斗激情的战歌。
  斯特拉斯堡市长将其推荐给莱茵军的指挥官们,希望军队采用作队列歌曲。斯特拉斯堡市乐队在广场上演奏这首曲子,为开赴前线、抵御反法联军的国民自卫军壮行,所以这首歌曲在当时被称作《莱茵军战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亦译《莱茵军进行曲》)。
  在反法联军即将兵临巴黎城下之际,法国南部的马赛市500多名市民自愿组织成一服支志愿军,一路高歌《莱茵军进行曲》,开赴巴黎,支援杜乐丽起义。据说,当他们到达巴黎时,以军旗和这首歌为前导,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迎接这支部队。他们听到马赛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歌词唱出了此刻他们要喊出的战斗口号。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便把它叫做《马赛曲》。

  祖国的子民醒来吧!
  光荣的日子到来了!
  与我们为敌的暴君
  升起了血腥旗帜!
  升起了血腥旗帜!
  你可曾听见战场上
  凶残的兵士们咆哮声?
  他们要闯到我们中间
  刺穿我们妻儿的喉咙!
  武装起来吧,公民们!
  组成属于你们的军队!
  前进!前进!
  让敌人的脏血
  浸满我们的战壕!

  这一帮卖国贼和君主,
  他们都怀着什么鬼胎?
  试问这些该死的镣铐,
  究竟要给谁戴上?
  法兰西同胞们,是给我们的!
  这是奇耻大辱!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们谋划着要把我们
  推回奴隶时代!
  武装起来吧,公民们!
  组成属于你们的军队!
  前进!前进!
  让敌人的脏血
  浸满我们的战壕!

  什么!异国的大军,
  要在我们的家乡颁行苛法!
  什么!这些雇佣的部队们,
  将横扫我们的战士亲儿!
  天神啊!手被链锁,
  我们的额头被沉枷压得无法挺起,
  无耻的暴君将变成
  命运的主人!
  武装起来吧,公民们!
  组成属于你们的军队!
  前进!前进!
  让敌人的脏血
  浸满我们的战壕!

  颤抖吧!暴君与独裁者!
  你们这些所有善良人们的耻辱!
  颤抖吧!你们杀害我们父母的阴谋,
  将会得到应有的报应!
  每个人都是与你们战斗的战士。
  如果我们年轻的英雄倒下了,
  法兰西将涌现更多新的战士,
  随时准备好与你们战斗!
  武装起来吧,公民们!
  组成属于你们的军队!
  前进!前进!
  让敌人的脏血
  浸满我们的战壕!

  法国人民,在这场崇高的战争中,
  珍惜保存好你们的身躯,
  避免无谓的牺牲。
  他们将后悔与我们战斗!
  但这些嗜血的独裁者,
  但这些布耶的帮凶,
  所有这些毫无怜悯之心的恶虎,
  正撕扯他们母亲的胸脯!
  武装起来吧,公民们!
  组成属于你们的军队!
  前进!前进!
  让敌人的脏血
  浸满我们的战壕!

  为祖国奉上崇高的献祭,
  指引、坚定复仇的手,
  自由,噢,可贵的自由!
  战斗吧,拿着你的盾牌!
  胜利在我们的旌旗下,
  鼓起你的男子气概吧!
  来吧,看你的敌人倒下,
  见证你的凯旋和光荣!
  武装起来吧,公民们!
  组成属于你们的军队!
  前进!前进!
  让敌人的脏血
  浸满我们的战壕!

  我们也要参战,
  当父兄都牺牲了以后,
  我们要找他们的骨骸,
  并为他们树立墓碑,
  我们也不能苟且偷生,
  更应和他们共进同一棺材,
  背负崇高的骄傲,
  复仇并跟随他们!
  武装起来吧,公民们!
  组成属于你们的军队!
  前进!前进!
  让敌人的脏血
  浸满我们的战壕!

  “……前进!前进!让敌人的脏血浸满我们的战壕!”反复高唱这种充满血腥和血性的战歌,一定会血脉贲张,斗志昂扬。《马赛曲》在鼓舞人民反对王权帝制,反抗外敌入侵,保卫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795年7月14日法国督政府宣布定此曲为国歌。虽然后来法国某些历史时期曾经废止过,但1879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过的三部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皆明确规定《马赛曲》为共和国国歌。正如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虽然时过境迁,但其中追求自由、解放、独立的精神,是神圣不可侵犯、需要世世代代继承下去的人民意志。.

TOP

TOP

义勇军进行曲

引用:
原帖由 cocoding 于 2009-12-13 19:25 发表 \"\"
http://219.232.233.59/ring/Uploa ... 22/202221023489.mp3
听《马赛曲》热血沸腾,倾心唱《义勇军进行曲》更是会感受到奋起反抗的坚强斗志。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

  本质上《马赛曲》就是法国义勇军进行曲,或者说,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中国的马赛曲。听上去,它们在词曲的内涵和风格上非常接近。007甚至怀疑,田汉和聂耳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是不是受过《马赛曲》的启发。当然,这不是抄袭,而依然是创作。个人感受,《义勇军进行曲》更加简短有力。同是在高唱“前进!”但是,《义勇军进行曲》没有《马赛曲》里那种攻击性的血腥味,却多了许多防御性的悲壮气概。这大概是中华民族与法兰西民族在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上的一种差异吧。.

TOP

1792年义勇军出征(Le Départ des Volontaires de 1792)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12-13 17:41 发表 \"\"
  ……在反法联军即将兵临巴黎城下之际,法国南部的马赛市500多名市民自愿组织成一服支志愿军,一路高歌《莱茵军进行曲》,开赴巴黎,支援杜乐丽起义。据说,当他们到达巴黎时,以军旗和这首歌为前导,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迎接这支部队。他们听到马赛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歌词唱出了此刻他们要喊出的战斗口号。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便把它叫做《马赛曲》。
  巴黎星形广场(戴高乐广场)凯旋门面向香榭里舍的右侧门墩的墙面上,有一副巨型浮雕,生动地刻画了马赛义勇军奔赴前线抗击侵略者的故事。这是雕刻艺术家弗朗索瓦•吕德(François Rude)1833年的作品,作者本人称之为“1792年义勇军出征”,但是后人更愿意称之为“马赛曲”。


雄狮凯旋门·马赛曲浮雕·引自网络


  浮雕上部是一位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与其说是自由女神,不如说是战神。她身披战甲,杀气腾腾,右手持剑,直指敌方阵营。她高举左手,着急地回过头,大声呼喊着后面的自由战士随她一起发起冲锋,直扑敌营。女神弓步向前,腾空而起,张开双翼,搏击长空。在疾驰中衣裙飘舞,充满动感,洋溢着奔放的革命热情。
  浮雕的下半部便是马赛义勇军了,他们在自由女神的热情号召下蜂拥前进。站在最前列的是个号手,他侧过大半个身子,对着义勇军队伍吹响了进军的号角。他的身后有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还有一位戴头盔、持盾牌和宝剑的老战士。这个老兵一边沉着地凝视着前方敌阵,一边冷静地听身边一位军师模样的战友分析敌情……义勇军剑拔弩张,准备向敌人发起攻击。整个浮雕气势磅礴,让007感到好像真有一支大军就要杀将而去。
  义勇军里的中心人物是个大胡子。他似乎是个的首领,和女神上下呼应,在向前冲锋的同时回头来,召唤着自己的战友,右手高高举起,挥动着头盔。他的左手则用力地揽着与之并肩作战的年轻儿子。少年依傍着英武的父亲,以无限崇拜的眼光看着父亲坚毅的双眼。他头戴一顶小布帽,显得稚气未脱,乳嗅未干。但是,大师吕德对他作了全裸处理。年轻而健美的身躯、坚挺的小鸡鸡,显示出一种蓬勃的力量,预示着法兰西自由美好的未来……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12-14 10:25 编辑 ].

TOP

回复 65#hxy007 的帖子

赞成!姑且妄言一回,世上所有的国歌,能入耳的也就偶家这支《义勇军进行曲》,其次就是这首《马赛曲》。过去没深究,被你这么一分析,还真有些神似呢!葱白聂耳,田汉,大师继续哈!花花献上。 哼! 说我24小时限额用完了,自己贴朵啦!

[ 本帖最后由 cocoding 于 2009-12-14 07:39 编辑 ].

TOP

花花先送上,再细读~.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12-11 01:20 发表 \"\"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经裴多菲同意,献给七月革命中为自由捐躯的所有英烈!
很早就读过裴多菲的这首诗,今日重温,步入中年的我,感悟更深了。自由,意识的自由、信仰的自由、言语的自由、时间的自由、财务的自由....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12-13 11:41 发表 \"\"

  巴黎爆发起义,巴黎市民攻陷了巴士底狱不久,第三级代表组成的国民议会于1779年8月26日发表了由穆尼埃起草《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
419988
法国人权宣言(1779年8月26日)·引自维基百科
...
字数不多,意义和作用却胜于字达百万的煌煌巨作。200多年过去了,007研读这份经典,心中很不是滋味。它,至今依然是许多国家尚未实现的社会理想!
深有同感,不是滋味~.

TOP

回复 64#cocoding 的帖子

下载听了。想起历史老师在讲“攻占巴士抵狱”时的眼神.

TOP

回复 71#vivianda 的帖子

.

TOP

非常感慨007的教子理念,我是早有梦想这样的让儿子成长,只可惜受狱与当今的教育。想那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关键是父亲的理念才能给儿子指一条成长的道。
自由,是我们生于此世的唯一目的,自由的灵魂才能拥有自由的才气,才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创造和力量。
谢谢你带来的心灵闪耀!.

TOP

思想自由

引用:
原帖由 vivianda 于 2009-12-14 10:30 发表 \"\"
很早就读过裴多菲的这首诗,今日重温,步入中年的我,感悟更深了。自由,意识的自由、信仰的自由、言语的自由、时间的自由、财务的自由...
  卢梭曰: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中。至理名言也!
  “人生而自由”说的是应然的自由(ought to be free),“人无往不在枷锁中”说的是人不自由的实然状态(not to be free)。有的人(如卢梭)虽然承认这个现实,却至死不渝地相信追求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有的人则以人不自由的现实,鄙视、否认乃至压制人对自由的追求。从哲学上说,这犯了一个所谓“从实然(to be)到应然(ought to be)”的错误(休谟语),因为从再多的“事实”中也得不出一个有关“应当”的结论。从实践上说,这种现实主义便是在培养、塑造奴隶或机器人。
  007承认,我在行动上没有为所欲为的自由,我没有调戏美女的自由,更没有强奸妇女的自由。行为上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以不伤害他人及公益为限的自由。但是,我坚信,人人拥有思想上的无限自由。首先,我有爱想什么就想什么的自由,包括想干坏事的自由。你可以不耻于我意淫美女,但你无权禁止我动此邪念,你无权强迫我只准想这个不准想那个。其次,我有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的自由,包括用不同于常人的方式乃至十分变态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自由。你可以用更加合理的思维方式引导我,但你无权强迫我只准这样想不准那样想。
  有多少人相信精神自由或思想自由或心智自由(intellectual freedom)的可贵和神圣不可侵犯呢?看看我们的孩子吧,他们不断被告知,不准想那个,只准想这个;还经常被告知,不准那样想,只准这样想。我们的孩子不但在思想内容上受到严重的禁锢,连思想方式也被修理得机械化、一律化了!007真地很困惑,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怎么可能有独立的思想,怎么可能有自由的想象,在生活学习上怎么可能时有创意?我们这个国家从技术革新到制度创新所需要的想象力、创新精神、创造才能从何而来呢?
  叮叮爱妈说:“自由,是我们生于此世的唯一目的,自由的灵魂才能拥有自由的才气,才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创造和力量。”然也,然也!如果连思想的自由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12-16 16:30 编辑 ].

TOP

拿破仑加冕约瑟芬为皇后(Napoleon krönt Kaiserin Joséphine)

  战争对百姓是灾难,对军人却是福音。在平定叛乱和反击侵略的战争中,法国军人的地位节节攀升,直至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军人当权的执政府。法国民众通过普选,把他们崇敬的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将军推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执政府的第一执政官,实行独裁统治。
  这个矮胖墩一上台立即在政治上显现出远见卓识和杰出才能。他领导并亲自参与制定了《法国民法典》(后改称《拿破仑法典》)。这部民法典实行了一百多年,至今依然是法国的现行法律。不仅如此,这部民法典也是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民法所效仿的典范。拿破仑曾经抱着这部法典,中气十足地宣布:“公民们,大革命已经回到它当初藉以发端的原则。大革命已经结束。”
  拿破仑凭着他在法国军民中的崇高威望取得了终身执政权,他还不满足。1804年底法国公民通过投票修订宪法,改法“兰西共和国”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登基称帝。教会在巴黎圣母院为拿破仑夫妇举行了盛大的加冕典礼。
  007在凡尔赛宫二楼的博物馆里看到了一幅再现当日盛况的巨型油画。


凡尔赛宫•拿破仑加冕约瑟芬皇后•2009年11月8日007同事摄


  奇怪的是,007在卢浮宫的法国画廊里也看到了这幅画。


卢浮宫•拿破仑加冕约瑟芬皇后•2009年11月11日007摄


  人家告诉我,此画一式两份,都是真品。拍得不好,来一幅专业人士拍摄的吧。


卢浮宫•拿破仑加冕约瑟芬为皇后•引自维基百科


  这巨型油画大得出奇,其高6.1米,长9.31米,也就是说有56平方米,足足占了一堵高墙,看上去气势挥宏。此画系拿破仑的御用画师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花了两年多时间(1805-1807)的倾心之作。跟一般油画经常捣浆糊不同,大卫这幅画极其严谨,一笔一画交待得清清楚楚。画面上虽然多达150多个人物肖像,却个个清晰,神情庄重高贵,栩栩如生,单独出来就是一幅幅尺寸不小的肖像画。据说,这些人物中除了那个坐着的老太太(拿破仑他妈)之外,都是当时参加庆典的真实人物,画中连他们当时站立的位置都是准确无误的。007心想,他们的后代站在这幅画前寻找,看到祖先的尊容,一定会感激大卫的。
  007在绘画上绝对是个外行。即便是外行也明白,在一幅画上画150多个人物,个个又画得如此精细,很容易使整幅画显得杂乱无章,失去重心。可是,大卫这幅画在布局上显示出非凡的平衡感。画面虽然人物众多,但看上去,一眼就会找到画题——拿破仑一世手捧皇冠正在给跪着的皇后约瑟芬加冕。这种效果令人不得不由衷地赞叹大卫构思的巧妙,其画面布局的艺术造诣可能空前绝后。
  拿破仑身边那个头戴高大尖帽、手持权杖的是教皇庇护七世。多少个世纪以来,都是教皇给世俗皇帝加冕,以体现君权神授之意。这一回,教皇很没有面子。拿破仑虽然把教皇给请来了,却从教皇手来抢过皇冠,自己给自己加冕,又抢过另一顶皇冠给自己老婆加冕,俨然成了政教合一的皇帝!实际上,拿破仑并不想当什么教皇,他这么做无非是要显示其权力至高无上,不受教会控制。007不得不说,西方自古以来的皇帝就数拿破仑一世最牛!
  比拿破仑还牛的,是他老妈。老太太大概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刺激,并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当皇帝,硬是不给儿子面子,硬是不参加他的加冕典礼。拿破仑拿自己的老娘没辙,但他死要面子,命令画师造假,在给皇后牵裙裾的两名宫女身后,莫须有地添上了老太太。还好,画中那位面目慈祥的老人家并没有显示一丝喜悦之色,否则,拿破仑和他的御用画师就太无耻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12-22 22:10 编辑 ].

TOP

奥斯特利茨前夕的拿破仑军营(Bivouac de Napoléon à la veille d’Austerlitz)

引用:
原帖由 cocoding 于 2009-12-14 07:37 发表 \"\"
赞成!姑且妄言一回,世上所有的国歌,能入耳的也就偶家这支《义勇军进行曲》,其次就是这首《马赛曲》。过去没深究,被你这么一分析,还真有些神似呢!葱白聂耳,田汉,大师继续哈!花花献上。 哼! ...
  中华民族是个温和的民族,爱好和平的,不侵犯别人,也不容侵犯。面对外敌侵略时,便决然“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予以抵御。人家法国人才不愿意用自己血肉之躯去抵挡,面对外敌他们异常生猛,嚷着要放敌人的血,高唱着“让敌人的脏血浸满我们的战壕!”(有人译成“让敌人的脏血灌溉我们田野!”)哼哼,有这种想法的人,就不会满足于御敌于国门。
  拿破仑在法兰西称帝之后,他又于1805年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引起欧洲各国的恐慌。1805年8月,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这正中拿破仑一世的下怀——借机扫平欧洲大陆!他亲自出马,挥师东征,杀出国门。经过几番较量,法军与反法联军在多捷克的奥斯特利茨地区展开决战。
  凡尔赛宫和卢浮宫收藏的多幅巨型油画记录了这段史实。其中,路易-弗朗索瓦•勒热安(Louis-François Lejeune)于1808年所作的油画“奥斯特利茨前夕的拿破仑营地”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凡尔赛宫•奥斯特利茨战役前夕的拿破仑营地•引自网络


  画家勒热安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是法兰西帝国的一名陆军上尉,凭着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生动刻画了1805年12月2日清晨奥斯特利茨战役即将打响之际拿破仑军营的真实细节。
  那天凌晨,浩月当空,天色蒙蒙亮,拿破仑一世一如既往醒得很早。他的卫兵有的在替他整理轿车,有的在替他喂马。拿破仑精神抖擞,军容整齐,背着手,站在离他行军兼休息的轿车不远处,向找来的一群当地的农民询问敌军的动向。他已经洞察到敌军的死穴,即将下达总攻的命令。起床的军号响起,士兵们纷纷从沉睡醒来,整装待发。篝火刚刚熄灭,烟雾腾腾,和着晨雾,弥漫于山岗,与拂晓多云的天空浑然一体……大地仿佛还在沉睡,大战却一触即发。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12-19 11:40 编辑 ].

TOP

回复 74#hxy007 的帖子

有多少人相信精神自由或思想自由或心智自由(intellectual freedom)的可贵和神圣不可侵犯呢?看看我们的孩子吧,他们不断被告知,不准想那个,只准想这个;还经常被告知,不准那样想,只准这样想。我们的孩子不但在思想内容上受到严重的禁锢,连思想方式也被修理得机械化、一律化了!007真地很困惑,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怎么可能有独立的思想,怎么可能有自由的想象,在生活学习上怎么可能时有创意?我们这个国家从技术革新到制度创新所需要的想象力、创新精神、创造才能从何而来呢?
可是我们的教育还冠冕堂皇地打着教改的旗号,继续逼着孩子走机械化、一律化的的老路,更可怕的是用题海战术、分数策略引诱孩子说空话、套话。 .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12-18 01:35 发表 \"\"
  战争对百姓是灾难,对军人却是福音。在平定叛乱和反击侵略的战争中,法国军人的地位节节攀升,直至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军人当权的执政府。法国民众通过普选,把他们崇敬的拿破仑•波拿 ...
我很狗血地喜欢画面上这个风度翩翩的拿破仑,他的功过是非自有他人评说。嘻嘻!突然想起李清照的那首绝句,前两句送给他行不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TOP

回复 74#hxy007 的帖子

这个法国楼里,还不能没有这个人---- 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看到你的“思想自由篇”,更要提到他的哲学名著《思想录》,很震撼的。节选如下: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使一个人从虚无中诞生,和使一个人从虚无中复活,哪一个更困难?”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TOP

楼上的补充

读工科的人对压力的单位很熟悉了,就是帕斯卡。学生也知道帕斯卡定律及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但晓得他的《思想录》的人不普遍,宗教的内涵还是很多的。

昨晚同儿子说到了帕斯卡,好像他这个年龄还无法像对NBA球星那样一下子就喜欢上,但也说出了一句:“有思想的人多是从文学走向哲学,最终走向宗教”。

不记得是哪位名人说过的话:若只允许我从整个欧洲带一本书走,那就是帕斯卡的《思想录》。.

TOP

奥斯特利茨战役(La bataille d'Austerlitz)

引用:
原帖由 cocoding 于 2009-12-19 16:21 发表 \"\"
我很狗血地喜欢画面上这个风度翩翩的拿破仑,他的功过是非自有他人评说。嘻嘻!突然想起李清照的那首绝句,前两句送给他行不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马上来一幅更帅的!

  奥斯特利茨战役发生在今天的捷克共和国奥斯特利茨村。参战的一方是拿破仑一世统帅的法兰西远征军,另一方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率领的俄奥联军。所以,这场大战又称“三皇会战”。
  交战伊始,双方军力相差甚大。俄奥联军拥有雄兵8.6万,外加350门火炮;法军劳师以远,东拼西凑才聚集7.3万兵力250门火炮,处于劣势。饶是如此,反法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还是力主避免立即与法军展开决战。拿破仑率军远征,消耗不起,但求速战速决,生怕人家不与之过招。他频频施放烟幕弹,一方面布置军队作撤退状,一方面派人到联军司令部要求与沙皇会晤和谈,以麻痹刚愎自用的沙皇,诱使联军与法军决战。沙皇果然中计,不听库图佐夫劝阻,于1805年12月2日率领大军在奥斯特利茨与拿破仑的军队决一死战。
  拿破仑在战役布置上充分利用了奥斯特利茨村的地形地利。他选择了一个有利防御的地域,安排少部分人马吸引联军主力。让这去部队凭着几条河交汇处的沼泽地所形成的天然屏障,奋勇抵抗联军主力。拿破仑把主力隐藏在有利于进攻的普拉岑高地,逮着敌军的薄弱环节,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不可挡予以攻击。运动中,法军反而在局部形成兵力优势,联军战线被冲得七零八落,半天功夫就溃不成军。尤其是联军主力,被逼进沼泽地,进而又被赶上刚刚结冰的湖面。拿破仑命令普拉岑高地上的炮兵开火,顷刻之间,冰碎湖裂,联军官兵纷纷落水,数千人葬身湖底,其惨状令连拿破仑都不忍目睹……俄奥两国的皇帝见大势已去,仓皇逃循。法兰西帝国的皇帝则策马扬鞭,巡视战场。下面这幅油画描绘的就是战役即将结束时的情形。


凡尔赛宫•奥斯特利茨战役•引自网络


  此画由画家弗朗索瓦•热拉尔(François Gérard)作1810年。007在凡尔赛宫二楼的国立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u Château de Versailles)战争画廊中看到过它的真品。按照当时法国油画的主流风格,这幅画应该是拍马屁性质的记实作品,画中的人物应该都是真实的,是有案可查滴。恕007无能,无法一一道出,只能说出个大概。007看图写话如下:
  1805年12月2日傍晚时分,太阳即将落山。拿破仑一世骑着高大的白色骏马,在一大群元帅、将军、副官、随从的簇拥下,来到战斗刚刚结束但依然硝烟弥漫的战场。他的面前满地是都死尸和兵器,以及痛苦挣扎的伤兵。他的两边挤满了法国士兵以及他们抓获的俘虏,其中那个被反剪着双手的听说是俄罗斯近卫军的总指挥。随同拿破仑来到战场的一位将军(或元帅)端坐于马背,叉腰侧身,注视这位被俘的俄罗斯军官。其他元帅将军则跟在拿破仑身后,看着赢得胜利的官兵们摇动缴获的军旗,挥舞着带血的军刀,一起向皇帝欢呼。一名军官骑马飞驰来而来,急不可待地向皇帝汇报战况战果……
  整个画面充满张力。左边是欢呼雀跃的官兵,右边是矜持冷静甚至显得有些冷漠的皇帝、元帅、将军和俘虏。连马的神态都很不一样,一边是奋蹄疾飞的战马,一边是悠闲自得的坐骑,对比鲜明。007觉得,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使这幅拍马屁的油画在艺术表现上不再平庸,在思想内涵上有了深度——
  这一战,法军大获全胜,仅折兵1350人,伤6940人,损失1面团旗;联军却损兵2.7万多人(其中1.5万战死,1万多人被俘),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一天之内,成就这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作为法国统帅拿破仑应该满面春风,意气风发呀!可是,画中的拿破仑却没有露出丝毫得意之色,反而显得极其严肃。夕阳的余辉穿透厚厚的云层,照在奥斯特利茨战场上,照在拿破仑一世表情严肃的脸面上,也照在他那匹雪白骏马的颈项和胸膛上。面对尸横遍野的战场,置身于胜利后的狂欢中,这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如此沉静,究竟在想什么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12-21 01:26 发表 \"\"

  马上来一幅更帅的!

  奥斯特利茨战役发生在今天的捷克共和国奥斯特利茨村。参战的一方是拿破仑一世统帅的法兰西远征军,另一方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率领的俄奥联军。所以,这 ...
说明他其实并不冷血,面对杀戮......的确很帅!稀饭!花花收好,继续哈!.

TOP

引用:
原帖由 vivianda 于 2009-12-19 18:40 发表 \"\"
这个法国楼里,还不能没有这个人---- 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看到你的“思想自由篇”,更要提到他的哲学名著《思想录》,很震撼的。节 ...
草菲姐,偶们小学教材里也有他《爱动脑筋的帕斯卡》。.

TOP

回复 82#cocoding 的帖子

尽管拿破仑身材偏矮,但丝毫不影响他的魅力!画家也是扬长避短,用骑在马上的方式来刻画这位伟人。

007问:“置身于胜利后的狂欢中,这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如此沉静,究竟在想什么呢?”,我也感到了画中拿破仑的沉着冷静,实在是魅力十足。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听007继续讲故事.

TOP

回复 83#cocoding 的帖子

是伐,帕斯卡的确是少年时期就出成果了,开创性的,而非现在的竞赛小高手方式.

TOP

回复 85#vivianda 的帖子

的确,这篇课文就是写他从厨房刀叉和盘子的叮当声中发现问题,并通过钻研在11岁时发现声学振动原理的事例。 .

TOP

回复 86#cocoding 的帖子

真令人喜爱和佩服!好像看到一个聪明的小脑瓜和一双充满好奇的聪颖眼睛。
我相信在我们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上,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小脑瓜和充满好奇的眼睛~.

TOP

回复 87#vivianda 的帖子

就是的呀!可惜,渐渐地考试、测试、竞赛、答题,把他们眼里的好奇和聪颖都消磨光了。 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上的自由就越来越少,怎么可能出思想家呢? .

TOP

回复 88#cocoding 的帖子

.

TOP

回复 89#vivianda 的帖子

我们算是生不逢时吗?.

TOP

回复 90#cocoding 的帖子

感觉自己是幸运的。现在的孩子比较苦....

TOP

回复 91#vivianda 的帖子

同意,我们有半辈子的幸福时光,我们的孩子好像只有6年的幸福岁月呢!.

TOP

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

引用:
原帖由 vivianda 于 2009-12-21 09:15 发表 \"\"
尽管拿破仑身材偏矮,但丝毫不影响他的魅力!画家也是扬长避短,用骑在马上的方式来刻画这位伟人。
  还真是这样,拿破仑有许多骑马的画像。最帅的当属描述他1800年穿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油画,此画也收藏于凡尔赛宫的战争画廊。


凡尔赛宫·第一执政从大圣伯纳德隘口翻越阿尔卑斯山·引自网络


  这幅画准确的名字叫“第一执政从大圣伯纳德隘口翻越阿尔卑斯山(Le Premier Consul franchissant les Alpes au col du Grand-Saint-Bernard)”,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或“拿破仑穿越圣伯纳德隘口”。此画由拿破仑的宫廷画师大卫(Jacques-Louis David)于1805年创作,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收藏于凡尔赛宫战争画廊。画家的名字就藏在画中套住战马脖子的一根缰绳上。此画描绘的是刚刚被选为执政府第一执政的拿破仑,于1800年5月20日率领预备军团从圣伯纳隘口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情形,画面左下方的岩石上刻有他的姓——波拿巴。拿破仑时年31岁,真是年轻有为,意气风发啊!

  看法国电影多了,会产生一个误解,以为法国人都像阿兰·德龙那么高大英俊。其实正宗的法国人在欧洲人中属于比较矮小的。走在普通的法国人中,二等残废007一点都不觉得自惭形秽。仔细看,法国男人矜持优雅,但长得未必英俊。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就是丑国王路易十四。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12-22 21:47 编辑 ].

TOP

回复 93#hxy007 的帖子

正面塑造身材不高的人时,要末坐着,要末站在山岗上,最绝的就是骑在高头大马上。
这幅画中的拿破仑好年轻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12-21 12:45 发表 \"\"

  还真是这样,拿破仑有许多骑马的画像。最帅的当属描述他1797年穿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油画,此画也收藏于凡尔赛宫的战争画廊。
423487
凡尔赛宫·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引自网络
  看法国 ...
稀饭啊!.

TOP

回复 93#hxy007 的帖子

还有现任总理萨克维奇。 他长得也够袖珍的啊!.

TOP

回复 96#cocoding 的帖子

呵呵,“笨猪”、“傻驴” ---法语好听.

TOP

回复 97#vivianda 的帖子

.

TOP

曹松:己亥岁

引用:
原帖由 vivianda 于 2009-12-21 09:15 发表 \"\"
“置身于胜利后的狂欢中,这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如此沉静,究竟在想什么呢?”,我也感到了画中拿破仑 ...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TOP

回复 99#hxy007 的帖子

言之有理!此诗言之太有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