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有用吗?
——门外汉关于“节日与民俗”课的一点感想
文 / 养玉·阳阳
一直羡慕民俗学专业的同学。动不动就是整装待发、上天入地,今天住农家,明天涉桃源。民俗跟考古相比,又多了三分感性、七分人情。听老婆婆唱俗谣俚曲,听老公公讲乡野旧闻。我这个门外汉,想想就激动。
民俗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大者可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者生活当中抬头不见低头见。浅到坐在窗边就能听见的沿街叫卖声,深到翻查辞典才能弄明白的典故讲究。中华民族5000年风俗情貌,点滴化在民俗中。最爱小镇深巷,那真叫藏龙卧虎;步步深入,好似时光倒流百十年。然而彼情彼景,那么近却又那么远——那么近,它是哺育滋养我成长的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那么远,百年光阴流逝后,我连它们的名字都喊不出。那块圆滚滚的小糕点叫啥?那座奇怪的石墩顶什么用?靠在门廊边那孩子留的发型怎么称呼?木门上贴着的那样奇异的红纸,一枝一节,含义何在?
我深知这种陌生感、疏离感的可怕,于是不免自责、内疚。也许我们越来越多地朝外看,忽略了我们所拥有的。也许我们看过太多奇形怪状的现代建筑,遇见一幢古朴村屋飞檐上的神兽却觉新鲜。又有几人会在寒食节雅致一把,备上醉虾、素柳、马兰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三岁小儿都能倒背如流的陈年旧调,可细想来,思故乡,思的是什么呢?全世界哪儿都不缺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吗?当“故乡”的内涵慢慢萎缩为家常菜、传统佳节、乡语乡音的时候,我们已经遗失了太多东西。除了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之外,我们还能如何向世界介绍自己呢?
民俗是活着的传统。很庆幸我们仍然能有“民俗学”。倘若一切皆成“考古”,我们这些为人子孙的,恐怕要愧死了。这边厢,民俗课开出来;那边厢,养玉的老师们都得去鸭子老师那里受一番教,消消愧疚感。
*youngyou.blogbus.com*
[
本帖最后由 养玉文化 于 2009-8-23 02:0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