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有此坚定的观点,是因为我从名著中受益匪浅。
本人先天条件很一般,一不漂亮、二不温柔,幼年时性格还比较内向,整天不说话,除了数学天分好一点外,没有任何起眼的地方。幸亏我老父当年坐着时光穿梭机跑到现在的网上看到:如果一个女人不漂亮,那就一定要有气质。老父为了以后能把女儿嫁出去,就开始逼我念书。当然他比较辣手,在某个阶段适得其反,这是我反对逼孩子读名著的原因,手段还是和缓一点效果好。老父的一句口头禅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俺在十岁的时候被逼着背诵俺根本没感觉的爱情诗,比如:长恨歌。但是,也是父亲这段时间的强逼,使得我拥有了自主阅读的名著的能力。在十三岁之后自己选择阅读书籍。
很多人对名著有误解,认为名著跟生活不搭界。其实不然。我是个先天情感发育有障碍的人,批评和表杨不能让我改变一点点表情。但是,在我的少女时期,藏在我脑海里很多年的古典诗词帮助我父母对我完成了情感启蒙,使我在青春期终于拥有了一点细腻的情感。《十日谈》之类的书籍帮助我父母对我完成了性启蒙。感谢上帝,诸多名著由男性写作。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了解了男性的世界,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微妙心理。就拿我当年最头大的《安娜卡列琳娜》来说吧,这本书让我对渥伦斯基那一类男性的心理有个初步的了解。至今还记得书中描写渥伦斯基想要冷落安娜的心态:他看到那朵玫瑰花,一心想摘到手。但是摘到手之后,他会一瓣一瓣地剥落那朵玫瑰,直到它在他手中萎谢。从古至今,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多变,但某些相似境遇下展现的人性是比较恒定的。渥伦斯基这种心理,在当今社会的沙龙里恐怕并不鲜见。名著最大的特点,也是普通读物无法逾越的,就是精确、立体、深刻地展示人性。
父亲的担心在我的青春期烟消云散。在十五岁到二十五岁这十年间,和异性的交往非常顺利。因为谈吐,我吸引了很多异性(这个好像有自吹自擂之嫌
,但的确是事实),令我自己也感到惊讶。因为能理解异性,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心态,面对不同层次的交流能把握一个恰当的距离,使得我有很多男性好友。虽然这些男性朋友并不是都来谈恋爱的,但是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的交谈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受益。和他们的交谈给我打开了一个超越女性世界的窗口,他们激发我去了解政治、经济和军事。
一个女孩子,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应当怒放,而不是郁闷着等待凋零。生命只有一次,这样的年华是上天的恩赐,每一个女孩经过了十几年的生长才拥有这样的岁月,应当倍加珍惜。这样的青春,我经历过,我希望我的女儿也能拥有怒放的青春。虽然盛况之后,结局同样是凋零,但是对于一个自我意识较强的人而言,唯有体验过盛开,才能无悔而从容地老去。
现在流行女儿要富养的观点,理由是女孩子物质上见识多,则不会轻易被物质俘虏。那么,类似地,一个女孩见识过的出类拔萃的男性并赢得对方的尊重,她是不会轻易在情感世界里迷失。有个朋友,她婚外恋的一个理由就是:婚前没经历过那种被追求的感觉,现在有条件了,我要抓住机会。我无语,虽然不看好她的第二次情感,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命运的一个时空错位的玩笑。去年,同学聚会,一个同学离婚了,她跟谈及她的少女时代,痛悔沉迷于当年的肤浅的言情小说,对自己、对生活、对异性都有深深的误解,这样的误解导致她今天的不幸。
虽然市面上流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虽然父母也为孩子的青春期焦虑,虽然一个人的家庭生活是否幸福(注意,是幸福,不是豪宅名车就可以保证的)比考试分数更重要,但是又有多少父母懂得交给孩子和异性交往的能力?名著是通往人心的一个内窥镜,值得引导孩子去阅读。大部分名著不是给十三四岁的孩子准备的,它们是会在孩子青壮年时期派上用场,这也是很多孩子当时很难爱上名著的一个原因。但是一个十几岁不读名著的孩子,日后很难再去读,很难从中得到教益。现在的孩子,大多愿意延长自己的幼稚时期,社会环境也纵容这样做。但是总有一天,孩子必须自己面对生活。这十几年,社会大发展,生存环境相对要宽松一点,但是这未必会持久。父母应当交给孩子进可攻、退可守的能力。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09-8-28 20:5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