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http://book.sina.com.cn/nzt/live/edu/liuxuesqmj/42.shtml
于是,在一部分国人心目中,国外大学的奖学金花落谁家,谁家便被罩上了两重光环:既有物质文明中,货币的含金量;又有精神文明中,优秀生的荣耀。
然而,渐渐地,国人又发现:人家奖学金的设置,是很有章法的科学分布。
那就是:既有对攻读热门专业,才智高超者的褒奖;
更有对攀登基础学科高峰,艰苦登山者的鼓励。
国人还发现,由于我国人口多、基数大,即使是在百里挑一的高材生之中,倘若仅有一半人涌过去申请奖学金,也会造成人家那边供不应求,乃至脱销的情形。
对于已拿到名校理想专业奖学金的天才学生,大家自然是除了祝贺,就甭说什么了。
但对于那些只是计划要拿到基础学科奖学金(因为相对机会多一些)的同学来说,就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对未来充满艰辛的攀登历程准备好了吗?
所谓“艰辛”,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留学前后的所有课程均很枯燥,且都难学。
其二、即是拿到奖学金,第二年也可能存在变数。
所谓“变数”,就是奖学金中途断了。
这变数又包括主观造成的和客观造成的。
主观方面,是有可能因为你的学习跟不上,成绩不合格,而失去资格;
客观方面,可能是项目资金后援出了问题(尤其是读学习时间较长的博士时,出问题机率较大)。
其三、美国如今的就业行情也今非昔比了,读基础学科的留学生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也并不太容易了。
那么,如何衡量自己是否准备好了呢?
衡量的方法也包括三个方面。
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一下,可供你进行自我评估。
其一、你是否已属于清华、中国科技大等理工科名校团队中的一员,或者基本具备与这个团队旗鼓相当的实力?
其二、你不可以是那种翻个山坡,就得拿到一个成果,如不采取“积小胜为大胜”战略,就自信心严重受挫的同志;而是属于有韧性、能攻坚、逢考必胜,又耐得住寂寞的理工科高材生。
其三、你的大学四年要这样度过:
前两年,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成绩不低于B档次的前提下,拿下托福和GRE。
第三年,腾出较多精力专攻专业课,至少要有几个A--档次的成绩作为亮点,以便第四年申请时,去晃洋教授的眼球。
另外,还要准备一点论文之类的作品。
第四年,从上百家奖学金机会较多的美国大学中,选学校、选专业、整理好个人材料邮出,然后等佳音。
记得一位学生家长在听完我们讲的这三个方面之后,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在大学“这么辛苦拼了四年,拿到的奖学金折成人民币最多能有多少?”
我们答:“这太准确的数不好说,不过,三五十万人民币总有吧!”
那位家长听后,表情先是惊诧,后是有点失望地轻吐了一口气。
虽然不想让他太失望,但我们还是又实事求是地补上一句:“大部分人还拿不到这么多。而且,甭管拿多少,一般都要用工作补偿。”
这回,那位家长的表情似乎应该这样描述:吃惊加无奈。然后又释然地自问自答:“这有什么奇怪?天下本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们猜想,在那位家长看来,三五十万人民币应该不算什么大钱。
为这点钱如此拼命竞争,到头来,还可能学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奖学金还可能断顿,将来还可能难找工作,实在难说值得。
果然,那位家长接着问:“有没有少给或不给奖学金,但是,申请不那么难,要求不那么高,将来工作又不那么难找的研究生可读呢?”
我们的回答是:“当然有”。
于是,我们便把北美地区,即美国和加拿大有关硕士研究生的种类、课程设置的数量、学时长短、教学特点、教师授课方式,奖学金发放和毕业后工作方向、薪酬等方面的不同,一一介绍了一遍。
美国和加拿大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培养研究人员为主的硕士,如文学硕士、理学硕士、应用科学硕士等等。
第二类是以培养专业人员为主的硕士,如会计硕士、金融硕士、工程硕士、教育硕士等等。
即使在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学院,所培养的硕士也会按上述这两大类来区分。
例如,在某大学的工程学院,就会有应用科学硕士和工程硕士之分。
再例如,在某大学的教育学院,也会有文学硕士和教育硕士之分。
在课程设置上,两类硕士的区别是:专业硕士课程较多,一般要有10至15门课程,另外,再加课程报告或实习报告。报告由指导教师阅后打分评定成绩。
而研究硕士的课程一般只有4至8门,但还要有论文。而且,论文必须经过答辩。
在学习时间上,全日制的专业硕士一般在12个月,最多18个月内即可完成学习。
研究硕士则要长一些,一般在一年半至两年半之内完成学习,有时甚至需要三年。
因为,要视每个人通过论文答辩所需的时间长短而定。
在申请过程中,专业硕士的申请程序较简单,因为一般无需找指导教授认可。
而研究硕士一般要先被指导教授接受才行。
奖学金,以及毕业后的就业率和薪酬问题,一般是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
因为问的人较多,所以,这也是我们一段时间以来,时不时就会分析琢磨的三个问题。
之所以要琢磨,主要是不想照本宣科,仅仅把“研究硕士奖学金机会多,而专业硕士一般没有,且学费还贵”等等人家的规定重复一遍。
而是要琢磨出为什么会这样?
琢磨出针对这样的规定,什么类型的同学应作什么样的选择,其性价比才最高。
由于没有框框束缚,思想比较解放,我们通过与人交流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象我们这么想,这么判断的人并不多;
可是持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多;感到恍然大悟的人倒有不少。
下面,就把我们有关这方面的思考,简要地说给大家听。
首先,我们觉得,北美乃至其它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也存在一个不适应市场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两点。
第一、就业市场对研究型人才需求减少,而培养这类人才的教授却基本没减,也没法减。因为,许多人已成为终身教授了。
第二、技能类人才受市场欢迎。但因需求变化快,学校在师资、教材等方面总慢半拍。这可以从不少大学头一年不学专业课,只学相近的基础选修课等现象就能看出来。
对这一现象的根源性分析,虽属于一家之言,但经向多位在国外大学留学或任教的同学、助教求证,基本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