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小二数学干嘛要把简单的弄复杂?

回复 99#junhuayang2005 的帖子

同意你的观点。
但教材好了,对教师的要求也高了。现实中必然有部分教师是不太合格的。.

TOP

可是现在的数学课时普遍太少,要把这么活的题让孩子理解,这么少的课时根本不够,所以孩子就一知半解,家长又不了解这套教材的思路,结果孩子思维越来越混乱..

TOP

引用:
原帖由 jyuntoku 于 2009-4-13 10:28 发表 \"\"
同意你的观点。
但教材好了,对教师的要求也高了。现实中必然有部分教师是不太合格的。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其实现在很多学生本身学校的课程都没有能够完全的理解,但是做父母的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或者说是跟风吧,从幼儿园开始就有人学到几百位的加减乘除,其实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并非只是计算.包括学奥数也存在一定误区.
思索起来,我想有些小学校长的观点是很不错的,尽管是针对语文所说的,我觉得也很适合数学,就是一些学生会认为自己会而不去听讲,而学到的知识不全面(大概意思.)
语文的学习要偏重阅读,数学的学习要偏重思维方式,这是我的认为..

TOP

引用:
原帖由 gybb0831 于 2009-4-13 10:37 发表 \"\"
可是现在的数学课时普遍太少,要把这么活的题让孩子理解,这么少的课时根本不够,所以孩子就一知半解,家长又不了解这套教材的思路,结果孩子思维越来越混乱.

我在女儿一年级的时候,一看到教材,就觉得简单的无法下嘴,可是女儿好像碰到了拦路虎.一直也没有太管.后来觉得这么下去,女儿会被打击的不行,所以就抽出时间专门看了教材,发现还是不错的教材..

TOP

我们小一也是这样的,一定要第一步是整数,好象以前我们学的列式计算都没有了,弄的我是看也看不懂.

TOP

引用:
原帖由 jyuntoku 于 2009-4-13 10:10 发表 \"\"
做不到100分是正常的。
我们大多数父母的文化水平就是这个样子,要正视不要回避,更不要掩耳盗铃。
”我大学毕业,小二的数学一定是全都掌握了(万一有我没掌握的,就必定是不应该不值得掌握的)“这种错误观念需要 ...
大学毕业的人,做这些题目问题是不大的,但是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要了解目前孩子的知识程度,才能用这么小的孩子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法讲述.对于很少看到低年级教材的家长们来说,初看到的时候,会有些冲击的.
我十六年前考上大学后,就不再学数学了,我也没有去怎么看奥数书,现在网上家长贴出的一些奥数题也能思索出来的..

TOP

回复 46#红太狼 的帖子

有道理,同意你的观点.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作作妈妈 于 2009-3-13 11:15 发表 \"\"
我儿子的数学书我重来不看,我跟他说上课认真听,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做,那个很多个方块可不可以组成一个正方体,看儿子先写1,2,3,4,5,6然后划,然后说行还是不行,其实我都没搞清楚,管他,只要他搞清楚了就可以了.
这个多个方块能不能拼成一个正方体的问题我也想问问,怎么做才能一目了然?我也没搞明白,每次做这种题目,都要在脑子里模似半天,还不一定对,给你五六个这样的题目,让你勾哪个是能拼的,想半天,浪费时间,我儿子也是靠瞎蒙的。
指导一下,有什么又快又简单的方法一下子就能判断出能不能拼成正方体?.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诺妈 于 2009-4-13 11:40 发表 \"\"

这个多个方块能不能拼成一个正方体的问题我也想问问,怎么做才能一目了然?我也没搞明白,每次做这种题目,都要在脑子里模似半天,还不一定对,给你五六个这样的题目,让你勾哪个是能拼的,想半天,浪费时间,我儿 ...
这是空间概念.
等会儿我外出回来给你说方法.

TOP

中国典型的教育方式是只许用一种思维方法,其它都是错的。

引用:
原帖由 mei_mei95 于 2009-3-12 19:28 发表 \"\"
234+456=600+80+10=690
234+456=234+400+50+6=690
我这是简化了,其实是要一步一步加的,我看他写也写不下了要。
为什么要搞这么复 ...
这样的写法当然不错,但是直接用竖算式或用其它方法也可以。
中国典型的教育方式是只许用一种思维方法,其它都是错的。
所以中国本土永远培养不出一个诺贝尔获奖者,中国最好的科学家也都是国外留学归来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seawind 于 2009-4-13 11:49 发表 \"\"

这样的写法当然不错,但是直接用竖算式或用其它方法也可以。
中国典型的教育方式是只许用一种思维方法,其它都是错的。
所以中国本土永远培养不出一个诺贝尔获奖者,中国最好的科学家也都是国外留学归来的。
我是这么理解老师强调方法的,每种方法出现的时候,老师是通过反复练习让孩子们掌握的,所以学习的时候,会强调过程和细节.最后考试的时候,是按题目的要求做题目的,题目没有明确要求,以前学的方法则都是可以用的.
这是我所认为的,初二和初三,高二和高三等,学习方法上的区别,后者是综合的,前者是单项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zjh954 于 2009-4-12 16:29 发表 \"\"

呵呵,不是外行,是天外飞仙。
其实他怎么教还是次要的,最要命的是把老师都搞成了一根筋,看儿子的题目明明很完美,但是一个大红叉,一问,是因为没按老师要求的方法去做!又是数射线又是凑整又是估算又是递等又 ...
碰上过这样的情况,女儿百思不得其解,去问老师为什么给我错?老师说没按要求做!女儿说可是我的答案是对的啊!老师说就是一定要按要求做!否则就是错!这个就是解释。孩子当然想不通啦,我花很多口舌给她解释啊,其实解释来解释去,就是一句,按要求做!后来学乖了,老师咋讲的就咋做,坚决不偷懒,写再多,也吧啦吧啦的写。我想教材的编排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尽管我也很很很认为复杂化了。  看来,我也该去仔细阅读一下孩子的课本。.

TOP

回复 108#一诺妈 的帖子

建议让你儿子自己去研究。
你的知识显然不够用了。.

TOP

回复 113#jyuntoku 的帖子

是的,可他有时也做错了,估计也是没掌握窍门。.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诺妈 于 2009-4-13 12:28 发表 \"\"
是的,可他有时也做错了,估计也是没掌握窍门。
新教材全解---数学,或者老师的参考书上,有详细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诺妈 于 2009-4-13 12:28 发表 \"\"
是的,可他有时也做错了,估计也是没掌握窍门。
没有记错的话,一共有35排队的方式,其中只有十一种是能做成正方体的.

[ 本帖最后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09-4-13 17:39 编辑 ].

TOP

回复 108#一诺妈 的帖子

“想半天,浪费时间”

孩子上学,怕的就是不开动脑筋,既然有机会让他想上半天,这是好事啊。.

TOP

回复 114#一诺妈 的帖子

你让他自己用纸做一个正方形,自己做做实验。.

TOP

回复 117#jyuntoku 的帖子

是我想半天,不是我儿子。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儿子用什么方法做的,不过,他错了好几次。.

TOP

回复 115#junhuayang2005 的帖子

哪里有新教材全解?.

TOP

让正方形“立起来”

http://www.xxkt.cn/shuxue/2007/16577.html

当然要回答为什么一定是11种,有什么办法能一个不漏地写出这11种展开方法,就不是小学数学能解决的问题了。
你看现在的教材编得多好,超前跨一步就可以从小学到大学。虽然这一步在教学中是不要求的,但有好奇心的孩子自然会在心里提出这个问题,这个投资将会在10年以后得到回报的。

[ 本帖最后由 jyuntoku 于 2009-4-13 12:46 编辑 ].

TOP

学数学,主要是学思路,学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搞一些小技巧,用一些看似精妙的技巧来禁锢孩子的思维,这种题目对孩子没什么提高。.

TOP

所以孩子越来越苦了!!


减负根本就是一句空话!!!


说减前还轻松点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sheep_mami 于 2009-3-14 16:32 发表 \"\"
我觉得应该是现在的这个方法更灵活了: 234+456=600+80+10=690
不错啊,以前我小时候排竖式老师忘进位的,一直做不好,
所以我现在什么都不教我女儿,觉得自己的老教法太死板了,所以还是不教的好,让幼 ...
赞成.

TOP

引用:
原帖由 jyuntoku 于 2009-4-13 12:37 发表 \"\"
你让他自己用纸做一个正方形,自己做做实验。
是的,这是个方法。我女儿这部分掌握的不错,所以我自己没有费心。
我建议一诺妈用一个正方形的纸,然后分成十六份,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TOP

引用:
原帖由 seawind 于 2009-4-13 11:49 发表 \"\"

这样的写法当然不错,但是直接用竖算式或用其它方法也可以。
中国典型的教育方式是只许用一种思维方法,其它都是错的。
所以中国本土永远培养不出一个诺贝尔获奖者,中国最好的科学家也都是国外留学归来的。
我觉得竖式是工具型的算法,而递等式是回归数学的本质。也就是说这是竖式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竖式是“知其然”,而递等式是“知其所以然”。最简单的问题,你把这样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转换成字母表示,竖式还能用吗?
这就如同解决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可能很多人都会。但是单纯形怎样在线性空间里作变换,一些人没有认识。在解析几何中,我们知道椭圆有焦点有准线,但是焦点准线的几何意义却没有认识,直到我有一天看到一张图,画的是圆柱里套着两个与圆柱半径相同的球,一个平面同时和两个球相切,才意识到原来椭圆、焦点、准线还能这样来。
如果竖式能和递等式结合,竖式用于实际使用,递等式用于说明,可能数学会学得更有趣。
三月的《读书》月刊上有一篇文章讲中西科学史的比较,其中提到,中国人从古到今研究的科技都是“技术”,讲究实用性。你看看《九章算术》,其中任何一章都是告诉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至于为什么这样解决,没有讨论。说得通俗点就是问题解决就解决了,普适性不强。没有举一反三,没有往更深层次去想。而真正在理论级别的数学当年只有希腊人在做。那些深层次、理论级别的东西看起来是空对空,对希腊也没有实际意义,没有办法帮助希腊在战争中取胜。但是这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就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对于中国的影响。

[ 本帖最后由 dean1128 于 2009-4-13 15:05 编辑 ].

TOP

回复 98#变形金刚 的帖子

我很喜欢估算。买菜什么的毛估估就可以了,不喜欢那么精确。而且估算有一种特殊的乐趣。呵呵

[ 本帖最后由 天天向上 于 2009-4-13 15:2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dean1128 于 2009-4-13 14:45 发表 \"\"

我觉得竖式是工具型的算法,而递等式是回归数学的本质。也就是说这是竖式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竖式是“知其然”,而递等式是“知其所以然”。最简单的问题,你把这样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转换成字母表示,竖式还能用吗 ...
讲的太好了。看了一年级、二年级的教材,基本上教改的方向就是朝向培养创特别造性人才的思路来的。所以,特别建议BBMM们重新当一回学生,以一种新的眼光、新的思路去看待现在教材,不要急于用二十年前的眼光来批评。.

TOP

看来大家都是关心学习的。我家小二,有时老师出的题还真让我这大学生算半天。我基本不插手辅导,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是胡豆妈 于 2009-4-13 21:50 发表 \"\"
看来大家都是关心学习的。我家小二,有时老师出的题还真让我这大学生算半天。我基本不插手辅导,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吧。
对于女儿的语数外,我的态度也是这样的.不过数学,需要帮助她一下,不然她的自信心基本上没有了,所以在她需要的时候,还是需要拉一把的.目前只打算让她把课本的基本内容把握好,这一步做好后,再讲下一步..

TOP

我觉得有的家长真厉害,还会教,我真是只知道意思,但是没有办法教的!.

TOP

同感啊.

TOP

简直就是变态 ,简单的事情非要复杂化.

TOP

引用:
原帖由 TOM妈 于 2009-3-12 21:59 发表 \"\"
遇到过下面这种变态题:
1. 什么数除以12, 商15余6. (186)
2. 什么数除186, 商15余6. (12)
3. 什么数被12除,商15余6. (186)
这个好像是为了搞清楚除和除以的区别吧,我小时候好像也做过这样的题目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咯咯鸡妈妈 于 2009-4-14 15:48 发表 \"\"

这个好像是为了搞清楚除和除以的区别吧,我小时候好像也做过这样的题目的
除和除以的区别。其实是语文知识,古文中“以”有凭,被的意思。而除以的英语更显然“divided by”前面是一个过去分词,后面是一个by,明显有被动的意思。而“除”就是分的意思。12除以3,就是12被3分。那什么叫12被3分:我拿3厘米的且没有刻度的尺,去分12厘米,于是每3厘米,做一个记号,看看能分几等分。
当然这是字面上直译的意思,书上的除法的意义已经将这些浅显化了,但是死记硬背的成分就多了,但是这也没办法,你没法更小朋友去讲古文和被动语态。.

TOP

引用:
原帖由 杨宜婷妈妈 于 2009-4-14 15:07 发表 \"\"
简直就是变态 ,简单的事情非要复杂化
事情要这样看,如果我们沉溺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把事情复杂化,那可能很多未知的东西没有办法解决。就比如说,无理数在现实中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去商店买东西会买根号2元的东西吗?可要是当年没有发现无理数,很多东西都难以想象,三角、几何、物理可能都没有办法发展,电子、微积分更不要说,计算机、生物技术、核能连影都不会有,当时就是因为有人没事情做,比别人多想了一些,把事情复杂化了一些,所以才有那样的成果。
话说回来,家长们想一想孩子读数学是为了什么?100个家长中99个不会说为了让孩子永远读数学。数学的学习是一种知识是一种技能,而更多时候是锻炼孩子成长、思考和逻辑思维的一个有用的工具。既然是这个用途,复杂化一下又有何不可呢?关键在复杂化和简便化的过程中,孩子学到了些什么?虽然我不能100%确定在这中间人人都会有所体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如果排斥它,认为这没有价值,那肯定什么也学不到。.

TOP

不要谈了,还有一个出气的估算,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TOP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师资水平完全跟不上教材的要求。出教材的人是见过世面的,但是精神没贯彻下去,理念没贯彻下去,而很多教师不知所以然,用教老教材那一套教。我看到过一个高中老师,交了点法式后还是每道题都用斜率做。有些培训过了,知道应该这样教,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要教。眼睛只盯在本学期本学科。
而有些高学历的家长虽不是教育界人士,但是求知欲比那些老师强,知道教法要改,但是苦于原本学的那一套,又没有指导读物,老师能力不强时,把很多问题都扔给了家长。看来家长去买一本教参和大纲是有必要的,读了以后,就会知道今天教这些为了明天学什么。.

TOP

引用:
原帖由 qiqilinglingyao 于 2009-4-14 17:03 发表 \"\"
不要谈了,还有一个出气的估算,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也不是说估算不用处,关键是,估算是在学会了精确计算后,再学的,你说哪有倒过来,难的已经掌握了再反过来学估算的,不是脑子进水吗。如果估算是为了快捷和易学,那么一年级学学么好来,可到现在已经在做三位数连加什么的了,却还要再来几道估算题插在里面。.

TOP

引用:
原帖由 dean1128 于 2009-4-14 17:22 发表 \"\"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师资水平完全跟不上教材的要求。出教材的人是见过世面的,但是精神没贯彻下去,理念没贯彻下去,而很多教师不知所以然,用教老教材那一套教。我看到过一个高中老师,交了点法式后还是每道题都用斜 ...
呵呵,我真的购买了二年级数学的教参,同时我也看了二年级的新教材全解,尽管我不太辅导女儿的学习,觉得看了以后,真的是获益匪浅,也改变了一些我固有的概念。
虽然已经记不清楚小时候的数学教学了,但是有两点很清楚的,一是注重过程;二是符号单位之类的要写的。
已知的条件,未知的条件,然后找到合适的定理和概念套用,这就是数学的方法。.

TOP

估算和精算是2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引用:
原帖由 mei_mei95 于 2009-4-14 17:49 发表 \"\"

也不是说估算不用处,关键是,估算是在学会了精确计算后,再学的,你说哪有倒过来,难的已经掌握了再反过来学估算的,不是脑子进水吗。如果估算是为了快捷和易学,那么一年级学学么好来,可到现在已经在做三位数连 ...
估算并不是为精算服务的,也不能说学了精算,估算就不需要学了。

二年级的小朋友很多都看过恐龙的书,某种恐龙有20米高,但是20米是多高,小朋友就不知道了。

假设我们住的楼有6层,那么6层楼究竟有多高。小朋友很难找到一根50或者米以上的尺来量吧。用估算就简单多了,我们只要找到一根1-2米的尺,计算出一层楼的高度,就很容易估算出楼的总高度。

假设我们在5点钟有个约会,那么要几点钟从家里出发呢?这也是一个估算的问题。

假设我们要出门去超市购物,那么带多少钱够用呢?这也是一个估算的问题。

所以,估算不仅仅要学,而且还要学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mei_mei95 于 2009-4-14 17:49 发表 \"\"

也不是说估算不用处,关键是,估算是在学会了精确计算后,再学的,你说哪有倒过来,难的已经掌握了再反过来学估算的,不是脑子进水吗。如果估算是为了快捷和易学,那么一年级学学么好来,可到现在已经在做三位数连 ...
  估算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小到买小菜,大到机器人,太空技术。估算以精算为基础,从初级的估算,到高级估算,孩子会不断接触这个课题。过去我们不是这样学的,所以对此不了解情有可原。但是,请谦虚一些,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要妄加评判。.

TOP

引用:
原帖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09-4-14 17:52 发表 \"\"

已知的条件,未知的条件,然后找到合适的定理和概念套用,这就是数学的方法。 ...
这是数学的方法,但仅仅是其中一种。过去我接受的也是这种教育,读到大学以后,才发现我原来的这种认识十分有害。因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多碰到的是未知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创造力。

而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从小学就开始做起,要贯穿学习的始终。

原来老师讲了竖式计算,同学们只要在下面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了,有的同学深究一点,懂的多一点,有的就死记硬背,也能混个好成绩。现在的教材是从竖式的产生开始讲起,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后面,水到渠成,同学们都可以自己发明出竖式计算。

另外,提醒BBMM们,不要以做题为导向,做出题为目的来学习数学,要以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作为导向。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4-14 18:32 编辑 ].

TOP

回复 121#jyuntoku 的帖子

太感谢了!
我终于找出规律来了,相信儿子不会再错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4-14 18:21 发表 \"\"


这是数学的方法,但仅仅是其中一种。过去我接受的也是这种教育,读到大学以后,才发现我原来的这种认识十分有害。因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多碰到的是未知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创造力。

而创造力的培 ...
呵呵,数学的方法是很多的,其实我说的方法,更适合初中以上的小朋友.小学阶段的小朋友仍旧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先学具体的,然后逐步归纳出一定的原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数学其实更注重的是思维过程..

TOP

回复 142#hxy007 的帖子

包括规划、统筹、自动控制优化乃至人工智能,都要用到合理的估算,这里面的学问很大的。

我没有去了解新教材,但是整个帖子看下来,我相信新教材设计得很好。BBMM们谦虚一点,跟孩子一起再学习一回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9-4-15 10:20 发表 \"\"
包括规划、统筹、自动控制优化乃至人工智能,都要用到合理的估算,这里面的学问很大的。
我没有去了解新教材,但是整个帖子看下来,我相信新教材设计得很好。BBMM们谦虚一点,跟孩子一起再学习一回吧。
  咱不是数学出身,但在大学里学过统计学与测量原理。那个老师对我们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不够,结果弄得相当一部分同学通过补考才及格。可是我们没有怨这位老师,相反相当地崇拜他。他给我们讲的统计思想与测量原理,令人印象深刻。老师还专门讲过一段所谓“模糊数学”,听得实在是过瘾!尽管咱在中学小学都没有学过估算,但对运用数学模型描述和解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的努力,充满敬畏。hxy007学习经历就是这样:无知的时候最无畏,知道得越多就越加体会到自己的无知,就越加对知识和真理以及追求真理的人充满敬佩之情。.

TOP

说一个最普通的职业——士兵。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普通步兵,使用估算加手指测距也是必修课程。更别说技术含量高的炮兵和狙击手,就用一双眼,就要测出人离目标的距离。.

TOP

同感。我们一年级里算个进位退位都要四五种方法,编教材的人是不是脑子被枪打过了,BT.

TOP

[转载]想念——曾经讨厌过的二(1)班代课老师——刘老师

  转一篇旺文,献给各位自以为是、急功近利的BBMM!这也是一位BB或MM写的帖。看看吧,说不定会受到一些启发。
源自:http://ww123.net/baby/thread-4627295-1-1.html

  夏老师怀孕休假后,学校请了一个数学代课老师——刘老师,她是一个刚退休不久的老师。
  我曾经很讨厌她
  ——因为孩子回来和我说,开学摸底考试他考得很差,记得是74分(期终他是第一名),刘老师用卷子拍他的脸,并说——你还是第一名啊……
  可以说我的“怒火”从心底就冒了出来,但是还是强忍着,维持正常的脸色
  ——低声的对流着眼泪的孩子说:宝贝,这是老师对你太失望了,你看一个假期你的学习退步这么大,要妈妈是你们的老师也会很生气的,会发更大的火; 宝贝,现在已经是文明社会了,要是在古代,你这种成绩,老师是要你跪下,拿尺子打你手心的……
  我心里明白
  ——孩子崇拜老师才会用心去学习,
  ——孩子喜欢老师才会喜欢学习这门功课……
  孩子擦干眼泪点了点头,我想他的心里已经没有那么伤心,他的自尊也得到了应有的维护……
  到了晚上,背着孩子给他们的班主任打了电话,反映了此事。班主任也很重视,说刘老师刚退休,责任心较强,会和刘老师沟通……
  带着对刘老师的不满和敌意,基本上每天回来都会问问孩子在班上的数学学习情况
  ——刘老师一张张习题卷下来。应用题让孩子不是先写计算方式,第一步要求写——“想”。
  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是当看到孩子在一题题应用题前都写着“想”,反映小孩子思考题目的全过程,可以从他们的“想”发现孩子错题的根本……慢慢的,我从心底佩服这个有教学经验的刘老师!
  孩子的成绩逐步恢复到正常,
  ——看到孩子的进步,我常常在他面前说,你看刘老师多会教你们啊。你们想错了,她都知道,订正过后你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孩子也高兴地随声附和……
  ——记不清是哪次测验还是期中考试,孩子兴奋地和我说,刘老师说我们1班这次90分以上的比2班和3班都多了哎(汗一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感到欣慰——
  为孩子这么喜欢刘老师
  为孩子这么喜欢数学课
  新的学期开学了,夏老师回来了,再也没有看见刘老师。
  孩子有些想念
  其实我的心里也有一份思念……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4-15 12:36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