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5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光背书,没法得高分

光背书,没法得高分

上师大附中教师解读今年高考试题,提醒未来考生——
光背书,没法得高分

陆梓华


    市教育考试院日前公布了今年高考上海卷各科试题及答案要点,记者请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们,对试卷进行详细解读。在老师们看来,今年高考试题蕴涵着对学生更高的能力要求,未来高考考生可以从中受到一定启发。

  学会归纳信息     

  考生说话:今年的语文现代文阅读让我有点头疼,文章都挺好懂,但是总觉得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到点子上。

  老师指点:语文试卷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主观题增多,但不是简单的归纳段意。“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讲一讲第9段在文中的作用”,这样的考题需要考生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给出答案。因此,对考生的信息概括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这种能力恰恰是现代社会中最需要的,将来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无论是听报告、写总结、归纳商务谈判要点,都需要有这种能力。

  善于“抽丝剥茧”   

  考生说话:我觉得现在的理科题目都出得很“花”,一看到那些有好几行字的题目就“发怵”,觉得没有方向。

  老师指点:近几年考题讲求贴近生活,这也提现了二期课改的要求。如果你善于“抽丝剥茧”,看到这种题目大可不必紧张。化学试题中关于一次“黑笔写红字”的实验,“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铅笔在滤纸上写字,会出现红色字迹”,希望考生回答这是什么原理。仔细想一想,这不就是最基础的电解氯化钠在阴极上产生氢氧化钠,遇到酚酞变红的原理吗?

  类似的题目,在数学、物理考卷中也频繁出现,太阳能应用、环保等主题都有涉及。这也要求老师在平时的讲课中培养学生“建模”的能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学习的目的。

  往前再想一步     

  考生说话:数学和物理的最后一道题目让我有些懵,做了第一个小问题之后,我就放弃了。

  老师指点:放弃其实挺可惜的,仔细分析一下,用到的都是学过的知识点。数学最后一题给出的是“果圆”(由两个“半椭圆”合成)曲线,问“是否存在实数k,使斜率为k的果圆平行线的中点轨迹总是落在某个椭圆上”。事实上,它在一些区县的高考模拟题中已经出现,但包括在平时教学中,老师们大多只让同学们算出轨迹即可,而这道题需要考生进一步分类讨论,试想,如果平时想得深一点,而不仅仅是在题海中“就题论题”,答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物理的最后一题有关电磁学,看上去有些抽象,但做出来的同学都联想到了它其实就是磁悬浮的基本原理。有了这样的直观联想,解题怎么会不轻松很多呢?

  死记硬背没用     

  考生说话:做完历史卷子,我真的觉得即使把一本书都背出来,也未必能考出来!英文考试中的一篇阅读题型也很新,让我们根据被采访者的回答,选择采访者的问题,挺有意思的。

  老师指点:的确,二期课改越来越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学好文科绝不等于“背功”出色。学英语,学会语法结构不够,必须理解语境的含义;学政治,掌握基本条款不够,必须“耳听八方”,才能对试卷上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国有资本调整”“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制度”等最近涌现的新事物不陌生。为古代科技馆网站首页添一个链接,理解欧盟驻华使团一幅画有小猪图案的“祝欧盟生日快乐”的招贴画有何寓意,根据一张名为“跑吧,中国”的照片,讲一讲为什么“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历史考卷的提问方式都很“活”,并涉及语文、政治等多学科内容。最后的论述题更是出乎很多“押题”者的意料——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融合中外历史,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以前,我们历史教学强调背诵纵向历史事件,现在的学生更应树立“文明史”的观念,对中外史实进行横向对比,更宏观地把握知识。

  本报记者 陆梓华.

TOP

高分考生,不靠“死读书”

高分考生,不靠“死读书”

本报记者 徐敏 彭德倩    2007-06-29      03版:科教卫·综合新闻

--------------------------------------------------------------------------------

  高考成绩单昨天送到考生手中,高分考生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这些考生除了天资聪颖外,有没有学习“秘笈”?家庭教育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高分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还是素质教育“水到渠成”?

  记者走近本市三位高分考生:朱远骋(大同中学学生,理科,575分)、叶倩妮(复旦附中学生,理科,576分)、章瑾(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文科,540分),听听他们的心得体会。

  父母不包办代替

  父母多给孩子鼓励与关爱,但不包办代替,是这几位考生共同的经历。章瑾读小学、初中都是就近入学,学校并不起眼,尽管她从小成绩优异,但父母并不“削尖脑袋”让她挤进热门学校读书。其父亲认为,“孩子读书应该靠自己,而不是靠父母。一般学校也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女儿学习很自觉,很要强,针对女儿的特点,爸爸制定了特殊的“奖励政策”:考试考得好,没有奖励,因为孩子已经得到快乐了;考得不好,有奖励,鼓励孩子重拾信心。

  朱远骋小时候很怕生,想参加暑期兴趣班,妈妈“逼”着他自己去少年宫报名,久而久之,胆子“练”出来了。章瑾和叶倩妮高中住校,高考复习迎考的最后阶段,学校停课,不少同学回家了,她俩选择留校复习,因为这样可以保持作息规律,而且不给爸妈添麻烦。小叶和几个留校同学每天晚上举行“四人作文竞赛”,每人写一篇命题作文,然后相互批改,开开心心复习。

  基础扎实才能活学活用

  叶倩妮高考加试化学,对一道“汞铝剂”选择题印象特别深刻。小叶复习时没怎么注意这个知识点,看到这道题有些发懵。突然她回忆起:当时老师曾让大家亲手做实验,来观察纯铝碰到氧化汞后的反应;因为反应结果是纯铝上“长”出松散的状似白毛的氧化铝,同学们还把它命名为“白毛实验”;小叶那一组实验不太成功,只长出一小撮白毛……一下子全想起来了,小叶静下心来,继续推导,终于得出了正确答案。

  朱远骋认为,对付高考,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不管用,因为现在高考题目很活,注重考察能力。“不管题目怎样变,基础打扎实最重要。”多年来,小朱已养成习惯,每一次测验考试的每道题都要弄清,不但要知道如何解题,还要明白其中的思想方法,学会举一反三。他还把所有做错的题目集纳成册,复习时经常翻阅、研究,“这比‘埋’在参考书里做题更有效果”。

  高分的秘诀在课外

  爱看书,是这几个学生共同的爱好。章瑾看的书很多,《相约星期二》、《红楼梦》、《全球通史》、《文明史概论》……“每次看都有新鲜感,可以深入思考”。朱远骋喜欢到福州路上旧书店淘外文杂志看,这样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

  说到课外教育,几个学生如数家珍。朱远骋所在的大同中学,有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社团文化节四大“品牌”;暑假里,老师鼓励学生搞社会调查。小朱和同学搞“上海话现状及发展”课题调查,到居民小区、公园、大卖场等地,体味上海话的分布与变迁。

  叶倩妮所在的复旦附中,高三学生依然可以3点多钟放学。同学们做完题,一起讨论解法,相互启发。华师大二附中开设的讲座精彩纷呈,而且不惜“占据”上课时间,有些讲座还请学有专长的学生上台讲课。章瑾说,“这样的学习方式帮助我拓宽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方式”。.

TOP

中考高分考生"黑色"压轴:五科只扣14分

中考高分考生"黑色"压轴:五科只扣14分  
[ 作者:钱钰    点击数:433    更新时间:2007-7-9 ]




    数学、物理均为满分,举一反三助她巧解“黑色压轴题”;从不参加校外补课;身为班长的她身兼数职,却学习、工作两不误……今年中考中,华育中学初三学生包蕾取得了586的高分,五门科目总共只扣了14分。说起她的成功秘诀,两个关键词就是“高效”加“劳逸结合”。

  为同学解惑助解压轴题

  今年中考数学的最后一题,被称为“黑色压轴题”,很多考生纷纷在此题上“卡壳”,可包蕾却顺利解出。说到自己的“独门秘诀”,包蕾兴奋地表示:“这可得感谢我的一位同学呢,前几天,他正好问了我一道类似
的考题!”

  据好友许佳“爆料”,包蕾是个热心肠,她总说“教学相长”,所以平时经常和同学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凡是同学有难题找她,她必定有问必答,因此,每到课间,好人缘的她桌子周围总是聚集了一批“咨询者”。

  中考前,一位男生向包蕾求教一道数学题,后来两人共同想出利用钝角三角形的高求解的方法。没想到,当时的举一反三,居然让她在中考中茅塞顿开,考试时灵感闪现,让她很快就解出了那道“黑色压轴题”。

  劳逸结合才能出高效

  “她读书一点都不费力,从来不参加补习班,主要是学习效率特别高!”一说起包蕾的学习方法,好友许佳简直成了“代言人”。她告诉记者,每天晚上的两节晚自修,在这2个小时内,包蕾的利用率特别高。她不像别的同学,铃声一响,就开始埋头苦做。而是先趴在桌上小憩10分钟,待精神恢复后,开始写作业。

  “经过一天紧张的学习后,会感到非常疲倦,这个时候‘硬战’肯定效果不佳,别看这10分钟,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嘛!”许佳说。

  不仅如此,包蕾做作业时,还非常讲究“文理搭配、脑袋不累”,通常是做完语文,再做物理,然后主攻英语等,这样保证不影响思路,让大脑得到有效的调剂。

  包蕾的母亲是医生,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她也特别注重休息,严格遵守作息制度。每天包蕾都是雷打不动地6:30起床,晚上10:15睡觉,从不开夜车,保证充足的睡眠。

  体锻、社会活动两不误

  背公式其实也是包蕾非常头疼的事,她非常讲究巧学。例如,化学方面,包蕾就喜欢通过做实验来解题。每次实验课,最晚离开实验室的总是她。因为,在完成老师规定的实验后,她经常挤出时间,和同学一道进行其他的实验,帮助记忆和解题。“实验观察起来很直观,不失为解题的好方法!”包蕾说。

  “即便在初三阶段,小记者、学校卡拉OK比赛、乒乓球比赛她都没有间断过,她是个非常全面的学生!”班主任卢慧老师说。尤其让卢老师津津乐道的一点是,包蕾不仅学习好,工作能力强,而且还是体育积极分子,打得一手好乒乓,经常代表学校参赛,载誉而归。

  中考总分:586中考成绩:数学:150物理:90英语:148语文:141化学:57

  班级职务:班长报考高中:上海中学.

TOP

现在的教科书确实是不能背,减负都减到只有几页了,但补习班老师的讲义还可以背背。哈哈。。。。。.

TOP

各种题型多接触一点,肯定是有必要和有效的,关键是要举一反三。
否则,聪明如她都未必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做出难题、活题。
所以说,个人赞成一定程度上的题海战术,至于量和效果,因人而异,取决于基本功和悟性。.

TOP

背书又没有好处,只会给孩子减低兴趣,施加压力罢了..

TOP

这个说法其实是

不光要背书,还要。。。才能得高分

理解成不背书也能得高分就倒霉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7-7-12 23:08 发表
不光要背书,还要。。。才能得高分

理解成不背书也能得高分就倒霉了!
正解!.

TOP

一篇高考“争议”作文的背后

一篇高考“争议”作文的背后
http://www.jfdaily.com 2007-7-14 稿件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中,有一篇作文的命运富有戏剧性:第一位阅卷教师打了20分(满分为70分),第二位教师打了43分。判分差别如此之大,按程序这篇作文交到阅卷小组组长手里,但仍难以定夺,只得再上交高考阅卷中心组仲裁。仲裁结果是:64分。

  从20分到64分,不仅是一篇作文,一位考生的命运也将随之改变。这篇作文得分,为何前后差别这么大?其背后,有什么值得人们回味与思考?

  这道“坎”若有若无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必须跨过这道坎”。这篇争议作文的大意是:

  放假期间,跟着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刚开始,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落后,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等划上等号的。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我们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尔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的是否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答是,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吃力地迈出来,说下次再来。车渐行渐远。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最初,阅卷老师打低分的原因是,这篇作文没有写清楚要跨什么坎,为什么跨,怎么跨。而阅卷中心组几位专家的观点是,这篇文章意味尽在不言中。文中有“虚”坎,有“实”坎;高高的门坎象征着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隔阂;作者言语之间饱含希望,希望山村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跨过“门坎”,更多地感受外面的精彩世界。如果没有生活感受闭门造车,肯定写不出这么真切的文章。

  有创新、有真情的作文不会湮没

  从20分到64分,一篇作文从不及格到获高分,显示了上海高考阅卷制度日趋完善。近几年,沪上高考作文阅卷实行网上阅卷,两名教师“背靠背”评阅。如果两位教师所批阅的分数差异在一定范围内(一般为7分),就取平均值;如相差7分以上,就交第三位教师评阅;若还有分歧,就送交阅卷中心组仲裁。评阅作文时,电脑还会设定阅卷的最低时限,防止阅卷人对作文一瞥而过。

  但是,作文阅卷在一定程度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让一些语文老师和有才华学生困惑的是:高考作文该不该创新?创新是否伴随着“危险系数”增大?

  “我们鼓励与肯定创新。”近年来负责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的华东师大教授周宏指出。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高校青睐的从来都不是应试型人才,而是有个性有才华、关注现实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高考作文阅卷中心组的专家大都是大学教师,他们喜爱有生活气息、有创新亮点的作文,对切合题目的创新文章会打高分,并保护那些有才华但可能“出格”的学生。

[1]  
作者:本报记者 徐敏.

TOP

回复 #9 香茗一杯倚清风 的帖子

文笔也好,思想也深刻

还好上海高考阅卷制度改革,否则可惜这篇好文章了.

TOP

课堂上跟住老师是关键 [要点]

课堂上跟住老师是关键 [要点]
选稿:王秋霞  来源:当代生活报    2007-7-18 14:05:44   [论坛] [留言]

  15日8时,哈市公布中考成绩,毕业于哈市六九联中报考哈三中的王金以513分的好成绩,在6万余名考生中一举夺魁。王金在和记者谈到如何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时说,好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她采取的方法是:在课堂上要跟住老师的思路;在课后做题时,要勤于思考,不搞题海战术;对待考试和成绩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是一张综合试卷,满分140分,王金得了137分;数学满分120分,王金得了117分;语文满分120分,王金得了110分;英语满分120分,王金得了119分。如何做到每个学科的成绩都很均衡?王金说,平时在家里学习并不一定要花太多时间,只要课堂上注意听讲,把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重点内容吃透,重视教材,成绩自然会均衡。

  初一到初三学习成绩一直在学年前五名的王金说,在初四毕业学年,她的成绩也出现过起伏,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她都不会一蹶不振,而是打起精神把精力投入到迎接下一次考试前的复习中,而她的父母在对待她的学习方面也没有过度关注。只有在她学习成绩有波动时她的父母才会干预她的学习,帮她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给她减轻心理压力。王金说,她非常喜欢向困难发出挑战,尤其是学习上的困难,她总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战胜困难,她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快乐。一次,她在数学竞赛中遇到一道非常难做的题,考试过后,她用了一周时间进行思考,最后终于理出答题的头绪,那时她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

  谈到学习方法,王金说,能够把平时做对、但却没有真正弄懂的题弄清楚是她最好的学习方法。王金介绍,比如说,平时答一道数学选择题,试题要求选出一个错误答案,当自己分析试题之后发现,A和B一定是对的,C和D中分不清楚哪个是对的,索性瞎蒙一个答案,选择了C,当老师发下来试卷以后发现蒙对了,但究竟为什么不选D自己并不清楚。在学习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能是最危险的,如果不弄清楚,下次肯定会出错。而她在每次考试之后都会把类似的错误分析清楚。.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