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七月叶儿
(歌声响起)
发表于 2007-4-19 18:53
只看此人
幼儿数理---路径
这本是书中的一节,不过书目前出不了,考虑再三,还是先给大家看,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著作权的安全性就先放一边吧。我的理论部分陆续会全发上来的。
算术,单纯的数和量的关系在生活中常常可以遇到,但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数理则是丰富多采,开阔视野,让孩子进入更广阔的地域吧。
这章说的可以说是人一生中接触最多的数理概念--路径。从孩子迈出第一步开始走路起,从孩子开始会爬起,从孩子尝试伸出手去抓玩具起,从孩子观察妈妈走过来的身影起,从他睁开眼第一次看世界起,路径这概念就开始在他的脑袋里盟芽。
路径是无处不在,每时每刻都存在,您把手中的茶杯放下,翻一页书的时候就是一个路径的选择。对孩子,路径的概念是自然的概念,非常容易建立,他脑子里早就有路径的模糊形体了的,只要把他脑子里的模糊形体和大人的解释,和常用表达方式结合起来,清晰起来就可以了。复杂的是路径的选择,这一般分四步:一)发现可选择的路径,二)了解实现路径的所需条件,三)比较各条路径的优缺点。四)选择实现一条路径。从这步骤可以看到,路径的选择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它和拆分合并不同,考察的不是数量,不是完全可以量化的具体的对象。对单条路径的测算还可以说算术的话,那对几条路径的对比分析其优劣就完全是逻辑训练,其中也包括实现不同路径的难度之类模糊的不确定的因数。比如是走沙坑好还是游过小河好?是顶着大太阳走好还是穿过暴雨?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
谈起幼儿路径的教育,自然就会想到迷宫。这是最常见的路径游戏,而我觉得迷宫对幼儿的逻辑分析的锻炼实在有限。迷宫受欢迎是因为它是种好的智力游戏方式,规则简单,容易实现,看到孩子走通迷宫后高举双手欢呼成功时满是胜利喜悦的小脸,就忍不住满意的微笑。但静下心来细细想下,迷宫能带给孩子什么呢?从入口画条弯弯曲曲的线到出口能锻炼孩子什么,孩子的走的过程就是走不通了,就回头到分叉的地方继续走,过程中没有任何便捷的方式,就是反复尝试,走迷宫有个保证一定走出去的“单手法则”,就是摸一边墙走,但这就是个固化的规则,也不能教给孩子什么,还让走迷宫这游戏少了不少魅力。走迷宫中实际并没有,路径实现的条件,路径的对比分析,这些逻辑思维的因素。
其实迷宫是种非常受欢迎的游戏,在幼儿智力开发中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只要在设计上稍加努力就可以加入逻辑思维的元素。比如有的迷宫就在路线中画了坑,河,悬崖,旁边画了石头,船,绳子,孩子遇到障碍就要选用相应的东西。这是好的想法,可惜构思还没放开。因为这实际变成了认知训练,告诉孩子,填坑要石头,过河要船,下悬崖要绳子,就是告诉孩子知识,没有逻辑推理的成分。如果不是固定的路线,分有不同的路线选择,每个路线有不同的障碍,孩子出发前随机抽选出携带的道具,根据道具来决定路线就好了。再进一步,如果有不同的障碍和路线,石头,绳子之类的工具都放在路边,路过就可以拿起来带在身上。为了越过障碍就得先去找工具,就要求孩子去设计路线。再加点难度,走迷宫的小人身上的包只能放有限数量的道具,比如只能带一个,这时设计路径的问题更复杂化了。到这好象已经不算迷宫类的游戏了,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没必要被形式所束缚,只能让孩子玩的快乐就可以。本章后面将提供一个这类游戏供大家参考。
在这还要专门谈起一类归为路径训练的游戏,就是只有一条由具体格子排列成的路径。比如爬梯子,根据骰子去决定走几步。这就把路径分析变成单纯的数格子,其中有路径的选择么?有路径的对比么?....这能训练孩子对数的认识和数数,但路径所能达到的逻辑分析领域则完全没有涉及。我把这归入数和量的游戏,而不作为路径的游戏。
现在分开详细谈下路径选择的四个步骤。
发现路径是最基本的,对幼儿来说,是开阔思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黄金时间。人们常说老年人思维僵化,不如年轻人灵活,这当然偏激,但这种论点之所以普遍存在也是有原因的。思维有创新的一面,也有固化的倾向,一个人每天都遇到同样的事,日久天长就形成了定式,再遇到同样的事,就不会再去思考直接按定式办了。这不是错事,定式形成是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人类认知过程可以说就是经验的积累,这也是提高处事效率的要求。但这形成了固守成规,创新不够的缺点。要弥补这个缺点,就要有时常审视定式,敢对定式提出质疑,并有能力去发现问题。而这可以说是智力,更可以说是性格,这方面的培养是越小越好,因为越小,频繁遇到的单一事物就少,形成的思维定式就少也不牢固,很容易就摆脱掉它的束缚。发现路径最大的好处就是要开阔孩子的思路,让他看到可以有很多达到终点的办法,明白解决问题的办法绝不只一种。
发现路径是基本也是重点,必须要足够重视。为何要这么强调?请大家回想下,生活中最“固执”的是谁,爷爷奶奶?不是,最“固执”的不正是我们的小宝贝么。妈妈的东西爸爸不能动;进了房就必须关门;茶杯不能放在地上;去幼儿园走惯了就坚决不坐车;每次去游乐园都是先爬滑梯再坐摇摇椅,那下次就决不肯先去坐摇摇椅.......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大家不禁纳闷,不是说小孩子最容易摆脱定式么,怎么会这么死板?因为正由于孩子小,他对事物规则的认识就非常有限,而灵活对待运用规则是建立在完全理解了此项规则的基础之上的。在还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只要不违背个人的意愿,人的一般反应都是去遵守这项规则。而幼儿就是处在这样一个阶段,他的“固执”是完全正常的表现。但如果过多地给孩子设立规则,给他遵守规则的压力,就真可能让孩子思维中固化倾向发展超越了创新精神,而这问题普遍存在,所以把开阔思路放在首位就是有幼儿这个年龄阶段所决定的。
对发现路径来说,生活中遇到的次数,锻炼的机会远比游戏中多。如果说选择场景,把条件清晰化,简单化,对孩子去掌握分析路径,对比路径有利,让孩子更容易找到切入点去展开逻辑思考的话。那发现路径就没这必要,越丰富多变的环境就越能打开孩子的视野,我主张这一步骤在日常生活中去训练。比如让孩子绕过桌子去拿苹果回来给妈妈,近的路挡上把椅子,孩子绕过去后悄悄把椅子移开,没经过锻炼的孩子很容易看都不看就沿老路返回,这时就应该叫停,让他在看看环境,重新来次选择。还可以问他:你能不能让从桌子底下爬过去呀?你能不能请爸爸帮你搬开椅子呀?能不能从桌子上爬过去呀?甚至干脆把桌子移开,最好边说边实际地去示范。到户外去的时候去同意个地方要刻意不走同一条路线,边走还和他聊,去公园走那呀,去幼儿园走哪呀,走哪边有滑滑梯呀.....。从孩子能和大人交流开始就可以和他进行这样的训练,从他生下来后就可以刻意地避免每次都走同一条路。
了解实现路径的条件,这个在发现路径过程遇到的很多,因为往往就是发现了一个条件,一件工具就发现了一条路径,比如梯子,绳子,木板。单列出来,是针对指定一条路径,让孩子走通的情况。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所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孩子的克服困难的性格,认知(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培养比逻辑思维来的多。要增加逻辑思维的锻炼程度,就要在条件实现上下工夫,比如工具的组合,桌子椅子都不够高,那就把椅子叠到桌子上看看。木板不够沟宽,就丢块石头到沟中间,先分两次过去。要注意孩子的认知程度,叠椅子,2岁不到的孩子就可以尝试,只要已经有了踩东西可以爬的更高的经验,分次过沟则一般到到4岁以后了。如果超过了他的认知程度,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就变成打击孩子信心了,所以,宁浅勿深。
对比分析路径的优缺点。这也是路径训练很重要的一点,归类游戏中也有对归类方法的对比分析,但我们说过,归类训练最主要地是尽可能多地给出归类的原则,对比分析却不强求。因为归类的方法很多,各有适用的范围,很难给个定量的评价标准。而路径就不一样了,可以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比如最短,最快,或者这条路采到的蘑菇最多。做好对比分析最主要是要求孩子把相同,不同的地方都罗列出来,尽可能全面。培养孩子严谨思考问题的习惯。
选择实现一条路径。这一步可不能忽视,这恰和对比分析配合锻炼了孩子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抉择,抉择的要求不是全面,是抓住重点,去掉细枝末节。在复杂的情况中发现问题关键所在,是种很重要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路径的训练能让孩子锻炼到的东西多么地广泛呀。如果说归类,拆分合并是定量地分析事物的起步的话,则路径的思考就是拉开了逻辑思维的序幕,两者结合在一起将深深影响人一生认识世界,处理事物的模式。对认识事物,思维模式的影响正是数理学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