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身边的法西斯——解析《三体》的世界观

身边的法西斯——解析《三体》的世界观

身边的法西斯——解析《三体》的世界观
https://mp.weixin.qq.com/s/-WKOxypE0cRvyZ4kszJtww

身边的法西斯——解析《三体》的世界观
原创: 剑心龙马  风灵  5天前






作者  龙马

导读:

《三体》的粉丝对本文标题可能不屑一顾。对他们而言,“以铁和血的方式争夺生存空间”,算不上是法西斯。或者干脆法西斯就是个可取的好词。



但是,本文首先假设,对法西斯主义的善恶评判是不重要的。本文对法西斯主义没有任何预设的贬斥立场。同时也假设《三体》的世界观,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法西斯主义。对《三体》没有预设立场。



       在这个基础上,读完本书评后,读者将不难得出自然而然的结论——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愚昧,是危害个人利益和人类利益的愚昧——而《三体》正是展示这种愚昧思想的典型。





刘慈欣先生所著的《三体》三部曲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中文科幻作品。



有人批评其科学上存在讹误,也有人直言其文字不出彩,但该文最狂热的粉丝们却并不在意。相当多的中文读者对该小说推崇有加,并不是因为小说的文字或者科学,而是推崇小说所展示的“世界观”——“黑暗森林宇宙社会学”,以及几个主角的“人生观”——对“黑暗森林宇宙社会学”的应对方式。



《三体》的信徒们所心仪的“黑暗森林法则”,也是《三体》的核心基础,可概括为: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而生存需要物质)

“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基本保持不变。”

“文明间无法互相确定对方将会是善意还是恶意。”

“对方因此迫不得已试图先发制人消灭我,将是很可能的。”



       “所以,消灭对方的文明就是唯一安全的选择。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



尽管刘慈欣曾说,黑暗森林“法则”只是小说设定,不是科学,宇宙也可能有另外的图景,但是“黑暗森林法则”正是三体忠实粉丝的“圣经”。没有这个设定,这部小说也就完全失去了基础,沦为废话和错误了。



以上“法则”,以及因此衍生的贯穿小说始终的“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不管是文明间的斗争还是人类自己的斗争,都给读者以“黑暗冰冷”“无情残酷”的印象。这种黑暗无情是无需批评的,“黑暗森林学”的祖师托马斯·霍布斯早已写过,自然状态下的人将处于“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人们互相疑惧,于是自保之道最合理的就是先发制人”“人人相互为敌”“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所不同的是,几百年前的霍布斯并未就此写下句号,而停止思考。但刘慈欣先生却浅尝辄止,三体的信徒们更将这种浅尝辄止的思考视为天籁之音——下面将对三体的各种错误进行多维打击。



一 溃于蚁穴



说到《三体》的书名,以及“残酷的生存竞争”造成宇宙“文明差异”的实例,“三体人”是书中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小说中和人类斗争的最重头的对手。对“三体人”的讨论是粉丝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三体人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水分气温都不稳定。他们“进化”出了几秒入睡、脱水休眠和吸水苏醒等功能。而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三体人的思维和交流。他们的“想”和“说”是同义词。三体人思维的脑电波可以毫无隐瞒地直接被同类接收,实现交流。在他们看来,“人类的交流器官不过是一种进化的缺陷而已”。



尽管在表面上,对于三体人而言,人类具有战术和战略欺骗的优势;但其实据小说展示,能够轻松舍弃个体的利益、形成集体的合力、不能互相欺骗的三体人才是竞争的领先者。他们能调动任意个体的力量,能最全面地动员资源,完成巨大的工程,实现最高的集体利益。



听起来还不错,不是吗?



很不幸,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三体人的“思维直连”功能,不仅不会“进化”出来,而且即使假设他们的远古祖先发生基因突变,带有这样的直连特征,也将会被进化无情地抹去。在三体人不同的生命个体之间,发生蒙蔽,伪装,欺骗,才是生存的法则。机器一般的三体社会,没有机会出现。识破虚伪和对自己不见得可靠的诚实做承诺,以及分化,斗争,妥协,合作,不可避免地是三体社会的宿命。



为什么呢?因为刘慈欣在科学上就完全没有掌握“个体”“个人”的方法。



如果将物理上同生同死、资源共享,还有相同遗传通道的生命单位称为一个个体(比如人和他的手足是“一个”人而不是“四个”人),那么,我们将生死不同,资源不同,遗传通道不同的生命单位,称为不同个体。



进化,演化,是对【个体】发生作用的。翻开你的中学生物课本,不管是哪个出版社,哪个版本,谈及进化时都可以轻松找到你曾经忽略的两个字,【个体】。



进化、演化,是自然对生物个体的选择。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已有如下陈述:







从清华大学到普通的农学院,或者牛津剑桥的生物专业,对进化、演化过程的解释都是类似如此。(今天,我们更进一步知道,生物的自然选择,是通过对个体的筛选,而导致了对基因的筛选。)



以上的思想,与那些生物教科书的编撰者是左派还是右派,信奉战争或和平是无关的。这只是一个物理性的事实而已,就是这样。



就是说,在生物种群的许多个体之间,那些较能保护自己的个体、较能获取资源的个体、较能繁殖的个体,将比其他的个体更有机会传播自己的后代。



在空气被污染的城郊,一只深色飞蛾躲过了小鸟捕食,产下了后代。另外一只显眼的浅色飞蛾则不幸被吃掉。就这样重复发生,深色的飞蛾们的后代占据种群里的主流数量。直到城市开始整治污染,使深色飞蛾显眼,浅色飞蛾变得具有生存优势,数量扩张——它们是一个一个地生出来的,不是一群一群变出来的。飞蛾们并没有“思想觉悟”要主动繁衍扩大种群或者“竞争”,或者改变自己的颜色。这只是一个过程。


更详细的解释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其实是物理上的“稳定者存续”的特例。宇宙为相对稳定的原子和分子所占据;那些极不稳定的原子和分子则自行衰亡。复杂的大分子,不管是有机物的碳基甚至是硅基,或者其他类型的无机大分子,要么很普通,于是仅仅只是存续;要么可以产生其他类型的分子,于是它们转化。但在合适的物理化学环境下,那种具有简单复制能力的大分子,就会增长。



假设真有大分子在复制的过程中永远也不会出错,那么“进化”就不会在这种分子结构上发生。但在物理化学的复制过程中,难免会有出错的机会,因此有的分子会存在复制品与原本有所不同的现象。在不同环境下,各类复制品的存续和再复制的能力表现也有所不同。



某些类型的有机物大分子,可以形成泡状体,于是自身与外界有更明显的区别,并使自己得到一定的保护。这种大分子将产生更多的子代。再往后,则是某个原始单细胞的出现。这个单细胞生命的后代,在不同的环境,面临不同的环境筛选,又出现各自不同的后代。



分子遗传学推定,这个原始单细胞生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起源。分子遗传学已经证明,所有的动植物,都有共同的一个远古祖先。同样地,分子遗传学有确切证据证明,所有的人类,都有相同的同一个灵长类祖先。以“人”的出现而言,



①某一个灵长类祖先的后代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比如热带树林和东非稀树草原。这些后代们被环境隔离开来,成为不同的种群。



②某个种群中,有一个个体的基因有变异,比如大脑更发达一点,使其获得了食物或安全上的某些优势,产生更多的后代。于是这样的基因在它的种群中扩散了。再后,这样的后代会继续获得遗传优势。类似地,各种有利的遗传优势,通过各个个体的繁衍在种群中扩散,而不利的遗传特征则会使后代减少,在种群中该特征消退。经过漫长时间和许多次基因变化,新的基因在种群中多次扩散之后,这个种群和早先被隔离的那些种群已经很不一样,以至互相没有杂交生育的能力。



③这就是新的“物种”的产生。叫声指示等有利的特征,在新物种中最后成为语言能力。人的起源在生物学上的解释就是如此。



总之,进化,演化,是生物【个体】扩散其遗传特征,并经环境筛选的过程。在事实上,这并不是以“物种”为单位的过程——个体行动,个体变异,个体筛选。



“尽可能将自己的遗传特征向后代传递”也是一种遗传特征,这种特征将在种群中替换掉那些“无法尽力遗传自己特征”的基因。从遗传稳定、争夺资源、追求安全、争取配偶,生物个体的各种表现的后果,受到以上综述的“适者生存”的因果规律支配。有人称这种现象为“自私的基因”。



这种因果规律使得森林中的许多树木变得越来越高,以获取更多的阳光。如果一片相同物种的树林都不长得太高,那么这个物种的树木原本会有更多的资源可以用于枯水期,用于增加强度应付大风避免折断,用于开花结果给后代……但那些“自私”地长得更高、遮挡其他树木、自己多获取阳光的个体获得了优势,其基因传播的更多。个体间高度的竞赛到直到越来越大的成本不能承担新增阳光的收益,达到相对的均衡。“都长矮一些对物种有利”没有用,长得高对个体有利才算得上“适者生存”。



这种规律使得雄性贪恋雌性,也使雌性所倾向于选择的雄性特征越来越强,比如很多雄性鸟类的尾巴。大而笨重的尾巴对觅食和逃生都是负担,但如果雌性青睐大而美的尾巴,雄性个体的进化趋势就是对个体有利的大尾巴。当尾巴一直大到不利于生存繁衍的劣势高于吸引雌性的优势时,趋势才会在这个平衡处停下。尖利的鸟喙、敏锐的视力和累赘的尾巴,这些特征都是因为对个体有利而传播,而不是对物种。



这种规律使得很多动物用一定精力和资源照顾自己的后代;因为当照顾后代利于传播遗传特征时,那就是一种优势。



这种规律使得幼鸟大声鸣叫,好比其他幼鸟更吸引母亲的注意,从而得到更多食物,尽管这样消耗宝贵的能量,也增大引来天敌的风险。幼鸟的叫声将会增大,直到对基因遗传“得不偿失”前形成均衡,而不能形成“大家都轻声叫、不叫”。节省能量隐蔽鸟窝的“对大家都有利”,对个体而言并不是“适者生存”的特征。



以“三体人进化”来说,如前所述,和从大分子进化为原始生命,再到智能生命一样,依靠的只是演化规律。演化,或者说遗传变异,会使某个“思维直连”的三体人具有思维与其传播的信息有少许不一致的特性。如果这种特性是有利于这个三体人的,比如“看来我巡查的地方的水只够一个人喝一次”(其实够2次),比如“你带着收获放心通过吧,我现在不渴不饿不会抢你的水”,等等,这个三体人就可能获得一些优势,使其基因扩散。这种扩散的一个结果是,内在思维与其外向表达日益分离。而另一个结果是,那些有警觉性、并不轻信他人的个体,相对于那些轻信的个体,同样也有更高的概率扩散其基因。



最后,进化无情抹去“直接沟通”“没有撒谎”的遗传特性。人人变得自私,就是三体社会必存的客观事实。这就是作用于个体的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



注意,这里谈论的并不只是小说里某一个技术性的硬伤,而是整个思维方式的差别。蚁穴一般小小的缺陷,却是看似宏大的皇皇巨著《三体》全面崩塌的内在原因。从始至终,刘慈欣都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思维方式。而实际上,如上所述,能行得通的只有“个人主义”“个体”的思维方式。



再比如,刘慈欣写到,



“对宇宙间各文明关系的研究有可能更定量更数学化一些,因为星际间遥远的距离使各个文明点状化了”“将宇宙间的智慧文明简化为点,每个点只具有描述该文明基本特征的十几个简单参数,然后将文明的数量设置得十分巨大,在软件中模拟这个体系的整体演化过程。”“曾在十万光年半径内设定了三十万个文明”“在286机上运行了几个小时”



这种想法就是“集体主义”的谬误。这必然就如同对三体人的设定产生了大错一样,不会得到什么有意义的结论。



再次重申,这里并不讨论哪种方式是“好的”“坏的”,而是说哪种方式更正确,更有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对既存现象的解释能力,和对未知情形的预测能力,是科学的特征。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具有解释和预测的能力,而集体主义则没有。



举例说来,经营农业,以个人为单位是一种方法,以村、乡、镇为单位也是一种方法。在后一种方法中,付出劳动的还是个人,但收益的却是集体,个人只能得到少部分,个人所得回报很可能会少于其付出。于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少出力”成为较优的策略。这不仅因为,“好逸恶劳”是生物控制自身能量消耗的奖惩机制,节省体力保存能量让人感到舒适,更重要的是:



与那些没有再复制能力、那些很容易分裂消失的无生命大分子一样,或者与三体人的“透明思维”一样,“为集体干活”不是一个能“稳定生存”的特征。即使一直有“我为人人”的劳动者,并且居多数,但只要自私的人混于其中,分享成果,“我为人人”的人的收益就会越来越少,自私者得到的利益总是比出力者多,从而激励更多的自私者的产生。最后,真实的投入会越来越少,粮食的产量严重降低。



为维持“为集体干活”这种策略的存在,就需要:



①鼓励劳动,多劳者获得更多的利益。②鼓励投资。激励更多原本用于消费的产品转而用于投资。这需要对储蓄和借贷支付利息,保护投资收益。不然投资额就会比不支付利息时少。③鼓励发挥才能。奖励那些能创新、能发挥特殊才能的人。④保护产权。上述的利益应该得以稳定落实,不会忽然又收走了。⑤惩罚懒惰,将付出与收益尽可能结合。



总之,实际上就是想方设法尽量以个人为单位而已!尽可能地减少“集体”这种生产方式,尽可能地以个人为单位。想让农业发达的话,在方法上那就只该如此。有人会问,那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农业往往是大农场,大公司?要点在于:农场是属于个人的——或者是个人所有,或者是个人间自愿结合的家庭所有,或者是自由组合的合伙人、公司所有。公司也是自然人股东之间自由合作形成的组织(如果有法人股东,那法人股东又可以追溯到自然人股东)。总之,每个利益相关者都直接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承受自己的那份损益。


下面再引书中一段典型的“宇宙社会学”:



“星星都是一个个的点,宇宙中各个文明社会的复杂结构,其中的混沌和随机的因素,都被这样巨大的距离滤去了,那些文明在我们看来就是一个个拥有参数的点,这在数学上就比较容易处理了。”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新奇。自爱国主义在欧洲产生,国民国家在欧洲形成后,类似的表述也曾经出现过。今天中国人所受的国情和“地球情”教育也与以下说法相差不远:“德国”“法国”“英国”“俄国”“日本”……这些都是一个点,一个做出行动的基本单元,一个有利益的实体,一个可以在社会科学中当主语的词。“德国需要粮食,需要东方的土地”“德国和法国的利益必然冲突”……



然而,当我们使用国家为主语时,应该铭记在心,“国家”并不会做出行动,只有个人才会行动。我们所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到底是哪些个人在代表一个国家行动?而这些人为什么能够代表国家?事实上,针对具体的问题,一国之中的不同个体往往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比如,纺织品厂商希望对进口加以限制,而这将损害消费者。制衣厂则希望放开纺织品进口。如果一国筑起了贸易壁垒,那么这其实是不同个人利益冲突的结果。又比如,当谈到德国和法国利益必然冲突时,那么具体是哪些人的利益冲突,为什么是必然的?今天,我们看到,德国和法国不但没有不可调和的必然冲突,相反,如果两国开战,反倒会损害两国绝大多数人的现实利益,那么,这样的改变又是怎样发生的?



撒切尔夫人曾说,“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society. There are individual men andwomen, and there are families.”——“没有‘社会’这样的一个实际事物。有的其实只是个人,以及(个人自愿组成的)家庭。”这句话说的就是以上道理。







我们知道,法西斯主义的思维是集体主义的,但我们可以看到,自生物学开始,要对生物、社会乃至文明进行研究,可行的分析方法是“个人主义”“个体主义”的,否则将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那种以“物种”“文明”为单位的分析,一定会失败——比如大型集体农庄在历史上已经失败;比如刘慈欣在《三体》中想象委內瑞啦因为坚持国有经济而成为南美最强国,但事实上该国的国有化实践却惨遭失败;比如刘慈欣以为三体人可以“进化出思维透明”,但在科学理论上是彻底失败。再强调一次,三体人的“思维直连”功能,不仅不会“进化”出来,即使有,也会被进化无情地抹去。刘慈欣的错误在于他不理解,“进化”的基础是个体,或者可以被视为个体的基因等等,而不是集体。



我们后面将更全面地看到《三体》错误的思想方法带来的荒谬,以及正确思想方法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待续。下期内容——“生存空间”

TOP

https://mp.weixin.qq.com/s/8rtUQ2UFyaI8HAsM3jLJWw
身边的法西斯——《三体》中“生存空间”理论的失败
原创: 剑心龙马  风灵  今天
前情提要:上一章讲到,从自然科学角度而言,“三体人”无法保留“思维直连”的功能。这是因为,生物演化中的“存续者存续,不存续者不存续”,不仅仅适用于地球环境,也是物理层面的事实。从物理到化学到生物学,演化理论都是中立和普遍的科学。如果掌握科学上的演化理论,“从个体出发”分析问题,就可以避免集体主义的方法论错误。



身边的法西斯——解析《三体》的世界观(一 溃于蚁穴)



二 “生存空间”



《三体》中有一个重要的“公理”:



“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基本保持不变。”



我们放过任何疑问,就算一切都如“宇宙社会学”所言,“文明”需要生存,扩张,所以更加需要更多的物质。那么,按照黑暗森林式的理论,假设宇宙中某个文明“需要扩张”以图“更多的物质”,比方说每年需要增加万分之一的物质,那么,30万年之后——这在地球上出现灵长类之后只能算是非常短的一个时间——他们所“需要的物质”就会超过起初的十万亿倍!要知道,银河系里所有的恒星也只有两三千亿个。



稍有数学常识的人不难看出,所谓“文明不断扩张”将是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物质总量基本不变”就使得侵略、占领行为的极限终将是算数级别增长的。几何级数增长的物质缺口,岂能是算数级别的侵略、占领行为所解决得了的吗?



也就是说,在《三体》中顺理成章的,以夺取物质来维持生存和扩张的这种对未知文明的默认猜测,其实对未知文明而言那是根本不可行的,完全解决不了未知文明的“物质短缺”问题。



想象一下,某个文明,象三体人或者其他有攻击性的文明那样,为了“物质缺口”或者保护已有的物质,持续不断地全员保持战争动员状态,那么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他们从来没有战败被消灭,其所能得到的,也只是子子孙孙永世颠沛流离,永远没有安全、富足的生活——最后还解决不了“物质短缺”。



反之,要么文明并不需要“不断扩张”(如上所述,因为扩张解决不了物质“短缺”),要么“物质总量”并不有限,从而使得占有物质并不是一件非常紧要的事情。那么,对外部世界进行攻击的不可置疑的必要性就会基本消失。



总之,三体的“宇宙社会学公理”,“文明要夺取物质”,要么不能有效果,要么不成立,所以后继的“黑暗森林”宇宙定理其实已经倒塌了一大半。



其实,听说过“马尔萨斯定律”的人对这种资源忧虑绝不会陌生。马尔萨斯讨论的是地球范围内人类的增长与资源的冲突。但哪怕是悲观的马尔萨斯,也并不认为“文明之间互相毁灭”是一种解决方案(如前所述,数学上就成不了解决方案)。



地球版的“宇宙社会学”“黑暗森林”理论,有个对应的名字就是“生存空间”理论。“生存空间”是个专有名词,来自德语“Lebensraum”。







“国家”要资源,“国家”要扩张,“国家”要战斗。无视“国家”并不是个体、强行将其称为独立的生物一般的个体、并且赋予其种种使命,比如获取土地,这正是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一。希特勒在《我的奋斗》就称“生存空间”理论为“自然法则”——正如三体粉丝们称他们的“宇宙社会学”圣经为“公理”一样自然。





可是,只要用个人主义的方法审视,不难发现,假设日耳曼人真的会和波兰人俄罗斯人发生因为资源不足而起的冲突,那么,哪怕全欧洲都只有日耳曼人一种人,“住在德意志的日耳曼人”和“住在波兰俄罗斯的日耳曼人”也会发生同样的“因资源不足而起的冲突”。毫无二致。

伴鱼绘本



相反,如果居住在波兰和俄罗斯的日耳曼人可以和居住在德意志的日耳曼人共同繁荣,那么波兰人俄罗斯人也可以和日耳曼人共同繁荣。



对应于《三体》而言,如果不同星球的文明真的会因为物质有限而面临宿命的冲突,那么哪怕一个文明侵略占领了另外一个星球,两个星球间这种“宿命的冲突”依然存在。不仅如此,其实别说是其他星球,哪怕是同一星球,同一文明,人群之间直接面临的“资源冲突”也正是一个“黑暗森林”状态。那么多浮夸的设想,“宏大的想象”,轻易就被霍布斯和马尔萨斯打回原地。



集体主义的法西斯分子大概没有想到,“所有的人类都有共同的【一个】祖先父母”;将人分为不同种族,民族,肤色,以此划分“自己人”和“敌人”,应对不了资源问题。在仅仅几十万年前,人类本来就共属于同一个小部落;可以说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是远亲。但是“同一部落”“相同种族”从来无法解决资源问题。远古时起人类相互间的暴力冲突就远高于近现代;被认为是“相同种族”的人更仇视的可能正是一水之隔的同族之人,对他们而言,似乎部落、氏族的区分比“民族,种族”更重要。可是,越是惦念资源冲突,以强硬手段应对之,其结果却越糟糕。到二十一世纪还有部落居民处于真正的黑暗森林之中,担心晚上出帐篷夜尿时被黑暗里同族之人的暗箭射死。



相反,而那些相对能够和平相处的人们,从古代的王国们到现在的发达国家,反而在物质水平和技术能力上取得了明显的成功。西德和日本作为法西斯战败后,接受了和平和自由,却创造了经济奇迹。



那么,现实中资源有限的地球,为什么并没有成为“文明间的黑暗森林”,反而基本实现了“共存共荣”呢?



后面的章节将揭开谜底。那么总之,所谓“物质有限”不过是法西斯的“生存空间”理论的一个翻版而已——这二者首先不能自圆其说,其次遭到了明显的失败。基于第一章所介绍的个人主义的角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成功地回应了创造、分配“稀缺资源”的问题。社会科学可以预测和解释“生存空间”理论的失败,以及社会繁荣和强大的背后原因。在那之前,我们可以继续看看《三体》另外一个著名论断中蕴含的错误。





下集预告: “三体”问题无解?



       我们先从《三体》粉丝们所熟知的一个热门话题谈起。



三体文明所在的恒星系统有三个恒星,运动不可测,所以这种系统里的行星轨道不太稳定,长期运行中可能面临毁灭性的天体灾难。小说中“预测三个恒星的长期运行状态”成为一个重要情节。三体人虽然可能掌握超高的科技,控制无与伦比的能量,驱动全星球文明近光速飞行,但因为数学上无法预测恒星运行,所以必须“逃离”星系。



看起来貌似合理。



不过很遗憾,就理工科,综合学科以及社会科学各方面来说,这其实又是一个巨大的低级错误。(待续)



相关文章:

身边的法西斯——解析《三体》的世界观

为什么市场经济值得捍卫?——米塞斯与市场

卡通版《通往奴役之路》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