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世俗化的今天还有必要探讨信仰么?

世俗化的今天还有必要探讨信仰么?

世俗化的今天还有必要探讨信仰么?
https://mp.weixin.qq.com/s/rFaoz84dE-irVIuVfgGc6Q

世俗化的今天还有必要探讨信仰么?

橡树文字工作室  2018-05-08
作者 提摩太·凯勒


橡树出版之【橡树下】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怀疑精神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良好的怀疑精神使人清醒、思考、走向真理。但现代文化将高举怀疑主义到一个地步,至使信仰和信念显得荒谬。但实际上不仅信仰是一种信心的跳跃,许多怀疑也是基于信心的跳跃。本文中提摩太·凯勒通过严谨的思考,指出不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或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持有现在的立场是理性思考和信心跳跃结合的产物。他同时回应了为什么在这个怀疑主义时代,基督信仰在理性、情感和文化三方面都具有合理性。许多人认为自尼采高呼“上帝已死”之后,宗教信仰也在走向消亡。和大多数人的直觉相反,全球整体的宗教化趋势更加显著,至少在接下来的30-50年内均成增长趋势。


这一趋势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归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人数增速超过人口增速。其二,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有更多的小孩。虽然世界上的部分地区,世俗化趋势日益明显,但整体而言,宗教信仰在这个时代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是许多人生命和生活的中心。

这一事实迫使我们思考,为何不同的人对宗教信仰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无神论者认为一个没有上帝的宇宙对他们而言更为合理,有神论者则认为上帝存在对他们而言是合理的。他们为何会有不同的看法呢?事实上我们很少探讨这类的话题。因为人们通常不想谈论这些。即便勉强谈起来,通常的模式是这样:无神论者说,因为理性的缘故,我认为世界没有上帝更合理;有神论者说,我因为看见真理的缘故,相信有上帝存在。但是整个过程真的像对话中描述的那么简单么?

实际上人走向不同的信仰体系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得出这世界没有上帝的结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相信这个世界有一个上帝是“信心的跳跃”(a leap of faith)。但事实上不管是认为上帝存在或不存在,都是理性思考和信心跳跃的结合产物。

怀疑之下的信仰

从宗教信仰走向世俗主义,并非是信仰的失落,而是信仰的转移,即从一个信仰体系转移到新的一套信仰体系。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宣称。为什么是转移而非失落呢?如果和现代社会宣称自己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交谈,你会发现许多人都有两种信念,证据主义和人道主义。

1、证据主义

常有人说:“只要你能够向我证明,我就愿意相信上帝。”或说:“如果你给我足够的证据,我是很乐意相信上帝的。但是因为你不能证明,所以我不能够相信。”这些言论,看似是出自理性思考,实际上也是一种信心的宣告。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两句话,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a.“除非某件事物能够被经验性证明,否则就不能够被相信。”实际上这个话本身就不能被经验性证明,这个宣告本身是一个断言,而非是论证。这个宣告自身无法满足自己提出的条件。

b.“只要你能够向我证明,我就愿意相信上帝。”但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都建立在无法被证明的信念之上。如果你相信人权,认为我们应该顾念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困苦人,而非欺压他们,你能否证明这种观点么?当然不能。实际上,每个人都生活在信念的基础上。因而如果对基督徒说,你需要证明你的信仰,但是我不需要证明我自己的信念,这本身是不合理的。生命中许多重要的信念是无法被证明的。

c.在哲学范畴,“证实”或“证明”的涵义是不明确的,不同人对这个词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我们确实可以证明物质X会在气温为Y且气压为Z的情况下达到沸点,只要能够再现这一现象,就可以说这个事实被“证明”了。但是该如何证明道德价值呢?如何证明人权是重要的呢?有人认为这些已经被“证明”了,或是不证自明的,但是又该如何定义“证明”呢?
综上所述,当一个人说“因为理性的缘故,我无法相信上帝”,这背后已经在假设一系列无法被证明的信念。因而证据主义本身是无法被证明的。





点击图书封面可阅读相关内容。

2、人道主义

许多人都相信“以人为本”,认为人人都被有尊严的对待,人人都有不应被践踏的权利,人不应欺压别人,应当分享而非夺取。这一点,许多的无神论者或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都相信。但问题是,该如何证明这种观点是合理的?

如果你有宗教信仰,那么可能这对你根本不是个问题。如果你是印度教徒,相信轮回,且相信如果要跳出轮回的循环,就需要过一个良善的生活,进入极乐世界。如果你是一个犹太教徒或基督徒,你相信慈爱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也相信人应当爱人如己,因为上帝爱人。换言之,过一个相信人生命本身有价值的生活符合这三种宗教信仰的宇宙观。但是如果是对世俗时代的无神论者,问题就有点棘手。因为按照唯物主义,世界没有超自然的存在,只有物质的存在,没有灵魂,没有天堂,一切都只有物质的起因。这样的宇宙观或世界观,会对“以人为本”的观念有什么影响呢?

纽约时报曾刊登这样一段文字,大意是说:宇宙的年龄约有130亿年,其中有30000个星系,数万亿的恒星和行星。你是何其微不足道呢?你并不特别,不过是一个宇宙中正在衰败的物质。你是谁,你做什么,在这你将存在的及短时间另并不会有什么关系。因此,庆祝生命,欣赏生命的奇迹,毫无保留的去爱。

“因此”这个词通常指前面的句子能够在逻辑上导出后者,但这个句子前后的逻辑是否可以联系起来?这个句子的前半部分是在相信一个只有物质存在的宇宙的基础上对人生的诚实检视。这意味着你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特别的目的,你由人类茹毛饮血的状态进化而来,只因你强壮的先祖在弱肉强食的世界杀死了其他弱小的生物,所以你能够存活。最终的最终,你将走向死亡,就和所有人一样。不管你是个博爱主义者,还是个自私自利的人,最终都无关紧要,不会有人记得,不会有人在意。但是这里的“因此”,却导向这样一个结论:彼此相爱。但如果宇宙真的不过就是物质,人为什么又该爱其他的人?如果人的祖先是通过杀戮和吃掉弱小的生物走到这一步, 为什么现在又要求人不再自私自利?

答案就是,如果一个人持有唯物的宇宙观,但是同时又相信“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和宇宙观之间并不能逻辑联系起来,而是一种巨大的信心跳跃。这样巨大的信心跳跃,胜过有宗教信仰的人。

某种意义上讲,并不存在没有信仰的人。每个人对宇宙、生命、价值、人生等都有一套自己的信念,即便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是。这些信念无法被经验性证明,对其他人也不是自明的,这些信念之间通常会有矛盾之处。

不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或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持有现在的立场是理性思考和信心跳跃结合的产物。

在理性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当中,一个人通常会考察逻辑是否一致,并考察所相信的东西是否和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相符合。除了理性因素之外之外,情感和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为何选择相信特定的内容。例如一个人会观察他人的信念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总结起来,每个人都是因为理性、情感和文化三方面的原因而持有不同的信念。






分别点击图书封面可阅读相关内容。

基督信仰是否具有合理性?

当我们对三个重要问题具有认识的时候,基督信仰就凸显出其合理性。

1、对基督信仰的质疑本身是基于什么样的信念?

通常人们对基督信仰会有种种怀疑,但这种怀疑本身实际上是基于一种信心的跳跃,是建立在某种信念之上。要证实这种信念,通常比证实所质疑的对象更难。

不仅信仰是一种信心的跳跃。所有的怀疑都是基于一种信心的跳跃。我们怀疑信念A,往往因为我们有另一个信念B。信念A如果是无法被证实的,信念B所陈述的立场通常也无法在经验中被证实。怀疑主义有其自身的“盲目信念”。(摘自《为何是他》 P018 )
以三种常见的质疑为例:

a. 世界上不会只有一种正确的信仰

这种质疑的问题在于,这句话是断言而非论证。为什么就不能只有一种正确的信仰呢?如果要确知并非只有一条道路通往上帝,唯一的方法就是能够拥有永恒且超越的视角来审视真理。 因而这种质疑是建立在对自身视角的高估上,认为“我”的视角比他人更全面,更超越。

b.我无法相信一个允许如此多的罪恶和苦难存在的上帝

这种质疑背后的假设是,“因为我想不出上帝会有足够的原因允许苦难的存在,因此这样的原因不存在。”但是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祂为什么不能有超出人认知范畴的理由呢?如果从上帝纵观全局的角度考虑,因祂的超越性,祂完全可以有理由容许有苦难和邪恶暂时存在,而这个理由是人无法知道的。罪恶和苦难存在自古以来就是许多人思考和挣扎的主题。古时候的人并不常因为罪恶和苦难而觉得很难相信上帝,因为他们对人类的理性抱有更谦卑的态度。但现代人通常都对自己的理性认知具有极高的评价,甚至到傲慢的态度。“我无法相信一个允许如此多的罪恶和苦难存在的上帝”,这一对上帝怀疑,是建立在对自己的信心之上。

c.对圣经教导的反对基于对自己所处文化优越性的信念

对圣经的教导常有许多反对的观点,但是这样的反对很多时候是基于对自己所处文化优越性的信念,而非理性的原因。

凯勒提到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分享福音时,每个人不同的反应。首先是来自中国的研究生,他无法接受个人化的救恩方式,因为这意味着他和他的祖辈可能将永远分离,但这不会困扰一个纽约人。来自中东的知识分子,她对上帝会让人下地狱这个观点没有问题,她觉得既然上帝创造了人,祂当然有权柄可以做这样的事,但她无法接受圣经所教导的赦免,无法接受人要去赦免别人。另一个生活在纽约的人,他则完全无法接受上帝会让人下地狱。这三个人之所以对圣经有不同的反对声音,是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他们实际上都在说同一件事:我所在的文化背景,比其他文化更优越,更正确。



2、如果没有基督信仰,世界会有什么不同吗?

a. 生命意义上的困局:“生存、生活的意义何在?"

对于相信上帝的人而言,苦难或许是个难题,但对于不相信上帝的人而言,苦难或许是个更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对上帝的信仰,那么人自己所创造的意义和价值的定义将如此稀薄,以至于难于面对苦难。世俗文化将人的意义建立于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生活中,苦难随时都可以将其夺走。信仰将人的意义建立在生活和生命之外,因而苦难甚至能够帮助人去达成生命的意义。

b. 个体身份的困局:“我是谁?”

现代社会的声音是如果要找到个体身份,想要回答“我是谁?”这一问题,人需要往内看并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在整个历史的长河中看,这种身份认知其实很独特,同时使人变得极度脆弱。因为这样的认知,本质上是一种捆绑和束缚。

c. 自由的困局: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现代文化将自由定义为没有任何的限制。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指出,实际上有两种自由:“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是指没有任何限制,“积极自由”则是有目标导向的。“消极自由”和“爱”相冲突。因为一个人在一段关系中越投入和委身,有的约束和限制也多。但是爱却带来一种更深的喜乐和满足,甚至人并非觉得有什么限制。因为爱本身是积极的自由。现代文化中对自由定义,带来许多关系中的破碎。



3、基督信仰内在的荣美

基督信仰讲述的故事:上帝创造人,使人可以分享他的喜乐和爱。但因为人的悖逆和堕落,人远离了上帝。基督信仰对于宇宙和人类的叙事,即解释了世界破碎不堪的原因,也解释了人为何是荣耀尊贵的。而任何其他将人类看做是无意义存在的叙事,或是将人类看做是全然良善的叙事,都无法解释这些。

不仅如此,上帝将自己写进了故事。当耶稣基督走上十字架,代替人为罪付上代价, 满足了上帝爱和公义两重标准。上帝因慈爱赦免了罪人,但同时仍是公义的,答案就是耶稣基督。因为上帝爱人,因而他为人做成了这一切。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在读完福音书后,愿意相信耶稣基督,因为他们看到耶稣的教导,他的谦卑,他的恩典,他的勇气,并为之惊奇。

上帝给人的,不是一个无懈可击的论证,而是一个无懈可击的人。

(Tim Keller: "Making Sense of God: An Invitation to the Skeptical" |Talks At Google。视频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uIvOniW8xA&t=2112s

TOP

https://mp.weixin.qq.com/s/ZDRKFx1flZ8eHF8BeRVbDA

谷歌公司青年科技人员的信仰追问

橡树文字工作室  2018-05-09
作者 凯勒


橡树出版之【橡树下】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这是昨天推文的姊妹篇,两篇都转自微信公众号“高塔与守望者”。今天这篇是谷歌公司一些青年科技人员代表向提摩太·凯勒牧师的提问,问题都很有意思,折射了当下IT青年精英对信仰的关注面。凯勒的回答也很精彩,相信对橡果不无助益。


真信仰的意义

谷歌青年A

你在演讲中,对宗教和世俗主义进行了论证,但我想问你关于灵性的看法。我和许多同事都非常确信,存在着超越人类的更高力量(Higher Power),这一存在创造了生命并将全人类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并不相信世俗主义。但是,这种高级存在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宗教”来解读,比如基督教或者其他的宗教。毕竟,有时候人们用招致反感和厌恶的方式来利用这些宗教。还有,为什么要选择某个宗教,而非另一个呢?比如选择基督教,而不是印度教或者犹太教,这些宗教都有不同的方式将人们汇聚在一起。你是一个基督教的牧师,显然你做了某种选择,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凯勒:简单来讲,要有不同的宗教职业是非常困难的,你无法做五年的穆斯林阿訇,再做五年的佛教和尚,再做五年基督教牧师。

关于多种信仰,我想分享两点。第一,约翰•迪克森(牧师,澳大利亚)写过一本书叫做《世界宗教纵览》(The Spectator’s Guide to World Religion),在本书很有帮助,因为作者尽最大的努力以客观的角度,尽可能的详细陈列出五大主要宗教的差异(基督教、佛教、穆斯林、犹太教、印度教)。你可以找到这些宗教信仰中的差异差异,然后自己做出结论。

第二,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其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兰登•格里其是一位1930年哈佛哲学系荣誉毕业的青年,他毕业后去了中国在一所大学任教。 在日本人侵华时期,他被捕,进入了一个拘留营。那是一个极为艰难的处境,2000个人挤在一个只有普通城市街区一样大的地方,共用20来个厕所。在到那里之前,他实际上已经基本远离了宗教信仰,他相信人性本善并且人们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宗教并没有什么用处。

然而,当他进入那个集中营时,他开始看到其实人类走投无路,人性本质是自私的。书中说到,他开始相信圣经对人类“罪”的论述。“在脆弱的理性和公平之外,人的自利简直无所不在。” 几个月过去后,他开始面对无法克服的自我中心。人类本质扭曲的自我不可抵抗的趋向个体利益。任何一个他所见到的,极为残酷的人,他们都会用适当的道德和理性论证,来解释自己注定发生的行为。在集中营, 即使是道德高尚或者虔诚的人(甚至包括那些宣教士和牧师),心怀善意、保持客观、慷慨公平都变得难以置信地困难。 他们通常只是给予他们所作所为一个合理的道德借口。所以,他完全清醒了。 世俗主义者使用世俗的借口,宗教信仰者使用信仰的借口,来为他们的自私和残忍开脱。

拘留营里有一个叫艾瑞克•利戴的人,你可能从电影《烈火战车》中了解过这个人。艾瑞克•利戴是一个苏格兰长老会基督徒,1921年夺得了奥运会400米金牌,但是他却不在星期天赛跑。他作为宣教士来到中国,也被捕进入了集中营,在43岁因脑瘤在那里去世。艾瑞克•利戴对兰登•格里其有巨大的影响。兰登说,极少人会有遇见一个圣徒的运气,而艾瑞克是我遇到的最接近圣徒的人。艾瑞克•利戴关心集中营里的青少年,他为他们做饭、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为了他们倾尽所能。在集中营,他是唯一一个这样的人:常常流露幽默感、热爱生活、内在祥和、以舍己的良善对待他人。当他突然因为脑瘤去世时,整个集中营的人都愕然了。到底是什么让艾瑞克在众多的宣教士中如此与众不同?

凯勒
书单
凯勒的书,每一本都切中现代基督徒生命最需要突破的部分,然后把每一个人带到耶稣面前。

《婚姻的意义》:不只是婚姻辅导。
《工作的意义》:比工作的意义更丰富。
《诸神的面具》:揭开偶像的伪装。
《慷慨的正义》 :行公义,好怜悯的教导。
兰登这样说:“利戴是一个真正委身的长老会信徒,他当然相信基督。然而,是上帝那全然、自由的恩典完成了他的救赎。他不是相信:因为我活的正直,因为我放弃了欲望,因为我乐善好施,所以上帝爱我;他相信的是全然的恩典。”兰登•格里其指出,宗教自身不一定会改变一颗善于自义的心。事实上,宗教经常会让我们更加自我中心,特别是宗教让我们因为道德成就而沾沾自喜的时候。” 他看到了宗教信徒会因为他们的宗教变得自我中心,因为他们认为宗教使他们变成更好的人,所以上帝爱他们。 这些使他们成为了问题的一部分,通过威吓、践踏别人而谋求生存,这丝毫没有减少自私。

而在艾瑞克•利戴身上,我们看到,如果人谦卑并具有深切的信念,并且认识上帝无条件的爱,也借着不配得的恩典被这样的爱充满,那么,人类的命运会有另一番图景。艾瑞克•利戴最后引用了瑞诺德•内波尔的话,“宗教不是一个自动解决利己主义地方,反之,那是一个人类的傲慢和上帝的恩典不断斗争的战场。如果人类的傲慢赢得了争战(人们使用宗教满足自义),宗教就会变成一个罪恶的工具。然而,如果一个人的自我真的遇见了上帝,并且降服于那超越自身利益的恩典之下,宗教则会使我们超越普遍的自我中心,得到弥足珍贵的自由。”

所以,我会说,去了解下不同的宗教吧。而基督信仰的真意是:宗教自身不会让你比其他人好,只是和其他人一样糟糕,如果你成为法利赛人(圣经中的道德主义和律法主义宗教人士),你甚至会变得更糟糕,;然而,恩典的信条——你因为全然的恩典得到救赎——使你谦卑,同时使你确信。你太过糟糕,以至于耶稣不得不为你而死,但是你又太被珍爱,以至于耶稣愿意为你而死。艾瑞克•利戴看到,的确有这么一个人得到了信仰的真意,变得与众不同。

这就是我的回答了。

制度设计是否比信仰更合理?

谷歌青年B

对我来讲,你的大多数论证,包括对世俗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驳论,都建立在这样的观点之上:人类进化是残酷的、霍布斯主义的。但是你怎么回应另一种假设呢: 人类像其他物种一样,进化出社会协作来互相获利,因此,采取促进社会合作的叙事可能更有利。如果这是合理的,那么比起信仰上帝,在民主进程中,设计出新的哲学、制度、政府、社会道德,以达成宗教信徒和世俗主义者更好的协作,发展更多的人道主义信念,是不是更合理,更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呢?

凯勒:首先,不是所有人都相信群体的生存依赖于利他行为,对此存在大量的争论。如果的确是这样,你也只能说在你群体之内的人因为彼此的利他行为而生存。但通过进化,很难论证人们相信,善待所有人会有利于群体生存。其次,即使退一步假设,善待所有人的确有利于所有人的生存,这也只能证明,利他行为本质上的自利动机。所有这些无法证明自私与舍己正确与否,它只能表明无私的行为本质上对自身有利。所以归根到底,这是一个自私的实用主义论证。

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相信的不是,杀掉一个无辜的人没有“实用价值”。也就是说,你能做出的做好论证是,杀掉一个人或者变的邪恶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我们相信的不是这个,我们相信的是:杀掉一个人是错误的,无论实用价值如何。进化永远不会给你一个“应该怎样”,它只会给你“怎样有用”。所以,这样的论证只能支持实用主义,不会支持任何宗教里关于“对错”的道德直觉。

顺便说一下,尼采采取这样的观点:诉诸自私的动机可以让另一个人变得无私。你可以利用一个人生存的欲望来教育他们怎么样关心别人。最终 ,这并不奏效。

科技与信仰


谷歌青年C

科技有巨大的力量,它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在谷歌工作的原因。从基督信仰的角度,科技应该怎样被使用?有什么问题和领域是科技解决或改善不了的吗?

凯勒:兰登•格里其会说,人性中本质的自私。他说,当身处集中营,面临生存困局时,几乎没有人能够保持善良、继续分享。我不知道科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兰登说到,如果你的最高价值是自我,那么你将是个自私自利者;如果你的最高价值是你所属的群体,你将会是个种族主义者;如果最高价值是家庭,那将会产生父权主义或大家长制。关于是非对错的判断取决于你的最高价值。如果最高价值不是上帝,那就可能会是其他的任何一种,它将成为自利的动力机制。然而,只有经历上帝全然的恩典,才能够改变内心的自我关注和自我中心。


谷歌青年D

在科技领域,性别平等是一个重要问题。从基督信仰的角度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从一个外在的角度看,圣经的叙事很倾向于男性,比如上帝是圣父,耶稣是圣子,还有十二使徒。你的信仰群体有头疼过这个问题吗?

凯勒: 在圣经最开头的地方说,“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创世纪1:27)。这不但表明男女都是平等的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创造,甚至还暗示了男性和女性共同彰显了神的荣耀。从基督信仰的角度,男女是平等的,而且决不能互相取代。也就是说,不同的性别将上帝不同方面的荣耀和能力带到共同体之中。男女同等重要,互相依赖,在共同体中,男性和女性使用各自的能力和恩赐。

基督徒如何回应世俗化?

谷歌青年E

我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基督徒,也是美国人。我常听朋友和长辈说,美国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了。基督徒已经不再是多数人。社会也在堕落。我们正处在历史中的危机时刻。你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判断吗?你认为基督徒应该如何回应社会文化转向的世俗化。

凯勒:这个消息有好有坏。我的回答是,我不喜欢强烈倾向性的叙述。如果上帝掌权,而且美国变得更加世俗化,那么这中间必定有上帝良善的计划。我相信其中一个可能的计划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基督徒谦卑。当我们有更多权力的时候,我们常常不会善用我们的权力。所以,是时候反思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身份了。这不单单是个坏消息。

另一方面,美国更世俗化了吗?是的。所以,对于美国的基督徒,未来可能有更多的挑战。 实际上,世界上几乎没有其他地方,基督徒有那种关于“曾经的影响力”的记忆。在其他地方,基督徒都是少数,他们得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践行信仰、服侍他人。美国的基督徒需要学习谦卑自己,成为比曾经的自己更好的“邻舍”。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高塔与守望者。Tim Keller: "Making Sense of God: An Invitation to the Skeptical" |Talks At Google。视频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uIvOniW8xA&t=2112s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