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黄秋生寻父:爸爸现在觉得我是好小孩了吧

黄秋生寻父:爸爸现在觉得我是好小孩了吧

黄秋生寻父:爸爸现在觉得我是好小孩了吧
http://mp.weixin.qq.com/s/7RUsqdUNpjard7AzFB0-Xg

黄秋生寻父:爸爸现在觉得我是好小孩了吧
原创 2018-04-10 细拉 ijingjie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评论】
文|细拉
黄秋生寻父
来自ijingjie
00:0027:12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订阅“境界电台”,有全部音频节目更新。


为防止失联,请点击右边二维码关注备用号:hisjingjie




四岁时被父亲遗弃的黄秋生,虽为两届影帝,却一直在寻找自己是谁?上个月,56岁的他终于找到同父异母的哥哥,拼凑出失落的父亲形象。多少人都像黄秋生一样,尽量使自己活得不那么像个精神上的孤儿。我们的心底被放进一个渴望,寻找那位一直在、一直爱的父亲。
3月,在BBC的帮助下,香港著名影星、两次获得香港金像奖影帝及最佳男配角奖的黄秋生,,“找到了失散50多年的生父家庭”。3月20日,黄秋生与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在香港初次相见,这两个哥哥是双胞胎,今年74岁,他们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还有一个做了影星的儿子。在BBC镜头的记录下,兄弟三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黄秋生一直用“Amazing”(神奇)、“Impossible”(不可能)、“miracle”(奇迹)来描述他的心情。

自出道以来,黄秋生在演艺圈成就不凡。另一方面,他的毒舌和火爆也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句“罗志祥是谁?”引来与罗志祥粉丝的骂战,一度成为吃瓜群众的头条。此番寻亲再次引人注意,黄秋生带出自己成长中一段黯然的经历,令人心中五味杂陈。

黄秋生与两个哥哥会面畅谈
父亲,你在哪里?


黄秋生在脸书上的英文名字是Anthony Perry,Perry是他亲生父亲的姓,一个全名叫费德烈·威廉·佩里(Frederick William Perry)的英国人。数十年来,这个在香港家喻户晓的中英混血演员,一直在断断续续地找寻那个在他四岁时就移居澳大利亚的父亲。

用今天的话说,黄秋生有一个标准的“渣男”父亲。他的父亲是前港英政府官员,在港期间认识了母亲黄尊仪。在黄秋生的记忆中,父亲在他四岁的时候离开香港,遗弃自己和母亲,再也没有回来过。即便是黄秋生母子与父亲的通信联系,在黄秋生12岁的时候也完全断绝了。儿时,黄秋生生病住院,妈妈打电话给当时身在澳洲的爸爸,没想爸爸必须要香港付长途电话费才肯接,黄秋生对此一直记忆至今。

作为一个中英混血儿,生活在一个被英国统治以华人为主的社会中,黄秋生自小就经历双重的歧视。有人这样分析当时香港混血儿的处境:“欧亚混血儿既成为了两个民族和文化的中介者,同时亦遭受这两个民族和文化所排挤。面对这个尴尬的局面和现象,他们就如无根的浮萍般需要寻求自己的空间和定位”。

身份的困惑从儿时就已经开始了,“番鬼仔”这种歧视性称呼是伴随他成长的伤疤。时至今日,黄秋生回顾自己“夹缝中”的成长时,心酸地说,“怪物一样,人家还不欺负死你”。而这一切发生时,爸爸都不在身边,而一个男孩的身份认同恰恰来自父亲的接纳和认可。父亲的缺失是黄秋生成长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无论他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父亲的缺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都是一道深深的伤疤。

在无数个父亲缺席的孩子当中,黄秋生还算是幸运的。国际知名演说家、国际体育联盟负责人卡西·卡斯滕斯(Cassie Carstens)在《世界需要父亲》一书中提到,“63%的自杀者来自没有父亲的家庭;80%的报复性强奸犯来自没有父亲的家庭;70%的州教管所中的青少年来自没有父亲的家庭”。他曾在非洲做领袖培训,当他听闻一系列青少年的暴力事件,无数次悲伤地“责问”上帝,“非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他聆听到的回答是,“非洲主要的问题是父亲的缺失” 。

不止非洲。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主席的意大利心理学家鲁格·肇嘉说:“父亲作为一种意象已经缺席了……通常,父亲即使没有离婚,并继续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他也不再待在那里了。今天的父亲被谴责,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没有做什么;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而是因为他没有说什么”。也就是说,那些在场却在关系中缺乏参与的父亲仍然是缺席的父亲。

一位妈妈谈到丈夫的缺席时说:“……爸爸长期屏蔽了和我们的联系,选择了和电视、手机呆在一起,导致了女儿也疯狂地迷上看电视看手机。实在没得看了,她就发脾气,打自己,发出刺耳的尖叫声,就像她爸爸吼她一样的声音”。

婚姻与亲子教育专家袁大同观察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绝大多数家庭的父亲是缺席的……贫穷的地方,父母都在外边忙,把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或是父亲在外面,妻儿成为留守妻子、留守儿童。富裕的地方,有的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父母还是缺席的”。父亲缺失已经造成了极大的社会问题。

黄秋生手中的全家照
拼凑出一个父亲的样子


黄秋生对父亲的印象不多,在他看来,父亲“脾气暴躁,自高自大”。渴望一个父亲,渴望父亲的爱,是黄秋生从小到大的盼望。

即便已经出道,他依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他说“加入电视台之后,我其实没有什么角色可演,演的全是‘番邦’,很多时候在身份认同上面其实是很困扰的,非常困扰。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到底我是什么?”1997年,他去英国进修表演,黄秋生说他不光是求学,还是“去寻根,找找自己是谁”。在黄秋生的心里,要回答自己是谁,先要认识自己的父亲是谁。

尽管已经年过半百,但追寻心中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的渴望,却越来越强烈。去年5月,黄秋生第一次在脸书上发出了寻找父亲费德烈的帖子,并上传了一张母子三人的照片。这则帖子像漂流瓶一样,带着微弱的盼望,在网络的汪洋大海中漂流。在全球网友的热心帮助下,2018年3月,黄秋生终于得到生父家人的信息,尽管父亲早已过世。

与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见面,帮助他逐渐拼凑出一个父亲的样子。“通过他们(哥哥们),我知道很多我爸爸的事情,”黄秋生说,“也明白了自己的很多行为——为什么我会是这样。”他说,他理解了自己自幼年起的顽皮和热心帮人的习惯,“原来我爸爸就是这样的”。“我会去玩音乐,原来我哥哥也玩音乐;我会去打西洋拳,原来我爸爸年轻的时候也是打西洋拳的,是个中量级冠军。”

“这么奇妙,有些东西原来好像写在了DNA里面一样。”谈起与哥哥相见的意义,黄秋生说,这对他而言是一堂“人生课”,新的旅程就开始了。“这件事发生后,我整个人改变了,好像某些感情、感受给唤醒了一样,我发现原来也有值得我开心的事情”。

56岁时,黄秋生终于成了一个有爸爸的小孩。“我爸爸曾在信里说,如果我是一个good boy(好孩子),他就会帮我搞定所有的事。我想他觉得我现在是good boy了吧,所以就派两个哥哥来给我了。”

原本黄秋生似乎已经接受自己无根的现实。在BBC今年2月的报道中,他好像看开了许多,“我是什么人,我就是我喽”。尽管嘴上这么说,模模糊糊的父亲形象仍让他难以忘怀,2017年5月,黄秋生在脸书发帖说“Looking for my father. Federick William Perry”,“looking for”可以翻译为“寻找”,也可以说是“盼望”。

在黄秋生的“looking for” 中,寻找父亲和寻找自己是分不开的,这让我想到寻找父亲的特勒马科斯,他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儿子。古希腊人早就意识到父亲缺席对每个人来说是极其可怕的事,因为,父亲决定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之类问题的答案。有人说“《奥德赛》的故事起源于儿子思念父亲,寻找父亲,固执地呼唤这个缺席的父亲回来”。父亲缺席是特勒马科斯幼年生活的最大的问题, “母亲说我也是他的儿子,我自己不清楚” 。

特勒马科斯在性格和行为上的软弱无力,大部分可归因于他不了解自己和父亲的身份,而父亲的归回既解决了母亲求婚者所带来的困境,也帮助特勒马科斯完成了自我认识,他已不再是以前唯唯诺诺的青年,“他从内心深处认可了自己是奥德修斯之子,是家族的未来,同时也是伊塔卡的王位统治者,他开始积极应对将要发生的一切。特勒马科斯的身份认同问题至此得到解决,而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新的旅程开始了”,这也是黄秋生的感受。五十岁在中国人看来是“知天命之年”,在知天命的年纪,黄秋生开始了新的人生,尽量使自己不那么像一个精神上的孤儿。

那位一直在,一直爱的父亲


千年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缺失的父亲形象。不过,上帝似乎将一个对完美父亲的渴望放在我们里面,却总是在地上同时给我们一个不完美的父亲。

作一个父亲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我怀疑有谁可以完美胜任的。我这么说不是要为父亲开脱责任,实际上我也是一位父亲,也渴望能在孩子的身份认同与成长上给他帮助。但我想对那些发现自己有一个并不完美的父亲的朋友讲,如果你的父亲和我的父亲一样(或者和黄秋生的父亲一样),在你的成长中缺席,那并不是故事的结束,还有另外一个美好的故事在等着你,走出黄秋生一生努力拼凑地上父亲形象的辛酸痛苦。因为地上的父亲只是一个比喻。

我的父母并没有离婚,但幼时父母把我寄养在爷爷奶奶的家里长大。每天我睡着了,他们才回来;而我还没睡醒,他们已经不见了。有时,我目送他们离开,眼睛里充满哀求,希望他们能为我停留片刻。但每一次,父母总是毅然决然的离开。儿时的我完全不知道生活之艰难、赚钱之重要,留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感觉是被遗弃。尽管如此,我感受到的只是愤怒和怨恨,却没想过父亲形象的缺失会对我造成什么其他影响。

接受了基督信仰之后,我被告知神像是父亲一样,因此我们要爱祂。但当我在脑海中拼命地构建出神的父亲形象时,却发现一片空白。无论如何,我无法在地上父亲和天父之间建立起平行的关系来。

当我试着用地上的父亲来想象天上的父亲,每一次在脑海中都会出现一个言语木讷、不善表达、关系疏远、少有同在,但在我做错事的时候一定拿着鞋底在场的形象。对于这样的父亲,我也言语不多,不敢亲近。

随着我对圣经越来越多理解,我发现我错了。当神以父亲自比,不是要我们用地上的父亲想象天上的父亲,地上有哪个父亲能和天父相似呢?而是说,天父是地上一切父亲的标杆和榜样,“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他得名”(《以弗所书》3:15)。上帝给我们一个对父亲的渴望,又赐我们一个不完美的父亲,是为了让我们了解,我们所盼望的理想的父亲,只有天上的父能够满足。因此,相信神,意思也是回归父家,让天父满足我们对父亲的一切渴望。

在我们和神的关系中,天父是永远在场的,而我们才是那个出走、离家和遗弃者。换句话说,是我们遗弃了神,自己斩断了和那位真正父亲的一切关系,使自己成为地上的浪子孤儿。

耶稣给我们讲了一则故事很好地描述了这种情形。有一个父亲有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长大成人之后,要求父亲分给他财产,然后从父亲家里离开,“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路15:13)。儿子得到了自由,却失去了他的身份。他斩断了和父亲的关系,造成了自己的悲剧。“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路15:14-16)。

我们发现,这个儿子不仅斩断了和家庭的关系,更是彻底斩断了自己民族和文化之根,结果他不仅失去了儿子的身份,甚至活得不像一个人。他的希望在于回归父亲,因此,当小儿子幡然醒悟时,他想到了父亲。“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路15:18)。儿子回到父家说,“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路15:19)

作为一个和父亲生活若干年的儿子,他其实还没有真的认识自己的父亲,因此他也还不了解自己的身份。他所认识的父亲是一个因为他的过错,会给他相应惩罚,不会饶恕,也不会原谅的父亲;他所想象的父亲是一个因为儿子的遗弃也会将儿子遗弃的父亲。但当他回到家来,他发现一位一直都在、一直都爱的父亲,“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路15:20-23)。至此,儿子真正认识了父亲坚定不移的爱,同时也真正了解自己如何被坚定不移地爱着的事实。

这位一直在、一直爱的父亲就是神,遗弃父亲的浪子就是我们。当我们不再以神为父,寻求独立自主,离开自己之所以为人的本源,就是悲剧的根源,也是罪的根本。基督信仰的呼唤其实是一个回家的呼唤,就像一位父亲对离家出走的孩子的呼唤一样。那些听到这个呼唤又接受的人,就回到自己的本源,认识自己真正的身份,开始全新的生活——“凡接待他(耶稣)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上帝的儿女(约1:12)”。那种喜乐,远超过黄秋生所说的“Amazing”、“Impossible”、“miracle”。

让欢呼取代痛苦


近来,在快手和火山小视频上,有数以百计的00后妈妈成了网红,而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中国有为数众多的未成年孕妇。根据一位未成年妈妈自诉:“并不是所有人出生都会有父母的。像我出生后妈妈就走了……爸爸了无音讯,……小时候最怕去上学,班上到处都是我的流言蜚语,有的说我是没有要的野孩子,有的说我是捡来的,买来的……终于忍受不下去,就下学了……我渴望得到爱……看见有的同学们开始谈恋爱……我眼红了……”。

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年幼的孩子们过早抓住男女之爱作为替代品。如果这些孩子能知道,天父的爱可以填满我们在地上的亲密关系中所有的缺失,那该多好。

正是因为看到如此庞大而急迫的需要,卡西·卡斯滕斯在全球65个国家开始了“世界需要父亲”的培训事工,不是培训专家,而是帮助、装备每一个愿意勇敢地正视现实、回归家庭的男人,明白神圣父职意味着什么,将父亲在婚姻关系、子女教育中的影响力和实践力释放出来,让欢呼取代痛哭,带领他们的家庭进行重建和修复。该项培训已在中国开展,并祝福了许多家庭。

在《世界需要父亲》中,卡西讲了一个故事,他和妻子若干年前领养了一个孤儿阿布瑰莉(Abuguili Quaza),她父亲在她两岁的时候离开她,后来,她从妈妈家转到外婆家,又从外婆家转到阿姨家,最后沦落到一个小木屋,和其他六个人生活在一起。当阿布瑰莉来到卡西家里,这个做惯了孤儿的孩子在新家手足无措。

最终,她鼓起勇气在某天晚上对卡西说,“晚安,爸爸”。卡西说,“我要去拥抱她,但我要对她说什么呢?‘晚安,阿布瑰莉’?还是‘晚安,我的女儿’?因为那句话会在她心里永远印下一个约定。我作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我紧紧拥抱了她,靠近她的耳朵,说‘晚安,我的女儿’”。那天晚上,卡西哭了一整夜,因为他对阿布瑰莉所说的话,也正是神对他、也是对我们每个人说的话——“我的孩子”,父神在等待我们回家。

(《世界需要父亲》卡西·卡斯滕斯Cassie Carstens,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 出版)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