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1年前逃离上海,回归后有人为升学选择留级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1年前逃离上海,回归后有人为升学选择留级

浙江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不再收中学生 16名孩子1年前逃离上海名校,回归后有人为升学选择留级
读经1年,他们重回都市学校
2014年1月15日   A04:A04-要闻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朱晓芳/方奇博

--------------------------------------------------------------------------------

  去年2月27日,晨报推出《16名上海学生从名校休学投奔浙江山村,暂别传统教育专心学经典》的报道。这些孩子中有小学生,也有初中生,家长们拿出勇气,暂时告别传统教育,用个体微薄的力量体验着教育实验。近一年过去了,晨报记者回访发现,浙江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现在只招10岁以下小学生,导致16名上海学生有9人重新回归到上海的学校,另外3名转投山东等外地国学学校,4名留守。

    一年间,学校变了,孩子们变了,他们的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回归上海的孩子们,有的选择主动留级,但孩子和家长都觉得“值得”。选择别离,不一定是选择结束,而是开始。它是一次家长和孩子走入教学实验的尝试,它也应该启发教育主管部门自发兴起更多的教学实验和教育改革。

[学校的改变]

教育局要求学校“带体制内痕迹”

晨报记者 朱晓芳

    一年前,16名学生逃离上海名校,转投浙江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一年后,其中的9人重新回归上海市内学校。

学校转型“低龄化”

    相比去年,浙江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发生了变化。当地教育局希望学校能“带有体制内的痕迹”,学校日前被要求达到学历标准,即该校毕业的学生必须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的学历要求标准。

    当地教育局为该校所有学生免费配发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内教材。学校让学生自学教材,老师备问,学期中和期末组织两次测试,测试根据孩子自身程度进行,学生自主决定学习相应年级的教材,参加相应年级的学业能力测试。以数学为例,一张试卷发下来,独立完成,可以重复考试。“达到学历标准的要求”这一门槛,使得学校转型低龄化。该校校长余慰全介绍,“目前实现了低龄化和本土化的转型,大约六成新生在蒙学阶段,新生籍贯以浙江为主,兼顾上海和苏南。对于其他外省报名者,基本都是劝说家长就近入学,并介绍给理念一致的读经典教育机构。超过11周岁的学生,原则上不再接收。”

上海仅4人留守遂昌

    学校的转型,导致去年逃离上海名校的16名学生,有12名重新做出选择:包括9名回到上海的学校,3名转投山东等外地国学学校。只有4名留守。

    回归的上海学生,多数回到以前就读的学校,也有个别转了校。家长表示,回到学校接受升学教育是基于现实的选择。回上海的多为中学生,有的面临中考,出于升学考虑,回来的中学生多数主动留一级或两级。

    3名转到山东等其他外地国学学校的孩子,还在坚守国学教育,孩子及家长坚信,国学教育将比体制内教育带给他们更大的价值。

[学生的改变]

部分回归孩子现状

    ●朵吉,回到上海徐汇区原来的学校,就读三年级。数学、英语自学得不错,作文还不能适应。

    ●敏敏,一年前从静安一所民办初中休学,因面临中考,如今回到上海一所公办初中,留了一级,念初二。

    ●辰宇,回到上海的国际学校,即将参加高考。

    ●力力,回到上海公办小学,上三年级,成绩优秀。

部分转学孩子现状

    ●杰杰,此前从上海虹口区一所知名民办初中休学去遂昌,因王财贵经典学校不再收中学生,转学到另一所国学学校。

    ●小宇,转学到另一所国学学校。家长认为浙江学校“老师流动性较大,教学的专业性还不够”。

晨报记者 朱晓芳 实习生 方奇博

    16名孩子9名回归上海的学校。他们回归了,但家长们反馈:相比之前,孩子们更爱独立思考,更会做人。这一年,孩子们得到了一笔可贵的财富。

    也有年幼的孩子学习一年还看不出明显的改变,不过家长觉得:让孩子去学一种思想,不是马上就能体现的,需要慢慢沉淀,对孩子而言,童年没有太大压力,也是一种快乐。有一个孩子因为在国学学校学习了四年,回到上海的初中,留了两级,但是家长并没有后悔:“我想让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一个人看不懂自己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可悲。”

朵吉的自卑被驱散了

    去年年初,当时9岁的朵吉是记者的主要采访对象之一。妈妈那时问他:“要么选择在现在的名校学习,但学习压力还是那么大,要么选择去山村学习,学习会很快乐,但是,一学期只能见爸爸妈妈两三次。”朵吉毅然选择了后者。

    一年后,考虑到浙江遂昌国学学校也在与体制对接,孩子以后还要在上海读中学,朵吉回到上海徐汇区原来的学校,就读三年级。朵吉的数学和英语自学得不错,都能跟上,唯有作文的写作模式,一下子还不能适应。离开浙江的学校,孩子有些舍不得,他说,他想念那里的同学。

    不过,一年后的朵吉变得沉稳和自信,能静心和大人长时间地交流,有了超越年龄的沉稳。记者问他作文上是否还有点困难,他回答:“我会加油!”因为住校的生活,朵吉的独立能力增强。徐汇区学校的老师为了鼓励朵吉,还让他做了小队长。朵吉身上一年多前的自卑和不快乐,驱散了。

    妈妈明月说,虽然离开了遂昌,但他们学习国学的念头并不会中断。每周末,朵吉还在上海一个国学学习点学习。明月说,为了不中断国学的学习梦,她未来也有可能办国学培训班。自己和周围的朋友可以自荐当老师。

换了学校,主动留级

    14岁的敏敏,从静安区一所民办初中休学后,在浙江学国学一年后,如今回到上海另一所公办初中学习。回归后,她留了一级念初二。

    休学前,敏敏每天的课业负担重,与老师的相处也出现了一些困难。为了让孩子学会如何为人,敏敏妈妈把她送往浙江。“现在的孩子,没有时间学习如何为人,每天功课又做得那么晚,他们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爱,又如何能爱别人、爱国家?”

    这一年来,敏敏在浙江学习愉快,因为不久面临中考,所以回到上海。不过,她从民办初中转到公办。

    敏敏喜欢现在公办学校的老师。有一回,敏敏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解答了数学题,当时老师还以为她解答错了,结果老师演算一遍发现答案和敏敏一样,而敏敏的做法还更简单,老师当即承认判断有误并表扬了敏敏。

    谈及敏敏一年来在浙江的学习体会,敏敏妈妈认为,“它不是立竿见影能体现出来的,但是它会对人的一生都有好的影响。这一年,孩子独立能力的提高显而易见。”

学的可能不考,但有价值

    因为热爱国学,张女士的两个儿子一起休学来到浙江。如今,18岁的大儿子辰宇已转回了上海的国际学校,即将参加高考。而8岁的小儿子力力今年也转回上海的公办小学上三年级。

    力力是一年级结束去学国学的,一年后,直接上了三年级,现在已融入学校生活,成绩优秀。“孩子在这一年中学习到的历史知识、国学知识,是在原来的学校同样时间不能收获的,孩子也增加了一定的自信和自控能力。”张女士表示他们一家仍然会多探讨和学习国学知识。

    张女士说:“孩子已经学到的知识在考试中可能根本不会考到,但是却很有价值。”她说:“现代社会,包括学校,有些功利化。学习东西不一定要得到些什么,只有通读了《大学》、《中庸》、《论语》几十遍以上,你或许才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提升,这不是轻易就能够去表达、去衡量的一个东西。”

3人转投其他国学学校

    相比回归的孩子而言,另外3个孩子选择将别离之路走得更远。他们转到山东等外地国学学校继续求学。转学原因主要是因为王财贵经典学校不再收中学生。另外,也有个别家长觉得该校教学上还有不足。

    16岁的杰杰和妈妈决定彻底放弃体制内学习。杰杰16岁,成绩很不错,以前还是奥数重点班的学生,从虹口区一所知名的民办初中休学去国学学校。妈妈施女士热爱国学,她觉得孩子学做人远比学奥数重要。

    杰杰妈妈说:“孩子如果接受体制内教育的话,目前应该是读初三,可孩子和我都不想回来。孩子已经放弃体制内学习,新转的学校课程还是中英文读经、古琴、书法等课程。”

    “孩子现在学习得很快乐,每天生活得很充实。在国学学校里,每天读经典,写书法,人的内心变得非常静。如果,孩子每天背着一个书包去学校,做着重复的题目,我觉得很没有意义。因为浙江的国学学校不再收中学生,我孩子学习了半年后换到了另一所学校继续学习,现在孩子的改变很大,比以前更会思考,更会做人。”

    7岁的小宇也转学到另一所国学学校。孩子妈妈说转学原因是认为浙江国学学校还存在不足:“老师流动性比较大,国学教学的专业性还不够”。.

附件

m_777.jpg (19.93 KB)

2014-1-15 10:45

浙江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一角 /韦祈豪

m_777.jpg

TOP

选择别离,不一定是选择结束
一位留守国学的孩子妈妈口述实录:国学教育挽救一个濒临破碎家庭
2014年1月15日   A05:A05-要闻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朱晓芳

--------------------------------------------------------------------------------
  晨报记者 朱晓芳

    在这次回访中,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家长都在反思,“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

    12岁的王天亮,两年前开始学国学,先后在上海孟母堂和王财贵经典学校学习。如今,王天亮依然选择留守在浙江遂昌国学学校。这两年多来,这个孩子和这个家庭经历了什么?天亮妈妈的讲述,带给记者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孩子维系没有温暖的家”

    两年多前,天亮小学四年级快要念完了,学习和生活都很痛苦。这种痛苦更多地来自一对不合格的父母,一个终日吵闹没有温暖的家庭。

    在那个时候,医生诊断天亮的父亲患有肺癌。一时间,我们没有能力同时面对孩子不断下滑的学习成绩和爸爸的病痛这双重困难。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我们离开学校,进入上海的孟母堂,之后又进入浙江国学学校,开始读经学习。

    天亮读经其实是为了缓和当时家庭的压力,他始终都是这个家最大的付出者。

    刚开始读经时,天亮连字句都读不通顺,他精神不振、神游严重、内心压抑、不自信。感谢老师没有嫌弃他,总是告诉我们慢慢来不着急;同时,一再地提醒我们,家长是根,孩子是果,家长的根枯掉了或者烂掉了,树枝上是结不出好果子的。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让我们赶快从自身上下功夫,别过多地关注孩子的不足。

    其实,一对没有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父母、一对不明白家庭伦理的父母是没有办法处理人生中的种种困境的。天亮遇到一对尚不成器的父母,他用一个孩子对父母天然的爱,维系着这个没有温度的家。

“吵闹中没体会孩子用心”

    幼儿园时,有一天下班刚回家,我就因琐事和他爸爸吵架,没有心情做晚饭。在去外面吃饭的路上,他走在我们俩中间,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拉着妈妈说:“爸爸、妈妈,我好高兴!”吃饭时,他非要点一大瓶雪碧,然后要了三个杯子,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要求干杯,并对我们说:“我们要相亲相爱”。二年级时,有一天他画了一幅小小的画,给我和他爸爸看,画的是一个花盆里插着两朵花。他说:“妈妈,你和爸爸就是那两朵花,我就是花盆里的肥料。”

    但是,我们整天陷于自己的得失、吵闹中,完全没有体会到孩子的用心,家庭战争一直持续,孩子的学习、体质也都越来越差。由此,天亮的学习更差、视力下降、注意力更不集中、常常忘记作业、藏卷子、撒谎、不愿意和妈妈说话,我主动去拉他的手,他会下意识地甩开,而且还偷偷打游戏……

“全家开始修复身心灵”

    正是因为自己的自私自利,和父母、公婆、先生有很多的争执和矛盾,单位里的人际关系也处得很勉强。在2009年,我的身体完全垮了。还好,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中医,他给我把完脉后,说了一句彻底改变我人生的话,他说:“你所有的病,都归结为你不孝顺。”当时我痛哭流涕,这位令人敬畏的中医的这句话实实在在是我心里最无法反驳,也一直不敢面对的答案。后来,我开始学《弟子规》、学《佛说报父母恩经》。《弟子规》上讲:“兄弟睦,孝在中。”“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夫妻失和、身心病痛、孩子失教,无一不是丢父母的脸、伤父母的心,无一不是不孝。《三字经》上讲“养不教,父之过”,孩子身心失调、学业不佳,无一不是父母的过错。

    天亮读经的两年,也是我们全家修复身心灵的两年。我们常常听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也就是《细讲弟子规》。一起观看《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等视频分享别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

“开始把所学道理落实”

    我们开始把所学到的道理一点一点地落实,比如,周六、周日全家人一起在家读书、做家务、做饭、做运动。一起看《孔子》、《德育故事》等健康的动画片;看《虎口脱险》、《三傻》、《地球上的小星星》等优秀的电影;看《地下交通站》等看一集就笑一集的电视连续剧;为了释放孩子内心的压抑,也和他一起看他喜欢的日本动画片《火影忍者》;一起去浦东图书馆听鲍鹏山老师的“先秦诸子百家”讲座,一起学《论语》;一起放生;每周回家首先提醒孩子的就是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电话……过年回家,我们也不像以前那样忙于呼朋唤友,而是在家里陪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给爷爷拉小提琴、背英语;一次次认真地回应老人、亲戚对体制外教学的质疑;而天亮在长辈亲友面前自然留露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也一再令家人赞叹。天亮在节假日回家,我们还会安排他重温《弟子规》、抄写钟茂森博士《弟子规研习报告》中他自己最认同的段落、背诵《朱子治家格言》等。

“终获儿子高评价和爱戴”

    有一天,天亮窝在我身边,对我说了一句:“妈妈,我现在觉得跟你在一起挺幸福的。”很久了,我不曾得到我儿子如此高的评价和爱戴,我当时的心酸和喜悦可想而知。

    天亮爸爸也在学习之后,对我说:“从此以后,我不会再抱怨你。”

    今天,我要诚实负责地讲,《弟子规》是天下最好的一剂特效药,虽然1080个字、113件事我们还没有完全彻底地落实,但它确实已经翻转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一家人越来越和睦、幸福;天亮爸爸的病痛在中医的帮助下也基本康复。

[相关新闻]

遂昌国学学校“家长课堂”将定课时

一年考核一次 家长未修满课时直接领孩子回家

    在反思的不仅仅是王天亮的父母。浙江遂昌国学学校每年年底开出的两三天“家长课堂”,时常让家长陷入沉思。有家长感慨:“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出问题就是父母有问题。 ”

    校长余慰全说,“家长课堂”今后要制定课时安排,一年考核一次。 “未修满课时的家长,学年结束,要直接领孩子回家。家长不学习,孩子难进步。孩子都是有希望的,大人一般是定型了的。请记住:无论我们怎么努力,给予孩子的爱,都是不够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爱自己,并不是真的爱孩子,爱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爱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在这个文化沙漠的时代,有健全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太少了。 ”

    “孩子教育的最终责任人是家长,在哪里学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如果只把教育的责任留给社会和学校,那后果将是可怕的。希望孩子们在这里有所收获,但是如果他们有失败和挫败的经验能分享,那也是弥足珍贵。 ”余慰全说。.

TOP

2013年5月3日,王财贵在为晨报读者讲人性、读经典。/晨报记者 陈征.

附件

m_778.jpg (20.93 KB)

2014-1-15 10:48

2013年5月3日,王财贵在为晨报读者讲人性、读经典。/晨报记者 陈征

m_778.jpg

TOP

记者手记
珍视别离的权利
2014年1月15日   A05:A05-要闻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朱晓芳

--------------------------------------------------------------------------------

  晨报记者 朱晓芳

    16位上海学生告别名校投奔山村国学之后,9位孩子因为学校对接体制的原因再次与国学告别。在这场与国学教育的别离中,让我们感到幸运的是,至少我们还拥有别离的权利,拥有再次选择教育的权利。我们尊重并珍视这种权利。

    一次别离之后,是坚守、还是让步,是走得更远,还是带着收获回归?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用勇气和经历,真实地铺开了一幅当代上海家庭在教育抉择中的生动画卷。

    在回访这些孩子和家长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他们都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走近国学教育,他们各有各的初衷,但他们自我审视、自我改变的勇气,令我们尊敬。16位孩子的成长还在继续,文章的结尾尚有悬念,但我看到的是这些受到国学启迪的家长和孩子们,他们在抉择中的纠结越来越少,他们的内心越来越强大。

    有的孩子经历短暂的国学学习之后,顺利回归体制内学习;有的孩子经过连续几年的国学学习,回到体制内学习时留了一级或两级;还有的孩子放弃了体制内教育继续国学之路。但是,每位家长都觉得国学学习很值得。即使是回归体制的9名孩子,他们依然在上海寻觅着国学教育。这让我们不断感受到国学教育的魅力。

    现行功利教育,让孩子们收获了技能,收获了分数,却往往忽视了人格的培育、德育的培养。国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它注重心灵,直接赋予孩子精神的养料。体制内的教学,是否可以把国学的养料播撒到孩子的心灵之中?国学教育的教学实验能发生在偏僻的浙江山村,类似的教育改革有没有可能在现代教育的前沿阵地,在上海这座大都市登堂入室呢?如果能够这样,我们的孩子们就不再需要舍近求远了。

    选择别离,不一定是选择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它是一次家长和孩子走入教学实验的尝试,它也应该启发教育主管部门自发兴起更多的教学实验和教育改革。.

TOP

国际学校哪有参加高考的,记者瞎写.

TOP

還“弟子規”啊?.

TOP

回复 6楼混凝土 的帖子

有病的人喜欢抓救命稻草。.

TOP

这靠谱吗.

TOP

楼上说的对,通常是深刻认识到出现了束手无策的难题,才会真的去寻求解决办法,而难题给人带来痛苦绝望的时候,才会想要得到心灵上的解脱。国学书籍弟子规的确适合自控能力比较差、难管教的孩子,对他们的父母而言真的是救命稻草。

国学之美,现代人都体会不到,正如我没有勇气让孩子脱离正常的教学体系,去上孟母堂一样。我相信记者文中孩子和父母所学之感悟是真实有价值的,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和瑰宝。祝福这些孩子们。.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