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怀旧] 中国古代的英雄故事之一

中国古代的英雄故事之一

我自己比较喜欢看历史书, 最近比较喜欢看野史. 喜欢看有崭新史观的人物和事件. 小时候念的历史课, 用历史的分析法写的. 太过平淡和乏味. 人物形象不鲜活. 难怪孩子们不喜欢. 从小便失去了对历史的热爱.

最近看到很多很好的故事, 忍不住截下来. 我们孩子还太小, 估计听不全懂. 所以故事是分享给爸爸妈妈看, 尤其是爸爸. 在送孩子去学钢琴, 学围棋,学英文的路上对他们灌输几句, 让他们知道啥才叫好男儿, "为他们成长的心灵带去阳刚之美".

我发此帖的目的还是因为我相信鲁迅先生说的, "治学要现治史", 热爱历史的人, 没有不热爱国家, 并富有责任感和荣誉感的.

见危致命 万世丈夫——“安史之乱”中的忠烈将军张巡 (节选自<帝国的正午>, 赫连勃勃大王著)

  文天祥在其流传千古的《正气歌》中,他所列举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几个忠臣烈士,其中有“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颜常山舌”是指颜杲卿舌断仍喷血骂贼的壮烈事迹,而“张睢阳齿”,则讲得是唐将张巡固守睢阳,以身徇义的浩然正气。

  张巡,邓州南阳人。史书称其“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不以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年,他考中进士,显然是个文武双全的材料。先为清河县令,政绩斐然。任满还长安,有人劝他巴结一下当朝显贵杨国忠。张巡嗤之以鼻:“此人掌权绝非国家福祥之兆,怎能去攀附他呢。”不久,又被调往真源当县令,到任后就立即捕杀当地为非作歹的土豪头子,威振一方,民众敬戴。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后叛乱,连连攻陷宋州、曹州等地,谯郡太守杨万石降于贼军,逼张巡为长史,派他西去迎接贼军。张巡不受命,率属吏哭于玄元皇帝庙,感召众人,起兵抗击叛军,得众千余人。

  当时,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令狐潮想率众投降贼军,下属百余人不从,全被令狐潮绑在一堆准备杀掉。恰值叛军薄城,令狐潮出去接应,被绑的义士们乘间解脱绳索,杀掉看守士卒,迎张巡等人入城。张巡等人在城头上杀掉反贼令狐潮的妻子儿女,率兵拒战。

  令狐潮愤怒至极,带上万贼兵猛攻雍丘,城内唐兵仅二、三千人。面对惊恐之众,张巡对诸将说:“令狐潮等人对城中军情一清二楚,肯定有轻我之心。我们出其不意出击,肯定会让敌军惊溃,乘胜追击,定能大败他们。”张巡就派千余人守城上,自己为前驱,以余军分成数队突然冲出城,令狐潮的贼军猝不及防,一时退却。转日。叛军又猛然攻城,张巡在城上搭建防护楼橹,用柴火浇油烧掉敌军攻具无数,令对方不能近城,并不时乘间攻出城外,杀敌甚众。两个多月内,大小数百战,唐军甲不卸身,负伤战斗,最后竟打得令狐潮四万贼军掉头而逃。唐军乘胜追击,差点生擒令狐潮。

  恼羞之下,令狐潮增兵又来,重新围城。令狐潮与张巡是老相识,在城下劝诱张巡:“朝廷现在兵不能出关,天下大势已去,您以老弱残兵守此危城,尽忠无主,不如投降下城与我共图富贵。”张巡答言:“从古义来讲,君主杀掉父亲,为臣为子的不能报怨。您以妻儿被杀怨恨朝廷,借贼之力想要报复,可以预见您最终一定为朝廷所戮,而且百世骂名难逃!您平生以忠义自诩,今日之事,忠义何在!”令狐潮羞愧而去。

  由于当时各地交通隔绝,城中有六名将领暗中联合,一起到张巡面前表示说已经筋疲力尽,不如降敌。张巡假装答应,转天,他在堂上摆设天子画相,率众军将朝拜,人人感泣。张巡下令士兵把六名将领引至堂前,责其不忠于国家,立斩于前。由此,将士人人思奋。

  城中粮食很快吃尽。张巡假装率众军在城内建竖壁垒,作战斗状,令狐潮带着大队人马来攻,剩下几百艘运送盐米的船只无人看守。张巡派人袭取,得粮盐千斛,其余一把火烧光。不久,唐军箭只射尽。张巡派军士绑扎千余个草人,穿上黑衣,半夜用绳子吊下城墙。令狐潮兵士见有人下城,万箭齐发,由此又得箭数十万只。后来,张巡于夜间又用绳子吊下真人,贼兵于外望见,哈哈大乐大嚷“不上当”,殊不料这些敢死之士下得城来,大刀逢人就杀,贼军大乱,营垒践毁过半,逃奔十多里。喘定之后,贼军又惭又怒,增兵重新把雍丘围得铁桶一般。

  又隔数日,城中防具渐竭,张巡就骗令狐潮,说实在守不住了要出奔弃城,但让敌军退居二舍(六十里地),让出道路给唐军突围。令狐潮信以为真,答应下来。张巡率军士空城而出,把四面几十里地范围内的房子全部拆掉,运回防备所需的木头。令狐潮大怒,又引兵合围,责问张巡失信。张巡说:“你给我三十匹快马,我好与诸将乘之而去,此城就归您所有。”令狐潮得城心切,派人送三十匹马入城。张巡得马后,分配给军中最能战斗的骁将,说:“明天贼军出现,每人各取敌方一将!”转天,令狐潮于城外等消息,张巡在城头露面,对令狐潮说:“我想离开此城,无奈众将不答应。”令狐潮闻言,差点气死,勒兵欲战。还未成阵,城门大开,骑着贼军所送三十匹快马的唐将奔出,直突入阵,转眼之间有十四名贼将被擒,唐军趁机进攻,斩首百余,得器械牛马甚众。

  令狐潮终于丧气,跑到陈留(今河南开封),自己再也不出来和张巡近战。

  四个多月以来,贼军数万人围城,张巡兵仅二、三千,每战都胜敌,着实不容易。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儿子杀掉,安庆绪继位。叛军大将尹子奇率十三万大军直破睢阳(今河南商丘),企图攻取睢阳后,沿运河一线进发,尽取江南富庶地区。鲁郡、东平很快失陷,济阳唐军降于叛军。分析形势后,张巡带着仅有的三千兵卒赴宁陵,恰值睢阳太守许远告急,双方合军,共保睢阳。宁陵一战,张巡手下大将雷万春、南霁云杀敌将二十,斩首万余,投尸汴水,河水为之不流。胜讯达至朝廷,诏拜访张巡副河南节度使。

  张巡想乘胜进击陈留。贼师尹子奇闻讯,复率大军围睢阳城。张巡鼓舞将士,杀牛飨士,整军将战。十几万叛军中,又有数万同罗、突厥等族精锐,他们望见城下列阵的五、六千唐兵,衣衫褴褛,面目憔悴,都不禁大笑。张巡、许远亲自于阵前擂鼓,唐军奋死,贼军抵挡不住,奔逃数十里。

  相持至夏六月,唐军忽守忽战,弄得城外十来万贼军疲惫不堪。张巡派大将南霁云等人开城门忽然冲至尹子奇大帐近处,斩将夺旗而还。有个柘羯族大酋长亲率千余重甲骑兵,耀武扬威,在城下高喊要张巡来斗。张巡暗中派数十名唐兵埋伏在护城河河道内,持钩枪、陌刀、劲弩候着,约定听见鼓声一响就出击。羯奠依恃人多,洋洋自得,城上唐兵突然齐声大喊,鼓声大动,埋伏的唐兵一跃而起,活捉了这个柘羯大头目。后面众贼欲救,唐兵劲弩齐发,射倒一片,只能眼睁睁看着埋伏的唐兵捆着羯酋又攀绳上墙,没一个敢前去。

  贼首尹子奇闻讯出城,站于众将之间向城上观望。张巡想射死这个贼头,但不知一群人中到底是哪个,就派人用根蒿草杆代箭,射向那一堆人。“中箭”的人见草杆大喜,因为这意味着唐军已经矢尽,忙举箭杆向尹子奇报告。张巡此时知道尹子奇为谁,忙令南霁云发箭,正中尹子奇左眼,只听惨叫一声,贼头倒于地上。贼军因此暂退。一个多月后,尹子奇左眼虽瞎,又率叛军再围睢阳。

  睢阳本来有存粮六万斛,先前被昏庸无能的宗室嗣虢王李巨运走一半。至此,睢阳粮绝,城内唐兵每天只有一勺米吃,掺合树皮和纸一起煮着吃。战至最后,只剩一千多伤残兵士,城池仍然不能被功破。最后,尹子奇索性不再攻城,在城外深挖地道,密树木栅,只待城中唐兵饿死。眼见兵士饿得不成人形,张巡把爱妾唤出,对将士们说:“诸君一直挨饿,忠义不衰,我恨不能把自己的肉割下给你们当粮食吃!今出此妾,暂让诸君填腹弃饥!”于是忍痛杀妾,以人肉为食。在场兵士皆匍伏痛哭,张巡强令众人食之。太守许远也杀仆人,作成干粮充军。最后,城内雀鼠皆被吃光,唐兵开始煮铠甲弩弓为食。

  当时,唐廷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屯兵临淮,另一位挂御史大夫衔的许叔冀拥兵彭城,这两个人分属朝廷不同的帮派,各自心怀鬼胎,怕对方趁乱攻击自己,都坐看睢阳危急,不肯出兵相救。张巡派南霁云先去许叔冀处求兵,这位大夫只从城墙上扔下千多匹布给南霁云,气得这位将军在马上高骂,唤许叔冀下城一决死斗,“叔冀不敢应。”无奈,张巡又派南霁云带三十骑出城突围前往临淮求救。贼兵万余一拥而上前来阻挡,南霁云弯弓搭箭,左右驰射,无一虚发,贼众披靡,一行人趁机突出。

  贺兰进明也是进士出身,但精神境界比起张巡简直是天上地下,怯懦不说,又忌妒张巡声威赫赫,恐怕自己助他成功守城后更显衬得自己渺微,根本没有任何出兵相救的意思。他反劝南霁云:“睢阳陷落是早晚的事,救也无益。”南将军乞求:“城池应该还没被攻陷,请您出兵,如果兵到时睢阳不存,我当以死相谢!”见南霁云勇武绝伦,贺兰进明也顿起惜才之意,想把这位姿容俊美的青年将军留在自己军中效力。为此,贺兰进明大摆宴席,盛设声乐,与临淮诸将频频举杯向南霁云敬酒。

  丝竹艳声弥弥于耳,山珍海味盈盈于席,南将军悲不自胜,泫然涕下,说:“昨天我冲出睢阳的时候,将士们已经有一个月没有牙沾粒米,天天吃树皮、草根。现在大夫您不肯出兵相救,却在此广设声乐请我大吃大喝,我怎忍心自己享用这些东西呢。即使吃进嘴里,想想睢阳城里的兄弟,又怎能下咽进腹!如今,主将派我的任务我没有完成,霁云我留下一指以示信!”言毕,南霁云拨出佩刀,剁下一指。“一座大惊为出涕”。南霁云一口东西没吃,纵马离城。

  出城之后,南霁云抽箭回射佛寺浮图,镞深入砖,恨恨而言:“等我破贼后,必灭贺兰进明,这只箭就表示我的决心!”大儒王渔洋有诗赞曰:

  范阳战鼓如轰雷,东都已破潼关开.

  山东大半为贼守,常山平原安在哉?

  睢阳独扼江淮势,义激诸军动天地.

  时危战苦阵云深,裂眦不见官军至.

  谁欤健者南将军,包胥一哭通风云.

  抽矢誓仇气慷慨,拔剑堕指何嶙峋?

  贺兰未灭将军死,呜呼南八真男子.

  中丞侍郎同日亡,碧血斓斑照青史.

  淮山峨峨淮水深,庙门遥对青枫林.

  行人下马拜秋色,一曲淋铃万古心.

  《南将军庙行》

  (《全唐书》也载贺兰明两首长诗,语意慷慨,情深意切,与其在战场上的怯懦和虚伪表现判若两人,兹录其《行路难五首》于下:君不见岩下井,百尺不及泉。君不见山上苗,数寸凌云烟。人生赋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忧煎。但愿亲友长含笑,相逢不乏杖头钱。寒夜邀欢须秉烛,岂得常思花柳年。 君不见门前柳,荣耀暂时萧索久。君不见陌上花,狂风吹去落谁家。邻家思妇见之叹,蓬首不梳心历乱。盛年夫婿长别离,岁暮相逢色已换。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君不见云中月,暂盈还复缺。君不见林下风,声远意难穷。亲故平生或聚散,欢娱未尽尊酒空。叹息青青陵上柏,岁寒能有几人同。 君不见东流水,一去无穷已。君不见西郊云,日夕空氛氲。群雁裴回不能去,一雁悲鸣复失群。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以升沈中路分。)

  南霁云回睢阳路上,从真源和宁陵守将处各得马一百多匹,军士三千人,趁黑夜冒围而入。叛军惊起,众兵层围,南霁云率军且战且进,到城下时身边兵士剩下不到一千。当时大雾弥漫,张巡听见城外厮杀声起,叹息说:“这是南霁云回来了。”城门开启,南霁云与士兵又把刚刚夺取的贼军数百头牛赶进城中。守城将士见外面并无唐军救援大部队,知道待援无望,纷纷相持而泣。

  贼军得知周围唐兵不救睢阳,攻城愈急。众将中有人主张弃城东奔以图将来,张巡、许远坚持不可,认为如果丢掉睢阳,江淮必被叛军一鼓而下。而且饥兵行远,半路就会被消灭干净。在最后的日子里,为了困守孤城,睢阳城内妇女老弱三万余人战死或将死之际都为守军吞泪而食。“人知将死,莫有畔者。”可谓是一城忠义,千秋难匹。张巡在他生前最后一首诗《守睢阳作》中,表述了他自己的心境:“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一月,贼兵又聚众猛攻,守城将士皆伤病不能再战,大多数人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张巡西向拜跪天子:“为臣力竭不支,生不能报答陛下,死当为厉鬼击贼!”士兵痛哭呜咽,不能仰视。城陷。

  已成“独眼龙”的贼将尹子奇按捺住一腔的邪火,迎面看见昂头挺胸、被缚而来的张巡,阴阳怪气地问:“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于此?”张巡答道:“吾欲气吞逆贼!”尹子奇大怒,用刀刃剔割张巡嘴唇,撬开之后,果然见将军嘴里只剩下三下颗牙齿。张巡怒骂:“我为君父死节。你依附叛贼,猪狗不如!”尹子奇以刀刃抵张巡喉头要他投降,张巡大笑。

  见张巡不屈,尹子奇又踱到南霁云面前说降。南霁云低头不吭声。张巡大呼道:“南八(南霁云大排行第八),男儿死则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笑答:“欲将有为也(意思是本来想假装投降趁机再找机会杀贼),公即有言,敢不致死!”摇头不降。

  于是,张巡、南霁云、雷万春、姚訚等三十六将同时被杀。张巡时年四十九。太守许远被贼军俘送洛阳,大骂不屈,至偃师被杀。事后,人们因为许远未受惨刑而俘送洛阳一事议论纷纷,张巡的儿子张去疾成人后也追翻旧案,上诉朝廷说当时许远有贰心。直至元和年间,大儒韩愈才予以定论:“许远是睢阳太守,一般屠陷城池以生擒主将为功,所以许远稍后死节只不过是徇节先后的问题,不存在许远畏死而变节的事情。(许远是唐高宗时大奸臣许敬宗的曾孙,或许因此人们对他的人品有疑。其实,忠臣之后未必忠,如岳飞之孙岳珂;奸臣的后未必奸,如许远。)睢阳城被围时内有军民六万,城破后,仅存四百人。古来忠节惨烈者,莫若此城!

  睢阳城陷三日后,代替贺兰进明的河南节度史张镐援军大至;十日后,广平王李俶(后来为唐代宗,攻名李豫)收复东京洛阳。张镐知道张巡事迹后感动异常,上表朝廷请求赠谥。当时,朝中有好几个腐儒还对张巡守军在睢阳食人为粮一事大为抵毁,“与夫食人,宁若全人?”意即还不如或走或降,保全一城性命。朝廷犹疑之际,张翰、李纾等诸多当代名士纷纷抗表,极言张巡睢阳之守的显赫大功,认为他沮遏贼势,保全江淮,致使天下不亡,功劳莫匹。由此,天下再无异言。

  陋儒矜以小节,贬善扬恶,倘若睢阳数万人得命(还不一定能活),江淮乃至天下百千万人会惨遭残暴的安史叛军杀戮,而且,牵制住几十万叛军攻围一城,唐廷有足够时间重新布署,反败为胜。因此,以此保全天下之奇功,瑕不掩瑜。若以迂腐俗儒求什么“人道主义”眼光看问题,只要有敌军压境,大家一起投降算了,俯首泥中称妇称臣作顺民以免死翘翘,如此,天理良心何在!忠孝节义何在!

  皇帝下诏,赠张巡扬州大都督,许远荆州大都督、南霁云开府仪同三司、再赠扬州大都督,立庙祭祠,并重用这些忠臣的子孙。

  自雍丘守战以来,不到两年时间,张巡等人率兵抵御叛军,大小四百余战,斩敌将三百,杀伤敌卒十余万。张巡进士为将,指挥若定,义薄云天,人皆尽死。正是依赖这些仁臣义士,唐朝才能亡而复存。时至今日,仍不禁感叹汉、唐时代中国人的勃勃血性,宁死不屈,宁互食而不投降,真是勇烈大丈夫,比至弱宋、晚明,数十万人解甲匍伏而降,仍难逃残戮。古人之义,渐已远矣!

  “安史之乱”起,唐朝的华夷大将,文臣士人,争赴国难,忠心为主,颜真卿、戴履谦、程千里、段秀实、李嗣业、马燧、李抱玉、李抱真、路嗣恭、王思礼、鲁炅、王难得、辛云京、冯河清、白孝德、浑王咸等等,或中华茂族,或出身行伍,或高丽铁勒,或突厥杂胡,智勇守节,心如铁石,忘身许国,构著了中华民族信义忠勇的道德基石,千载之下,凛凛犹生!

[ 本帖最后由 MONSTER 于 2006-6-13 18:04 编辑 ].

TOP

跟个贴,防止你的内容扰乱主题列表。.

TOP

惨烈!!  

不过, 说句不合时宜的话, LZ表见怪:  我很敬佩悲壮赴死的烈士, 但我更敬佩忍辱负重的英雄。  因为后者更难。.

TOP

回复 #2 旺旺她爸 的帖子

谢谢领导, 我也是惶恐了半天. 不知道哪能调整. 现在好了..

TOP

回复 #3 dlc 的帖子

问题是我们现在悲壮赴死的烈士少了, 忍辱负重的人倒是多了. 要是全民皆忍辱负重的话, 那就是投降了. 中国人讲究死国, 忍辱负重的人, 后人评价起来, 总有诟病. 比如李陵将军, 李秀成将军, 姜维将军等等.

张巡固守睢阳的故事我们绝大多数人从小就知道了. 但我看过的文章里, 以此篇让人最是扼腕叹息. 所以忍不住拿出来分享分享..

TOP

回复 #5 MONSTER 的帖子

咳, 怪俺木说清楚, 俺是指类似勾践那样的同志....

TOP

"治学要现治史", 热爱历史的人, 没有不热爱国家, 并富有责任感和荣誉感的.

-------------------------------------

历史是最高境界。我们读伟大的文学作品,让艺术创作震撼着我们;我们读哲学心理学,了解世界和人内心的深邃。。。但是,到最后我们读历史,它的生动和真实,具有无上的说服力。我们的人生在历史中得到启迪。

同意楼主,我也很敬佩壮烈赴死的勇士。

勇气和胆识一直是我敬重的两样东西。.

TOP

刚刚看到偶像的帖子,也来问一个问题,为啥唐朝的人要比宋,明的汉人更忠勇守节?.

TOP

回复 #8 波纳妈妈 的帖子

我也想听听怪物娓娓道来。

顶一把。怪物现在可能不在线上。.

TOP

回复 #8 波纳妈妈 的帖子

这个问题太大了, 我回答不了, 容我想想.

其实汉唐后, 我们还是有很多鲜活的历史人物, 壮烈赴死的勇士。只是由于某种原因, 历史被大大地扭曲了. 我有这个念头很久了, 就是"编撰"一个中国英雄人物的小册子, 把我读到的文章剪接下来, 念给儿子们听, 很多名字连我都很生疏, 不知道英雄原来有如此的伟业, 更是觉得愧疚. 我们小时候偏听偏信, 我们的孩子们不能重蹈覆辙.

我还有一个念头, 就是不知道有没有买类似"凌波阁"人物的素描. 把中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挂在惟楚惟扬的房间里. 每天认完字, 画完图, 我们可以指着某个人告诉他们:"这个是胡琏将军, 这个是常山赵子龙, 那个是王阳明先生..."

我有这两个念头很久了. 目前能做的只是剪接一些文章, 文笔极优美, 不敢加一个字, 感谢网络, 让我可以不用输入, 找到文章的电子版本. 至于"凌波阁人物"图, 只能留给教育工作者了..

TOP

中国古代的英雄故事之二

1943年5月,日本集结陆海空三军7个师团10万余人,向鄂西宜昌、石牌要塞发动猛攻。此前,从缅甸快速东进的日军被怒江天险阻挡在了滇西狭长的地域内,无法对中国的战略纵深造成进一步威胁。迫于在太平洋战场上日益恶化的局势,日军孤注一掷,试图打开石牌。那时,川鄂之间依然不通公路,日军只有夺取石牌,才能沿长江三峡,进逼中国陪都重庆,尽早结束在中国久拖不决的战局,石牌一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成败。石牌是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所有的船都要在石牌的脚下转弯。正因为这个弯和两岸兀立的石壁,自古以来,它就是据守长江的天险。当时不足百户的小村石牌在当年一战成名。在这场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前,日本陆军所向之处,虽然也遇到过顽强的抵抗,但大都以中国军队的最后退却为结局。可是,就在石牌,中国军队在数量超出自己的日本王牌陆军面前,像钉死在石头上一样,一步也没有后退。

  1943年5月27日正午,石牌要塞最惨烈的战斗开始的前一天,石牌守将胡琏却在准备着一件与现代战争似乎全不相干的大仪式,他要拜天。那一天,这位将军起得很早,军人的直觉告诉他,血战将在明晨,晨曦中他一连写了五封诀别的信。决战将临,胡琏心里并没有底,他清楚地知道,这石牌已是守国最关键的一道门槛儿,中国人退无可退了。在明知战死的可能性更大的时候,他在信中只盼望父亲保重身体,能因为儿子为国捐躯而感到至大的欣慰。在给老父的信中,他还多少为翘首临窗的慈父留了些许成功返乡的希望,而对结发爱妻,则已直截了当地交待后事。而后事只有一件,告诉年轻的妻子,所有的儿子长大成人,都要去当兵报国。血战果然在第二天清晨展开,竟日厮杀的凶险与残酷,远非亲历者之外的人可以讲述。战区总司令陈诚上将曾给胡琏打过电话,询问:“守住要塞有无把握?”或是因时间紧迫,胡琏只回了一句:“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据曾经参战的老兵回忆,在石牌阵地,曾有三个小时听不到枪响,“那时候当然不是在睡午觉,那仗打到不能打枪了。日本人一群一群地冲上来,中国人迎头扑上去,搅在一起,用刺刀拼。”日军拼刺很厉害,他们在战斗相持阶段决胜的法宝,就是用冷兵器一决输赢。面对那样的敌人,除非你抱死一战,否则断无取胜的机会。而今天的这群中国军人恰是决心必死的。他们拜过天了,他们发了誓,除非死,绝不让日本人打过去。那三个小时的拼刺,是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遭遇的最大规模的白刃战。不知道在上万把刺刀的铁血相搏中,双方谁死人更多,但战争的结果是:日本人输了,中国军队顽强地守住了石牌。据说石牌和更上游的百姓,当时除了驾着小木船帮着布雷,还砍了无数的树枝和茅草投向江中,想要缠绕住日本炮船的推进器,让它们停住,打它们。一时间偌大长江竟为百姓们投下的枯木朽株所拥塞。

  历经一个多月的血腥厮杀,中国守军以伤亡1万5千人的代价歼敌25718人,击落敌机45架、炸沉敌舰船122艘,是为鄂西会战。该会战中,“石牌保卫战”尤为关键,尤为惨烈,尤为传奇。“我们没有足够多的飞机,但是我们有足够多的山。那时,最先进的俯冲式战斗机,根本无法向布阵在石牌峡谷里的中国军队开火。更不用说,日军的军舰,只要从峡口开进来,就只有被击沉的命运。”亲身经历过石牌保卫战的冉宏图先生如此描述,使人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传奇会发生在小小的石牌。石牌要塞主炮台处在长江一个130度的弯度角上,可以一炮打到南津关,正是“一炮封喉”锁钥之地。据《宜昌县志》记载,战国时期的古江关,就设在西陵峡内南津关至石牌之间。江关从石牌接乐天溪、小峰,再接雾渡河、樟村坪,再接保康、郧阳,最后一直接到河南方城,构成一条漫长的军事防御线。它与石牌保卫战的阵线以及川汉铁路线不谋而合。因为石牌特别的地理位置,1943年鄂西会战中,蒋介石才强调“军事第一,石牌第一”。也正是因为石牌特别的地理位置,中国军队才能以少胜多,在抗战史上留下一段传奇。据《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8期章东磐杜鸿/文

========================================================================
小村石牌在当年一战成名。在这场被成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前,日本陆军所向之处,虽然也遇到过顽强的抵抗,但大都以中国军队的最后退却为结局。可是,就在石牌,中国军队在数量超出自己的日本王牌陆军面前,像钉死在石头上一样,一步也没有后退。

  恰在三峡,中国军队神话般止住了败绩,是三峡成就了这支忠勇之师。

  一切有若神助。1943年5月27日正午,石牌要塞最惨烈的战斗开始的前一天,石牌守军的统率,那位年轻的胡琏将军却在准备着一件与现代战争似乎全不相干的大仪式,他要拜天。那一天,这位将军起得很早,军人的直觉告诉他,血战将在明晨。晨曦中他一连写了五封诀别的信,我看到了他写给父亲和妻子的两封。

  “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

  我第一次捧读胡琏将军给父亲的诀别书,只有震撼。决战将临,胡琏心里并没有底,他清楚的知道,这石牌已是守国最关键的一道门坎儿,中国人退无可退了。他显然没打算逃跑,当然也不会投降,心存胆怯的将军决然写不出如此滴血的家书来。在明知战死的可能性更大的时候,他只盼望父亲保重身体,能因为儿子为国捐躯而感到至大的欣慰……我想,自1840年始迄百年的丧权辱国以至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正是有了这样的忠臣孝子,才最终能与亡国之灾擦肩而过。

  我见过胡琏当年的照片,戎装的青年将领英武而儒雅,他应该是一位很好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他在诀别书中如此留话给发妻:“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

  在给老父的信中,他还多少为翘首临窗的慈父留了些许成功返乡的希望,而对结发爱妻,则已直接了当的交待后事。而后事只有一件,告诉年轻的妻子,所有的儿子长大成人,都要去当兵报国。

  读过这两封信,我久久不能作声。两封短短的绝命家书,可以让多少人真正理解什么叫义薄云天。

  “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将军依古例沐浴更衣。他换上崭新的军服,在太阳最高的时候,着人设案焚香,亲率部属登上凤凰山颠。这位绝死的将军虔诚的跪拜在列祖列宗的苍天之下。
  


  想一想60多年前的那个场面,每一个男人都会热血沸腾,那个年代的中国,有多少家庭的父老妻儿孤苦无依的盼望着,盼望着真有一堵墙,能挡住那些在自己的土地上像洪水一样肆虐的血色的日本军旗。三峡既有铜墙铁壁,胡琏们又用血肉之躯挽起了这道城墙,这道墙遮挡着尚未被战火摧残的半壁江山。

  血战果然在第二天清晨展开,竟日厮杀的凶险与残酷,远非亲历者之外的人可以讲述。

  战区总司令陈诚上将曾给胡琏打过电话,询问:“守住要塞有无把握?”

  或是因时间紧迫,胡琏只回了一句:“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据曾经参战的老兵回忆,在石牌阵地,曾有三个小时听不到枪响,“那时候当然不是在睡午觉,那仗打到不能打枪了。日本人一群一群的冲上来,中国人迎头扑上去,搅在一起,用刺刀拼。”

  我曾听说,日军拼刺很厉害。他们在战斗相持阶段决胜的法宝,就是用冷兵器一决输赢。面对那样的敌人,除非你决心必死,否则断无取胜的机会。

  而今天的这群中国军人恰是决心必死的。他们拜过天了,他们发了誓,除非死,绝不让日本人打过去。我相信,那三个小时的拼刺,是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遭遇的最大规模的白刃战。我不知道在上万把刺刀的铁血相搏中,双方谁死人更多,但战争的结果是:日本人输了,中国军队顽强的守住了石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胡琏,英名从此流传在三峡沿岸,就像关羽和张飞。
  


  船东家的后山上,就有一座当年抗敌将士的墓园。宜昌的朋友告诉我们,那座墓很大,但已经许多年没有去过了。船东家12岁的女儿自告奋勇为我们带路。还有两个男娃娃正好也想去,于是我们的祭访之行变成了一小群人。

  小路很窄,几处紧邻悬崖。60多年前,这悬崖全都是战场。孩子们每天都要在这么窄的山路上奔走,想想真是不易。不过,他们像有翅膀一样,把几个大人扔得远远的,还一眨眼冲到你身边,“累了吧,帮你背包吧”。

  这山本来就美,又有了长江的映衬,几个人走走停停,用各种词汇对着这美景赞叹不已。那同行的8岁男孩突然冒了一句,“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脆生生的童声,毫无雕饰的语调,高深的文人们久已弃之不用的语句,此时却分外贴切,让人豁然开朗。

快到山顶,小姑娘指指一栋教室模样的房子:“就在那儿,快到了。”

  我问她:“墓地在学校院子里吗?”

  “不是,学校就建在墓地上。”

  我惊呆了。

  小姑娘又告诉我:“学校扩建的时候,伙房里还烧过挖出来的棺木。”

  那可爱的小姑娘,带着期待看着我。她刚把那么新奇的事情告诉了我这个外地人,我怎么不如她预期的那样会笑呢?

  我怎么会笑呢,孩子。难道老师从来没告诉过你们,那被剖开的墓地里埋的是什么人吗?一万五千多士兵就阵亡在这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土地上,其中还有刚刚十六七岁的少年。那时候,中国农民家的孩子营养普遍不好,十六七岁的小兵,大多还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如果他们活着,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也会在自家的橘园里啜着小口的香茶,悠闲的看着儿孙,温暖的颐养天年。可他们为了别的中国人能有这一切,死掉了。

  从今天的小学校能看得出来,这片墓地曾经很有规模。这山很大,山顶也宽,能看到长江在脚下奔流。许多高耸的巨树环绕着学校,它们排列得很有规律,像军人一样,显然是60年前构筑坟墓的士兵们栽种的。

  过去墓地阔大的石台,变成了整个校园的地基。石台阶梯正前方几十米外的杂草中,有一座干涸的水池,丈余见方,用巨石和水泥垒砌而成,池壁上,刻着“浴血池”三个字。这是战死的将士们在被埋葬之前,最后一次沐浴更衣的地方。那时的三峡尚没有电,为了让逝者干干净净的走,生者们用肩膀把江水挑到山顶上,在这池子里为他们拭去遍身的血迹和泥土,为他们换上虽然破旧、但已洗净的军衣。

  临近春节,正放寒假,学校里很清冷。山中本就没有外人来往,所以这学校连围墙都没有。校舍的白墙上挂着古今科学家的画像,倒也纤尘不染,颇有古风。操场前有一根旗杆,基座特别高大,还刻着饰边。一座乡村小学当不会在旗杆上下这么大工夫。猛然想到,这基座本是墓地纪念碑,它正是上个世纪40年代的明国风格,只是那碑身不知去向了。
  

  这就是哪个被改做国旗旗杆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基座

  这山里怕也不缺地,也不知是谁想到将学校建在这片本应永世得到尊重的墓地上。其实坟头推平了,教室就修在上面也未尝不好,让那些远离故乡的死者可以倾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可你为什么要挖坟呢?死无葬身之地,这本是中国人最恶毒的诅咒,竟应验在这些以身殉国的士兵身上。

  我看到了那块蒙羞的石碑,它仰面朝天的躺在石阶脚下,无奈的仰望长天,裸露着胸膛上的碑文。每天都有无数的孩子在它身上跳跃嬉闹,几乎磨平了那用血肉刻写下的碑文。碑上积满了尘埃,我们取出随身携带的饮水,一个字一个字的洗净了它:

  “溯自七七事变,抗战均与本师,驰驱南北,喋血疆场。……缅怀忠良……于石牌西侧,四方山之阳……筑公墓于其上……从此忠骸有寄,九原欢腾……”

  读者碑文,谁都不再出声。未死者将战友的忠骨埋在了他们用血守卫住了的土地上,他们深信从此“忠骸有寄”了,可结果呢?
  


  天色渐晚,我们不得不离去。为了安全,我们坐的小船不准夜航,再晚就回不去了。我恭恭敬敬的肃立在早已不是墓的墓前,向英灵们脱帽致敬。寂静的山里已有耐不住的孩子们早放起过年的鞭炮,远远的,一阵紧似一阵就好像从几十年前一直留到今天的枪声。每年的春节和清明,会有人来此地给他们放鞭炮吗?我很后悔没有带上几瓶白酒上来,不能在春节陪他们守岁。“真对不起”,我在心里默念着。脸颊有热热的水流下来,我没有擦,任由它流。那不是雨。

  小船离开石牌,向峡口驶回去,天渐渐的暗下来,两岸的峭壁伸到云里,看不到顶。一只焦黑如墨的苍鹰在阴雾中盘旋于我们头顶,久久的不肯离去。鹰的翅膀就那么张着,动也不动,好像定在天上。我们的船走出很远,那鹰依然在我们头顶上,它在送我们。那一刻我知道了,无论墓地在还是不在,那上万忠勇的灵魂都永远不会离开。

  我们都抬起头,注视着那只鹰。鹰优雅的滑翔在冰冷的天际,沉默而高贵。

  全文完。

  在此向本文作者章东磐先生致敬。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八期)标题编者自加.

TOP

中国古代的英雄故事之三

国民党抗日军中的超级士兵!

 1)蔡得标

  浙江保安某团某队士兵,有一天奉命站岗监视对河敌人,夜半将枪搁在岗位上,空手奔赴厕所大便,恰巧这时班长查夜,看不见蔡,于是持枪返部报告。当蔡得标从厕所出来发现枪已不翼而飞,误认为敌人窃去,于是以随身所带的手榴弹二枚,冲向敌阵地投掷,结果敌哨伤亡十余名,蔡即将死者的三八式步枪带返。

  2)许金

  上等列兵,广东揭阳人,在1938年石灰山的一仗,受了重伤也不后退,并且拒绝送进医院治疗。1939年我军进袭富阳,他更发挥了“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神勇,一个人打死了五个鬼子!之后,趁敌人逼近至三十公尺处,又连续投掷手榴弹三枚,使敌人死亡枕藉。由于他一人的战力,竟是全连官兵安全退却,这种伟大的神勇,实够得上是军人的模范。

  3)方以贵

  江苏镇江人,是某师一一一八团二营五连的一等列兵、曾在杨梅山青浦弄一役,以一当百。虽身负创伤三处,仍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前进。战友中有劝他后退的,即被骂为“汉奸”。他那种视死如归勇于舍身的精神,实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

  4)刘生云

  湖南莱阳人,某师一二一八团二营的下士副班长。在富阳杨梅山之役全营被敌人包围时,他率领步枪组深入敌阵冲杀,手刃敌人不少;终于使全营得突破重围。而他在负重伤之后,仍裹伤前进。没有一个战友不为这种神勇而落泪!

  5)奉剑秋

  某师一一一七团三营九连下士班长,於1938年8月19日奉令与战友颜子新在富阳渔山担任便衣斥候。当时恰在观青山顶发现不少敌人,他们便将随身所带的手榴弹向敌人投掷使敌措手不及,伤亡数十名。敌军亦立刻散开射击,战友颜子新不幸阵亡;而奉剑秋背部这时亦中一弹,于是被敌人所追获。但奉君伪装重伤,趁看守者无所戒备时,以极机敏的身手逃返原防!

  6)冯世雄

  浙江东阳人,浙保安某团某大队一等列兵。又一次在杭州附近给敌人捕获之后,冯君在某一夜里趁敌人没有戒备的时候,以极机敏的身手抢去看守者的武器,同时以刺刀戮死该敌,随手捡得手榴弹四枚,满拟炸毁敌巢,不幸却给敌人发觉,冯君立刻投掷手榴弹。火花起处,敌人伤亡枕藉。冯君终于安然出险。

  7)钱国樑

  湖南平江人,某师某团一营伙夫,十九岁。有着忠诚勇敢的性格。为了报国心切,他屡次要求上峰准他编入列兵。但每次都被拒绝了。有一晚,他偷了两枚手榴弹,摸入敌阵投掷,当场炸死敌兵十余名。他立刻以极机敏的身手逃返某营。这种英勇的行为立刻传遍全营官兵,没有一个人不向他道贺,他想当列兵的志愿终于达到了。

  8)田春桃

  湖南澧陵人。某师某团二营四连的上等兵。在1939年5月间曾奉命进袭富阳太平桥的敌人。当时以手榴弹袭毙敌兵二名,不幸他自己的头部也给敌阵飞来的迫击炮弹片擦伤。战友们劝他退下,反给他痛骂!他依旧冲进敌阵,手刃敌哨多名,然后跟着胜利的行列从容安返。

  9)萧忠明

  陆军某师某团一营机关枪连士兵,在防守杨梅山一役,因我军阵地完全给敌人强烈的炮火所毁,不得已作战略上的转进时,遗落子弹二担,当时战友们都已退走,只有萧君不忍看见用以杀敌的子弹反以资敌,因此自发奋勇,以极机敏的身手深入敌阵,终于将那二担子弹挑走!萧君年二十五,湖南新田人,这种神勇的行为,至今仍为战友们所称道。

  10)唐义球

  湖南人,某师某团某营一连一等兵。於去年富阳青云桥一役,我以一连之众与敌千余作争夺战,唐扼守左翼前锋,深入敌阵,持手榴弹於五十公尺处遥掷,破坏敌重机枪阵地二座,夺取轻机枪一挺,勇敢前进,大错敌气,经三昼夜的争夺战,青云桥终于给我军夺回。而那一挺轻机枪变成为唐勇士独有的“捕获物”了。

  11)王栋国

  在1938年石灰山一役,他单人匹马深入敌阵,用手榴弹击毙敌军马八匹,后以手榴弹投掷在追击中的敌军,终于安然归队!战友们每谈论到这回事,都一致盛赞他的神勇。王君,湖南攸县人,某师某团一营一连上等兵。

  12)阳谦即

  某师某团某营第四连二等兵,湖南岳阳人,1939年闭林埠之役,身任哨兵,足给敌弹炸伤,未能行动,等待敌人逼近时,用手榴弹击毙敌兵二名,然后从容抱枪滚下山岗,战友们亲眼看见了这种神勇的行为,没有一个不流着感激之泪。

  有些东西是不可以忘却的...谨此祭奠!.

TOP

为汉服的低声吟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 秦风》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篮眼的豺狼,带着尖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作者:天涯在小楼.

TOP

好贴.
所谓英雄气长!.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