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2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于智博:“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于智博:“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

http://zqb.cyol.com/html/2011-04 ... 411_1-12.htm?div=-1
他今年29岁,已经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联想集团的总裁高级助理。他21岁被当时全球最大电脑商戴尔电脑公司聘用,先后在3个重要部门任职。他200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曾是花旗银行10名“全球领袖计划成员”之一。他就是于智博,被媒体称为“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小学留级,中学排名倒数;9岁时父母离异,自小由爷爷奶奶带大;16岁时去美国留学,就读于一所全校只有50人的乡村中学。

    小学留级 中学倒数 体育是他自尊心的避风港

    9岁时,因为父母离异,于智博从上海转学到了成都,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转学时,我本应读小学四年级,但参加了当地学校的入学考试,成绩不好,结果又降了一个年级,从三年级开始读。”于智博说。时隔多年,他才知道,为了让他留在那所小学,父亲和奶奶还到学校校长家里送了很多当时被认为是高级营养品的麦乳精。

    转学初期,于智博听不懂“川音”,常常被同学们戏称为“上海老俵”,还有同学嘲笑他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但他说这些对他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一来老师及时制止了他们;二来他整天想得最多的还是去外面操场跑两圈,打打球。其他事情都没太放在心上,他说自己,实在太喜欢体育了。

    对智博的学习成绩,父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父亲对他说:“80分左右就行了,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就够了,为了几分点灯熬油不值得。”      

    “但一上中学,学业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我那时经常排名倒数,尤其是数理化成绩极差,父母请了学校里最好的老师给我补课,但成绩就是提不上去。”于智博说,他最喜欢历史和地理,单科排名甚至能排到班里前三,语文和英语也不错,但是一加上数理化,“那就惨了。”

    有一次,母亲参加了他的家长会,那次他考得很“砸”,综合排名在全班倒数第三,数理化成绩倒数第一,母亲回来后,狠狠地打了他。但即便如此,父母也没有以耽误学习为由反对他参加校田径队。

    “小时候,是觉得好玩,中学时,体育成了我自尊心的避风港。”于智博当时是校田径队的主力,每天训练时的奔跑,是他释放学业压力和树立信心的渠道,“田径场上锻炼的意志和吃苦精神,是在课堂上体会不到的”。

    进入不到50人的美国“乡村中学” 两个月掌握美式发音

    16岁的夏天,于智博成为美国俄勒冈州中部的密歇尔高中毕业班的一名留学生,但与最初“胜利大逃亡”的心境不同,密歇尔这个乡村小镇的现实,让他“大跌眼镜”。

    “虽然自然景色不错,但那个小镇总共才有350人,镇上只有一家商店、两家餐馆、一家邮局和一所学校,甚至街上连红绿灯都没有。”乍从人口稠密、热闹繁华的成都来到这个美国乡村小镇,于智博“惊讶得目瞪口呆”。

    作为镇上唯一的一所中学,密歇尔高中是全俄勒冈州里规模最小的高中,“全校学生还不到50人,学校只有一座连排的平房”。于智博承认,他当时的心理落差挺大的。

    语言关是于智博当时所面临的第一关,刚来美国的头3个星期,他发现自己原有的英语底子十分有限,同美国的老师、学生交流也很吃力。“我不怕出丑,跟着重复同学和老师所说的话,多与当地人交流,模仿他们讲话时的口吻和语气。”即便没有人的时候,他也在听录音并大声模仿。两个月的时间,于智博基本掌握了美式英语的发音,“年轻的时候,只要想学,挺容易上手的”。

    从这所美国高中毕业班后,曾令于智博最头疼的数理化,竟让他“大出风头”。“美国高中三年级的数理化内容是我在国内初三就学过的,在那边,我考试基本上八九不离十地拿满分,还被提拔成数学老师的助教”。后来,同学间开玩笑时,会对他说:“我不是中国人,所以我不懂数学。”

    留学一年后,于智博代表优秀学生团体,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发言。之后,校长私下告诉他,若不是他最后用中文说了句“谢谢大家”,校长差点忘了他是位外国学生。

    从三流大学到名牌高校 蜗牛爬到山顶,和雄鹰的视野一样

    选择大学的时候,考虑到自费留学和成绩等个人条件,于智博选择了 “一所又小又便宜的大学”——东俄勒冈大学。“那是当时最适合我的选择。那时我刚满17岁,不太了解美国大学的情况,也不敢走远,家里又不是很富裕,选择大学的余地并不太大。东俄学费很便宜,而且大学期间转学在美国很普遍,也比较方便。”

    大二时,于智博开始计划自己人生的下一步——转学去名牌大学深造。“在东俄的时候,学分我都修够了,但选择转去哪儿是个问题。”像哈佛、耶鲁大学等私立名校,一年学费一般是3万~4万美元,这是他当时“想也不敢想的数字”,其他一些名校,学费中等、专业排名靠前的又不是他想学的专业。最后经过反复权衡,于智博决定转到密歇根州立大学,读供应链专业。“密州大不仅学费比其他同级大学便宜,而且它的商学院拥有全美排名第一的供应链管理系。”

    进入密歇根州立大后,因为热心公益和成功牵头筹办了学校里第一届中国供应链论坛,于智博获得了学院里学生的个人最高奖项——每学期所评选的一名“最佳学生”。后来,这个论坛保留了下来,还成立了相关的奖学金。

    从密歇根州立大学毕业后,于智博在戴尔总部工作了3年,25岁的时候,他决定报考哈佛商学院。GMAT测试他考了3次才通过,“我考试能力差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了”。第二次失败时,他几乎要放弃,“就像高考落榜的感觉,时间和精力都用上了,但心态没摆好,很紧张也很浮躁。”第三次考试时,他不但顺利通过,还提前一个半小时交卷。“第一次轻敌,第二次弦绷得太紧,第三次才明白张弛有度,学习得劳逸结合,而且我相信付出一定有回报。”

    “人生有多个起跑线,也许我现在落后于人,但并不见得会永远落后于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匹配,才是最重要的。”于智博说,他最喜欢俞敏洪的一句话: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

    海外大公司的职场经历是他回国发展的练兵场

    2009年,于智博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求学生涯结束了,他邀请父母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由于母亲是单身,曾经有一次被拒签的经历,为了保证离婚多年的父母能够在哈佛有一次相见,见证儿子不凡的努力获得的成功,享受一家三口在一起喝咖啡的温情,于智博甚至动用哈佛大学校长给母亲写了一封邀请函,请母亲前往参加毕业典礼。

    没有想到的是,远在重庆的母亲还是被拒签了。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刻,于智博的眼圈红了,自己多年的期盼成了泡影。父亲得知了消息后对他说:“儿子,不要伤心,我们被拒签是因为国家还不够强大,如果中国有一天成为真正的大国,恐怕我们拒签的将会是别人。”

    这话被于智博记在心上。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这一年年底,也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们四处求职的时间。在三成同学没有满意工作的时候,于智博一下子拿到了5家机构的聘书,分别是花旗集团、三星株式会社、LG电子、苹果计算机和美国篮球联盟(NBA总部)。2009年,哈佛毕业之后,于智博选择了到花旗银行工作,尽管与其他4家公司相比,待遇是最低的,但是在他看来“工作中可以锻炼的能力和学到的东西是其他4家公司的数倍”。接受培训之后,他被派驻到巴西,在那里,他成功组建了南美银行界第一个专门服务中资企业金融团队,并被评为最佳新员工。

    在花旗,广阔的事业前景等待着他。然而2010年,于智博毅然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回国发展。“在我上哈佛之前,联想集团就邀请过我回国工作,毕业之后,他们再次期望我能够回国做杨元庆先生的助理。因为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回国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更强大,之前的海外公司经历都是回国发展的练兵场。”

    对于他的选择,父亲很赞成,他说:“在戴尔和哈佛,尽管有同事之间的合作,但主要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战斗。今后的岗位需要的是协调各方,进而领导多个部门,需要更多的韧性和付出更多的辛苦。”

    在教育专家史青星看来,现在不知有多少父母还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纠结,而于智博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今天能否取得成功,是否能够取得喜人的成绩,与他曾经的过去关系不大。“未来的成绩决定于你现在迈出的每一步,而不是你曾经的起跑线上的表现。”.

TOP

http://book.jxllt.com/online.asp?id=114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这里有连载。这里贴这本书的 第一节


第1节:编辑寄语:让孩子以最真实的方式成长

   



编辑寄语:让孩子以最真实的方式成长

  先软能力 后硬能力

  大多中国孩子从小都把硬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放在第一位,所谓软能力或者素质的培养,都是锦上添花的摆设,一方面觉得用处不如硬能力大;另一方面,觉得软能力到成年后培养来得及,也只有那时候才用得上。

  而本书的主人公于智博恰恰相反,小时候把培养软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成年后才开始培养硬能力。看了他的事迹,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什么都没失去,而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他们失去了太多几乎再也找不回来的重要东西。根据那些“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于智博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典型,这也是我们出版这本书的理由——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典型了!

  成功的路有一万条

  著名亲子教育专家麦道卫来北京讲课的时候,每场都是爆满,会上有一个家长提出一个问题:“我很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可是又担心会耽误他的功课,将来考不上好大学,请问我该怎么办?” 麦道卫说:“我不了解你们的国情,不好惘然评判,只是提醒你一点,‘请想清楚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希望他名校毕业还是健康幸福?’”

  为了高考,为了在将来狭路相逢时取胜!这些孩子从小丢弃了所有爱好和快乐,只为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而残酷的就业危机又告诉他们,社会还将考很多学校从来不考不学的内容,而这些考试内容才真正决定他们的命运!到那时候他们考不好,通不过怎么办?更不要说将来的婚姻和人生,又会考多少、他们从小一根筋地只顾学习所谓知识,而从来没有学过和想过的问题?!那时候他们考砸了,谁来救他们?

  这是最幸福的一代,他们的前辈所顾虑的没学上、缺衣少穿的事情,不再是他们童年的苦难;这是最可怜的一代,他们吃了那么多营养食品,学了那么多前辈没有学的知识,却没有获得健康的身体和生存的技能。他们没有吃劳力的苦,却吃尽了劳心的苦!

  对此疑问越来越大的人们开始寻求其他出路,于是出现了上面的问题。这是几乎每个迷茫中的家长和孩子都希望找的答案,韩寒和李想似乎是很酷的榜样,可是他们几乎没有复制的可能。许多教育专家开始著书立说,提醒家长,回归教育的本质,但是家长们害怕尝试。因为,他们只有看到每天孩子乖乖地在做作业,考试排班里前几名才心里才踏实。如果别的孩子都在努力“学习”,只有自己的孩子在“玩”,家长们心里会非常慌乱。

  所以,起初看到这个书稿的时候,我避之唯恐不及,以为又是一个如何从胎教时就抓紧训练的常春藤“英才”。后来由于种种缘故,我深入了解于智博的时候,可以说是非常的激动,因为这是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榜样,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榜样,是一个可以激励孩子的样板而不是一个只让人艳羡的明星!


我们提前做了一些试读本分发给家长、老师和学生提意见,难得一致地,家长、老师和孩子们都爱不释手,很多家长都为自己孩子以于智博为偶像而高兴!

  他是一个典型的放养成功的例子,虽然不多见(因为几乎没有家长愿意放养自己的孩子,他们太执着于计划孩子的未来),但确实太有启发性了。

  和国内很多上哈佛这类常春藤名校的孩子不同的是,那些孩子能上常春藤名校,是父母精心策划和培养的结果。他们的父母有一箩筐教育经验,而智博上哈佛却是他自己在23岁时思考计划出来的。

  于智博一上小学就被分在了谁也不愿意去的体育班,还留过级,可以说,犯了很多人心中孩子成才的大忌:

  (1) 输在了起跑线上,学习一般。

  (2) 离异单亲家庭,隔代家庭,自然放养。

  (3) 贪玩,爱体育,不爱学习。

  (4) 并非聪明过人,考GMAT第一次只考了550分,还不如不复习的人考得好,考了三次才考过。

  但是,没有特殊背景的他,却实现了很多家长精心策划也不一定能实现的哈佛梦,本书披露这些细节,并不是告诉你另一条通向哈佛的路,而是希望用这个家长容易接受的案例,提醒执着龙凤梦的家长和孩子们:即使你怀着一定要成龙成凤的梦想,成功的道路也是有无数条,而不是一两条。

  有一种成才之路叫等待,等待孩子进入高速成长的那一天,不管多久。不要着急,尤其是男孩子,即使小时候输得很惨,哪怕到了20岁才开始醒悟,照样来得及。那些在起跑线上着急忙慌的家长,可以喘口气,静下心来,看看书中的于智博,想想自己孩子与众不同的那一条路在哪里?

  由于尖子和精英永远都是少数,所以大部分家长和孩子不管多么努力,如果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万条路中的一种,那么注定难逃平庸的命运,更不要说还要遇到于智博这类中场杀入的黑马!

  如何应对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

  我国的教育因为人口众多等种种原因,目前还处在计划经济阶段,容易让家长和老师一根筋地走批量生产的模块化道路。

  我们不反对应试教育,那也是这一万种成长方式中的一种。这本书只是想从应试教育的滚滚洪流中分出若干条欢快流动的小溪,告诉那些不希望迷失在各类标准考试中,又苦苦找不到出路的人们,成功的路真的不只是一条,而且每条路上都有光辉,都有锦绣美景!

  球王马拉多纳说过,如果没有快乐,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球星又有什么用?

  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按照计划经济的标准的生产线计划出来的学生,被送到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才发现,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期望中的龙啊凤的,不过是一颗颗平淡无奇的螺丝钉。完全不用这般煞费苦心,是可以轻松达到的。



一个退休的重点小学老师,向我感慨孩子们后来的成长和小学时代大不相同。她曾经教过两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男孩子。可是后来他们一个在大商场做保安,一个在超市做保安,为什么他们后来没有考上大学呢?她一直不明白这个问题!并为这两个男孩惋惜!还有更让他不明白的,还有一个男孩子,当时整天惹事,以为他必然将来进监狱,结果没想到他上了名牌重点大学!

  我也比较过很多精心养育出来的孩子和自然放养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确实差距很大,精心喂养的孩子在各方面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同龄人,可是成年以后,尤其是工作结婚以后,大多情况相同,小时候的巨大差距已经不存在了,甚至出现一些倒过来的情况!

  这就是,教育的殊途同归现象!

  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本书,思考自己如何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体制下成才?

  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时候,那些先行者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相信教育也是这样,希望于智博的经历能给那些先行的家长和孩子壮胆,帮助他们勇敢地自由展翅!

  软能力制胜

  前面说殊途同归其实并不全对,后续的发展,尤其是涉及到婚姻生活,人生规划等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时候,那些不幸成为“计划经济层次的教育”成果的“计划人”将面临更艰难的境地。他们虽然赢在了起跑线上,却在人生中途需要上气不接下气地跟上那些曾经远远落后于他们的放养成功的“自然人”。

  我在哈佛期间,常常看到河边有年轻人跑步、骑公路自行车,各类运动场和公园也活跃着快乐、年轻的身影。想想国内,锻炼的往往是老人,退休人员。黄帝内经中强调人应该按照真实的年龄来计划养身:小时侯身体至阳,需要大量活动,而我们的小孩子却被功课压得没时间锻炼;老年时要以安静为主,少运动,而我们因为一生身体没机会锻炼,老了感觉不行了,开始拼命锻炼,就像我们小时侯拼命学习一般——公园里,马路上,山上到处都是这些急于锻炼的老人,有的人甚至因此而突患急症。人们就是这样违背天性和自然,按照自己的设计和策划做事,最终难逃被自然和真实淘汰。

  让孩子们用哈佛校训强调的最真实、自然的方式成长吧(如能这样,就如同他们已经上了哈佛一般),希望这本书能启发人们,让孩子们具备体育运动能力、当众言说能力、诚信能力、公共事务组织和参与能力等软能力,它们和文化课学习同样重要,它们将在放养过程中培养起来,在情商、德商、魅商、财商等多方面成就孩子们的魅力人生、快乐人生。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2-10-24 20:56 编辑 ].

TOP

无法复制,人和人是不同的,教育其实最没有可借鉴性。
这篇宣扬的是放养,不要计划未来,可有的文章又在宣扬要规划孩子的未来。
体制不同,得到的也不同,如果没有到美国去呢?可能他走些弯路,但我相信还是会取得类似的结果,过程更复杂曲折罢了。
我们所看到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因为人内在的特质决定,并不是过程造就的结果。

能出国读高中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看到的都是表面,背后实质未必能了解。
结论就是这样的文章看过就算,不要太当回事。

[ 本帖最后由 seaheroli 于 2012-10-25 09:02 编辑 ].

TOP

同意楼上的。放养的多了,出了几个这样的?最多用来励志了,鼓励下目前身处逆境的孩子。.

TOP

谢谢楼主的转载,真是很好的文章,为我再次敲响警钟,要培养出怎样的儿子。儿子上了三年级,作业多了,考试多了,开学至今,只有一周没有考试。开了一次家长会,所有家长开始不淡定了,包括我和孩子他爸。看着周围孩子周末奔波于各个语数外学习班时,我也在旺旺上寻找着适合儿子的学习班或是老师,当看到篇转载后,让我清醒了,暂时还是先散养吧,让孩子多点快乐,希望自己能坚持的久一些。.

TOP

好书!谢谢分享.

TOP

这本书买过,看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小蜗牛只要慢慢的向前爬,总有一天也能和雄鹰一样,看到山下的美景。.

TOP

这孩子最主要高中去美国了.

TOP

回复 7楼goodbaby123000 的帖子

小蜗牛只要慢慢的向前爬,总有一天也能和雄鹰一样,看到山下的美景。——这句话是没错,可是,山上地方有限,等蜗牛爬上山顶,地盘早给雄鹰占了。.

TOP

回复 3楼seaheroli 的帖子

赞成!
初看似乎起跑输了,再看又觉得距离缩短了。16岁出国,17岁考上大学,到25岁已经工作三年了,这中间完全是目标责任制,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是什么促使他认清目标并为之坚持?明白了,认清目标+努力+坚持,走向成功几本无阻。如果没有成功的话,可以再这三个环节中找到原因,调整之后再战。.

TOP

感到好奇的是,16岁时的他是通过什么渠道去美国读书的呢?跟父母?自己去当小留学生?没有讲清楚。.

TOP

“未来的成绩决定于你现在迈出的每一步,而不是你曾经的起跑线上的表现”.

TOP

回复 3楼seaheroli 的帖子

同意!每个个体都不同,没法复制。肯定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细节。.

TOP

回复 3楼seaheroli 的帖子

2楼有连载。那比较具体.

TOP

回复 14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没有看到如何去美国啊?其实我觉得这个孩子有以下2个原因造成成功:1、高中去美国读书;2、父母离异让孩子成熟较早,知道自己的需求,同时也为了这个目标有实际行动。当然从这个故事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的数理化教学确实比较难,这也让他在美国的学习中得到了某些自信心。.

TOP

我印象深的是他父亲在其他人都转走体育班时说的话:体育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因为没有人愿意在体育比赛中败下阵。没吃过苦将来难成才,现在孩子不缺吃穿,缺的是吃苦的机会,体育训练就是最好的锻炼吃苦的机会。体育班的体验收获,远不是课堂考试多得几分所能取代的……
----------------------------
这是富有远见的.

TOP

留过一级,16岁去美国读高中毕业班,17岁考上大学.感觉接不上啊? 其中必有蹊跷.元芳,你怎么看?.

TOP

 1996年夏天,妈妈为我报了一个旅美英语夏令营。我因此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郊区的一个小城市生活了三周。当时我住宿在当地的一个普通工人家里。没想到这个夏令营,却成了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我在国内的重点高中的苦日子快“熬”不下去的时候,一家留学机构到成都招考留学生,家里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上上下下大力支持,都希望我能够成行。我的父母、爷爷、奶奶和亲戚们毫不犹豫地从经济上全力支持。

  1998年夏天,在16岁之际,我怀着兴奋而不安的心情,乘坐波音客机离开北京到达了美国,成为俄勒冈州(Oregon)中部的密歇尔高中毕业班的一名留学生。
   1999年5月毕业
---------------------------------
没看清的童鞋请看2楼连载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2-10-25 12:10 编辑 ].

TOP

回复 18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我看了这个,就已经在当当网上买了一本,呵呵,非常感谢,要好好研究下。.

TOP

引用:
原帖由 丰禾妈 于 2012-10-25 09:58 发表
小蜗牛只要慢慢的向前爬,总有一天也能和雄鹰一样,看到山下的美景。——这句话是没错,可是,山上地方有限,等蜗牛爬上山顶,地盘早给雄鹰占了。
悲观了,大自然的规律,顶级的动物总归是少数。.

TOP

回复 20楼goodbaby123000 的帖子

悲观的是有很多盘据山顶的动物,不是飞上去,爬上去的,是坐直升飞机上去,或坐电梯、索道上去的。.

TOP

回复 16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看这种书,不是为了复制成功。成功还有命运因素呢,这个最无法把握了。
学习人家优点、转变我们观念、扩大我们的考虑问题视角。哪怕书中有一小部分值得我们学习就是大收获。
这孩子的拼搏、独立、吃苦、韧性、有目标,让我喜欢。
这书也让我明白,老美为啥这么看重体育。体育精神宝贵,受用一生。.

TOP

回复 22楼树 的帖子

给人以自信、自我肯定的教育是我们最需要的学习的,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有点我想不通,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都是以打击人为主的?.

TOP

回复 23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打击人为主,是借用拍皮球原理。可很多孩子不是皮球。
我是打击和鼓励(认可)双管齐下。
将来进入社会也不都是认可的。.

TOP

回复 24楼树 的帖子

这个体制有点让大部分学生去给少数数理化突出的尖子生陪练的意思。家长们自己要积极想点办法找准孩子的定位,弥补体制的不足,要做的事情还真不少,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学校身上。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2-10-25 14:22 编辑 ].

TOP

回复 22楼树 的帖子

不光是老美,所有的西式教育都非常非常重视体育,把体育作为必修课来处理的,一所学校能够开展的体育项目多得让人难以想象,而且经常有体育比赛。所以我曾经建议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一项爱好,那就是体育吧。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健体魄,更能增强意志力。运动所给身体带来的张力和它所营造的充满障碍与挑战的环境,将人的意志力和反应力调动到了极点,这种朝气和自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液。可惜天朝的体育就是拿金牌。.

TOP

这个孩子的成功,是因为他性格里面的坚韧、不畏惧困难这些品质导致的,不是因为放养导致的。而且,宿命一点的说,很多品质是天生的。.

TOP

16岁去美国的人多得是。还有生在美国的呢。主要还是这个孩子的优良品质。他内心很强大,别人嘲笑,从小就不放在心上。.

TOP

男孩子20岁醒悟也不晚——这句话极大地抚慰了男孩子妈妈的焦虑心情。.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2-10-25 21:31 发表
16岁去美国的人多得是。还有生在美国的呢。主要还是这个孩子的优良品质。他内心很强大,别人嘲笑,从小就不放在心上。
对优良品质!.

TOP

我看到的亮点只有一个,16岁去了美国。如果在国内,这样的例子有吗?.

TOP

回复 32楼kennytiger 的帖子

文中可以看出,他爸脑子很清楚,儿子现在的状况在中国是考不进大学,或者考不上好大学,还不如出去读书。
一个在初中还在倒数的,还想怎么样?.

TOP

还有文中可以看出,米国的数理化多么简单,也没有影响米国成为强国,中国何必学那么多,那么深呢?不是浪费时间吗?.

TOP

回复 33楼金牛白羊 的帖子

有些人也是出于这种想法出国,结果成了留学垃圾,连英文都说不利落的大有人在。.

TOP

回复 35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留学垃圾固然可悲,但更多的有潜力的孩子没有出去的机会才更可怜..

TOP

不相信:美国高中三年级的数理化内容是我在国内初三就学过的。吹了吧。美国高中哪有那么好读。.

TOP

回复 37楼观风 的帖子

他的美国高中是一般公立高中,初中是四川重点中学,也许有可能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于 2012-10-25 14:03 发表
看这种书,不是为了复制成功。成功还有命运因素呢,这个最无法把握了。
学习人家优点、转变我们观念、扩大我们的考虑问题视角。哪怕书中有一小部分值得我们学习就是大收获。
这孩子的拼搏、独立、吃苦、韧性、有目 ...
"这书也让我明白,老美为啥这么看重体育。体育精神宝贵,受用一生。"同意!.

TOP

我儿子学校的家长给孩子报几个体育兴趣小组,学足球,篮球,网球和游泳。光成绩好只是个书呆子。.

TOP

引用:
原帖由 kennytiger 于 2012-10-26 09:55 发表
我看到的亮点只有一个,16岁去了美国。如果在国内,这样的例子有吗?
国内有很多大学都没有读,但是后来创业成功的例子。.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