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19岁高中生领衔基因科研团队 为理想办理退学

19岁高中生领衔基因科研团队 为理想办理退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3日 15:05   金羊网-羊城晚报微博
  赵柏闻接受记者专访
  羊城晚报记者金璐
  经过近两个多月的约访,记者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华大“神童”赵柏闻,这个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媲美为中国比尔盖茨的19 岁少年一脸稚气,连连解释他并不是耍大牌,着实是因为太忙了。
  一身休闲服,戴黑框眼镜,一脸学生气的赵柏闻领导着一支20多人的科研团队,从事“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分析”课题研究。
  1、高中肄业少年领衔科研团队
  今年19 岁的赵柏闻,已经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分析”科研项目的团队带头人。从2010 年年中开始, 他带领华大基因和国内外十几位数学、物理、天体以及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 开始从事人类智力差异如何产生以及与基因的关联研究。这个项目还要持续一年多。
  这个团队的组建过程带着一丝出人意料的色彩。去年年中,赵柏闻与华大基因的几名同事筹备成立该项目组,2010 年6 月28 日《华盛顿邮报》采访报道了少年赵柏闻和他的项目,通过报道,国内外对该项目兴趣浓厚的科学家、大学教授、研究员联系上了赵柏闻,表达了加入该项目组的意愿。“当时很意外, 没想到影响力这么大。”最终,这些“请愿者”以兼职研究员、专职研究员或达成协议的方式参与进了该项目。
  在这个团队里,这位高中生“小领导”扮演着三种角色。其一是协调沟通、组织联络。团队成员来自世界各地,以海外学者居多,赵柏闻要定期组织电话会议和网络通气会议,协调项目推进情况; 其二是处理项目合同签订工作,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其三是搞科研,负责生物信息分析,手下光博士就有4 个。
  19 岁的孩子管理一个团队,能服众吗?赵柏闻轻描淡写:“大家之所以听我的,是因为项目科研经费是我申请下来的, 钱在我手里。”在赵柏闻看来,小小年纪就成为科研团队带头人并非大不了的事情。当然,团队成员们也并非“一切行动听指挥”。曾有一位在德国的科学家先斩后奏, 自己垫资十几万买了一台实验仪器, 然后找赵柏闻报销,接到消息时,赵柏闻还正在与大家讨论买与不买的问题。“当然也有人不服气我,但我自有应对办法,嘿嘿。”至于办法是什么,赵柏闻选择保密。
  2、仅用一个下午破解科研难题
  一名高二学生,如何进了“基因测序世界工厂”华大基因? 赵柏闻认为简单得不得了: “没什么啊, 他们想要人, 我想来,一拍即合! ”赵柏闻所言稍显夸张。作为一家民营机构, 华大基因在国际基因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自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工作开始,华大基因先后完成了中国水稻基因组计划、SARA 基因组研究、家蚕、家鸡、大熊猫基因组计划等多个项目, 世界知名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多次以封面文章对其报道。这样一家研究院, 自然不是谁想进就能进去。

  其实,兴趣广泛的赵柏闻是北京人大附中的学生, 该校的学生不少是学习尖子,多少有些过人之处。从初中起,赵柏闻就去了北京农科院研究所实习,但基本都在干“体力活儿”———帮忙开展生物实验。高一时,他偶然得知华大基因在做基因测序,便请求农科院的导师介绍自己到华大基因实习。高二暑假,赵柏闻从北京来到了深圳华大基因总部,在他眼里这是一段无聊的日子,带他的老师先给了他一篇关于水稻的论文,接着又给了他几本书让他学编程。他很快就掌握了编程并做完了教材中的大部分题目。
  接着,没事儿干了,赵柏闻就找到院长汪建要活儿干。汪建把他“推”给了华大基因的另一个“神奇人物”李英睿,这名北大生命科学院的才子,曾旷课到华大“打黑工”———不要工钱只干活, 后来被华大基因录用, 现在已是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李英睿随手写了一道数学+编程的题目,让赵柏闻自己去解。
  赵柏闻用一个下午打草稿,晚7 时开始编程,之后改了四五遍,凌晨时分把答案交给吃完宵夜回来工作的李英睿。李英睿当场震惊,这道题是李英睿他们千人基因组项目所遇到的难题,本想打发赵柏闻一下,甚至让他的实习期“耗”在上面,熟料赵柏闻一个下午就搞掂。
  看到赵柏闻如此有才, 李英睿便开始“忽悠”赵柏闻留在华大基因。已厌倦国内教育模式的赵柏闻想到可以自己赚钱自己花,就心动了。但他说,真正促使他决定放弃学业留下来, 主要是因为没做暑假作业, 没参加假期补课, 回学校“不好交代”。闻听儿子要退学,赵柏闻父母大惊之下立刻停下草原之行, 连夜奔到了深圳。赵柏闻告诉父母,若自己按部就班地上学或出国,5 年后将成为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 但若退学进入华大,5 年后将学到更多东西,积累更多经验。回想起来这些理由, 赵柏闻觉得其实更多的是在说服自己。
  开明的父母同意了。从此,赵柏闻过上了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3、身边无同龄人也有困惑之时
  “我的眼界开阔了, 这才是我最大的收获。”赵柏闻说。他认为走出校门进入社会, 最大的成绩是突然发现世界是多样的。赵柏闻说,上学时,他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享受着父母宠爱,衣食无忧地学习玩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同龄人都是这么过的。直到来到华大基因,这个地处深圳盐田北山工业区的研究院,他才发现原来更多的同龄人早早地就走上了社会,肩负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在生产线上辛勤劳作。
  赵柏闻之前也接受过媒体采访,多数时候他是以“传统教育的叛逆者”形象出现在报纸的教育版面,这让赵柏闻有些不满。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他不否认现行的教育制度是目前而言最为公平、有效的,只是他不喜欢用这套系统来定位自己而已。
  赵柏闻从小的想法就比较怪,尽管家里条件不错, 但他自小就希望自力更生,觉得花父母的钱很羞耻,华大基因给了他挣钱的机会,现在他时间自由、有钱赚,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哪里有自己喜欢的摇滚音乐会, 就立马飞到那去释放自己。当然,早早进入社会,也有困惑之时,他说:“我身边没有同龄人,这太可怕了! ”
  目前赵柏闻在香港中文大学(微博)读书,但他和学校谈好了条件,他不要文凭,只修习自己所选课程,学校同意了,还发给了他奖学金。
  赵柏闻说,自己最想干什么目前还不知道,但却很清楚自己不想干什么。也许有一天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就会放弃一切去实现它。.

TOP

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分析--这个题目很好,很有意义,赞一个!.

TOP

华大基因

1999年9月9日,随着"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 项目"的正式启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华大基因坚持“以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一流的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华大基因:青年成才的宝地:
从大二开始在华大基因实习,到大学毕业后工作仅1年,就担任华大基因科学体系第一负责人,并作为炎黄一号生物信息分析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上发表“第一个亚洲人的基因组图谱”成果。昨天,李英睿接受记者采访,谈起自己的成才之路,直言华大基因是青年成才的一块宝地,深圳是创业的一片沃土。
与李英睿一起在《自然》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论文的罗锐邦、郑汉城、金鑫,当时都是20出头的年轻人,被大家称为敢登世界学术尖峰的“四小龙”。其中,李英睿至今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多篇,昔日的大男孩已经成为科研带头人。
实施英才战略,开创培养模式,创新培育理念,是华大基因人才辈出的一大奥秘。前年,他们与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了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签约暨兼职博士生导师授聘仪式,从学校计算机、数学、物理、生物等专业选拔优秀学生,大学本科的后两年到华大基因研究院边学习边实践做研究,优秀学生毕业时由学校与华大基因共同考核、推荐继续攻读研究生,根据特别制定的教学计划,双方联合培养,学生完成规定学分及相关要求者,获得学校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至今,全国已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知名高校输送近百名优秀本科在校学生加入了华大基因的人才培养计划。.

TOP

晒晒华大基因研究院2010年的骄人成果

2010年12月17日,《科学》杂志公布了“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分别为量子机械、合成生物学、尼安德特人基因组、下一世代的基因组学、RNA的重新编程、外显子组测序/罕见疾病基因、量子模拟器、分子动力学模拟、大鼠的回归与HIV预防。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下一世代的基因组学”及“外显子组测序/罕见疾病基因”中获得了六项科研成果,彰显了华大基因在国际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先进性及前沿地位。
下一世代的基因组学
解读:更快更廉价的测序技术使人们能够对远古和现代的DNA进行极大规模的研究。例如,1000个基因组计划已经发现了令我们人类独一无二的基因组变异——而其他正在进行中的计划一定还会披露更多的基因组功能。
成果一:
古人类全基因组的深度序列测定
2010年2月11日,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发表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创建的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近日完成的“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的深度序列测定和解读工作”的历史性成果。该研究以强有力的数据证明,在现代美洲原住民迁徙到美洲之前,还有更早一批的黄种人群体经西伯利亚迁徙到美洲,为这一人类演化历史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证据。非常有趣的是,科学家通过对其基因组序列的仔细分析,推断出这一4000年前古人类应该具有在亚洲人中常见的A型血、褐色眼睛、浓密的黑发和较干的耳蜡,同时很有可能是一名秃顶男性。《自然》杂志当期封面正是据此模拟出的Saqqaq古人头像。
成果二:
迄今最详尽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
10月28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英国桑格(Sanger)研究所、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HGRI)等共同发起并主导的“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协作组在《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同时也在《科学》杂志上报告了在基因研究技术手段上的收获。这是全球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学领域取得的又一次重大突破,相关成果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千人基因组计划”于2008年启动,旨在绘制迄今最详尽、最有医学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现在报告的是该计划第一阶段的分析成果。
成果三:
中国人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
11月9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绘制的中国人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炎黄甲基化项目)在《PLoS Biology》上发表。这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人类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该项研究将新一代测序技术成功应用于表观遗传学研究,同时由于人外周血样本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该研究对于表观遗传学研究,特别是疾病的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项成果的研究数据是“国际人类表观组计划”的一部分,已经上传到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
外显子组测序/罕见疾病基因领域
解读:通过只对某一基因组中的外显子(或者说是那个极小的实际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组部分)进行测序来研究罕见遗传性疾病,研究人员发现了至少造成12种疾病的特别的基因突变;而这些遗传性疾病都是由某个单独的有缺陷的基因引起的。
成果四:
揭示低频率非同义突变的存在
2010年10月4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对200个人类外显子的测序揭示大量低频率非同义突变的存在”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遗传学》上发表。该项研究对200个丹麦个体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外显子组进行了深度测序,发现了大量以往未知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其中大部分在人群中都以较低频率出现。该研究完成了目前在人类外显子区域规模最大、分辨率最精细的遗传图谱,并以翔实的数据证明,人群当中的低频率多态性位点富集了大量能引起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改变的变异,而这类变异在人群中受到自然选择作用,可能具有影响人类健康的功能。
成果五:
发现小脑共济失调新致病基因
11月23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单位合作研究的成果“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发现小脑共济失调新的致病基因TGM6”在国际知名杂志《脑》上在线发表。这是我国科学家应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进行单基因病研究的一项突破,对促进国内单基因病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华大基因于2010年5月启动了“千种单基因病计划”,希望通过与国内外单基因病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合作,充分利用华大基因先进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强大的生物信息分析能力,将丰富的单基因病遗传资源转化为新的科学发现,促进单基因病研究的发展。
《科学》杂志同时还编辑了十项自新千年以来改变科学的见解,其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发现包括古代DNA,细胞再生,人体内微生物群落及炎症在慢性疾病中的作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对“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发现也有突出的贡献。
成果六:
构建“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
2010年3月4日出版的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以封面故事着重介绍了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要承担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该项研究成果收集了124个来自于欧洲人肠道菌群的样本,采用了新一代大规模高通量的测序技术进行深度测序,产出近6000亿的碱基序列。经过序列组装和基因注释分析,从中获得330万个非冗余的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的参考基因,约是人自身基因的150倍。这个基因集中包含了绝大部分目前已知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但更多的是目前未知微生物的基因。从这个基因集中可以估计人肠道中存在约1000到1150种细菌,平均每个体内约含有160种优势菌种,并且这些细菌是绝大部分个体所共有的。人体肠道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加深了人们对肠道微生物与人体自身健康关系的理解,也更有助于预防、监控和干预由肠道菌群引发的肥胖、肠炎和糖尿病等疾病。

[ 本帖最后由 ououmama 于 2011-11-14 11:26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