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和我一起微和博吧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和我一起微和博吧

已经注册了半年多的微博和博客,不过并没有怎么用.大家加我吧.我们一起微和博.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98910563

微博http://weibo.com/junhuayang2005

[ 本帖最后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11-12-20 21:11 编辑 ].

TOP

想联络几个在旺网上的人,最近发现有几个想联络的人找不到了.

[ 本帖最后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11-10-18 16:34 编辑 ].

TOP

我喜爱上海。
我喜爱上海的秋天。
我喜爱上海秋天的桂花香。

我女儿说,有位小朋友写作文:我和妈妈去菜场买菜,我问小贩葱多少钱?小贩说:2毛钱。我说:真便宜、真便宜、真便宜,数了数还少四个字,我接着说:好便宜呀!

前面我给女儿说,其实老妈的作文还是不错的。后面是我女儿的回答。.

TOP

我加你了.

TOP

回复 4楼soo-goo 的帖子

看到了,另外似乎有微群.

TOP

转帖:来自新浪博客

为什么印度的穷人不仇富? (2011-10-22 03:48:56)转载标签: 印度穷人不仇富杂谈 分类: 人文观察
为什么印度的穷人不仇富?

-----从而产生为什么我们社会的穷人会仇富的感慨!

文/汪华斌

今天陪同一位老师到学校有事,碰见一位印度研究生;以前只知道日本人刻苦,谁知这印度研究生也叫我见识了什么叫刻苦。我原以为这是一位印度富贵人家的后代,谁知人家竟然就是个贫穷人家的孩子;这有点如同我们社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美国留学,贫穷人家的孩子多的是;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时美国的洗盘子等活全部被中国留学生包了;因为这留学生还想赚钱给家里的父母亲。这印度留学生就是这样的状况,所以我才说见识了印度人的刻苦。后来这位老师告诉我,如今印度人成功之路主要就是刻苦;所以在世界各地见到成功的印度人都是刻苦的。由于我就喜欢刻苦的人,所以也就攀谈了起来;我主要是想知道为什么同样是两极分化的印度,社会却是那么和谐;难道印度穷人不仇富吗?

从这位留学生这里我知道了,印度全国大概有6~7亿穷人;其中有2.5亿人生活在最低贫困线以下。按照印度政府的标准,每天收入不足10个卢比者(约2元人民币);即是处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印度见到的穷人比比皆是;而且政府也不回避贫民窟等客观事实。所以在印度见到睡在大街上的穷人不希奇,而且印度政府也从不掩饰这一社会现象。正因为如此,所以印度的官员从不以解决印度人吃饭而自喜;因为印度还没有出敢为天下先的领导人,所以维持秩序成为印度政府的主要职责。

然而印度人很奇怪,他们的生活水平要求并不高;所以低收入的人并不会改变生活状况,从而心理没有落差是印度的国情。如印度穷人整体上生活成本低就与印度的国情有关系,因为是国情决定了穷人的生活成本并不高。首先是印度人吃的成本很低,相当于维持生命的概念;如印度人半数以上不吃荤,穷人的饮食结构中不包括鸡鸭鱼肉非常正常;甚至相当多的富人也从不开荤。其二是印度人的穿的成本也很低,因为服装简陋也是印度的国情;由于印度天气炎热,所以不少印度人一年四季穿件短衣短裤就够了。其三就是印度人对住的概念很淡化,他们竟然习惯睡在大街上、操场上、过道上;而且只需一块布、一张纸铺在地上。所以印度人没有争先恐后卖商品房的概念,仅仅当成栖身的需要而已。正因为如此,所以印度人对住的投入很低,甚至低到不支出的程度。再加上印度用水免费,到公立医院看病等都不用掏钱;所以印度穷人虽然收入低,但基本生活却是无忧的。

虽然印度也有官员贪污受贿,但它却不是印度致富的主要途径;印度人致富也不是商业,而是知识。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印度的软件依然是世界一流;然而正是这一流的技术,却使印都知识分子成为致富的主要人群。在印度国内的有律师等知识分子,在国外的有软件工程师等知识分子;这些人的确富了,而且移民的美国的也不少。正因为如此,所以印度穷人尽管再穷都不眼红;因为致富需要知识,而知识的道路是平等的。所以印度穷人一般只怨前世造了孽,很少会把怨气发到富人身上;他们整体上没有嫉富、仇富的“红眼病”,更没有杀富济贫的造反意识。再加上印度致富并不是占用或占用公共资源,而是用知识去获取财富;所以印度富人带给穷人的是社会财富的增加,而不是穷人更穷的概念。

再加上印度人相信因果报应、业报轮回的宗教思想,所以他们只希望神保佑他们从苦海中解脱。正因为如此,所以印度贫富之间基本上能相安无事并和平共处;就连印度的乞丐一般也不会去偷盗抢劫,所以印度没有穷人报复富人的事件发生。不是有位中国记者到孟买印度门参观时随身带了1个照相机,离开时竟然忘在那儿了;谁知在记者往回走的路上,后边一个稚气未除的乞丐一面紧紧跟着;一面高声大叫。记者先以为是追上来要钱,仔细一听才知道原来他说的是“先生,您的照相机”。

印度富人为什么很有安全感,因为他们没有不义之财;所以印度的富豪们,没有被抢被偷的;更没有被杀的。印度也是两极分化的社会,贫富悬殊到了极致;但穷人富人竟能井水不犯河水,核心问题还是致富的公开性;上帝给了你致富的机会你都不能富,难道你还能仇富吗?所以印度人心态很平和,就如同中国的上大学与没有上大学的人;彼此相安无事,这才是值得我们社会思考的问题。

中国穷人为什么仇富,因为我在你富人的位置上也是富人;而印度却需要自己的知识,这才是根源。不要总说中国人仇富,实际还是致富不公平的原因;.

TOP

zt:

海外如何评说“小悦悦事件” (2011-10-21 07:01:10)转载 分类: 巴黎笔记  


海外如何评说“小悦悦事件”



高 远



    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以来,不仅国内,更在海外社会掀起轩然大波,这是海外关注中国“道德话题”曝光率最高的事件之一。



    法国《费加罗报》以《小女孩的惨死拷问着一个国家的冷漠》为题做了长篇报道,认为此事件体现了中国人集体的冷漠。说明在中国,帮助人是一个非常的冒险行为,因为好人常常无好报。中国儒家思想与孔子精神尊老爱幼传统受到重创。美国CNN提到,新浪微博上,条消息迅速成为点击量第一的事件,这一事件彰显了中国“做好事”的困境,引发了一场全国性有关发展的社会转型而导致了基本人性和道德沦丧问题的大声讨。



    英国《路透社》说,中国经济繁荣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让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成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现实主义已经替代了道德观念。英国《独立报》评价,中国人是否已失去了道德的指南针。该事件再次令人担忧,泛滥的现实主义和失控的经济增长是否正在将中国社会变得日益麻木与冷漠。



    在佛山“小悦悦事件”中,肇事司机的残忍,路人的冷漠以及父母的失职,一桩桩一件件,在外国人看来绝不可理解,但在中国人眼里是却是人人熟悉得不愿再熟悉,而作为海外华人,这样一个“中介”,却不知应该怎样把一个中国人的感觉和精神状态和中国社会的现状向老外解释。



    正像一位法国朋友所问:中国怎么了?中国人怎么了?中国社会一定出了大问题!他说,现今中国,无论gdp如何增长,想成为世界强国,金钱只是外在的东西,只有人性与精神富足,它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让人尊敬的国家。.

TOP

最近微博上的有些困难。我在博客上上了一些照片。.

TOP

认识我的朋友说,我有些东西不写成博客是浪费了。.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是西瓜 于 2011-12-20 20:48 发表
你看上去比以前胖点了呢。
身体完全好了吗。
另外你的微博连接有问题,;;链接里你吧weibo写成weipo了,你改一下。
谢谢,已经改了。
微博里不是我的照片,我的照片一直传不上去呢。
不过我的确胖了些,恢复的相当的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是西瓜 于 2011-12-20 21:41 发表
因不太会传照片,那个女孩是一起做志愿者的一位朋友。
我刚上传成功一张我的,做了封面,看看去吧,比那个女孩胖了些,另外比我以前也胖了些。这是七个半月前的照片,现在状态更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是西瓜 于 2011-12-21 10:17 发表

对的呀,那穿蓝白运动上衣的就是你呀。我之前说的就是你穿蓝白上衣的照片呀。。
我们都穿了那套衣服.
现在我上传了一些在上面,除了一张不是的,都是我..

TOP

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变得恶劣。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放弃我们的怨恨和叹息,美好生活就唾手可得。我们主观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观上却没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总想等待别人来改善生活。
选自:为什么快乐的人总快乐,烦恼的人总烦恼.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是西瓜 于 2011-12-24 22:15 发表
带个眼镜。拿着书看。还有一个站在“唱响青春旋律”的红牌子面前,旁边有个男的穿西装打电话的那种照片里穿蓝白衣服的女子难道不是你?
我都糊涂了。我看来看去在微博上一直就这同一个人的照片呀。
而且标题就是注 ...
It's me!It's me!.

TOP

今天晚上去北京。.

TOP

开始更新博客.

TOP

温儒敏:语文课改和高考应相生相克2012年03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本报记者樊未晨
字号:T|T0人参与0条主评论 0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近日,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其中,语文最受关注,语文教育改革问题也随之再一次成为社会热点。新课改已经推进了10年,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批判声一直不绝于耳,每到高考前后,由高考作文引发的批评声浪就达到一个高潮。十年教改,语文教育有哪些得失?语文教育改革难在何处?此次语文新课标的修订隐含了哪些改革信号?就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语文标准修订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

主管部门要重视

课改与考试“两张皮”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新课标公布后,语文教育改革再一次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语文课改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对语文教育还有不满意的地方。新课改已经推进10年,您能否总结一下10年来语文教改取得的最大突破是什么?

温儒敏(以下简称温):课程与教学观念上有很多争论,但很多新的东西开始深入人心。像“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提到过,但这次通过课改,从理论到实践集中强化提倡,正逐步得到普遍认同,在许多学校不同程度上都有改进。这次课改激活了对于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共识,这是毫无疑义的,也可以说是课改最大的收获。

记:从2002年左右开始的语文课程改革被人们赋予了很多期许,但效果好像不是那么显著。您认为十年课改未能实现的目标有哪些?

温:课改原来设计的某些“亮点”的确没有得到体现。比如高中课改,希望学生学得主动,有更多的选择,就设计了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占1.25学年的量,其余是选修课。这是很大的改革,是“亮点”。可是,真正按照新课标要求开设多门选修课的学校恐怕不多。有些学校1.25学年必修课学完后,马上转入高考复习。

另外,高考和中考仍然是“指挥棒”。从课改的理论上说,就是要挑战现行应试教育,改变高考与中考的“指挥棒”现象。应当说,有所冲击,有一定的突破。比如,有些省市改革中考的力度较大,不是单纯看一次中考成绩,而是同时参考成长记录与平时成绩。但是实施起来也有很大困难。主要是家长都瞄准重点高中,竞争加剧。高考呢,这些年也有些改进。但目前高考与课改的关系不明确,还是“两张皮”,很多问题便由此产生。

我觉得主管部门对此不够重视,你这个部门抓课改,他那个考试中心不怎么动,不是配套进行。“两张皮”的问题不解决,课改很难顺利推进。

名校升学率潜规则

有时比红头文件管用

记:课改很多亮点未能体现,目标没能实现,问题出在哪里?

温:课改碰到的阻力太大,举步维艰。说到底,这一切是因为社会竞争加剧,矛盾转移到教育。从已经进入课改的地区学校情况看,现在碰到的阻力是非常大的。这跟国情有关。这些年大学不断扩招,升学率大幅提升,可是升学竞争也就是瞄准名校的竞争愈演愈烈。许多地区还是把高考考上名校学生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学水平最主要的指标,排行榜把许多校长老师压得喘不过气来。当下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单一标准下的淘汰教育,小学、中学乃至幼儿园,很大程度上都是瞄准将来的高考,于是大家都不得不朝着这个单一模式去培养孩子。你素质教育讲再多,碰到高考这个实际,就虚化了,谁都不敢怠慢高考。

这只是问题的表面。如果从深层次看,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转型。由于市场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层级利益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普遍的心理紧张,这种紧张折射到教育领域来了。家长考虑的是孩子今后的出路,他们肯定把这个问题放到第一位,所以即使承认课改必要,也总是担心会耽误孩子考试。这就是现实,是很无奈的民意呀。我们不能不正视这种民意。

记:我是70后,我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并不讨厌语文课,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挺活。但现在,改革进行了10年,老师也培训了一轮又一轮,怎么语文课变得越来越刻板了呢?学生的语文素养没见到更大的提高,简单的应用也似乎出现了问题,请您分析一下,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温:还是因为高考和中考的竞争比以前更激烈了。升学率,特别是名校的升学率,成了硬指标、潜规则。潜规则有时比红头文件管用。即使政府规定不让在中考与高考的结果方面排名,事实上谁不在排名?学校和师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很多老师心里知道课改提倡的那一套很好,可是不敢用,是“可爱而不可用”,只好先对付考试。

课改不能和高考对着干

记:很多人都说,教育改革最大的障碍是高考,语文也不例外,大家形容语文教改是在戴着镣铐跳舞。您怎么看?

温:“戴着镣铐跳舞”指的是放不开手脚,难办。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就是正视高考这个现实,在这种体制下,不是无可作为,要让学生考得好,又不至于把脑子搞死,兴趣搞无。这就要有些平衡,有水平的老师懂得平衡。所以教师的水平至关重要,当然还有事业心和职业操守,有水平,又有心,学生就受益。

记:在我国目前人口众多且教育资源分布极为不平衡的情况下,高考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存在着。您曾经说过,语文的改革要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请您分析一下,语文教育改革与高考之间的关系,在高考继续存在的前提下,如何调整改革,同时,为了适应当前全面的改革,语文高考这个环节最需要作出什么样的调整?

温:我曾提出,课改和高考中考应当“相生相克”,这也是平衡。“相生”就是共存,“相克”就是互相有矛盾,又互相促进改革。为何要“相生”呢?说到底,课改目前还得在中考和高考的框架下进行,不能过分理想化,以为可以和高考对立起来,独立推进。在中考和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

现在有一种看法,好像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应试教育,就是要改变高考中考带来的一切负面影响,就是和考试对着干。这不符合实际,也无济于事。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这样的课改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不会成功的。家长和老师也不会听你这一套。所以课改怎么面对高考,和高考“共存”相生,又不被高考拖着走,恐怕要调整思路,想想办法。高考不会取消,只能改革,事实上这几年已经做了一点改革,但它既然是考试,就有基本要求,具体到教学环节,就需要高度重视,所以课改必须面对,但又保持一定距离。有平衡,就是进步,就是改革。不能简单认为面对高考,就是站在课改的对立面。这种思路有问题。

高考应当改革,“指挥棒”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可以先改的,是命题与阅卷。拿语文高考来说,改进的空间就很大。现在知识性的考记忆的题目比以前少了,但阅读理解还是很琐碎、技术化,很多题目不是考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而是考如何精确判断某些细节对错。有些多项选择题有意弄得云山雾罩,一不小心就让人踏入错误泥淖。说实在的,有的让老师来做也胆战心惊。

当然,考试要有区分度,要讲究一定的难度系数,否则拉不开距离,不好选拔。高考毕竟还有选拔功能。题目全都很“活”是不可能的。我的意思是即使讲区分度,题目也别出得那样拘泥于细节,“锱铢必较”,还是应当想办法让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在发挥的程度上,去区分水平高低。题目太细腻、死板,对“会考试”的学生有利,但不见得考出真的水平。这个问题能否改一改?

举例说,现在语文教学最大问题是学生不读书,读书少。那高考“指挥棒”能否指挥一下,让同学们都喜欢读书?我看可以试试。最近北京一所中学的语文试卷,其阅读理解这块就作了很大改进。他们不再出常见的那种归纳分析题,而是出选择题。一本指定学生必读的长篇小说到底读过没有?列出几种情节框架(其中也有细部),让学生选择其中正确的一种。如果没有读过原著,只是看过节选,这种题目是回答不了的。我觉得这题目就出得好。如果高考语文也有这样的题,不就可以往多读书、读好书、读完整的书方面“指挥”了吗?

还有就是命题水平不高,阅卷水平也大有问题。现在困扰最多的是高考作文题,每年都引起社会关注,可是始终缺少认真的理性的研究和改进。我认为高考作文定位首先是考思维能力,然后是书面表达能力,两者自然结合。可是这些年高考作文太过于注重文笔,而不太考查思维,在这种“指挥棒”下,造成作文教学也是只教文笔,甚至是应对高考的套式作文。我们的题目能否出得“智性”多一点,来抑制那种到处都是“扬起风帆”之类的“文艺腔”?先要改掉泛话题化命题和自选文体的考查方式,代之以加强限制性,明确要求文体的出题考查方式,明确给予材料范围,杜绝考生套写作文;改变考生片面追求文笔,“学生腔”、“文艺腔”严重的倾向,增加思辨的内容要求;“指挥棒”多往理性思维靠一靠,有意识地考查学生撰写规范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的基本能力。

另外是阅卷,也有很大问题,由于阅卷工作量大,补贴过低,不少大学老师不愿意参加,就派缺乏教学经验的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去阅卷,阅卷质量不能保证,也影响高考的公正性。

别让“宿构作文”遍地

记: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问题很大,如何改进?

温:现在很多中学的作文教学都是瞄准中考高考,主要是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但“套路”容易沦为“宿构”,结果“宿构作文”成风。模仿式的作文教学作为一种初级写作教学的办法,通过系统上课和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和练习写作的基本技能,会有所收获。但“仿写”不是目的,满足于“仿写”,沦为应试的“套路”和技巧,就走向反面,肯定束缚个性,形成空话、大话、假话连篇的“八股”。前面讲的过分追求“文笔”,往往也和“套路”连成一气,结果带有“文艺腔”的“宿构作文”就遍地都是了。

作文课和阅读课一样,需要气氛,需要熏陶,需要不断激发学生表达言说的欲望。无论什么教学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应当想办法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动笔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好办。如果把作文课上成应试技巧课,完全纳入高考或中考准备,那是很难引起兴趣的。如果老师自己都很功利,对写作没兴趣也没感觉,那也不能指望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应当让学生感到学习写作既是升学的需要,更是终身需要的一种能力和修养,是有趣的值得投入的本事。.

TOP

更新博客中.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