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6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素质教育的样板——来自复旦附中的报告

素质教育的样板——来自复旦附中的报告

素质教育的样板——来自复旦附中的报告

2010年9月17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傅贤伟 李爱铭

    车锐的理科成绩特别棒,物理尤其出众,今年高考加试物理,从家长到老师、同学,没有人感到意外。然而,当他填完大学志愿时,大家都吃了一惊,因为那上面填的不是物理系,而是中文系。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车锐如愿以偿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他说,自己虽在物理方面有特长,但又酷爱文学。复旦附中与别的学校不同,特别鼓励学生发展兴趣,因此高中时自己一直文理兼修,没有偏废。

    在复旦附中,像车锐这样的学生有一大批,理科尖子能吟诗诵词,文科尖子照样拿得出理科论文。学校创办60年来,始终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著名高校频频到复旦附中招生,学校每年有10%的毕业生进入英美法日顶尖高校;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国内名校也不断向复旦附中学生招手,学校每年有70%的学生进入这些国内一流高等学府。

文科生?理科生?

    丁骁同毕业于复旦附中,这位复旦数学系的高材生,高中时读的是人文实验班。

    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至今对他印象深刻,这位学生有点“老夫子”的味道,“人文方面的书籍看得多,人蛮厚道,讲话时爱用点古语。”黄老师还能背出小丁在高中时写过的一首小诗:“天才数学男,难逃情字关。生命转瞬逝,群论万古传”。诗名《咏史·加罗瓦》。

    丁骁同数学成绩特别好,而且喜欢数学家、数学史。因此,在古典诗词导读课上,他尝试把外国的数学名人轶事,用中国古体诗记述,还附上他详细的考证:“加罗瓦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发现了群理论,证明了四次以上的方程没有通解公式。但他爱上了一位贵族小姐,从而招来那位小姐未婚夫的怒气,两人展开决斗,最后他死于对手枪口之下。其研究成果在死后十五年才公之于众,让代数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作业传到网上,老师、同学拍案叫绝。

    丁骁同应该算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在复旦附中,此类“越位”学生,并非个别。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说,“复旦附中拥有上海一流的优秀生源。这些学生高中冲刺的,不仅是一张高考分数单,更是为今后的人生积累综合素质,积蓄竞争力。因此,文理兼修、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应该立足于通识培养,为杰出人才成长提供更多后劲,几十年来学校都是这么做的。”

    老校长谢应平介绍,不少学校分人文班、理科班,是牺牲学生的多方面素养,腾出时间来强化某一方面的素养。而复旦附中则针对学生人文素养日渐式微的现象,激发孩子们的人文志趣,无论文科理科,都为其打下人文“底色”。人文素养加强后,不少原本执着于竞赛、一定要求胜的理科生,性格开朗起来。游学课,还带他们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人文古迹,逐渐形成人文情怀,让学生渐生忧国忧民之心。“钱学森之问不仅值得高校思考,也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

    文理不分家,只是复旦附中素质教育的一个缩影。在这所学校里,师生通力合作,打破课程界限,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去年寒假,学校集合了语文、地理、物理、政治等近10位不同学科的老师,合编《世博游学》课程。在这本书的指导下,不少学生在世博园里找到社会学、理化等学科交叉的小课题。

高中生?研究生?

    复旦附中高三男生李申儒,最近成了“名人”——他花了数月时间对“男孩危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一篇8000多字的论文。其研究结果,被各大媒体反复引用,他的名字随着研究成果,频繁见诸报端。

    李申儒说,研究的缘起,是念初二时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讲述男性危机,让他当时挺受触动。再看看自己身边,班上考试成绩排名,前四位的都是女生,而他自己多数排在第五位——男生总是考不过女生。后来他关注到,孙云晓等今年初出版了《拯救男孩》一书,这本书又带他进一步对此思考。“学者在研究我们,作为男孩群体不能只做旁观者,应该有发言权。”学校里,各科老师经常指导学生如何搞社会调查、如何写论文、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所以,李申儒决定从男孩危机这个题目入手,尝试做调查研究。

    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这位高中生投入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丝毫不亚于正规研究生:调查涉及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学段,中学又包含重点中学、一般中学和职校。“当然我不能局限于校园。妈妈是大学老师,在她帮助下,我还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市教育考试院得到不少宝贵资料,如近年来上海中考男女生的平均分,不同批次高校录取上海生源男女生的比例等。”从男孩危机是不是真正存在,到如何破解男孩危机问题,论文有理有据,论述严谨,数据充分,方法科学,令人信服。

    高中生搞科研,学校从课程到师资提供全方位支持。科技辅导老师杜程鹏介绍,复旦附中推出高中生科学研究课程,从高一起教学生科研方法,并通过整合国内外的科研课程,出版《高中科学研究前沿介绍》,衔接高中与大学的课程。同时,每位参与小课题研究的学生,都有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复旦大学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杨雄里教授等不少大牌教授,经常到学校开讲座,做专题辅导,拓展学生视野。

    在复旦附中,不少学生像李申儒一样,高中三年一直进行着研究型学习。高三学生赵易非,去年凭借英文的数学论文 《算术乘法定义方式的推广》,获丘成桐中学数学奖优胜奖。韩京俊同学从高二起研究“完全对称不等式的取等判定”问题,前年获首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优胜奖,进入北京大学后继续研究,又在比赛中获鼓励奖。复旦附中也因此被授予组织奖。从问题的发现到深入探究、从创新理论到撰写论文,小赵花费了整整半年时间,最终“水到渠成”。“学习,不仅要会解题,更要会思考、能发现问题。这才是推动科研发展的原动力。”得益于此,不少学生的研究成果,在明天小小科学家、明日科技之星等重大比赛中脱颖而出。

仲裁员?主人翁!

    学什么?怎么学?在复旦附中,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不仅如此,学生还是学校的主人,校内不少规定,是学生民主讨论决定的。高三学生唐俊超,刚刚担任过校学生仲裁委员会主席,对此深有体会。

    “上课时间是否要禁止开手机?”当年,这个提案在学校曾掀起轩然大波。“之前,学校对手机的规定是空白的。当时,高二一个班级的学生代表提出,部分同学上课开手机,玩游戏、收短信、看小说,影响听课。因此提议,禁止上课时开手机,只有中午和放学后才能开。”

    这个提案,一下子将学生仲裁委员会推到了风口浪尖。唐俊超说,关于禁用手机是否写进学生行为规范,争论很多。有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可以靠自觉来控制;但还有不少同学认为,肯定会有部分不自觉的同学,需要通过校规限制来帮助他们自律。校长助理虞晓贞介绍,“最后完全是民主投票,结果,赞同禁止开手机的以微弱优势通过。投票通过之后,学校以正式通知的形式告知全体师生,共同执行。”风波就此平息。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时代的主人”,复旦附中党委书记王德耀提出,学校要创造条件,锻炼学生的才干。每年军训,每个班级都会配备一名高二学生担任“小教官”。小教官由学生通过竞选上岗,负责沟通协调新生与老师、新生与教官之间的事务。更重要的是,这批小教官言传身教,无形中成为新生入校教育的“标杆”。按时熄灯、勤恳踏实……与这些师兄师姐朝夕相处,复旦附中的校园文化,自然渗透进高一新生的心田。

    “给我一个舞台,还你一个惊喜”。被耶鲁大学录取的龚墨同学说,在学校,每位同学都是主人翁,多数同学每天自主安排的日程很满:上课、课题研究、组织或参加团学联活动、乐团排练、篮球联赛、社会实践……“在复旦附中,我们不能只为高考而奋斗、为学业而拼争,而要展开梦想的翅膀,拓展全面发展的空间。复旦附中的特点之一,在于更注重将学生培养成他自己想成为的人,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自主发展。”正是这种各取所需、因材施教的校园文化,使复旦附中的优秀学生拥有了特质:有个性特色、有自信心、有责任感、有自主学习能力。而这些特质,使得他们很容易适应大学生活,因而广受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青睐,并具有了良好的发展后劲.

TOP

复旦附中学生仲裁委员会确实发挥作用不小,现在宿舍晚上10:20关灯就是他们一致裁决的.

TOP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1-28 08:28 编辑 ].

TOP

回复 3#meia 的帖子

同意!国外名校不是那么容易进的!之前付出的,看得见的亦或看不见的,是超乎常人想象的!复附的才子,亦是如此!真的别听他们瞎忽悠..

TOP

特别牛的牛孩,一届出不了几个,这种都是一般人无论如何努力在学习上都无法超越的.

TOP

人家今年60周年嘛,难得做做广告忽悠忽悠啦.

TOP

今天新闻晚报上还有一篇:说的是小班化教学,35人一班,兴趣班等…住校….

TOP

上次打针灸碰到一个今年刚毕业的,人家妈妈还念了首小诗给我听,就是那个什么玩在复旦,吃在交大,X在上中,Y在华二的。.

TOP

回复 8#千零 的帖子

不知道这个X和Y是什么意思?.

TOP

  在上中, 在华二,

[ 本帖最后由 mrymm 于 2010-9-20 23:42 编辑 ].

TOP

回复 9#快乐小猪妈妈 的帖子

是那个妈妈不记得了。.

TOP

其他3个都有亲爹,上大不争气啊!.

TOP

回复 8#千零 的帖子

好像是:

爱在复旦,吃在交大,死在上中,玩在华二.

TOP

上中怎么能和上大联系在一起呢。上中历来是辉煌的。.

TOP

是学生牛,本来就没有几个,谈不上对大多数人而言的-----素质教育.

TOP

回复 14#nuannuan妈妈 的帖子

同为上海标题呀,上海中学,上海大学差了不是一点点哦.

TOP

复旦附中的口碑一直不错,每年出国读本科的学生数量在四校中独占鳌头.

TOP

作为我的母校,60周年那天我去了。其实复旦附中比复旦大学更牛。主要是指毕业生的去向。如今的复旦附中,生源特别好,每年有10-12个国际交换生的名额,社团活动特别多,如果学生想活动,天天有这方面的活动。那高考怎么办?老师说,其实附中的老师根本没有什么高考升学率的压力,因为每年400名毕业生,100多名已经被国际名校录取了,100多名被国内著名高校自主招生录取了,就只剩下100多名学生参加高考,而这100多名学生的高考成绩基本上是在上海名列前茅的。.

TOP

另外,何慧湘老师在美国建立的复旦附中校友会如今在美国声势不小呢!.

TOP

到底是上中好,还是复旦附中好?上中真的这么可怕吗?.

TOP

回复 20#Jimmy2 的帖子

适合就好.  
当初我们也去过复旦附中, 但是确认不适合我们,所以即使说得花好稻好,也不是我们的菜.
我们是上中和华二的粉丝,在这之间犹豫了一段时间,最后以孩子的意见为主,选择了上中.  
孩子很喜欢上中,喜欢美丽的校园,喜欢它的伙食,喜欢上中严谨认真的学习风气........(虽然其他学校也一样,但是孩子对上中情有独钟 ).

TOP

谢谢,能说一下,为什么觉得复旦附中不适合你孩子?网上有人说,上中的学习象集中营一样苦,其实我也不相信,其实苦一点,如果老师管理及教学确实是很科学的,那也是好事。最怕那种完全填鸭子式的教育,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兴趣,把人都读傻了。当然我相信,上中肯定不是象传说中的那样,否则她不可能有今天的名气;这位妈妈,能详细介绍一下你们孩子在上中的感受及当初为什么不选择复旦附中的原因吗?.

TOP

回复 22#Jimmy2 的帖子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1-28 08:2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1100 于 2010-9-20 16:10 发表
特别牛的牛孩,一届出不了几个,这种都是一般人无论如何努力在学习上都无法超越的
同感,其实那样的孩子无论在那儿都会很优秀的,接触过好几位来自这所学校的学生,对她们的印象很好,当然特别全面优秀的孩子即便在名校也就那么些。当然我还是很喜欢复旦附中的人文环境的。.

TOP

回复 18#soo-goo 的帖子

我对门的邻居小孩曾经是复旦附中的,上完高一就交流出去了。听小孩他爸有次和我说的,交流生也是自己花钱的,当初他家还在美国和英国之间斗争过呢,据他讲美国的对口学校不灵,学费便宜点,英国的对口学校好,排名在个位数里面的,费用60万人民币一年(我当时有点震惊)。所以他小孩去了英国。不过这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现在已经大学三年级了,果然上的是如雷贯耳的名校,就是专业有点怪,反正爹妈有钱不愁衣食,也就由着小孩的兴趣爱好吧。
素质教育也是要有银子铺垫滴.

TOP

同意LS的。
确实如此。要去好的学校交流首先要有银子。差的学校只能感受下西式教育,学不到什么。而且去交流以后最好不要回来了,直接读下去。否则就是浪费时间。特别对于成绩一般的孩子,这条路要慎重。短短交流10个月,回来又跟不上没意思。.

TOP

回复 25#一样的天空 的帖子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1-28 08:29 编辑 ].

TOP

回复 27#meia 的帖子

对不起,具体的我没记住,主要是我对英国没兴趣,听过算数。就记得他说那学校在英国王子读的学校对面,也是一所男校,请旺旺上见识广的妈妈判断一下吧。.

TOP

回复 28#一样的天空 的帖子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1-28 08:29 编辑 ].

TOP

回复 23#meia 的帖子


好成绩都是来自于勤奋和努力的,尤其在四校,想要轻轻松松就能出类拔萃基本不可能,那里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TOP

LG同学的女儿,复旦附中的,去美国交流一年,她妈说光零花钱就用掉1万多美金,也不知道花哪了,只知道那边一刷卡,她的手机就滴滴,现在stanford。女孩子我是没见过,但可以肯定很出色,早年听说过当年初中放弃报送一定要考复旦附中的故事。LG另一个同学的女儿,我比较熟悉,也是一样年纪,市重点,虽然也很努力,高考也上一本线,但明显和前面那个女孩有差距。而且这个差距不是勤奋能补的。

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真的就是与生俱来。.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