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作为父母,我们做的够好吗?

作为父母,我们做的够好吗?

  从孩子哇哇坠地,一声响亮的哭声飘荡在产房的那一刻起,我们无比兴奋,无比骄傲,无比自豪——因为我们做了爸爸和妈妈。
  孕育孩子的艰辛,不做父母是全然体会不到。从一个弱不禁风的襁褓,到蹒跚学步的小精灵,从一个发音含糊不清的懵懂孩提,到一个朗朗读书的学童,期间我们做为爸爸和妈妈,付出了几多的汗水,几多欢欣,几多焦虑,几多彻夜难眠。孩子健康无恙时,我们会随孩子的笑而手舞足蹈,孩子身体有病时,我们会在孩子哭声中心如刀割,恨不得可以代替孩子的病痛。这一切喜怒哀乐都源自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孩子。
  生命在我们的细心呵护中不知不觉成长,由一株幼苗逐渐长成一棵小树,由小树发展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当有一天我们发现,孩子不再是我们眼中的乖乖鼠,不再是我们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时候,我们知道,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生活轨迹。他们已经跃跃欲试准备去经风沥雨,伸展羽翼即将振翅高飞了。
  问题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接踵而来,我们时常会为孩子不听话的任性而苦恼,我们时常为孩子的成绩不如意而愁眉不展,我们时常会为孩子不能理解的做法而大动肝火,我们时常会为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而自唉自叹……
  面对孩子身上诸多问题,我们很多爸爸妈妈往往想的到是从孩子身上找问题,可是结果是问题一大堆,答案总也找不到,而且思绪还越理还乱。
  面对这种现状,我不仅要问?为人父,为人母,我们难道不可以从自己身上找一找问题的答案吗?也许换个角度答案便会呼之欲出呢。
  如果把孩子比喻为一块毛坯,试想一下,我们就是那煅造师,想把孩子打造成什么样的作品,取决权于我们这些煅造师。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之初,又何偿不是白纸一张呢?想要在孩子的纯洁无暇的心灵深处绘就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那画笔不也掌握在我们做爸爸妈妈的手中么?
  所以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应该从我们自身上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应该问问我们自己:为人父,为人母,我们做的够好吗?
  天下的父母,恐怕少有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
  不管成龙也好,成凤也罢,至少我们应该想想,成龙成凤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前几天,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小文章,内容是一位母亲为自己十岁的孩子而困惑不已。她的孩子从学校一回到了家里,就莫名地烦燥,脾气一天比一天大,而且做母亲的根本无法和孩子沟通,他在找不到答案的情况下,就求助于媒体,想找一个心理专家看看能否帮助她解决孩子的问题。
  也还是前几天,自己和一位同事闲谈的时候,同事也为孩子而苦恼不已,他的孩子现在高三了,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并且少言寡语,根本猜出不透他每天想什么?而且每次想和他谈谈的时候,孩子总是一付烦恼样躲开了。同事说他们两口子现在每天看到孩子的样子,急的是吃不香,睡不好。
  同样的例子耳闻目睹的还有很多,几乎都是大同小异。
  其实作为父母来讲,其心情与渴望大都一样,无一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够有所成就,哪一个父母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差。
  就在希望与失望的交替更迭中,在喜悦与颓丧的轮换中饱偿着抚育孩子的酸甜苦辣。有多少父母能心如止水呢,这种心情是绝对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都是凡人。
  也许对大多数父母说,对孩子的付出无一不是顺其自然,对孩子的发育成长也可以顺其自然,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能做到顺其自然吗?
  答案是否定的,当然不能。
  看一看,孩子们课余时间那写不完的家庭作业,弱小的肩膀上背负着那沉重的书包吧,那是一个孩子应该背负的沉重吗?
  再看一看,现在很多孩子的周末的安排吧,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去学乐器、学舞蹈、学武术、学绘画、学奥数……
  有多少父母在为孩子的培养费尽心思而不惜花那大把的钞票,尽管很多父母并不富裕。可又有多少父母想过,孩子对自己的安排,对所学的内容是否真的很感兴趣?到头来有多少孩子真正学到了东西,这些所学为孩子日后能够带来什么?
  而孩子们呢,在经历了一周的紧张的学习之余,本该到了享受短暂休息放松的时间,却重又背起了父母的期望,在紧张的学习忙碌中度过一天又一天,快乐的童年时光就这么被父母的期望所占用,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被父母的期望消磨着。
  可以说现在的很多孩子并不快乐,因为他们感觉不到无拘束的自由,体会不到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
  当父母的期望与现实发生碰撞的时候,当孩子的发展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的时候,为人父、为人母的我们,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一下了,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我们的现有教育模式选择正确吗?我们做的够好吗?
  我们究竟迷失在哪?究竟困惑在哪?
  我认为要想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至少应该认真对待几种现象。
  
  其一:在孩子面前,我们是纯粹意义上的家长吗?
  从根本上来说,在孩子能够独立思考之前,基本是听从爸爸妈妈的叮咛和嘱咐,爸爸妈妈说什么,他们都认为是正确的,基本也照着话去做。可是当他们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后,父母的话,他们就会有选择的接受,认为对的,他们就会欣然接受,反之全当是耳旁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更有甚者,会和爸爸妈妈辩个理。
  我们大多家长的做法是,孩子必须是听父母话的,不然孩子就可能走向歧路。其实这样想表面上看是对的,可是辩证的想,一点道理也没有。因为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这些不能为被父母所完全接受,只是一味片面的强调家长的威严,人为的给孩子制定学习、兴趣爱好者的标准。
  比如同事的孩子,我在和他倾心长谈后,发现他主要的问题出自母亲,孩子的母亲当初上高中时也是学的文科,在对待孩子学习上总爱拿自己当初的学习方法来教育辅导孩子,可是孩子偏偏不喜欢她的做法,这个母亲越是想让孩子提高成绩,结果适得其反,儿子成绩是越来越糟糕。最后弄的母亲也六神无主,不知所云了。
  
  其二:我们可以和孩子们做朋友吗?
  在一些父母的眼中,总认为自己经历丰富,老练于世事,凡事都是凭老经验和老做法,动辄就按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该如何如何。可是父母们,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现在的孩子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和我们当初的经历能一样吗?一切都有 了全新的变化,首先我们的思想意识跟的上时代的发展变化了吗?我们能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吗?需要什么吗?渴望什么吗?也许很多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琢磨什么。因为他们已经让孩子对自己门扉紧闭,是啊,得不到孩子的信任和理解,孩子和这样的父母能达成沟通吗?在孩子的眼中,和父母交流无异于对牛弹琴。
  我想和孩子最有效的沟通方法,最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庭的地位是平等的,父母可以和他们平等的对话,倾听他们的心中的诉说。
  如果想达到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最好的办法是父母把腰弯下来,让目光和孩子平视,而不是让孩子仰视,因为仰视容易让孩子感觉和父母的心有遥远的距离。
  比如报中求助心理专家的那们母亲,其实他就是没有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家庭中平等的存在,回到家中,孩子感觉象进入了牢笼,一种无边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让他试图挣脱家庭的束缚,可惜孩子没有找一种合适的渲泄方法,而采用了对抗和发泄的极端方式。
  朋友如镜,可以帮你正衣冠。如果能把孩子当成朋友,做为父母就会从镜子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把孩子当成朋友,可以静静地坐下来,和孩子推心置腹,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真切关爱和家庭的温馨,还有什么不可以,或者不好解决的问题吗?
  
  其三:我们发现并鼓励过孩子的兴趣爱好吗?
  孩子有兴趣爱好,其实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适合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的毅力,在兴趣爱好中陶冶孩子。
  当然还要看到信息时代出现后,计算机、网络等对孩子的兴趣冲击,有些家长盲目地认为这些东西对孩子有害而无益,除了封杀外,别无他法。可是适得其反,现在的孩子天生具备一种反叛心理,父母越是严令禁止的东西,孩子们越是感兴趣,在家里不可以聊QQ、上网,可以背着父母去网吧和同学去玩网络游戏,其结果是在没有人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孩子陷入迷恋网络和游戏的怪圈。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得不到学校老师的好脸色,在家里因为成绩不理想受到父母的责备,更有甚者受到父母的打骂和体罚。
  我有时想,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孩子没有迷恋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呢?为什么我们小时候为了能得到一本小人书而费尽心思呢?也许是现在的读书环境发生了变化了吧?我们的经济基础已经不象当初我们小时候,把书当做是渴望而不求的宝贝了吧?加之很多家长不爱读书,也不为孩子培养一种读书的习惯,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导致孩子对课外书产生不了兴趣,更不提读文学名著或者其它自然科学的读物了。
  很多孩子的兴趣爱好其时并不是很多,如果有的话,挑其中一两项足矣。给孩子讲明兴趣爱好对他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给他将来带来什么益处。如果把兴趣培养成为特长,将会使他在将来的成长道路上制造或者带来哪些机遇。
  其四:我们培养过孩子的自信心吗?
  自信心是一个人战胜困难,或者出色完成一件事情的源动力。从孩提时代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以使孩子正确面对挫折,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如意,把挫折和困难当成下一次冲刺的起点。
  我们很多父母,恰恰没有注意到这点,每当孩子遇到一点挫折的时候,不是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和孩子促膝谈心,帮助孩子分析遇到挫折的原因,给孩子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反而加以训斥,责怪孩子的无能。
  其实孩子在这时候,需要的是适时的鼓励,适时的安慰,适时的关心,在孩子看来,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他们肯定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
  孩子身处逆境时,我们做父母的要及时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样做会使孩子很容易度过眼前的阴霾,可是如果自信心得不到支持和鼓励,可能会使孩子在心理上蒙受一层阴影,感觉自己做不好某件事,或者认为自己不如别的孩子出色,无形中使孩子自己拉开了与别的孩子的差距。在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可能让孩子产生胆怯的心理,无法超越前一次的失败。
  孩子在顺境时,适时鼓励孩子,给孩子一点点善意的表扬,会给孩子产生无穷的动力,产生一种良好的自信心,使孩子进一步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当然这种鼓励要把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过犹不及,让孩子产生骄傲的情绪。

  其五:我们培养过孩子们的亲情感、友爱的心吗?
  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亲情感,要从小开始。
  在孩子对周围事物没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的印象之前,我们做父母的就应该试着为孩子营造亲情的温馨环境。孩子从小具有亲情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把这种亲情感回报于自己的亲人,回报给周围的人。
  亲情感源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相亲相爱,彼此之间互相尊敬,孝敬老人,友善邻里,孩子会慢慢被这种氛围所同化。
  试想,如果父母每天吵架,污言秽语,大打出手,孩子怎样认识家庭的意义,怎样认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呢?我想可能在这种环境下熏陶出来的孩子无一不是心理偏激吧?
  试想,如果父母对老人不孝敬,孩子们不会效仿吗?将来我们是不是也有老的那一天呢?如果因为我们的行为影响到孩子,孩子长大成人后会不会同样也回报于我们无情和冷酷呢?
  良好的亲情观念需要我们做父母者具有一颗善良的心,用爱去面对周围的一切。去行动去证明人和人之间是可以付出真情的。
  也许我们很多人能做到,可是并不见得做好。比如家庭的解体,孩子必然要面对父母的劳燕纷飞,孩子眼中的世界里,爸爸和妈妈应该永远是共同体,没有理由分开啊。可是当父母真正分手时,孩子能接受这个无情的现实吗?单亲家庭的孩子大都缺少一种环境,那就是良好的亲情感,在孩子的幼小心灵深处埋下阴影——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一种纯粹的亲情。
  如果做父母的真正有那么一天,至少要提前一段时间给孩子用最适当的语言,讲明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分手,因为什么分手,分手以后,爸爸和妈妈仍然是深爱着孩子的,只是爱的方式和环境改变罢了。我想孩子早晚会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并接受爸爸和妈妈分开的现实。
  其六:我们关注过孩子的学习方法吗?
  很多父母经常报怨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也试着请过家教,也送孩子去一些所谓的学习班强化补习,可是孩子的成绩并没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既而产生了困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就学习不好呢?
  在和同事的孩子进行长谈的时候,我发现了孩子们具有代表性的症结所在。
  一是孩子的基础打不牢。所谓的基础指课本上的公式、定理、词汇、语法等,及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定理等去按部就班的解题,如何用基本的词汇去组织语言和写作,运用语法知识去解答题目中的问题等。基础的另一层含义是无论初中或者高中的学习都是以初一或者高一的课程为起点,一环套一环,难度逐渐提高,如果基础打不牢,越往后学习,困难就会越来越大,造成题越来越看不懂,做题的速度越来越慢。
  二是孩子对教师的态度决定着某一门功课成绩的好坏。我问同事的孩子,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是不是不喜欢数学老师?结果孩子的回答恰在我的意料之中。他告诉我,每次一上数学课,一见到数学老师,就有一种反感情绪。老师上课讲什么,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心思不知道放在哪了,结果导致越来越跟不上课程,回到家里,家庭做业根本无法完成,坐在哪也是全装样子,给父母看的,到班里时,交作业前找同学的抄一抄便万事大吉了。
  三是为完成家庭作业,不能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其实不光孩子有这种感觉,我当学生时也如此。想想现在的老师给孩子布置的如山的作业,光知道有量的积累,可是想过孩子们的正常休息时间了吗?计算一下孩子们的休息时间吧?如果一个孩子做业到晚上十一点结束,早上五点多就得起床学英语、准备吃饭、上学的话,睡觉时间为6个小时,如果六点起床的话,也就睡7个小时。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根本不够,要想使孩子有充足的精力在课堂上听课,至少应该保持在八小时,甚至更多的睡眠时间,课上的才能保持最清醒的状态,把老师讲的课程全部听懂并消化吸收。
  四是孩子们的学习效率低下。我试着把小学、初中、高中的孩子的家庭作业(数学)分类做了一下比较,结果发现,三者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类型题并不是很多,但是同一类型的题却不少,孩子们在解题时往往不关注类型题,而是一道接一道地埋头去做,这样最大的问题是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优化学习时间的目的。如果改变一下做法呢?拿到作业题,把题全部看一遍归一下类,同一类型的题放在一起,先试着解一道每一类型的题,做会每一个类型不是就把相同类型的大量题都会做了吗?剩下的恐怕就是如果提高解题的速度了,在正确运用公式的前提下,有一个清晰的解题步骤,我想轻松完成作业是不成问题的。
  在学习语、政、外、史、地时,不能光死记硬背,还要讲究记忆方法,比如联想记忆法、巩固记忆法、分解记忆法等,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掌握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在最适合背记的时间里快速学习和记忆。以上说和很多父母说了很多心理话,也许有些内容适合于你,也许有些内容与你无关联,但是只是一种分析罢了,我们探讨的只是方法问题。至于适合与否其实是无关紧要的。
  回过头来再想,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做的够好吗?如果我们做的还不够的话,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改变固有的思维习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当我们再遇到对孩子产生困惑的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总止步于问为什么?而是应该想一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真正把疑问变成答案,我们才算是真正为自己,为孩子解决了眼前所面临的难题。
  
  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们,在爱你们的孩子的同时,也被孩子孩子深深地爱着。希望所有父母的孩子每天都快乐、幸福、自由,也希望孩子们能带给父母同样的快乐和温馨。.

TOP

值得仔细阅读,并反思,因我家孩子就是需要爱的技巧去关注的。所以我不得不经常学习怎样做他的好父母。.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