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为什么要生二宝,都来读读这篇。。。。。

为什么要生二宝,都来读读这篇。。。。。

【转载】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
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

【文/汪培珽】
您根本不知道,孩子多需要手足。

我,也不知道。

--直到姊姊七岁,弟弟五岁时。

我说过,我是那种糊里糊涂、没想太多就生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当孩子还小时,我哪里有机会想到「孩子需要手足」这么不切实际的问题呢?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争宠,给我安静的片刻,我就该吃斋念阿弥陀佛罗,哪还有闲情逸致去考虑什么相亲相爱、手足之情。

我的两个孩子年龄差了两岁半,也就是说,当第一个孩子快两岁时,我就怀了第二个孩子。可是在当时,我能从生活中深深切切地体会到「孩子需要伴」吗?

完全不会。

因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误会一件事--以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够。

这种「以为」,就是整件事情最可怕的地方。因为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天和地;早上起床要妈妈,晚上睡觉要妈妈,好像世界上的其他东西通通不重要,只要有妈妈就好。不过,这也是事实啦!

但是,等您一旦体认到「孩子需要伴」这件事时,即使只有一丝丝的察觉,通常生第二个孩子的最好时机都已经过了。

过了还不打紧,不是说「亡羊补牢,犹未晚已」吗?可是再加上现代人生活步调太紧凑、还有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这样耗下去,拖到羊都跑光了,牢也不用补了啦。

第二个孩子出生的头一年,对老大来说,老二还只是个样版戏,连吵个架都不行,只能称为「心灵上的寄托」。所以严格来说,在老大四岁以前,您都可能误以为,有没有手足,不一定那么重要。

刚成家时,我们为了生活,总是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想些眼前看不到的问题,日子就一天一天过去了。

直到姊姊大约七岁,弟弟快五岁的某一天下午,我原本打算小睡一场午觉,没想到那天实在太累,一睡两个小时根本起不来。不过,做妈妈的就是即使睡著了,心都还系在孩子身上,从头到尾,我都隐约听见两个小鬼,在外面吱吱喳喳地说个不停。一会儿声音出现在姊姊房间,一会儿两人又到了客厅,一会儿两人隔了老远还在喊话。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绝对无法想像,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话可说呢?好似时间如果没有尽头,两人的对话可以直到海枯石烂,仍不休止。

自此以後,孩子愈来愈大,我就愈来愈发现到,姊弟俩在生活中的互相依赖性,或是说互相需要性有多么高!甚至高到超乎大人的想像很多、很多。

下雨天,不出门,两人可以从早玩到晚。

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妈妈聊大人的天,姊姊弟弟聊小孩的天。

有一天,搬家後的大采购,我和先生逛得不亦乐乎,孩子其实已经无聊到快阵亡了。突然,我们转进一家大型电器行,刚好影音室正播放著电影《铁达尼号》。他们早已从书上知道这个故事,但是活生生地用人演出来(平时不看电视的孩子,这时根本就以为到了迪士尼乐园),即使只看到前後短短二十分钟的片段,姊弟俩也兴奋不已。走出电器行之际,我与先生继续行程,只见他们俩彷佛吃了大力仙丹,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之後的剧情,甚至编起了各种不同故事发展的搞笑版本,一会儿杰克跌得狗吃屎,一会儿萝丝差点掉进水里,剩下的行程里,两人乐得不得了……

先生跟我一样爱孩子,但整日忙著工作的他,如果当初我只准备生一个孩子,他大概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的。某一天,全家晚饭後在台大校园散步,看著姊弟俩在前面殷切对话的小小背影,不习於表露情感的中国爸爸,竟然用一种像是差点被捷运门夹到,才在最後半秒内冲进车厢的「好险」心态,呼了一口气,说道:

「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

男女教养都同调

我不管教育理论说了什么,我一直都是用同一个逻辑在教育我的一儿一女。男和女的不同性别,从来不是我教养孩子的考量。

我有一个很中性的名字,我喜欢,於是帮孩子取名字,也很中性。当他们还是娃娃时,我不会女生就买粉红色,男生就买天蓝色;为他们选玩具时,我不会女生就买洋娃娃,男生就买小汽车:当儿子跌倒大哭时,我更不会说:「男生要勇敢。」这是什么逻辑啊?女生就不用勇敢吗?

做父母的责任很单纯--将孩子教养成健全的人,这就是我的目标,我甚至没有注意到,他们有著不同的性别。

人应该有的好品格、好习惯、好态度,是不分男生和女生的。

所以,女儿想学空手道,我不反对。女儿运动细胞很好,上山下海难不倒她,我很鼓励。她说不想穿裙子,我不强迫。十一岁的当口,有天她突然对我说:「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因为你都不会强迫我去参加party的时候,一定要穿裙子。」(哦!原来这就是成为最好的妈妈的要件,太简单了吧。)我猜,她可能是跟同学聊天,才知道原来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自己做选择的。

「好动、不喜欢穿裙子」,你不怕女儿太男性化吗?我的想法是:孩子的天性,不是父母该在意的地方,如果天性是如此,我就该接受它。勉强的改变,只是配合世俗的眼光,对孩子人生的影响一定是好的吗?

弟弟出生了,与姊姊性别不同,发展也不一样。而且正巧姊姊喜欢的、擅长的,他全然看不出天份。运动细胞一向没有姊姊好,胆子没有姊姊大,可是我全都不在意。虽然这些都是世俗赋予男生「应该」要有的性格特质,我的想法还是一样,基因遗传是固定而不能改变的东西,如果硬要将制式想法加诸於孩子,可能我们还没改变他,就已经先毁了他的自信心。

从小姊弟俩玩玩具,我从不对玩具归类性别--娃娃是女生玩的,车子是男生玩的。玩具只分喜欢不喜欢,不分男生女生。可是,如果您家有个小男生整天玩芭比娃娃,为她们穿衣服、脱衣服、选衣服、挑鞋子,您介意吗?

如果您介意的话,也千万隐藏您那嫌弃「孩子所爱」的态度。父母厌恶、嫌弃、嘲讽、贬低孩子喜欢的东西,这件事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极大的杀伤力。

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怕孩子走偏了路。但往往是,孩子根本还没走稳,就被父母绊了一大跤。

有一回,孩子挑玩具的当口,幼稚园中班年纪的儿子把我拉到一旁说:「我想买那个娃娃,可是爸爸说男生不能玩;我很想要,但又怕爸爸会生气,怎么办?」

父母常常为孩子的未来,太过担心。

以为小时候爱玩娃娃的男生,以後就会娘娘腔。

以为小时候不喜欢洗澡的孩子,以後就会臭死。

以为小时候打打闹闹的女生,长大後就会嫁不出去。

以为…… 父母太多所谓的「以为」,其实多数都是过渡现象,都是庸人自扰。而父母如果又拿这些「以为」的压力来限制孩子,有时候,它反而成为扼杀孩子天生的兴趣、专长和自信心的帮手。

五岁不喜欢穿裙子的女儿,十一岁时已经懂得打扮自己。三岁不爱好运动的儿子,八岁时是全年级的跑步高手。

这个夏天,我和女儿才为了她要不要买比基尼泳衣而争吵。

别误会妈妈老古板--是我说好看要买,她却说如果我买了她也不会穿。其实她是不了解妈妈的自我补偿心理:妈妈自己不能穿,就希望看女儿穿也可以过过瘾啊。

不久前逛街,儿子大概看到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突然对我说:「妈妈,你还记得那些大眼娃娃吗?她们好自以为是哦!我从前怎么那么喜欢,好好笑。」他对於自己以前的想法,也觉得不可思议。

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发展轨迹,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给予支持。尤其那些没有一定对错标准的事,不要乱下断语。

女儿和儿子,性别虽然不同。但在我的心里,不论是教养的态度、价值观的传递、未来的期望和对他们的祝福,永远都在同一个天平之上--

他们都是妈妈和爸爸永远的宝贝。

帮孩子做公关

公关?别以为我养孩子像经营公司一样认真。不!我没有。我所做的,只不过是父母的举手之劳。从怀了第二个孩子开始,我就开始念一些有关迎接小婴儿的故事书给老大听。特意买很多吗?念完故事再衍生一番精神谈话吗?我没有。这其实是心理战。您以为孩子笨到不知道父母在想什么吗?什么叫愈描愈黑?

所以,即使是念些与小婴儿有关的故事书,我也是云淡风轻。我只管念我的故事书,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刻意强调;如果孩子有问题我就回答,没问题我就算尽到责任。其余的,我不会「有的没的」想一大堆。

现在的妈妈都知道,怀第二个孩子时,就要先对老大做心理建设,「妈妈生个弟弟,以後就有人陪你玩了。」这种空头支票别乱开,孩子哪能预先想到「等婴儿长大要很久」呢,而且可能还没享受到一起玩的乐趣,就得先开始让出原本属於自己的玩具了,还不包括那无形的「妈妈的爱、爸爸的爱」。不是说期望愈大,失望也愈大吗?所以这些未来的事,还是不说为妙,让孩子自己去发掘那份惊喜吧。说不定,根本不是惊喜,而是,惊吓呢。

这是我从书上看来的,觉得有道理就照做了--在第二个孩子要从医院抱回家的那一天,事先买个老大喜欢的小礼物。当阵痛开始,我准备往医院冲时,它老早就放在要带去医院的随身包包里了。

当全家人喜孜孜地迎接新生儿回家时,我就偷偷把老大叫到一边,故作神秘、而且煞有其事地从医院带回来的包包里拿出它:「这是小弟弟要送给大姊姊的礼物,快看看是什么。」只见她也喜孜孜、认真地去跟小婴儿说谢谢、亲亲他的额头。

当弟弟还小,只会睡在娃娃床里咿咿啊啊叫时,每次姊姊从幼稚园放学回家,我都会对她说:「今天弟弟在家里好想念你哦!」或是留著什么好吃的给姊姊时,我会说:「弟弟说要买薯条给姊姊吃。」

「老大难道不知道,刚生下来的小孩不会买礼物吗?小婴儿也不知道薯条是什么吗?」真有这么好骗?

真的,孩子真的很好骗,尤其是这种善意的谎言,通常孩子不会多想。可能妈妈自己说完,都一副「骗死人不偿命」的心虚模样,可是您去看看孩子的脸,就知道什么叫「天真」。他们就是打心里相信,毫无怀疑。

说真的,我哪里会知道这些小小的举动,对手足感情有多少助力,但我有一种直觉:当姊姊亲弟弟的那一刹那,她心里很在意那个礼物吗?我一点也不觉得。对老大来说,眼前这个小不拉叽、活生生的小东西,才是天底下最珍贵的礼物。如果我现在要生第三个孩子,这个「小婴儿买礼物」的动作我还是会做。即使小学中高年级的姊姊和哥哥早知道小婴儿不会买礼物又怎样,我甚至可以想像他们接到礼物时的表情。只要让孩子体会到爱,就够了。

现在,姊姊都快十二岁了,但平均每隔两年,我就有机会听到她跟我说起这个老掉牙的故事,但她总是乐此不疲:

「妈妈,我还记得,弟弟从医院回来的那一天,你们在房间,我从外面好小声地走进去;弟弟好小,你抱著他喝你的奶,我也有喝过你的奶吗?弟弟吸奶的样子好可爱哦……」

姊姊说话的神情,彷佛小婴儿就在她的面前,但我的心里,却全是姊姊当时的模样。不到三岁的她,矗立一旁,好奇地看著这个「未来十年的最好玩伴」。如果时光可以倒回--那一刻,我一定要记得将她抱进怀里,温柔地、一个字一个字对她说:

「妈妈爱你,永远不改变。」

停下来等等孩子

朋友告诉我,她那个性憨厚、乐观的小三儿子,有一回在周记里老师所定的题目中写著:他最觉得沮丧的事,就是每天听到父母说--快点,快点!

早上快点起床、在车里快点吃早餐,因为上学快要迟到;晚上快点吃饭、快点做功课、快点洗澡刷牙、快点上床睡觉……年纪这么小的孩子,却察觉到那份周而复始、不得不赶的无奈和无力。

父母也很无奈,是什么造就了这种「赶、赶、赶」的环境?上一代的悠闲到哪里去了?当然,那时学校是走三步路就到的隔壁,哪儿来的才艺安亲班,没有多少父母会帮孩子检查功课,连电视的卡通时间都只限定在傍晚的五点到六点,也没人将上班到晚上八、九点看成常态。

当今的父母无奈之际,也请想想,除了不可避免的大环境改变之外,「赶」是否已俨然成了现代人溶进血液里的基因,无法自拔?

带著孩子走在路上,尤其是小小孩,对一切总是那么好奇;宠物店、玩具店、蛋糕店,甚至是天外飞来人行道上的一只小虫子,都可以让孩子著迷不已。很多年前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对孩子好奇心的支持度少之又少。

孩子对一件事有兴趣,但停留不到两秒钟,父母是不是就催促著快走?「真有事情要赶路吗?」不见得,很多时候不是没有时间,而是父母没有耐心,孩子的好奇和观察根本还未获得满足,就被父母催著离开现场。

我们要不要做个实验:下回带孩子到动物园,试著当一个不催促的旁观者,看看孩子一种动物可以看多久,才主动跟父母说:「走吧。」即使一场巡礼只看了五种动物又如何?轻轻松松过日子--尤其在该轻松的时候,不是我们都想要的吗?去年,全家到海南岛渡假,阳光、游泳、沙滩就是我们全部的行程。早上睡到自然醒,吃早餐、游泳、吃午餐、游泳、吃………

我问孩子,「你们这样过七天,会不会腻啊?」

「不会不会,这简直就像天堂一样!你不知道吗?这就是小孩子的天堂。」原本就不喜欢横冲直撞的妈妈,现在才知道孩子更爱宁静。

有一天玩到了晚上十一点,爸爸已经呼呼大睡。我突然神经发作问两个小鬼:「我们现在去海滩,好不好?妈妈最喜欢看星星了。」两个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平时只会催促孩子睡觉的妈妈,今天脑筋短路了吗?

於是我们三人留了纸条给爸爸,以防他突然醒来担心我们(其实,这是多虑了),就朝饭店专属的沙滩探险去了……

从十一点到半夜两点,就我们三人,加上打瞌睡的警卫。「妈妈,我们来聊天,」女儿说,「我最喜欢跟你聊天了。」

就著星空下,配上一波波海浪的拍击声,我俩从小孩是怎么做出来的,聊到八年抗战後撤退来台。弟弟呢?他只对小生物有兴趣,从头到尾,只见很远的一个小人点,跑上跑下地追著沙滩上的螃蟹。妈妈只在偶而抬头看不到小人点时,会突然跳起来大叫一声:「弟弟呢?」直到孩子又出现在妈妈的视线里,我和姊姊才又回到黛安娜王妃、蒋中正、孙中山、陈水扁和马英九……当然还有她又喜欢了谁谁谁。

父母有多少的耐心给孩子?停下来等等孩子吧--我时时提醒自己。从他们两岁到十二岁,我还是不曾忘记这一点。

而现在,我还要再为它加上一份不同的意义--

上帝为每对父母都排了一列的孩子(好可怕啊),孩子都默默地等著父母来接他们。只是,常常,父母只接了第一个孩子,就没有再来了。

停下脚步或是放慢脚步,回头看看--孩子就在不远处等著我们呢。做什么事都可能後悔,生孩子,绝对不会。但是无论如何,不管生了几个孩子,我们都要好好把握人生这段最美好的时光。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这件事,现代父母,没人不懂;简单明了,不需要解释。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应该知道,万万不可以做。可是,有多少父母明了,不做这件事对手足感情的重要性吗?

我不做。我打死不做。盛怒之下不做,气急败坏不做,无可奈何不做,无计可施也不做。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

孩子已经超过十岁了,我一次也没做过。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姊姊都自己上厕所。」三岁时……

「不要这么胆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觉。」七岁时……

「你的字怎么像鬼画符,你哥哥参加书法比赛得奖耶!」八岁时……

「你为什么不好好读书?看姊姊成绩多好!」十岁时……

还需要我继续说下去吗?这些其实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後面如果再加上「羞羞脸」「爱哭鬼」「长不大」「真丢脸」「没出息」……是不是听来也很耳熟呢。

这些拿手足之间做比较的话,我们可能从小听到大,虽然厌恶却又无可奈何。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又摆脱不了宿命的纠缠,不自觉地再从嘴巴里冒出这样的话,一代传一代……

我常有这样的想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会遗传的。今天如果我会用这种方式对待我的孩子,回头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经被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过呢。

但是,这不是做父母可以拿来搪塞的藉口。

摆脱不良宿命循环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要很有自觉地起来「对抗自己」。明知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就不要以「我也是这样长大的」当成因循苟且的藉口。

如果您说:「用手足做榜样,有何不可?」

可是我说:榜样,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向往。父母开口的重点不是榜样,只是批评、贬低、毁损,甚至只是出气。

如果只是单纯的批评,应该是对事不对人。如果我们只保留这种句型的前半段,将後面比较性的字眼拿掉,虽然我也不是很赞成,但至少破坏手足感情的杀伤力就不见了。这种拿手足当比较的批评,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潜在凶手。说到这里,如果您还是无法体会不要这样对孩子说话的重要性,试试将心比心看看罗:

「爸爸,你每个月赚多少钱,你看王小明的爸爸都开宾士车。」

「妈妈,学校营养午餐真好吃,比你做的便当好吃多了。」

「先生,早点下班回家,张忠谋不用上班也赚得比你多。」

「太太,少吃一点,你看隔壁太太的身材多妖娇。」

其实,这里一样可以将其後比较性的字眼拿掉,就是最正常不过的对话,也并无不妥。然而一旦加入了比较,对事情不但没有帮助,还有你看不到也摸不著的严重反效果出现。

我们家姊姊水性极好,五岁就可以往三米深的泳池向下跳;弟弟,快七岁了,连洗澡水冲到头上都要哇哇叫半天。我们家弟弟从小自己睡一个房间,不哭不闹;姊姊八岁了,只差没开探照灯睡觉,却还常半夜喊叫找妈妈。

这时我在情急之下,什么不该说的话都可能说。但脱口而出的绝不会是「你看姊姊如何如何」、「你看弟弟如何如何」。

孩子是多么清楚明白的动物啊!姊姊如何,弟弟会不知道吗?弟弟如何,姊姊会不清楚吗?还等得到父母来多嘴?说了也是白说的话,为什么父母不能忍住不说呢?甚至,手足之间原本就存在的模仿和榜样,反而就被父母这么一说给搞砸了。

看看自己生活周遭的例子就该明了,多少弟弟在哥哥成就的阴影下挣扎,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偏爱下喘息。父母一定要设身处地想想,如果哪天老板对你说:「你看隔壁主管做事多有效率,你看你……」恨不恨?这样态度的老板可以得人心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母种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反映在言语上,不仅可能伤了手足感情,更可能伤了孩子的心。

勇敢、不哭、字写整齐、好好读书、多运动……父母要表达的东西,愈单纯愈好,别把别人牵扯进来。

哪个孩子不想赢得父母的心呢!别拿兄弟姊妹当武器来批评孩子,就是让「兄弟不阋墙」的第一个基本功。.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

TOP

非常好的文章,谢谢..

TOP

非常好.

TOP

很好,收藏~.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有用,有用,尽量保持平常心。。。.

TOP

心态很重要,可是我的心态真是不太好。。。.

TOP

好文章!.

TOP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生两个!.

TOP

捷运。。。台湾人写的吧。。。
我也想生两个,我同学们也想,行么??!!.

TOP

虽然没打算生两个宝宝,因为条件不允许

但是真的可以的话我也想生两个,真的很有好处.

TOP

我也一直犹豫着是不是生二宝.

TOP

很有同感,记得生好二宝出院回家的时候,大宝四岁,还给弟弟表演节目呢,后来发现弟弟没有反应,只好作罢。
三宝的出生,也让哥哥姐姐兴奋了很久呢,一次,二宝把三宝的鼻子抓破了,大宝心疼得都哭了,现在每天三宝醒来都让我放在二宝的被窝里呆一会儿,慢慢的,二宝接纳了三宝,大宝二宝虽然有时会吵架,但是过一会儿就又玩到了一起,你追我跑的。看着孩子们在家一起玩的样子,真的感慨,孩子多了好,他们有自己的伴,不要我们大人陪了。.

TOP

写的真好啊,幸福的一家人哦.

TOP

生一个有一个的好,生2个有2个的好,我还是生1个,因为我想自己活得潇洒一点,对生2个要付出的精力我望而却步,可能自私了点..

TOP

刚有二宝时,女儿很不开心,现在每天下课,她都会先和5个月大的弟弟说说话...而且还劝我多生几个.

TOP

写的真好。.

TOP

写的真好,感动
台湾人的文笔就是细腻.

TOP

那肯定不是在中国,工薪阶层要养两个娃,不是要赚上两套房子才够么。诶,中国特色,钞票已经不值钱了,什么都是用房子来衡量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精灵娃娃 于 2010-4-3 16:56 发表
那肯定不是在中国,工薪阶层要养两个娃,不是要赚上两套房子才够么。诶,中国特色,钞票已经不值钱了,什么都是用房子来衡量的。
太对了。不过在台湾现在也有很多人不生或少生孩子。前几天看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就有新闻说为了提高台湾的生育率,政府出资100万新台币征集一句口号,让台湾的夫妻一看这句口号就想生孩子,台湾政治大学的江教授还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台湾生育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大约是1000万新台币。100万新台币不能解决问题。.

TOP

有机会生两个孩子,最好不要放弃.

TOP

这是一篇写如何养育孩子的文章,写得真是好。
可是和生一个生两个有什么关系呢?有点文不对题。
生一个生两个都要这样教育的,这样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孩子呀。.

TOP

我也知道生二个好,但是政策不允许啊.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