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1234
发新话题
打印【有16个人次参与评价】

[品德] 和孩子结伴成长(第187楼起《小学最后一学期现在开始》)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146#hxy007 的帖子

到咱老了的时候,一群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老头老太一起住在养老院里,有说有笑有生活的,是不是也很开i心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谷子 于 2010-7-1 09:53 发表
到咱老了的时候,一群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老头老太一起住在养老院里,有说有笑有生活的,是不是也很开i心啊?
无限向往中.

TOP

养个诚实的孩子有多难?

  我们希望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这个三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发生冲突时,007处理冲突的原则是:身体第一,品行第二,学习第三。当学习与身体成长发生冲突时,我们基本上做到了学习给休息和保健让路。但是,当学习跟品行发生矛盾时,我们就非常的困惑。
  我们觉得,孩子在老师和家长面前最需要的品质就是诚实,因为孩子有了诚实的品德和表现,我们就能够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予他确当的帮助和指点。无论孩子有什么缺陷、犯了什么错误、出了什么差错,只要家长和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就有希望。最可怕的是,我们对孩子的问题一无所知,或者虽然最终知道但为时已晚。
  我们一直很重视诚实方面的管教,也自信自己的孩子是诚实的。事实上,孩子从小到大都很天真,对父母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包括自己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最近一个学期出现了新动向。孩子大了,心里装事了,有些想法他不会主动说出来。这个007能够理解,人长大的一个标志就是有了个人的隐私,心里有一块仅仅属于自己的天地,即使父母也不能进来。
  问题是,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了不诚实的表现。我们不再检查孩子的作业,也不给孩子的作业签名,但我们经常会问:做错作业,是不是因为不懂?现在懂了不?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们反复地叮咛:学习上有不懂的,我们不会怪你,只会帮你。可是,我们总是听到令人欣慰的回答:我懂了,没有什么不懂的了。直到期末考试前,他妈妈查看他以前的作业,发现他有反复做错的题目,仔细考问,才暴露出他有不懂的地方或似懂非懂的地方。我们让他当老师,给我们讲解,他讲不清楚。我们问他:既然你不是很明白,而且几次做错,为什么不来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请教老师呢?儿子沉默不语,让他解释,他也解释不清。
  期末考试前的复习,有一回测验,他因为计算错误,被扣分数。卷子发下来,他就涂改,然后对老师说批错了。好在老师对他那个错误有印象,启发他认错,他就死死咬定是老师批错了……直到回到家里,我们跟他谈话,他的心里防线才崩溃,承认了错误,打电话向老师认错道歉……
  孩子的错就是父母的错,尤其在品行方面。我们一直在反省,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何失当?究竟哪里存在隐患?我和他妈妈都不是投机取巧的人,为什么孩子小小年纪就会这一套呢?我们也不是特别看重学习成绩的家长,在这方面并没有强求孩子非得怎么样,他为什么挺而走险为几分而涂改答卷呢?LP说,都怪007死要面子,喜欢显摆,把这种虚荣心传染给了儿子。真是这样吗?
  007很困惑,恳请有这方面经验和困惑的BBMM一起来交流,帮助我们想想办法。.

TOP

肯定孩子的动机

  色彩缤纷的秋天悄悄地走过了大地,森林里所有的小动物们都忙得不可开交,大家开始准备过冬的粮食。
  每逢寒冬,白雪女王就会到来,这是一件可怕的事,冰雪皑皑,无情地覆盖整座森林。
因此准备好充分的食物,对森林里的动物来说,是寒冬到来前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连平常懒得工作,只爱在树木间跳来跃去的松鼠也不例外。
  松鼠婆婆年纪大了,她不但跳不动,就连起个身,把头探向树洞外面,都让她那把老骨头受不了。但她头脑可清楚得很,嗅嗅树洞外面透进来的空气,就知道冬天的脚步近了。她交代小松鼠,不可以再贪玩,一定要在十天内把冬天的粮食准备好。
  小松鼠听着老奶奶的交代,不断点头请松鼠婆婆放心,但是一天、两天、三天、四天过去了,他还是每天和猴哥哥在森林间玩游戏。直到第五天,忽然间,一阵狂风袭卷而过,刺痛了小松鼠的眼睛,他才猛然记起要储备冬天的粮食。
  小松鼠惊觉到,今年的冬天似乎比松鼠婆婆的预期来得早,他开始紧张地努力工作,想把树木上大大小小的松果搬回家。这才发现,树上的松果稀稀落落,甚至有些是既小颗又干瘪。他埋怨地咕哝着:“这是怎么回事呀?怎么今年松果都不长了?”
  “小兄弟,你来得太慢了,前几天大家就已经把又大又香的松果通通搬回家了,现在只剩下这一点点了,你还是再到别的森林里去找找看吧,听说白雪女王这两天就会到了,你的动作可得快点!”老松树贴心地提醒小松鼠。“喔!谢谢你!”小松鼠这才知道事态严重,自己爱玩过了头,误了最重要的大事。他赶紧到附近另一座森林里去找松果,可是路途实在太遥远了,每天能扛回家的松果少得可怜。
  看着松鼠婆婆病恹恹的模样,小松鼠真的很自责:“如果食物不够,老奶奶一定撑不过这个冬天的!”
  就在这时候,隔壁树洞传来一阵笑闹声,原来是鼯鼠妈妈家的两个宝贝在玩。小松鼠好奇地敲敲隔壁的门,来到鼯鼠家,满屋子的新鲜松果,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目光,松果溢出来的芳香,更让他的口水快流出来了。
  鼯鼠妈妈慷慨地送了一篮子的松果,请小松鼠带回家给松鼠婆婆。这时一个念头闪过小松鼠的脑中,两天后他趁着鼯鼠妈妈不在家时,偷走了三大箱的松果。
  这件事还是被鼯鼠妈妈发现了,小松鼠很害怕,全身颤抖,正准备接受鼯鼠妈妈最严厉的斥责时,没想到她却轻声而同情地说:“我知道你偷东西是因为担心松鼠婆婆饿肚子吧!”听到这句话,小松鼠不禁泪流满面,跪在鼯鼠妈妈面前诚心认错。
                          引自许淑玖:《教师教学伦理》(试阅本).

TOP

哎,仔细读了007的153# & 154# 的内容,我想到的是:昨天晚上跟女友交流孩子的叛逆表现,女友说,她儿子有一段时间也是这样,简直能把人气死,现在好了,听话的不得了。我问她是否使用了特别的方法,她说没有,稀里糊涂的,就过去了,可能小孩子就是一阵一阵的吧。我回家跟老公说了,老公说:估计小孩子看逆反半天也没什么好处,就自动不逆反了吧。
那我现在想来:家庭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小孩子第一次做一些出格的事,以前没有做过的,他也在等父母的反应,她可能也不知道这么做是否正确,或许只是一种本能,或许是跟别人学的,一次两次,就总结出来经验了,知道下一次双方的反应了,何去何从,聪明的孩子在好的环境中会从善如流的。
问题是我们做家长的,如何能未镨先知,想到对策,我对女儿小时候的一件事情记忆犹新:当时伊两岁,很乖很听话,带她去超市,看见一个同龄孩子要买一个玩具,父母不从,孩子马上全身倒地,父母只有拖着孩子仓皇而去。我家小银看了,大吃一惊,之前我们从没有见过这样的表演,我预感到我们也快来这一手了,这真是一个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场景。事情发生在一个月后,她感冒刚好(嗯,女儿从小就知道时间的重要性 ),因为我们拒绝让她干吃奶粉,以前她被拒也就撒撒娇算了,那天她直接就躺在了地上,同时可怜巴巴地看着我的父母,她知道看我没用。我马上拉着我父母走到另外一个房间,同时说:不行! 十分钟后,我悄悄潜入,伊像没事人一样,自己找了个小板凳做着玩呢。从此在她的童年,躺在地上的动作称为绝版。快要淹没在我的记忆里了。。。。。。.

TOP

回复 155#yvonne_tina 的帖子

好像是这样的,稀里糊涂地就过去了。我家儿子三四年级时也有过一段,五年级时又全好了。但是现在又开始新的一轮了。
那时候的表现是在家里很乖,在学校调皮,然后很多在学校的不佳表现瞒着家里,甚至通过换小本子,将老师的留言藏起来,非要到老师打电话告状。
现在的表现还是在学校调皮,但不瞒着我们了,问他就会说。但是在家里却不大乖了,总是吵吵着“为什么,为什么”。

[ 本帖最后由 LUKE妈妈 于 2010-7-3 21:21 编辑 ].

TOP

学会与少年真诚交流

引用:
原帖由 LUKE妈妈 于 2010-7-3 21:16 发表
好像是这样的,稀里糊涂地就过去了。我家儿子三四年级时也有过一段,五年级时又全好了。但是现在又开始新的一轮了。
那时候的表现是在家里很乖,在学校调皮,然后很多在学校的不佳表现瞒着家里,甚至通过换小本 ...
  羡慕你!不过有不解:不会这么简单吧,总是因为某种原因使得一个孩子试图对父母隐瞒在校的不佳表现,又总是有原因使得孩子转为不再隐瞒吧?能不能仔细查一查,分析分析,让我们都从中受益呢?
  即使孩子不乖巧,我宁愿他在家在校的表现都是真实的不乖,而不愿他显得好像很乖其实不乖。我的孩子小四升小五了,也就是说快要真正进入少年期了,未雨绸缪,我得现在就和孩子建立一种真诚交流的模式。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愿意把自己的问题、难处、困惑说出来,和自己的父母真诚地对话,这是多么值得向往啊!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7-4 10:58 编辑 ].

TOP

体谅小三小四的处境(回复 153#hxy007 的帖子)

这好像说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
纯数学或者学习上的问题,即我们不批改作业了,但是又担心孩子没有真正掌握,潜伏下了一些问题该怎么办?按我理解,这应该是老师的事情,就像我把孩子送去学素描,但我自己在素描上几乎通了九窍--一窍不通。对于孩子在素描学习上的问题,只有他的老师能告诉我,毕竟老师才是专业干这个事的。但是,老师,特别是50个孩子的老师,几乎无法照顾到这一点,把这50个同学拖着走已经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了。作为BBMM,不忍心在给老师更多的负担了。事实如此,也许我们只能走另外两条路,即:

1、创造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良好环境。
三个臭皮匠凑一个诸葛亮,对于同一个正四面体,一个人通常只能看到一面,最多看到二面。我问过Alex了,他们同学之间经常因为数学问题而吵架,甚至同学们跟数学老师吵架。我猜想,这可能就是他们班级能考出数学平均第一的原因之一。

2、BBMM可以不检查作业,但可以看批改后的作业,来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BBMM问诸如“做错作业,是不是因为不懂?现在懂了不?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的问题是不对的。如果我是小三,会这么回答:“你们什么意思啊,不懂我会想办法去搞懂的啊。你这么问,是不是说,我在不懂的情况下,瞎做作业啊。你们怎么这么不信任我啊?”这个时候,BBMM必须假定孩子是自以为懂了,只不过想错了,或者想的不够全面而已。
另外,BBMM问诸如“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的问题也是不对的。仔细想想,这不是废话吗。“我不懂的,就是我不知道的,我不知道的,怎么提出来呢?”
当然,孩子的思想肯定不完善、肯定有不懂的地方,但这些需要BBMM去发现,“问”几乎是问不出来的。我能想到的方法有两个,看批改后的作业或者试卷,直接跟孩子交流学习状况。或者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用。这样的话就涉及到如何交流的问题。

第二件事
BBMM如何与孩子交流?这是个大问题。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都提到了这一点,它们的结论是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智慧的大人,才能产生好的交流。可是如何实现这一点呢?很多BBMM在口头上、在心里都有这么一根弦,但到了实践的时候,却并未产生好的交流。
让我们站在小三的角度来看看先。在一个三口之家中,小三要想获得平等的地位是很难的,没有MM能干,没有MM善于沟通,打是打不过BB的,在脑力上也打不过BB,他是处于最为不利的地位。如果是讨论一件确实做错的事情的时候,BBMM肯定都倾向于对的一方,那么另一方呢,小三只好孤零零地挨骂了,这个家里三分之二的大多数都在指责他,即使BBMM不想围攻他,事实也是如此了。

任何一个人处于如此不利的地位,如果他是智慧的,他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出现这种被围攻的局面呢?封闭自我,不让BBMM知道他的弱点,不让BBMM知道他的错误,这就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我什么事情都做得对,你们无可指责了吧?”

所以,书上说要平等对待孩子,但这并不是一件简简单单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我理解,这个平等是指能够改变小三所处的环境,避免一被二打的平等。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如果小三是刘备的话,他要联吴才能抗曹。如何在家里实现三国演义呢?当BBMM发现儿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里要有一个人,BB或者MM必须要承认自己在小时候犯过跟儿子同样的错误,这样承认错误的BB或者MM与小三就成了孙刘同盟,一个战壕里边的战友。有了平等地地位、权力、能力,平等的交流和争论才可能发生。特别是在争论中,输赢不是重要的,即使孩子和MM联合起来用赖几皮的方法获胜,BB也可以欣慰,因为孩子从争论中体会到了错在哪里,如何改进等等,这不就是BBMM想要的目的吗?

更好的方法是一个MM告诉我的,她根本不提孩子犯的错误,而是把孩子的错误当成自己小时候的错误提出来讨论,孩子主动地跳进战壕跟犯过同样错误的MM站在一起。那一定是非常可爱地争论场面,我想。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4 16:12 编辑 ].

TOP

发现并承认自己不懂有多难?回复 158#ccpaging 的帖子

  说来容易,做来难。我们想放飞自己的孩子,就不会再经常性地主动和孩子讨论学习问题,只想默默地等待他有困惑时前来求助请教。正常情况下,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我们一概不过问。如果我们还不放心,每天都悄悄地查看孩子的作业测验卷,从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帮助,那就跟小三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我不能还把他当小毛头来监管和指导。
  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将使孩子和父母终身受益。但在培养过程之中,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只是想尽可能降低这种代价,所以还会不时地提醒“有没有不懂的?有不懂的一定要问老师,或者跟我们讨论”。但是,正如古希腊一位变态哲人所言,人只能谈论自己了解的事情,无法谈论自己一无所知的东西。因为,如果能够与人谈论,就表示他对所谈的内容有所知,而非一无所知。倘若他果真对某事一无所知,他就根本不可能谈论该事。总之,尽管别人可能会发现我们无知,但我们自己不可能真正发现自己的无知和不懂。那位古希腊高人所谓“人不可能知道自己的不懂”高论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意思是一样的——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懂了,他就不会向人请教;如果孩子不懂,他自己不会发觉。强求孩子向家长或老师报告自己不懂,是不现实的。
  人类要真像那位变态哲人说的那样,就不可能去探索,就不可能会有进步,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文明了。好在世上还有苏格拉底,他到处嚷嚷自己“无知”,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无独有偶,孔夫子也自言自己“无知”,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正是这种虚心和自省,确保了人类中的优秀分子永无止境地探索,逐渐建构起今日之文明。我等凡夫俗子,自不敢与先贤比肩。但是,007觉得,先贤的美德虽不能及,却可以心向往之。尤其是学习和成长中的孩子,更需要有这种虚心和自省。
  抽象的说法太空洞,试以一例说明之。我家小四生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学期里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居然是小数点移位问题。如,0.01*100=?他稍不小心就会做错。即使做对了,我们问:懂了吗?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答:懂了,全懂了!
  问:0.01*100=1,为什么?
  答:因为100里有两个0,所以0.01中的小数点要向右边移两位?
  问:为什么小数点要向右边移两位?
  答:老师说的,课本上也是这样的写的?
  问:书上这样写,老师这样说,总有什么道理吧?
  答:就这个道理——规定要移,就要移位!
   你看,他是懂了还是没有懂?
  没有懂,不要紧。只要发现并承认自己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还有改善和进步的希望。
  最可怕的是,自以为没有什么问题了,坚信自己彻底懂了。尤其是在当今讲求应试效率的情境下,记住老师教的公式、规则、诀窍,能够做对作业了,答对考题了,就以为自己懂了,把公式、规则、诀窍当成道理,视为理所当然,不再怀疑,不再追问为什么。这已经成孩子们学习和成长中的大敌。
  今天,007在跟儿子讨论为什么0.1乘以10等于1,发现了许多问题和隐忧。所以有以上的感慨。
  知识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knowledge-how)之别,陈述性知识中又有“知其然之知(knowledge-that)”和“知其所以然之知(knowledge-why)”之分。我们的孩子经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大量的“知其然之知”,还得到一部分可以称作“解题诀窍”的程序性知识,往往就非常自信。殊不知,他们缺乏“知其所以然之知”。这方面的无知,对于孩子并不是问题,因为这正是他们成长的空间。怕就怕人家满足于知其然,不屑于知其所以然,这就麻烦了!
  一个孩子如果不但有兴趣to know that 和 to know how,而且有兴趣 to know why,他就会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发现自己的无知。他知道得越多,他就会越虚心,越觉得自己无知。他越虚心,越觉得自己无知,他进步就越快。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7-6 15:30 编辑 ].

TOP

回复 159#hxy007 的帖子

一直在想,小学数学这点东西其实不多,在50年代初搞的大规模扫盲,小学这点数学对于青年人而言,大概也就个把月能够搞定。
现在教科书把小学数学知识放在5-6年里边完成,难道就仅仅是学点知识那么简单吗?我以为,这种想法不对。我更愿意把这个数学学习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大 Sample,一个大的例子。这个例子展示给同学们的是那些比数学知识更深刻的思想,如质疑、反思、探究等,写出来可能就几句抽象的话,同学们在思想上接受、理解并付之于实践,这时小学数学学习的目的才算达到了,同学们拥有真正的科学素质。

如果我们把培养素质的过程拓展到小学、初中、高中去考虑,那么,小四、小五不算晚。其实,就算是现在那些大学生、研究生,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的恐怕也不在少数。.

TOP

发现并承认自己不懂有多难?(续)

  小一时,儿子的数学老师跟我们讲起一件有趣的事:
  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就会自然而然地问:“同学们,懂了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童声清脆:“懂——了!”
  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真地懂了,反正我的儿子如果不明白老师教的东西,就会举手:“老师,我还没有懂。”
  老师听了,只好改变接着上新课的计划,专门给我儿子这等拎不清楚的傻小子再讲一遍,直到他听懂为止。

  儿子因为进小学之前没有提前系统地学过数学,小一时有一段时间跟不上大部队;但是因为他如此天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得到了老师的充分教导,很快就追赶上了同班同学。
  让007感到困惑的是,孩子大了为什么就很难发现和承认自己的不懂?这种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7-6 17:44 编辑 ].

TOP

转载:这个问题同学们听懂了吗?

“这个问题同学们听懂了吗?”
http://blog.nnsz.net/more.asp?name=fangjieling&id=707

郑金洲

教师问:“这个问题同学们听懂了吗?”,学生齐答:“听懂了”。这样的师生对话在课堂上并不少见。教师为了验证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向全体同学提出这一问题,而我们看到学生的应答也大多一致,总是“听懂了”,不作出回答或回答“没听懂”,几乎从未遇到过。

首先,这个问题的答案与解题思路是以教师讲授为手段的,往往是教师针对教学中的一个疑难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讲解完毕,再询问学生的理解情况。这里蕴含的问题是,是不是疑难问题都需要教师自己来讲解,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否也可以解决、解释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果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听到类似的问话,在一定程度上恰恰说明,我们的课堂仍处在教师讲授的支配框架下,是通过讲授传授知识,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理解者,而不是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和对话者。

其次,这个问题的提出体现的是教师对自己讲解的不自信。因为是教师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对问题进行的细致分析,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她)觉得已经把问题说清楚了,但从学生的立场来看,是不是清楚了,他(她)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信心不足,也就需要求证于学生。有点类似于我们去菜市场买菜,出于心理作用,觉得心里没底,总是要问问卖菜的商贩“这菜新鲜吗”一样。

再次,这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又往往是“听懂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过教师的讲解,班级里肯定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他们的真正理解使他们有勇气有自信说出“听懂了”,他们的声音哪怕是几个人的声音都会产生一定的“共鸣”效应。那些稍懂而又未全懂的学生,处此状态下,也不甘人后,感觉到自己总归有些懂了,回答“懂”也就显得理直气壮。班级里还有一些学生根本未懂,在“听懂了”的“大潮”中也不太适宜发出“逆音”,只能随声附和,或者默不作声。

课堂上,不一定让学生“听懂”,而是经由学生之间的相互智慧碰撞、经过学生自身的思考探索“弄懂”,不一定由教师发出是否听懂的质询,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实际活动状态、思维深刻程度等也可以给出相应判断。这可能是另一种选择
==========================
另有一篇:
教师反复叮嘱  你听懂了吗?
http://www.zsdyxx.net/Jiaoyu/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02
…… 看到这样熟悉的情景,我不禁想到了曾看过的一幅教学漫画:先是一个孩子去上学,家长吩咐说“孩子路上小心1孩子说“哎”。第二幅图孩子边走边在心里默念“路上小心”,不过这几个字已经淡了一点,第三幅图孩子继续默念字更淡了,到第四幅的时候孩子的脑子里除了几个象征性的泡泡已经什么都没有了。然后在第五幅图中这个孩子就扑通一声掉进了阴沟!当孩子爬起来的时候那四个字比刚刚出门时更清晰的再现在了脑子里……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6 18:49 编辑 ].

TOP

回复 161#hxy007 的帖子

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好像在“我不知道”数学活动中,我好像从来没有问过这一句话。我有记错吗?那么,你问过吗?
求证了Alex,他说,ccpaging没问过,007也没问过。为什么我们从来没问过呢?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6 18:55 编辑 ].

TOP

回复 157#hxy007 的帖子

我认真地回想,我家孩子是怎样转变的,却想不起明显的事例,只记得大概的时间段,然后再从那些时间段返回去推理,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学习进步了,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好评多了(我相信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会朝着他人的期望成长,所以正面的评价和鼓励非常重要);二是我的监管力度加大了,他知道很难瞒住我了(四年级下开始,迫于小升初的压力,我辞职在家专心管他)。
我家孩子在家一贯很听话,却在学校调皮,当别的孩子说:老师说......;他却总是说:妈妈说......。很多家长听到这个情况就和我分析说,那一定是你要求严格,他在家里压抑了,所以到学校去放松了。但我仔细分析,却觉得不是这样的。我对他的教育,除了品行要求严格,其它方面都很宽松的,从某些角度看,我是一个很溺爱孩子的妈妈。我认为孩子在家听话是因为我们一直夸他乖,所以他就越发地乖巧。他在学校的不佳表现瞒着我们,是不想我们对他失望,不想改变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我家的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情,也能印证这一理论。
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定好了6月28日去看世博,那天是周一,虽然下着雨,我们还是很开心地出发了。走出去没多远,快到地铁站的时候,接到班主任老师的电话,说美术老师让他去学校画画。我想世博随便哪天去都行,显然美术老师的事情更重要,所以在电话里我就直接答应了,也没和老师说我们正出发去世博,只说:我们没什么事情,有时间的。但是孩子却不乐意,一心想着去玩。我和他爸爸给他说了许多大道理,软磨硬泡把他说通了,然后送他去了学校。下午他回家,很生气地把交通卡摔在桌上,然后跑进房间,躺倒床上默默流泪。问他,只说是画没画好,一幅成品也没有,老师说他不在状态。那我以为他只是被老师“批评”了,所以这样,就没理他,出去了。谁知我出去了他就开始大声哭了,哭了一会,我不忍心,决定去劝劝他。这才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第一点他认为我早晨打电话时对老师说我们没事情是在说谎;其次他说我不考虑他的感受,美术老师本来认为他很好的,这一次画砸了,把他的弱点暴露在老师面前,老师对他的印象一定大打折扣。

[ 本帖最后由 LUKE妈妈 于 2010-7-7 08:12 编辑 ].

TOP

Scientific Method

以下摘自加州小学一年级 Science 教科书
.

TOP

K & A 之一 -- 你中奖了

Kervin 是 Alex 的表弟,今年快6岁了,秋季要上小学。外婆比较担心 Kervin 能否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假期特意把 Kervin 带来,希望 Alex 能够帮助他。不过,Alex 也才三升四,在学校里边学习任务太重,他并没有真正学会如何与班上的同学相处。让他带 Kervin,对他无疑是一种挑战。

第一天吃晚饭的时候,便发生这么一件事。Alex 平时吃饭不多,吃饭的速度很快,究其原因,大概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同学都喜欢比试吃饭的速度,养成了这样的习惯。Kervin 也有同样的嗜好。于是从开始吃饭,大家就你追我赶。Alex 刨完饭的时候,Kervin 只吃了半碗。

Alex 十分得意地说:“我吃完了。”然后把碗一放,准备玩去鸟。
这时,我叫住了 Alex:“先别忙着走。今天你吃饭非常快,我要奖励你。”
Alex:“好啊,我要、、、”
我:“你的奖励是多吃半碗饭。”
Alex:“为什么啊?”
我看了 Kervin 一眼,然后瞪住 Alex。Alex 好像明白了,很不情愿地又盛了半碗饭,重新坐回餐桌。很快地,这半碗饭又快见底了。我连忙提醒他:“好像你今天要第二次中奖了。”
Alex 赶紧放慢速度,有一搭没一搭的吃着,直到 Kervin 快吃完饭,方才放下碗,示意他今天吃完饭了。
这时,我说:“Kervin,我们今天比赛,看看谁的碗里剩得饭少,好吗?”
Kervin 刚起身准备去玩,听到这话,连忙答到:“好啊好啊”
最后评比的结果,Kervin 第一,Alex 第二,我第三。

经过这番折腾,希望 Alex 能明白,竞争并不是人生中唯一重要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18 19:05 编辑 ].

TOP

回复 166#ccpaging 的帖子

期待你的连载啊,真好看!.

TOP

K & A 之二 -- 比赛谁跑得慢

Kervin 喜欢待在家里,不喜欢出去玩。

有时,我早上10点钟晚起,几乎总能看见 Kervin 懒坐在床上发呆(我们家住二楼,房间里边不是十分明亮),跟外婆或者 Alex 的妈妈发着莫名的脾气,嗯嗯呀呀的,好像对什么事情都不满意似的。我以为,这是因为 Kervin 出去得少了,缺少跟大自然亲近的机会。于是,我要求 Alex 白天至少带 Kervin 出去玩一会儿。晚饭后,则由我带 Kervin 和 Alex 出去玩。每天晚上临出去的时候,Kervin 总要反对一声,喊出诸如我不喜欢出去玩一类的话,但当我跟 Alex 穿戴整齐出门的时候,他还是屁颠屁颠地跟了过来。

走下楼梯,呼吸到室外的新鲜空气总是让人心情为之一振。做点什么好呢,那孩子总是喜欢速度的,跑两步看看谁跑得快,几乎总是受大小男孩子欢迎的游戏。不过,刚吃完饭就跑步的话,对身体健康不利。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Alex 比 Kervin 大很多,Kervin 无疑是跑步比赛中注定的输家。于是,我另想了一种比赛的办法。我们站水泥路上一条自然形成的直线上,我喊道:“3、2、、、看谁跑的慢!”Alex 和 Kervin 已经冲了出去,听见我喊“慢”字,猛然醒悟过来,于是三个人就像小脚老太婆一般,蹑手蹑脚地一脚顶一脚得走了起来,大家耐着性子,一辆汽车那么长的距离,居然用了一分钟左右的时间。

我希望 Alex 能明白,他不可以利用那些天然的身体优势去进行一场必赢的比赛,那反而不好玩。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18 19:07 编辑 ].

TOP

冠军不合算

  昨天晚上,11、J同学、C同学相约到俱乐部游泳。游好之后,又上二楼,跟一个大哥哥打桌球。他们四个人打的是淘汰赛,但比赛规则很变态:赢了的下台,输了的继续比赛。
  第一盘11赢大哥哥,第二盘J同学赢大哥哥,第三盘C同学也赢了大哥哥。
  回家路上11向007汇报战果:我最先赢,我的冠军。
  J同学说:我才不要这样的冠军,我情愿一直输。
  看来输赢并不是重要,一直有得玩才重要。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7-13 18:41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70#tracy2O06 的帖子

在“教”孩子的时候,有多情况下,其实是我们自己在想:“这样是对还是错?对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这是善还是恶?善在何处?恶在何处”BBMM也在成长。.

TOP

K & A 之三 -- 蛋筒冰激凌被你咬得很难看

我:“Kervin,你这个蛋筒冰激凌长的好难看哦!”
K:“我咬了一口。”
A:“别听我爸爸的!”
我:“我可以帮你咬几口,把冰激凌咬得好看一些,好吗?”
K:“哦,我自己咬。”
我:“但是,你咬的不好看啊!”
A:“Kervin,我们昨天听得的那个故事。你还记得吗?狐狸就是这么说的。”
K:“嗯,记得。我还是要自己咬。”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18 19:08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73#tracy2O06 的帖子

好像Alex想起来的也是这个故事,我还以为这招是我发明的呢。.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74#ccpaging 的帖子

.

TOP

咆哮的妈妈(1)




.

TOP

咆哮的妈妈(2)





.

TOP

咆哮的妈妈(3)




.

TOP

一位妈妈的推荐和心得

  上面那个童话绘本,引自蓉画的博克。博主似乎是个画家,移居德国,有两孩子,经常在博克上谈自己的育儿心得和德国教育见闻。对于她自己推荐的这本绘本,她也有许多感触。引用如下,源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10cef80100lzq1.html

  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德国优秀的绘本《发脾气大叫的妈妈》。
  它前几年获得了每年一评的最高荣誉:文学奖,儿童绘本类金奖.文字与绘画都是出自同一个人——Jutta Bauer。她是德国当代很不错的几个风格鲜明的绘本名家之一。这本书常被幼儿园、小学做为亲子互动主题,或被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拿来举例说事……
  要说我因为在这一行读过的绘本真是很多,但这一本最让我印象深刻,读完后竟直接端正了我对孩子的态度!
  呵呵,作者这个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就是小孩子脑袋里的稚气世界嘛.我很欣赏这个看似随意简单、却匠心独具的故事风格。在轻松幽默哈哈大笑之后,有一些无语。
  记得当时陪老大读完,他转过脸来看我。我说:“你看我干什么,你妈和那个企鹅妈妈还是有差别的吧。呵呵》”
  记得给老二读完,问他:“最后小企鹅高兴了吗?”他说:“可他还很疼呀,因为它是缝上的。”
  看来孩子什么都明白。孩子内心很柔软。
  也是,小孩会犯什么大不了的错呢?大人这样的“暴力”,纯粹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
  放下这本书,我决心从此不再当“恶”妈妈了。

  记得今年母亲节时我教孩子们画自己的妈妈。每个孩子都津津有味地画着妈妈的发型,妈妈的脸型,妈妈的眼睛,妈妈喜欢带什么项链,妈妈爱穿什么衣服……但画到妈妈的嘴时,我说:妈妈都很爱你们,嘴要画成弯弯的,微笑的样子。结果遭到几乎是全班孩子的反对。他们抢着向我诉苦:“我妈妈从来不笑!”“我妈妈只冲我发脾气!”“我妈妈特别爱生气!”“我妈妈每天都骂我,管我 !” 呵呵,妈妈们的形象难道在孩子眼里就这样差?他们真的很不情愿画一个弯弯笑的妈妈。但是当我建议每人都给妈妈周围画上妈妈喜欢的花时,孩子们都画得很专心,很美。要送给妈妈一份爱。当老师的我真想告诉这些妈妈们:你们有多可爱的孩子呀!

  老实说我也是,平时就算不打不骂,我也没少板着脸。很难做到在孩子面前总是一副慈眉善目,满脸堆笑的样子。
  但是我们确实需要不断修练提高。比如:深呼吸一口,收起那个发怒的情绪,用就事论事的平稳态度,与孩子谈一谈。这样孩子也会从小学会理智的面对困难,不放纵自己的情绪。

  不夸张的说,妈妈的情绪表现,影响着一家人的生活质量。
  生活中大家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过得顺利安祥,稳中有升的家庭,是因为有一个包容、安祥、理智、有智慧的妈妈;过得问题麻烦一大堆的家庭,是因为有一个情绪化、不进步、不理智的妈妈。
  我看过一本德国的育儿杂志上做过一个调查:普遍来说,妈妈如果全职在家照顾孩子的话,孩子容易养成依赖,怕吃苦等气质。妈妈如果有职业或有自己的事忙的话,孩子的自由空间大一些,比较独立,有想法,积极乐观。
  一个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而忙碌的妈妈,是充实和快乐的。妈妈快乐,全家都会生动和快乐。孩子其实特别喜欢自己的妈妈有出息。全家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一起努力进步,一起分担烦恼,一起为收获开心,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我觉得,妈妈在孩子三、四岁后,应把注意力慢慢转移到自己身上,把自己各方面进步了,孩子自然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许多妈妈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了老公和孩子,自然就把人生的全部期待,愿望都放在他们身上,可当老公和孩子没有做到期待中的完美时,妈妈们就不知不觉沦为了怨妇。孩子一点小错,就会气不打一处来。假如换个角度,我们做孩子,谁愿意总是感到有一双关切的眼睛盯着他的一举一动,明察秋毫,这是多大的压迫,压力和不自由呀。这样可怜的孩子将来怎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信。所以,妈妈们,去做自己的事吧,多给孩子们留下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
  如果我们能做到让孩子每天早上带着心满意足,轻松愉快地心情离开家去上学了,
  让孩子知道妈妈虽然忙,但需要的时侯永远在那里提供温暖感、安全感了。
  不是不管孩子,而是在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好品德,好性格上下功夫了,让自己和家人和朋友都感到舒畅了,面孔越来越慈祥可亲了。
  呵呵,就算是个好妈妈了。.

TOP

孩子对重要他人咆哮的反应

  我们是三四十岁的人了,虽然经历过童年期少年时代,也许还记得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生气时的大喊大叫,但是我们未必还记得当时具体的心理过程和感受。读了上面那个《咆哮妈》的绘本,007深感震惊。孩子犯了错误不认帐时,我也经常气得对孩子大声咆哮,教训的重话犹如冰雹般砸了过去。我的孩子是不是也像那只可怜的企鹅宝宝一样,被吓得魂飞魄散,六神无主,头脑一片空白,只剩下恨不得立即逃走的念头呢?

  今天007把《咆哮妈》制成了一个PPT,放给几个小四小五生看,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被咆哮”的经历和感受。
  11扳着手算,爸爸妈妈吼过他,爷爷外公吼过他,好几个老师对他们全班同学吼过。
  J同学报道说,他的爸爸妈妈对他吼叫,老师对他们班的同学大声喊叫过,他还被狗狗咆哮过。
  Alex说,他的妈妈和代课老师对他喊叫过。他还说,数学老师批评过他。原来,有一回,他没有考好。数学老师把他喊到办公室,哇啦哇啦说他不应该考成这个样子。大家听了都说,对他寄予厚望的数学老师这么批评他不算是“吼叫”,不算是“咆哮”。
  看来,11最惨,他的重要他人几乎都对他吼过。
  J同学好一点,至少他的爷爷奶奶没有吼他,但是,他极其怕狗,因此把小狗对着他的狂吠也算成是“咆哮”了!
  Alex最幸运,他的老爸及祖辈没有对他吼过,真是令人羡慕!CC真是一位慈父呀!

  接下来,大家交流被人吼时的心理感受。
  一个说:有人对我吼叫时,我就盼着快点逃走,逃不走我就当没有听见,要是听见了,我就在心里还击——我有道理,你没有道理,你不讲理。你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你不是骂我,你是在骂你自己……
  另一个说:有人大声骂我时,我也想逃走。要是骂得厉害,我就在想,她的头被砍掉了,她的自行车的气门芯被人拔掉了。有的时候,我就盼着校长过来了,把骂我的老师狠狠地批评一顿,再把她关在厕所里。我有时还会生气——我能考90分,还骂我!烦死了,就会骂人,不讲道理……
  还有一个说:当别人大声骂我,对我咆哮时,我就当他在放屁。他就在那里大喊大叫,其实我不一定听得清楚他说了什么。他批评我的错,我就想他的错。我在想,爸爸你小时候难道就没有犯过我这样的错误吗?你现在也有我这样的毛病,你要是能改掉,以身作则,那我就改。我看着爸爸气势汹汹啰里八嗦的样子,我就在想,要是能够把他的话录下来该有多好!我特别想,他冷静下来,能听了自己骂人的录音。爸爸对我吼叫的时候,我还想过给他一面镜子,让他看看自己的表情。现在,别人骂我时,我不会想到逃走。但是,小时候我会想逃。以前,我很小的时候,妈妈骂我的时候,我就想着推开她,然后跑走。我想着自己跑得很快很快,妈妈永远永远都追不到我。老师的骂,我会吃进,因为老师并不是针对我一个人……

  当这几个少年说出自己面对重要他人的咆哮的反应时,007全身冒冷汗。我没有想到,他们对父母老师的咆哮并不像企鹅宝宝那样感到害怕或羞愧,即使有逃走的念头,也不是出于害怕,而是出于厌烦。我没有想到,他们三个在挨骂时,没有一个想到了自己的过错,他们都在心中竭尽全力还击咆哮者。我更没有想到的是,我因为孩子的严重过失对他吼叫在他心目中竟然这样一副丑陋的嘴脸。总之,我没有想到咆哮对小四小五生起不到一丁点积极的效果!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1-28 22:02 编辑 ].

TOP

我现在连咆哮的力气也没有,每次咆哮过后,看到已经长的快和我一般高的兔哥那不罢休的模样,看着他那张能说会道的小嘴,看的我那一条条被他反驳的体无完肤的训词,想想真是不值!细细回想,我咆哮的理由在某些开明的家长看来着实有点"无理取闹"!我现在把强悍的“咆哮”改为柔情的“唠叨”,目前看来效果不错,因为在兔哥当前的审美观中,嗲悠悠的,说话细声细气的女生最受他们班男生欢迎!

[ 本帖最后由 杨小兔的妈妈 于 2010-11-28 23:07 编辑 ].

TOP

嗲比吼更有效:回复 182#杨小兔的妈妈 的帖子

  想起小时候,007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母亲伤心地流泪,或者母亲失望的眼神,那种眼泪或眼神常使007愧疚万分,暗下决不让妈妈伤心失望的决心……
  等到007十四五岁,母亲更显柔弱了,经常像只小鸟跟在007屁股后面絮絮叨叨。母亲水一般的轻声细语,在不知不觉中把007这块又坚又硬的盐疙瘩都给化掉了……
  老子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善哉斯言!.

TOP

从怨老师到怪自己

  期中考试,儿子的数学考砸了。事后让儿子分析失利的原因,他说:别班的老师来监考,考试快结束时,老师提醒说“还有五分钟”,我吓坏了,我才开始做应用题,赶紧看题做题。结果最后一页,我错了很多。考完以后,我才知道老师说“还有五分钟”的时候其实还有二十分钟……
  儿子的言外之意,这次考不好,都怨老师错报时间,弄得他慌慌张张。007问儿子:你有没有想过你自己有什么问题,要什么责任?为什么别的同学考得好?为什么别的同学就没有受老师错报时间的影响?……

  今天吃早饭时,儿子报告说前几天数学小测验了,他又做错好几题。007再次跟他讨论失利的原因。
  儿子说:我时间不够,最后一题都没有时间多想,但我也不是最后一个做完的,还有比我晚交卷的。
  原来如此!看来这次题目多,题目难,是不是?
  也不是,我们班也有很强的同学,ZJJ最先交卷,还考了满分。
  人家做得又快又好,为什么你却觉得时间不够?
  因为我有一个习惯,做完一题就看一遍,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嗯,做完就检查,这是好习惯呀!你有这样的习惯,你做题应该准确率很高呀,为什么做了题还会出错呢?
  到最后我没有时间了就只好随便乱做了……

  接下来,我们讨论怎么做到既检查了又不耽误做新题、怎么分配考试时间等问题。但007心中想到的却是:儿子有进步——出了差错,首先从自己身找原因,007很欣赏,很欣慰。对于这孩子来说,承认错误很难,从自己身找出错的原因更难。今天他如此客观,对自己忠诚,不自欺,算是一种进步。.

TOP

法国电影《生命之初》的下载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php?tid=4774284

看过方知,所谓的胎教,基本是没意义的,所谓的抢跑,也是没有意义的。.

TOP

ZT 如何面对你讨厌的人

摘自:
http://www.nlpsky.com.cn/article/article.asp?id=882

跟朋友一起吃饭时,他大倒苦水,说公司有一位同事,做事情拖拖拉拉、总在不断的找借口、还总是嬉皮笑脸的,一看见他就烦。而且那位同事是公司上层的关系进来,不好说、也不好批评,更无法把他炒掉,搞得他很是郁闷。

听着他的控诉,我会心一笑地说:“这很正常啊,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就像我们自己也无法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我们一样,对吧?”

他无奈地点了点头:“那你说我该怎么办啊?我现在一看见他我就头晕,心里不舒服。”

生活就是这般有趣的啦,它不会只安排都是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情出现在你的面前,因为没有了好与坏、美与丑的对比,你根本就无法享受所谓的快乐,也无法去体验痛苦。有一句话不是这样说的吗?没有真正痛过的人,根本就无法体验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外部世界的所有一切的事物其实都是我们心灵世界的对外投射,当我们遇到一个不喜欢的人时,也许是因为你的内在也拥有这一部分,只不过你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呈现出来而已。这样说,可能你听了会觉得有些残酷,可确实如此,如果我们的内在没有这一部分,我们是不可能看到的。就如同你跟一个一生下来就失明的人描述阳光一样,无论你用多么具体、美妙的语言,那个失明的人到最后还是会问你说:“阳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你不喜欢一个人,证明你的内在有一部分也是你所不喜欢的。也有一种可能是在你生命里有一个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如亲人,他身上也有这样一种特质,而且给你造成了很不好的印象或者影响,从此就在你的心中留下了铭印,当你遇到相类似的人的时候,你就会把这个铭印投射出去,所以你不喜欢可能不是你的那个同事,而是以前那个对你造成深刻影响的那个人。

而我们都必须知道,这个世界是由二元组成的,在大自然中,我们总会发现这种相生相克二元对立的现象,在一棵毒草的附近,你就会找到相对应的解药,而这样的二元特质在我们人类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所谓的好与坏、优点与缺点都共同存在。当我们在一个人身上找到一大堆的缺点和不喜欢的理由时,请千万不要忘记了,在那个人的身上肯定也隐藏着好的一面,只不过他可能不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体现出来,而是在家、或者在朋友面前、或者其他别人特定场合才展现出来。

就如我们自己一样,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优点,在某些人或者环境下,我们会展现我们的其中一个面,而当我们回到家或者换了一个其他的环境,我们可能就会展现其他不同的面向。而在不同的环境当中,我们总能找到跟我们相同或者认同自己的人,而同样的,你也会发现也有的人不一定会认同你、喜欢你 。

那当我们面对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不喜欢对方某些习惯时那该怎么办呢?有些人的做法就是直接去改变那个人,去教育他、纠正他的行为习惯,这种方法有没有效呢?因人而异,如果你面对的人是好学上进、并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就会进步很快,朝你所希望的方面前进;可如果对方不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么估计他对你就会产生怨恨、对抗,甚至背地里攻击你,所以这种做法是需要冒风险的。

而第二种做法,就是当看一个人不舒服的时候,有的人就会选择逃避或者假装看不见,懒得理你,只要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就好。

可有些人,就像你一样(我笑着对朋友说),偏偏做不到当对方透明,更糟糕的是还影响到自己的心情。(朋友很是无奈地苦笑着)那么就是谁痛苦谁做工了,而不是去改变他,因为对方也许还自我感觉挺好的,而是要改变自己。因为你是无法去改变一个人的,除非对方愿意改变。不过当你改变了,你却可以影响到他,甚至影响他自己来改变自己。

“那如何做呢?”朋友着急问。

你讨厌对方是因为对方的一些行为、表情、习惯让你产生不好的感受,那么当你看到他时,我希望你同时知道,他跟你一样拥有很多不同的面向,而你所看到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面向而已,我希望你也能同时看到他背后隐藏的那些可能存在的好的部分,那些其他人可能会欣赏的部分。因为一个人是无法在另一个人面前完完全全展现自己的,哪怕是你最亲密的人也不太可能,就如同你我一样,现在此时此刻我们彼此展现的也只是我们众多的面向中的其中一个而已。在众多的经典书籍中名垂青史的王侯将相,作者都会描写这个人的心胸如何的宽广、虚怀若谷,其实说的就是他能容纳别人所不能容纳的人、事、物,甚至容纳的量度和广度都比一般人要来的多得多,而且很多在旁人看来一无是处的人他也同样能接纳;这就说明这个人对自我的接纳度是非常高的,当一个人能看到自己更多的面向,并能接纳自己,那么他所投射在外部世界的事实就是他的心胸更加宽广,能接纳更多的人、事、物,甚至不会因为看到别人身上的一个缺点而全盘否定那个人,因为他能看到那个人生命里更多的面向。古人云:成大事者,心必宽广之,说得就是这样的人。

朋友听得凝神专注,频频点头。

当你有了以上的观点作为你与人相处的基本态度时,你会发现你跟身边的人亲密感会增加,疏离感会减少。

当你在面对你的同事,而他的一些行为习惯有勾起你不好的感受时,还有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就是:直接告诉他你的感受。很多人在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的时候,要么是直接的指责:“你怎么这样做事的?”或者进行人身攻击“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讨厌”“你太没责任心了”等等,当这样的话语一出口,对方感受到威胁时就会马上竖起自我保护的盔甲,把心门关闭起来,要么跟你对抗,要么沉默不语处于时刻防备状态,这时候,你就是跟他讲道理、教他如何做事,他再也无法听进去了。不是他不想听,而是他的自我保护系统不让他听,而这时说的人可能就更加大火冒三丈,或者对他更加的憎恨和讨厌。有时候就算你没有语言上的攻击和指责,可是你的表情、行为、眼神却对他表达同样的不屑时,对方也会收到你的不友好的信号,同样的,他自我保护的盔甲也一样会竖起,这时你再吩咐他做事情,他已经不在做事情的状态了,如你所愿,你接着一定会看到你一如既往看到的那些你不喜欢的部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12-19 00:36 编辑 ].

TOP

小学最后一学期现在开始

  时间过得真是快,孩子在明强已经度过了9个学期,小学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从今天开始。看着孩子走出车门,向我招手,忍不住说:"这是你在明强小学的最一个学期,好的开始……"
  “知道了,知道了!”孩子不让我说完,挥一挥手让我把车开走。
  今天是开学是第一周,人家班级是值周。学校有那么多班级,做完这一回值周,他们就再也没有机会神气地在明强各班巡游检查了。所以,他们可当一回事了。
  今天又是开学第一周的第一天,有升旗仪式,儿子将作为升旗手会有简短的发言。他说他不想按老套发言,他悄悄地改了跟教师商量过的演讲词,他将说得跟任何一个人都不一样……俺拭目以待。.

TOP

早上也和兔哥说了和你几乎相同的话,人家回答:“我心里有数!”.

TOP

回复 188#杨小兔的妈妈 的帖子

呵呵,祝小兔子们都顺顺利利,有一个好的开头,还有一个好的结尾。.

TOP

还没开学,昨天在理书包的时候,就说语文书不见了,和老师联系想再买一本,老师说,周五发现有一本语文书在讲堂上,同学说看到兔哥拿着一本书在讲台前划呀划,一划就落在讲台上了。哎!.

TOP

回复 190#杨小兔的妈妈 的帖子

嘿嘿,我家兔子包书的时候倒是发现多了一本“语文综合”,他在那里发愣:不对呀,我明明交给了老师,怎么会跑进我的书包里涅?.

TOP

 191 1234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