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品德] 忍经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忍经 

忍经  
  作者:(元代)许明奎 吴亮
  目录
  韬略篇
  慧之忍
  势之忍
  苛察之忍
  屠杀之忍
  苟禄之忍
  勇退之忍
  事君之忍
  同寅之忍
  将帅之忍
  宰相之忍
  嗜好(爱)篇
  色之忍
  气之忍
  酒之忍
  声之忍
  食之忍
  好之忍
  恶之忍
  好学之忍
  淫之忍
  侈之忍
  境遇篇
  宠之忍
  辱之忍
  安之忍
  危之忍
  疾之忍
  变之忍
  劳之忍
  苦之忍
  挫折之忍
  不遇之忍
  行为篇
  言之忍
  争之忍
  俭之忍
  失之忍
  取之忍
  与之忍
  乞之忍
  求之忍
  躁进之忍
  特立之忍
  情感篇
  乐之忍
  喜之忍
  怒之忍
  急之忍
  快之忍
  惧之忍
  躁之忍
  骄之忍
  勇之忍
  满之忍
  不平之忍
  不满之忍
  恶行篇
  侮之忍
  谤之忍
  誉之忍
  谄之忍
  笑之忍
  妒之忍
  忽之忍
  忤之忍
  仇之忍
  贪之忍
  欺之忍
  虐之忍
  矜之忍
  听谗之忍
  礼义篇
  忠之忍
  孝之忍
  仁之忍
  义之忍
  礼之忍
  智之忍
  信之忍
  直之忍
  背义之忍
  小节之忍
  关系篇
  父子之忍
  兄弟之忍
  夫妇之忍
  宾主之忍
  交友之忍
  事师之忍
  利害之忍
  顽嚣之忍
  祸福之忍
  职业篇
  为士之忍
  为农之忍
  为工之忍
  为商之忍
  世情篇
  贫之忍
  富之忍
  贱之忍
  贵之忍
  死之忍
  生之忍
  无益之忍
  才技之忍
  随时之忍
  年少之忍
  修炼篇(完)
  -------------------------------------------------------------------------------------------------------------------------------------------------
  《忍经》是中国最系统的忍学教科书,是一部寓意深刻,济世劝好,和睦相处,得颐天年的劝世书。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以忍去过《晋语》相忍为党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过事堪喜--杜牧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忍辱负重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佛乱其所为。《题乌江庙诗》杜牧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佛说:六度可行忍为第一能忍是福忍无可忍还得忍一忍万事成坚持原则是非多〓碰着硬茬麻烦多〓忍气吞声好处多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与其说胜利者是战而胜的,不如说胜利者忍到了最后。风风雨雨几十年,许多战友倒下了,周恩来独得善终,最重要的是他的一个信念:相忍为党。毛泽东一有事就叼着烟陷入沉思,其实是在"忍";蒋介石一有事就大骂"娘希匹","忍"的功夫差了点。所谓厚黑,核心是"忍",厚而无形,黑而无色,其实也是忍的最高境界。汉族是最
  能忍的民族,也就是我们都承认的最厚黑的民族,所以无论是什么外族入侵,最终都给汉族人同化了。
  【内容简介】
  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杭州人吴亮汇集历代名人有关“忍”的言论和历史上隐忍谦让、忠厚宽恕的人物、事例汇编而成《忍经》一书,共计156条。而四年后,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一个名叫许名奎的人与吴亮不谋而合,著成了《劝忍百箴》四卷,共计100条,成为忍学集大成者。其内容包括忠孝仁义、喜怒好恶、名誉权势等多个方面。
  本书将《忍经》与《劝忍百箴》二者合一,在吴亮和许名奎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详尽的译文,并在《忍经》的译文后加入了有针对性的事理点评、在《劝忍百箴》后加入了经典的古代事例,辑成一部展现古代圣贤处世哲学的智慧锦囊,帮助世人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

TOP

【逐句翻译】
  <原文>
  《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
  《易经;损卦》说:“君子自己抑制愤怒,控制情欲。“
  <原文>
  《书》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又曰:“宽绰其心。“
  <译文>
  《尚书》载周公告诫周成王说:“小人怨恨你,骂你,则自己应当加强修养,不要计较他们。“又说:“不只是不敢发怒。“又说:“是放宽自己的心胸。“
  <原文>
  成王告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译文>
  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须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原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译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谚语说:“所谓高下,应当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泽容纳着污泥,丛山和草丛中藏着祸患,美玉隐匿着瑕疵,君王忍受一些耻辱,这是自然规律。“
  <原文>
  《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
  <译文>《左传;昭公元年》:“鲁国以相互忍让来治理国家。“
  <原文>《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门,谓赵孟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尔?“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
  <译文>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载:“知伯进了南里门,叫赵孟也进来。赵孟对他说:“君王在这里。“知伯说:“你没有勇敢的精神,怎么能被人尊敬呢?“赵孟回答说:我凭着忍性。你的耻笑对我赵孟有什么危害呢?“
  <原文>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译文>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国君王袒露着肩膀牵着羊来迎接楚国的军队。楚庄王说:“郑国的君王能够忍受别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对郑国的老百姓讲信用。“
  <原文>
  《左传》:“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
  <译文>
  《左传》:“不愿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惭愧一辈子吗?“
  <原文>
  《论语》:“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论语》:“孔子说:“小的事情不忍让,就会破坏了大的计划。“
  <原文>
  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
  <译文>
  孔子又说:“一时的气愤,忘记了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的安全,这不是糊涂吗?“
  <原文>
  又曰:“君子无所争。“
  <译文>
  孔子又说:“君子处事谨慎不与人相争。“
  <原文>
  曾子犯而不校。
  <译文>
  《论语》载曾子说:“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计较。 “
  <原文>
  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译文>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 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原文>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译文>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原文>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译文>
  《老子》说;、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来对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对付它。“
  <原文>
  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辨若讷。“
  <译文>
  《老子》又曰:“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却像是弯的;最聪明的人,看起来却很笨拙,最善于辩论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木讷。“
  <原文>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
  《老子》又曰:“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样,能有利于万物而不争斗。“
  <原文>
  又曰:“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译文>
  《老子》又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虽然不与别物相争,却能取胜;虽然不说话,却善于应答。“
  <原文>
  荀子曰:“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译文>
  荀子说:“伤害别人的言语,比用矛戟刺人人体还要厉害。“
  <原文>
  蔺相如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译文>
  蔺相如说:“两只老虎争斗,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原文>
  晋王*尝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译文>
  晋代的王*曾经说过:“别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从人情上原谅他。“
  <原文>
  又曰:“非意相干,可以理谴,终身无喜悒之色。“
  <译文>
  王*又说:“不要意气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之于色。“
  细过掩匿
  <原文>曹参为国相,舍后园近吏舍。日夜饮呼,吏患之,引参游园,幸国招召,按之。乃反,独帐坐饮,亦歌呼相应。见人细过,则掩匿盖覆。
  <译文>
  曹参担任宰相时,他家后园与小官住的宿舍很近。这些小官吏日夜喝酒呼喊,当官的担心曹参恼怒,就引着曹参去后园游览,召见了那些小官,说说以后就放走了他们。曹参回来后,独自坐在帐中,也一边饮酒一边唱歌、呼喊,与小官们的呼声相应。曹参遇到别人有小的过错,就为其掩饰。
  醉饱之过 不过吐呕
  <原文>
  丙吉为相,驭史频罪,西曹曹罪之。吉曰:“以醉饱之过斥人,欲令安归乎?不过吐呕丞相车茵,西曹第忍之。“
  <译文>
  丙吉担任宰相时,他的车夫屡屡醉酒,西曹要处罚,丙吉却说:“就因为喝醉了酒而斥责别人,叫人怎么呆得下去呢?喝醉了酒,也不过就是呕吐物弄脏了丞相车子里的垫毯而已,西曹就忍住不要责怪他了。“
  圯上取履
  <原文>
  张良亡匿,尝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坠其履圯上。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
  <译文>
  张良因犯法逃亡,曾从容不迫地在邳下游览。桥上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面前,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去。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捡起来:“张良感到惊谔,强忍着怒气,走到桥下,把鞋捡上来,跪着送到老人跟前。老头把脚伸出来穿上鞋,说:“你可以教育成才呀!“
  出胯下
  <原文>
  韩信好带长剑,市中有一少年辱之,曰:“君带长剑,能杀人乎?若能杀人,可杀我也;若不能杀人,从我胯下过。“韩信遂屈身,从胯下过。汉高祖任为大将军,信召市中少年,语之曰:“汝昔年欺我,今日可欺我乎?“少年乞命,信免其罪,与其一校官也。
  <译文>
  韩信喜欢身佩长剑,在集市上,一位少年侮辱韩信。说:“你身佩长剑,但你敢杀人吗?如果你能杀人,可以把我杀了;如果你不能杀我,那么,就请你从我的两腿之间钻过去。“韩信于是弯着身体,从那位少年的两腿之间钻过。后来,汉高祖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将曾经侮辱过自己的那个少年召到跟前,对他说:“你过去曾经欺负我,现在还可以欺负我吗?“那位少年求韩信饶命,韩信赦免了他的罪过,给他封了一个小官。
  尿寒灰
  <原文>
  韩安国为梁内史,坐法在狱中,被狱吏田甲辱之。安国曰:“寒灰亦有燃否?“田甲曰:“寒灰倘燃,我即尿其上。“于后,安国得释放,任梁州*史,田甲惊走。安国曰:“若走,九族诛之;若不走,赦其罪。“田甲遂见安国,安国曰:“寒灰今日燃,汝何不尿其上?“田甲惶惧,安国赦其罪,又与田甲亭尉之官。
  <译文>
  韩安国担任梁国内史时,因犯法被关到监狱中。狱中小吏田甲侮辱他。韩安国问田甲:“冷却的灰可重新燃烧起来吗?“田甲说:“如果冷灰可以重燃,我就用小便浇熄。“后来,韩安国释放出狱,被任命为梁州刺史。田甲吓得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如果逃走,就把他的家族都杀了;如果不走,可以原谅他的罪过。“田甲于是来见韩安国。韩安国问田甲:“冷灰今天重燃,你何不用尿浇熄呢?“田甲十分害怕,韩安国却原谅他的罪过,并授予他一个亭尉官职。
  诬金
  <原文>
  直不疑为朗同舍,有告归者,误持同舍朗金去,金主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舍,偿之。后告归者至,而归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译文>
  直不疑住集体宿舍,有一个回家的人,误将同舍郎的金子拿走了。同舍郎怀疑直不疑偷走他的金子,直不疑表示认错,买了金子,还给了他。等到回家的人回来后,将同舍郎丢失的金子如数归还,同舍郎很惭愧。因此大家都称直不疑是忠厚的人。
  诬裤
  <原文>
  陈重同舍郎有告归宁者,误持邻舍郎裤去。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市裤以还。
  <译文>
  陈重同宿舍有人回家去,误拿了邻宿舍人的一条裤子。主人怀疑是陈重所拿,陈重也不申辨,买了一条裤子还他。
  羹污朝衣
  <原文>
  刘宽仁恕,虽仓卒末尝疾言剧色。夫人欲试之,趁朝装毕,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宽神色不变,徐问婢曰:“羹烂汝手耶?“
  <译文>
  刘宽仁慈宽厚,即使仓促之中也不曾疾言厉色。他的妻子想试试他,趁他刚穿好上朝服装的时候,妻子派婢子送来一碗肉汤,故意泼洒在刘宽的身上。刘宽神色不改,慢慢地问婢子说:“汤烫坏了你的手吗?“
  认马
  <原文>
  卓茂,性宽仁恭,爱乡里故旧,虽行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尝出,有人认其马。茂心知其谬,嘿解与之。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送马,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译文>
  卓茂,性情宽厚,仁义待人,与乡里故旧友爱,即使行业不同,也友好融洽。卓茂曾经出门,有人说卓茂骑的马是他的。卓茂明知这个人弄错了,但还是把马给了他。过几天,马的主人找到了他丢失的马,于是将马还给卓茂,并表示道歉。卓茂就是如此不与人争。
  鸡肋不足以当尊拳
  <原文>
  刘伶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曰:“鸡肋不足以当尊拳。“其人笑而止。
  <译文>
  刘伶曾经喝醉酒,与一俗人发生冲突。那人挽起衣袖,握拳冲过来。刘俗说:“我这像鸡肋一样的身子抵挡不住老兄的拳头。“那人大笑而收起拳头。
  唾面自干
  <原文>
  娄师德深沉有度量,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曰:“吾辅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嫉也,将何求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译文>
  娄师德性格稳重,很有度量。他的弟弟任代州刺史,即将上任,娄师德对他说:“我位至宰相,你又任州官,受皇帝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妒嫉的,你打算怎样避免这些妒嫉呢?“娄师德的弟弟跪在地下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的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决不让你担忧。“娄师德面色严峻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将唾沫擦去,正违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愿,只会加重他对你的愤怒。应该不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这样笑着接受它。“
  五世同居
  <原文>
  张全翁言,潞州有一农夫,五世同居。太宗讨并州,过其舍,召其长,讯之曰:“若何道而至此?“对曰:“臣无他,唯能忍尔。“太宗以为然。
  <译文>
  张全翁说,潞州有一个农民,他家中五世同堂。唐太宗讨伐并州时,路过这家,召见他家长辈,问道:“你有什么办法使五代人和睦地住在一起呢?“长辈回答说:“我没有其他办法,只是能互相忍让。“太宗认为很对。
  九世同居
  <原文>
  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临幸其家。问本末,书“忍“字以对。天子流涕,遂赐缣帛。
  <译文>
  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堂,唐高宗亲自光临他家。问他何以能九世同堂,他写了一个大大的“忍“字回答唐高宗。高宗感动得流下眼泪,于是赏给了他家绸缎。
  置怨结欢
  <原文>
  《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
  《易经;损卦》说:“君子自己抑制愤怒,控制情欲。“
  <原文>
  《书》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又曰:“宽绰其心。“
  <译文>
  《尚书》载周公告诫周成王说:“小人怨恨你,骂你,则自己应当加强修养,不要计较他们。“又说:“不只是不敢发怒。“又说:“是放宽自己的心胸。“
  <原文>
  成王告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译文>
  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须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原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译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谚语说:“所谓高下,应当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泽容纳着污泥,丛山和草丛中藏着祸患,美玉隐匿着瑕疵,君王忍受一些耻辱,这是自然规律。“
  <原文>
  《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
  <译文>《左传;昭公元年》:“鲁国以相互忍让来治理国家。“
  <原文>《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门,谓赵孟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尔?“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
  <译文>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载:“知伯进了南里门,叫赵孟也进来。赵孟对他说:“君王在这里。“知伯说:“你没有勇敢的精神,怎么能被人尊敬呢?“赵孟回答说:我凭着忍性。你的耻笑对我赵孟有什么危害呢?“
  <原文>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译文>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国君王袒露着肩膀牵着羊来迎接楚国的军队。楚庄王说:“郑国的君王能够忍受别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对郑国的老百姓讲信用。“
  <原文>
  《左传》:“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
  <译文>
  《左传》:“不愿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惭愧一辈子吗?“
  <原文>
  《论语》:“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论语》:“孔子说:“小的事情不忍让,就会破坏了大的计划。“
  <原文>
  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
  <译文>
  孔子又说:“一时的气愤,忘记了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的安全,这不是糊涂吗?“
  <原文>
  又曰:“君子无所争。“
  <译文>
  孔子又说:“君子处事谨慎不与人相争。“
  <原文>
  曾子犯而不校。
  <译文>
  《论语》载曾子说:“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计较。 “
  <原文>
  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译文>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 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原文>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译文>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原文>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译文>
  《老子》说;、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来对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对付它。“
  <原文>
  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辨若讷。“
  <译文>
  《老子》又曰:“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却像是弯的;最聪明的人,看起来却很笨拙,最善于辩论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木讷。“
  <原文>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
  《老子》又曰:“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样,能有利于万物而不争斗。“
  <原文>
  又曰:“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译文>
  《老子》又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虽然不与别物相争,却能取胜;虽然不说话,却善于应答。“
  <原文>
  荀子曰:“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译文>
  荀子说:“伤害别人的言语,比用矛戟刺人人体还要厉害。“
  <原文>
  蔺相如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译文>
  蔺相如说:“两只老虎争斗,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原文>
  晋王*尝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译文>
  晋代的王*曾经说过:“别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从人情上原谅他。“
  <原文>
  又曰:“非意相干,可以理谴,终身无喜悒之色。“
  <译文>
  王*又说:“不要意气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之于色。“
  细过掩匿
  <原文>曹参为国相,舍后园近吏舍。日夜饮呼,吏患之,引参游园,幸国招召,按之。乃反,独帐坐饮,亦歌呼相应。见人细过,则掩匿盖覆。
  <译文>
  曹参担任宰相时,他家后园与小官住的宿舍很近。这些小官吏日夜喝酒呼喊,当官的担心曹参恼怒,就引着曹参去后园游览,召见了那些小官,说说以后就放走了他们。曹参回来后,独自坐在帐中,也一边饮酒一边唱歌、呼喊,与小官们的呼声相应。曹参遇到别人有小的过错,就为其掩饰。
  醉饱之过 不过吐呕
  <原文>
  丙吉为相,驭史频罪,西曹曹罪之。吉曰:“以醉饱之过斥人,欲令安归乎?不过吐呕丞相车茵,西曹第忍之。“
  <译文>
  丙吉担任宰相时,他的车夫屡屡醉酒,西曹要处罚,丙吉却说:“就因为喝醉了酒而斥责别人,叫人怎么呆得下去呢?喝醉了酒,也不过就是呕吐物弄脏了丞相车子里的垫毯而已,西曹就忍住不要责怪他了。“
  圯上取履
  <原文>
  张良亡匿,尝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坠其履圯上。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
  <译文>
  张良因犯法逃亡,曾从容不迫地在邳下游览。桥上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面前,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去。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捡起来:“张良感到惊谔,强忍着怒气,走到桥下,把鞋捡上来,跪着送到老人跟前。老头把脚伸出来穿上鞋,说:“你可以教育成才呀!“
  出胯下
  <原文>
  韩信好带长剑,市中有一少年辱之,曰:“君带长剑,能杀人乎?若能杀人,可杀我也;若不能杀人,从我胯下过。“韩信遂屈身,从胯下过。汉高祖任为大将军,信召市中少年,语之曰:“汝昔年欺我,今日可欺我乎?“少年乞命,信免其罪,与其一校官也。
  <译文>
  韩信喜欢身佩长剑,在集市上,一位少年侮辱韩信。说:“你身佩长剑,但你敢杀人吗?如果你能杀人,可以把我杀了;如果你不能杀我,那么,就请你从我的两腿之间钻过去。“韩信于是弯着身体,从那位少年的两腿之间钻过。后来,汉高祖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将曾经侮辱过自己的那个少年召到跟前,对他说:“你过去曾经欺负我,现在还可以欺负我吗?“那位少年求韩信饶命,韩信赦免了他的罪过,给他封了一个小官。
  尿寒灰
  <原文>
  韩安国为梁内史,坐法在狱中,被狱吏田甲辱之。安国曰:“寒灰亦有燃否?“田甲曰:“寒灰倘燃,我即尿其上。“于后,安国得释放,任梁州*史,田甲惊走。安国曰:“若走,九族诛之;若不走,赦其罪。“田甲遂见安国,安国曰:“寒灰今日燃,汝何不尿其上?“田甲惶惧,安国赦其罪,又与田甲亭尉之官。
  <译文>
  韩安国担任梁国内史时,因犯法被关到监狱中。狱中小吏田甲侮辱他。韩安国问田甲:“冷却的灰可重新燃烧起来吗?“田甲说:“如果冷灰可以重燃,我就用小便浇熄。“后来,韩安国释放出狱,被任命为梁州刺史。田甲吓得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如果逃走,就把他的家族都杀了;如果不走,可以原谅他的罪过。“田甲于是来见韩安国。韩安国问田甲:“冷灰今天重燃,你何不用尿浇熄呢?“田甲十分害怕,韩安国却原谅他的罪过,并授予他一个亭尉官职。
  诬金
  <原文>
  直不疑为朗同舍,有告归者,误持同舍朗金去,金主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舍,偿之。后告归者至,而归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译文>
  直不疑住集体宿舍,有一个回家的人,误将同舍郎的金子拿走了。同舍郎怀疑直不疑偷走他的金子,直不疑表示认错,买了金子,还给了他。等到回家的人回来后,将同舍郎丢失的金子如数归还,同舍郎很惭愧。因此大家都称直不疑是忠厚的人。
  诬裤
  <原文>
  陈重同舍郎有告归宁者,误持邻舍郎裤去。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市裤以还。
  <译文>
  陈重同宿舍有人回家去,误拿了邻宿舍人的一条裤子。主人怀疑是陈重所拿,陈重也不申辨,买了一条裤子还他。
  羹污朝衣
  <原文>
  刘宽仁恕,虽仓卒末尝疾言剧色。夫人欲试之,趁朝装毕,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宽神色不变,徐问婢曰:“羹烂汝手耶?“
  <译文>
  刘宽仁慈宽厚,即使仓促之中也不曾疾言厉色。他的妻子想试试他,趁他刚穿好上朝服装的时候,妻子派婢子送来一碗肉汤,故意泼洒在刘宽的身上。刘宽神色不改,慢慢地问婢子说:“汤烫坏了你的手吗?“
  认马
  <原文>
  卓茂,性宽仁恭,爱乡里故旧,虽行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尝出,有人认其马。茂心知其谬,嘿解与之。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送马,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译文>
  卓茂,性情宽厚,仁义待人,与乡里故旧友爱,即使行业不同,也友好融洽。卓茂曾经出门,有人说卓茂骑的马是他的。卓茂明知这个人弄错了,但还是把马给了他。过几天,马的主人找到了他丢失的马,于是将马还给卓茂,并表示道歉。卓茂就是如此不与人争。
  鸡肋不足以当尊拳
  <原文>
  刘伶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曰:“鸡肋不足以当尊拳。“其人笑而止。
  <译文>
  刘伶曾经喝醉酒,与一俗人发生冲突。那人挽起衣袖,握拳冲过来。刘俗说:“我这像鸡肋一样的身子抵挡不住老兄的拳头。“那人大笑而收起拳头。
  唾面自干
  <原文>
  娄师德深沉有度量,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曰:“吾辅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嫉也,将何求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译文>
  娄师德性格稳重,很有度量。他的弟弟任代州刺史,即将上任,娄师德对他说:“我位至宰相,你又任州官,受皇帝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妒嫉的,你打算怎样避免这些妒嫉呢?“娄师德的弟弟跪在地下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的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决不让你担忧。“娄师德面色严峻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将唾沫擦去,正违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愿,只会加重他对你的愤怒。应该不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这样笑着接受它。“
  五世同居
  <原文>
  张全翁言,潞州有一农夫,五世同居。太宗讨并州,过其舍,召其长,讯之曰:“若何道而至此?“对曰:“臣无他,唯能忍尔。“太宗以为然。
  <译文>
  张全翁说,潞州有一个农民,他家中五世同堂。唐太宗讨伐并州时,路过这家,召见他家长辈,问道:“你有什么办法使五代人和睦地住在一起呢?“长辈回答说:“我没有其他办法,只是能互相忍让。“太宗认为很对。
  九世同居
  <原文>
  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临幸其家。问本末,书“忍“字以对。天子流涕,遂赐缣帛。
  <译文>
  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堂,唐高宗亲自光临他家。问他何以能九世同堂,他写了一个大大的“忍“字回答唐高宗。高宗感动得流下眼泪,于是赏给了他家绸缎。.

TOP

到外面的时候,坐公交车,无聊的时候,看看,觉得很不错的一本书。
看看的话,可能会心态平和。.

TOP

<原文>
  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译文>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 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TOP

 <原文>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译文>
  《老子》说;、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来对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对付它。“
  <原文>
  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辨若讷。“
  <译文>
  《老子》又曰:“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却像是弯的;最聪明的人,看起来却很笨拙,最善于辩论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木讷。“
  <原文>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
  《老子》又曰:“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样,能有利于万物而不争斗。“
  <原文>
  又曰:“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译文>
  《老子》又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虽然不与别物相争,却能取胜;虽然不说话,却善于应答。“.

TOP

<原文>
  荀子曰:“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译文>
  荀子说:“伤害别人的言语,比用矛戟刺人人体还要厉害。“.

TOP

<原文>
  晋王*尝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译文>
  晋代的王*曾经说过:“别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从人情上原谅他。“.

TOP

这篇文章不错,很有意义.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