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三百千千

三百千千

三字经易解

章炳麟增订本

前言: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易解: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易解: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易解: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易解: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惰,才能教出好学生。(严师出高徒,严是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要教出好孩子,必须父母与老师双方面配合,也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努力。)

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易解: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如果不透过学习,就无法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不知道那些事合不合乎义理,应不应该做?

作子弟的,要趁著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易解:黄香是东汉江夏人,他在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他就用扇子先将父母的床铺煽凉,再请父母就寝;冬天天冷的时候,他就先将父母亲的被子睡温暖,再请父母安睡。类似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一个为人子女所应当尽的本分。

东汉末年的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晓得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兄长吃,自己选择较小的。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应当及早教育培养。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易解: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

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易解: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日、月、星。

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易解: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著改变。)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易解: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并将这五行的变化以数学的原理加以归纳,发现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相生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相克的关系。

十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有十个,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地支有十二个,都是古人计算时间的符号;地支用来计算每日的时间,如:子时是指凌晨11时至1时,丑时是指1时至3时,午时是中午11至13时。天干与地支互相配合用来计算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六十年为一甲子)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易解:黄道是太阳在太空中所运行的轨道,赤道是地球的中线,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赤道附近为热带,温度极为炎热,我们的国家,位置在北半球的东边,因为上地面积广大,所以包含了热带、温带、和寒带。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嵩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易解:我们的国家有美丽的山河,河川之中长江是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大河,还有淮河和济水,这四条河最后都向东流入大海。(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入海不复回。)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这五座山称为五岳(岳),是中国的五大名山。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易解:士是读书人,士农工商这四种身份的人民,是组成社会、建立国家的基本份子。仁、义、礼、智、信,维系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五种道理永远不变,必须遵守不容许混淆。(仁是爱人利物;义是公正合宜,是正正当当的行为;礼者理也,是规规矩矩的态度;智是慎思明辨的能力;信是诚实不自欺,亦不欺人的态度。)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易解:大地所生长的生物,种类繁多,像草木是属于植物,遍及陆上及水上。至于动物有虫、鱼、鸟、兽,它们有的能在空中飞翔,有的是行走在陆地上,还有的生活在水中。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易解:稻米、高梁、黄豆、麦、黍(粘米)、稷(不黏﹀等,六种谷物是供人类所食用的主食;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民情不同,因此主食各不相同。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是人类所畜养的,各有其贡献。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易解:喜悦快乐、生气、忧伤、害怕不安、爱惜眷恋、憎恨讨厌、及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人人都具备的七种情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能适当的调节控制,不受情绪所左右,做情绪的主人,不作情绪的奴隶。)

青、红、黄、黑、白,是我国古代所定的五种颜色,称为五色(正色),我们很容易就能用眼睛辨别出来。

酸苦甘        及辛碱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比五臭        鼻所嗅

易解:酸、苦、甜(甘)、以及辣(辛)和碱这五种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种味道。羊臊味(膻)、烧焦味、香味、以及鱼腥味、腐烂的臭味,这五种气味,是我们的鼻子所闻到的五种味道。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易解:匏瓜与黏土古人作成吹奏的乐器(如笙、埙),革是指牛皮,可以制成乐器称为鼓,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晋鼓、腰鼓、博浪鼓等。木制的乐器有木鱼、梆子、拍板、祝和敔。(常用于祭孔大典中),石类乐器有磬(石磬),金属铸成的乐器有钟、锣、钹、铙等。

丝类乐器是因为中国古代用蚕丝作弦,故称为丝类,有琴、瑟、筝以及后来的胡琴、琵琶、小提琴、吉他等都是。竹制乐器是用竹管穿孔而制成,主要分为笛(横吹)和箫(直吹)。以上这八种乐器可作为八音的代表,‘音乐’可以调和身心,它和‘礼’是相辅相成的。

平、上、去、入是古时候的四声,讲话时咬字发音应该正确,才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平声即是现在国音中的第一和第二声,上声即是国音的第三声,去声即是国音的第四声,入声音调短促而急,分布在国音声调中。)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易解:高曾祖代表了三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然后是父亲再来是自己本身,往下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包含自身以上的上四代及下四代,是我们的直系血亲,和自己关系最为密切。是家族中长幼尊卑基本的伦常关系。(至玄曾三字,为求押韵而对调)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易解:以下是讲五伦,五伦彼此之间都有互相对待的原则。父慈子孝,父亲慈祥恩爱,子女孝顺,夫义妇顺从,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谅。至于兄弟姊妹之间,作兄长姊姊的应该爱护弟妹,弟妹也应该恭敬兄长姊姊。长幼之间要有伦常秩序,朋友相处也要诚实互信真心的交往,领导者对部属要尊重,部属对长官应忠于职守认真做事,各尽本分。

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幼        至缌麻        五服终

易解:从父子恩到臣则忠,这十条义理,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奉行,要了解亲疏关系,注意先后顺序不可以违背。

古时候父母、祖父母、兄弟、伯叔、外祖父与表兄弟等亲人,过世时所穿的丧服都有一定的礼节,不可混乱。(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都很注重礼节。)

礼乐射        卸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易解:学习礼节仪规、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数学,是古人教导子弟必备的六种技能,称为六艺,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具备这些才能了。

只有练习书法写字,大家仍然共同遵守。已经认识字之后,接著就要讲解学习文字的构造和它的意义。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易解: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有他独特的意义,较早有甲骨文、钟鼎文,再来是大篆、小篆,继之有隶书、草书、这些都要分清楚不可混乱。

天地之间的学问广大无边,如果都想要学,恐怕会无从学起,不如选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日积月累功夫精深,自然水到渠成成就非凡,其余的只须知其概要,了解来源就可以了。

凡训蒙        需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易解:凡是教导初学的学童,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义理讲解要详细,并且考察事实说明清楚。对于文字章句的读法,与如何分段的方法都要明白。(古人文章不分段,没有标点符号及注音,这些都由老师来教。)

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先熟悉宋朝朱熹所著的小学这本书,学习洒扫应对及六艺等,再来深究四书当中修齐治平的大学问。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易解:论语是孔老夫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包含了夫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的记录,十分难能可贵。

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是学生万章与公孙丑等记录老师言行的书。内容都是讲述道德仁义的事,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是从政治国的典范。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易解:中庸这一本书是孔夫子的孙子孔伋所作(孔伋字子思,古人以字相称,以字行之。)中是不偏不倚,庸是不易,不变的意思,中庸所说是不偏于一方,永不改变的天下至理。

大学这一本书是孔夫子的学生曾子所写,本书共有十章,内容阐述一个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民国13年3月2日,讲演民族主义第六讲时说:‘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整。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哲学的知识中所独具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发扬的。’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易解:孝经共十八章,是一部阐明孝道的书。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因此古人研究学问,首先读孝经,要把孝经这一部书的道理,都融会贯通,再读四书,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有了学问的基础,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究其中的道理。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易解:古时候的易经有三种版本,分别为连山、归藏、和周易,共称为三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孔老夫子曾经审订过,书中的理论比较详尽易懂。

书经之中包含典谟、训诰、誓、命等六篇文书,典:常也。尧典、舜典是帝王不易的常道。谟是大臣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训:诲也,是大臣对君主的进谏,如伊训。

诰是君主发布的命令,如昭告、酒诰等。誓:信也,是指君主出征时宣誓的文告,如甘誓、秦誓等。命是君主所下达的命令,这些都是书经中奥妙之所在。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易解:周公制定周礼,分官设职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冢宰,地官:户部大司徒,春官:礼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属于天子之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为后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范。

汉朝时有两位著名的儒者,述说圣人的言论,大戴戴德将礼记删订为85篇,小戴戴圣则删订为46篇(即为现今留存者,加上后人增补3篇合计为49篇)。其内容完整的保存了古圣先贤的言论,包含各种礼节、五分十二律等音乐都十分完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仁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易解:诗经按体裁可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文体称作四诗,古时候诗歌一体有诗必有歌,国风是采集自诸侯各国的民俗歌谣。雅者正也,是正式场合演唱的歌。大雅是诸侯朝觐天子所用的诗歌,小雅是天子宴享宾客所用的诗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所使用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种。

诗经经过孔老夫子整理删订为三百一十一篇,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遗失六篇,今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数通称‘诗三百’。内容记载:从事父至事君,人伦之道无所不备。可见诗经非常值得后人学习、背诵、吟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不学诗,无以立。’

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东周),周天子衰落不能号令天下时,作诗的风气就逐渐没落消失了。于是孔老夫子写出春秋这一本书,文字虽然简约,意义十分深远,详记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年间的历史,用来褒扬善行好事,贬抑恶行坏事,希望能藉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恶,更期盼当政者知所警惕,当时很受到重视,对时局有很重要的影响。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易解:传是解释‘经’的书,这三本传都是针对‘春秋’作注解,有鲁国公羊高写的公羊传,有与孔夫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写的左传,还有汉朝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其中左传使用编年纪事的体裁为春秋作注解,最令人称道,举凡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乐之文,兴衰存灭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是研读春秋一书最佳的选择。

四书和六经的要旨都明白之后,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如老子、庄子、荀子等,但是由于诸子百家书籍太多,卷帙浩繁,其内容也有可取之处,但并非完全正确,只要选取其中对我们的德行学问有帮助的精华来读,就可以了。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易解:诸子书籍繁多,故有诸子百家之称,其中最重要的有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及庄子。(荀子名卿战国时楚人,著荀子一书,主张‘性恶’说,认为人性中存有贪婪好利等弊端,故特别注重礼节和教学,希望透过教育的手段来引导改善,“劝学篇”尤其有名。扬子即扬雄,汉朝成都人,著有太玄经、法言二书,太玄经是参照易经而作。文中子姓王名通,著有元经、中说二书。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开创者,其思想影响中国人数千年,仅次于儒家,老子有道德经传世,其内容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而治。庄子著『南华真经”属于寓言式的著作。

经书和子书融会贯通之后,就可以开始研读各种史书,史书是记载一国兴亡的事,要从中考察历代王朝传承的世系,明白各国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亡的原因,给自己一个警惕。(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易解: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君主,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录,所以太古的事无从考察。传至唐尧和虞舜合称二帝,他们都把国家当作公器,传贤不传子,把帝位禅让给贤能的人,因为没有一点私心,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古有‘尧天舜日’之说)

夏有禹        商有易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易解: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大禹,他治理水患,疏通九河,把洪水引导入大海,老百姓都很拥戴他,因此舜帝把王位传给他,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因为贤能被尊称为‘三代的圣王’,后来夏禹准备把帝位传给益,因为人民怀念禹治水的功绩,加上儿子启又非常贤能,因此诸侯拥戴启为天子。中国从此变成家天下。夏朝传了四百年就改朝换代了。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易解:夏桀在位时因为暴虐无道,成汤起而讨伐,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商。传了六百多年,到纣王时就灭亡了。

周文王行仁政,诸侯都来归附,直到周武王时因为纣王荒淫无道。才联合诸侯讨伐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传了八百七十四年,是我国历史上年代最长久的王朝。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易解:周武王在镐京建立国都,史称西周,到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改称东周,东迁之后王室的威望低落,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争执干戈相向,天下变得纷乱不堪。一些谋士与投机份子趁机崛起,周游列国担任说客谋取功名,在各国之间进行游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提倡合纵,从此兵连祸结,天下苍生不得安宁。

自周平王东迁开始称为春秋时期,(因孔夫子编春秋而名之)共二百二十四年,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史家称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产生了五位霸主,依序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虽然标榜著崇高的理想,实际上仍依赖著武力称霸一时,甚至连周王室都被诸侯灭亡了。

进入战国时期后产生了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个强国。七雄间彼此战争,弱肉强食杀伐不断民不聊生。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易解:秦始王姓嬴名政,采用张仪的连横外交及远交近攻等策略,将六国个个击破,兼并六国的领土,统一天下(中国)自称秦始皇。只可惜不行仁政,暴虐无道民不聊生,传到第二代胡亥时就被抗暴队伍项羽和刘邦推翻了。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相争,两军交战七十多回合,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天下又成统一的局面。

汉高祖刘邦兴起,建立汉朝的基业,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传到第十一代汉平帝时,被外戚王莽夺取了帝位。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易解: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推翻王莽,在洛阳建都,称为东汉。(王莽以前的时代称为西汉)两汉共传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时,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废。

魏(曹操、曹丕),蜀(刘备),吴(孙权)互争汉家天下,历史上称为三国时代,一直到晋朝(司马炎)继起,灭了三国,才结束纷乱的局面。又因为五胡乱华,把国都迁到江南建康称为东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易解:晋朝传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晋安帝时被刘裕所篡,从此进入南北朝的时代。北方被外族所统治,南方偏安局面下的朝廷,称为南朝。为了与其他的朝代有所区别,史学家便将这四国的国号加上‘南’字,分别为南宋、南齐、南梁、南陈,皆在金陵(南京)建都。

北方北朝的拓拔圭建立北魏后,他注重礼乐及教育,又施行汉化政策,改姓元故称元魏,在历史上颇为有名。至孝武帝时分裂为东西魏,不久,宇文周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易解:等到杨坚建立了隋朝,才结束南北朝,统一天下(中国),即为隋文帝。文帝深知民间疾苦,一生勤俭爱民,只可惜识人不明,因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种下祸因;杨广即隋炀帝,荒淫无道,刚愎自用又好大喜功,连年征讨的结果,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引起各方声讨,只传了一代,才三十八年隋朝就灭亡了。

唐高祖李渊倡导仁义之师,平定隋朝的乱事,建立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易解:唐朝传了二十代,国运将近三百年,直到朱全忠灭了唐朝,才把国号改为后梁,为了与前面的朝代有所区别,因此另加一‘后’字。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及后周,这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五代的生命都很短暂,其兴亡都有原因。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易解:赵匡胤接受后周恭帝的禅让,(实际是逼恭帝逊位)建立宋朝,因为重文轻武只提倡文治不讲究军事,国势大衰,北宋和南宋一共传了十八代,被元朝所统一。

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与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国都曾在中国的版图上称皇帝建国家,后来金国灭了辽国。北方的蒙古人武力强盛,到元太宗时灭了金国,传至元世祖忽必烈时终于灭了南宋,建立元朝。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废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易解:蒙古帝国的版图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比中国最强盛的汉朝和唐朝还要大。却因为种族歧视、宗教迫害与高压政策等因素(重武力轻文治),只传了九十年就被朱元璋推翻了。明太祖兴兵起义,南征北讨十八年,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改国号为明,订年号为洪武,在南京建都。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易解:等到明成祖的时候,将国都迁往燕京(北京),又传了十六代,到崇祯皇帝时就结束了。明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太监弄权政治腐败,加上税赋重,人民负担不起,于是盗匪流寇四起,当时最有名的土匪流寇李自成,自称闯王,率兵直闯北京,崇祯眼见大势已去,自缢于煤山,结束了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历史。

清世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由康雍        历乾嘉        民安富        治绩夸

易解:清世祖自称接受天命,入主中原平定各地的流寇作乱,使天下恢复安定。清世祖是满清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后来传位给康熙,雍正历经乾隆、嘉庆,一百多年间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定富裕,都是由于政治清明,治理的绩效良好所致,外族统治能够文武并重,实在值得赞赏。

道咸间        变乱起        始英法        扰都鄙
同光后        宣统弱        传九帝        满清殁

易解: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国势逐渐衰弱,内忧外患纷纷而起,内乱是太平天国的兴起,外患则是英法两国为了通商问题,时常来骚扰侵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掌权,政治伦理荡然,加上无能又专断,宠信宦官且听信小人谗言,朝政大乱,种下清朝沦亡的祸因。(英商在福建、广东沿海省份贩卖鸦片,引诱中国人吸毒,因为林则徐的禁烟,终于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同治光绪皇帝之后,更由于列强入侵,清廷无能,屡战屡败,频频割地赔款,传到第九位皇帝宣统,国势更是积弱不堪,国父孙中山先生,为救亡图存起来革命,领导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推翻满清建立民国。

革命兴        废帝制        立宪法        建民国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易解:国父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废除君主制度,建立东南亚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制订五权宪法,建立中华民国。

古往今来所发生的历史,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清朝共有廿五个朝代全在这里。从各朝代的治乱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兴衰的原因,我们应当记取历史的教训,才不会重蹈覆辙。

史虽繁        读有次        史记一        汉书二
后汉三        国志四        兼证经        参通鉴

易解:史书虽然繁多,研读时仍需依照次第,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首先要读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第四,这四种书号称‘四史’内容最为精要允当,同时还要寻求其他的经书来证实,并参考资治通鉴以了解历史的全貌,避免以偏盖全。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易解:研读历史的人,必须要考察记载历史事实的资料,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十分证据,说十分话。如此才能真正通晓古往今来的历史,就如同亲眼目睹一样。(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易解:读书的方法不但要用口去读去背,还要用心去思考,不但白天用功,晚上也要不断地精进,才能熟记不忘。(读书五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易解:从前孔老夫子听说鲁国有一位七岁神童项橐,虽然只有七岁,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益。像孔老夫子这样的圣贤,还这样不耻下问,我们应该见贤思齐!宋朝赵普(曾任中书令后任宰相)好读论语,虽然贵为宰相仍然勤奋的学习,并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传为美谈。(赵普以半部论语协助宋太祖赵匡胤治天下,又以半部论语协助宋太宗治天下,辅佐两朝国君施政皆以论语,可见论语之殊胜可贵。)。

彼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易解:西汉时的温舒,家贫无力买书,于是利用牧羊时编织蒲草,将借来的书抄在蒲席上,还有一位公孙弘,削竹子做成竹简,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他们虽然无钱买书,却能刻苦自励,终于成为大学问家,为国家成就一番事业。

晋朝人孙敬,非常勤奋向学,每天读书都读到很晚,为了避免打瞌睡,于是在头发上绑了绳子,悬挂在头顶的木梁上,当他打瞌睡时,绳子扯动头发,就会因此痛醒,再继续用功。战国时的苏秦,发愤勤学,每当他疲倦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提醒自己不能懈怠,他们这样刻苦用功,都不是别人要求、教导的,全是自动自发奋发图强的。

如囊萤        如映云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易解:晋朝时的车胤,由于家中贫苦,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他就抓些萤火虫放在网袋中,利用一闪一闪的微弱萤光来读书。另外一位名叫孙康,每到夜晚时,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虽穷苦,并没有停止学习。汉人朱买臣,家境贫寒,以砍柴为生,却常常利用砍柴的空档读书,每次背柴回家的路上,都是一路背诵回家。隋朝的李密,平日为人放牛,却仍一心向学,常常把书挂在牛角上苦读。他们为了工作谋生虽然身体劳苦,依然坚苦卓绝的求学,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效法。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易解:宋朝的文学家苏洵,号老泉,二十七岁时忽然觉悟,开始发愤读书。他因为年纪大了,才后悔读书太晚。你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应该有所警惕,及早用功读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易解:五代时,后宋的梁灏,八十二岁还能考中进士,而且在朝廷的殿试中对答如流,脱颖而出成为状元。像梁灏年纪虽大(记忆力已经不如年轻人很多)还在用功,大家都称赞他不平凡,你们这些年轻学子,应该立定志向及早用功。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易解:北齐的祖莹,自幼好学,八岁就能吟诗,唐朝的李泌,七岁时即能以棋为题作赋。他们的聪明才智,人人称奇,你们应当能从小努力,以他们为模范,好好的学习效法。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易解: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蔡邕的女儿),从小便能分辨琴声的好坏,(可以从琴声分辨出吉凶之兆。)晋朝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能出口成诗。他们这些女孩子,既聪明又敏捷,你们这些男生应当自我警惕,好好努力,不分男女,只要是好榜样就要学习。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

易解:唐朝的刘晏,七岁时就饱读诗书,通过童子科的考试,作了翰林院的正字官,负责校对典籍,刊正文字等工作。

他虽然年纪幼小,却已经任职做官,你们从小就知道学习,只要勤勉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一个有志气的人,只要肯努力,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万古流芳。(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赞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易解:狗会在晚上守夜看门,防止盗贼入侵。公鸡会在早晨报晓,提醒人们天亮了;畜生都能忠于职守,我们如果不能善用秉赋,不知道上进,只是苟且度日,哪还有什么资格做人?蚕能吐丝,供给人类作衣服的原料,蜜蜂能采花酿蜜,供人食用;人如果不肯努力学习,岂不是连这些小昆虫都不如吗?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易解:一个人在年幼的时候,就要努力求学,长大后,应该力行实践所学到的学问,对上能辅佐长官(协助领导者)报效国家,对下能造福社会人民。这样不但可以得到好名声,使父母觉得光荣、欣慰,更能光宗耀祖,对后代子孙也是一种启发,一种典范,一种真正的庇荫。

人遗子        金满籯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献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易解:一般人留给子孙的是满箱的财宝,我却不同,只有一部三字经,用来教导子孙好好读书,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

只要肯勤劳努力的学习,一定会有成果,如果只是嬉戏,游玩不肯上进,对自己对父母师长,都是没有益处,要时常警惕,好好努力。

(圣经:含泪播种者,必欢呼收割。)

三字经易解终

参考资料:

辞海•中华书局。辞汇•文化图书公司。
三字经张宗翰注译•文国书局
新译三字经黄沛荣注译•三民书局
三字经课诵本•世峰出版社
三字经简说  台中莲社•明伦出版社.

TOP

三百千千之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宣丁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加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姜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江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仲孙 太叔申屠
公孙乐正 轩辕令狐 钟离闾丘 长孙慕容 鲜于宇文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阎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妫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後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续.

TOP

三百千千之千字文

相传,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从搨取王羲之一千字不重者编为四言韵语而成。《尚书故实》称:“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既要不用不相同的字,又要从王羲之遗书中搨出的千字组成,还要使之成韵,一夕而就,恐难尽信。许是赞扬周兴嗣过人智慧与出众的才华,才有此说。
    周兴嗣(?—521)南朝梁陈郡项(今河南沈丘)人,字思篆。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兄弟民族地区也出现了满汉、蒙汉文的对照本字。由于历代不少大书法家都曾书写,更使《千字文》至今仍是学习各种书法的范本。
    《千字文》的续广增编,宋元以来,不下数十种,如《续千字文》、《广易千字文》、《叙古千文》《正字千字文》等,但都不能与周编《千字文》抗衡。
    明清以来,一些学者称《千字文》为以有限文字而能条理贯穿的“绝妙文章”,不无道理。.

TOP

《千字文》
(梁)周兴嗣  撰

     相传,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从搨取王羲之一千字不重者编为四言韵语而成。《尚书故实》称:“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既要不用不相同的字,又要从王羲之遗书中搨出的千字组成,还要使之成韵,一夕而就,恐难尽信。许是赞扬周兴嗣过人智慧与出众的才华,才有此说。
    周兴嗣(?—521)南朝梁陈郡项(今河南沈丘)人,字思篆。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兄弟民族地区也出现了满汉、蒙汉文的对照本字。由于历代不少大书法家都曾书写,更使《千字文》至今仍是学习各种书法的范本。
    《千字文》的续广增编,宋元以来,不下数十种,如《续千字文》、《广易千字文》、《叙古千文》《正字千字文》等,但都不能与周编《千字文》抗衡。
    明清以来,一些学者称《千字文》为以有限文字而能条理贯穿的“绝妙文章”,不无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粱•周兴嗣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磻溪伊尹 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俊乂密勿 多士寔宁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 昆池碣石 巨野洞庭
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 治本于农 务资稼穑
俶载南亩 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 索居闲处 沉默寂寥
求古寻论 散虑逍遥 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
渠荷的历 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 梧桐蚤凋
陈根委翳 落叶飘摇 游鹍独运 凌摩绛霄
耽读玩市 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 属耳垣墙
具膳餐饭 适口充肠 饱饫烹宰 饥厌糟糠
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 妾御绩纺 侍巾帷房
纨扇圆絜 银烛炜煌 昼眠夕寐 蓝笋象床
弦歌酒宴 接杯举觞 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
嫡后嗣续 祭祀烝尝 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
笺牒简要 顾答审详 骸垢想浴 执热愿凉
驴骡犊特 骇跃超骧 诛斩贼盗 捕获叛亡
布射僚丸 嵇琴阮啸 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
释纷利俗 竝皆佳妙 毛施淑姿 工颦妍笑
年矢每催 曦晖朗曜 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
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矩步引领 俯仰廊庙
束带矜庄 徘徊瞻眺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

TOP

三百千千之千家诗

千家诗

五绝 五律 七绝 七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家诗卷一 五绝
春眠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送郭司仓 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洛阳道 储光羲
大道直如发 春来佳气多 五陵贵公子 双双呜玉珂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登鹳鹤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观永乐公主入番 孙 逖
边地莺花少 年来未觉新 美人天上落 龙塞始应春
伊州歌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左掖梨花 丘 为
冷艳全欺雪 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 吹向玉阶飞
思君恩 令狐楚
小苑莺歌歇 长门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 翠辇不曾过
题袁氏别业 贺知章
主人不相识 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 囊中自有钱
夜送赵纵 杨 炯
赵氏连城璧 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 明月满前川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送朱大入秦 王 维
避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 平生一片心
*《孟浩然集》与《全唐诗》作孟浩然
长干行 崔 颢
君家在何处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咏史 高 适
尚有绨袍赠 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犹作布衣看
罢相作 李适之
避贤初罢相 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 今朝几个来
逢侠者 钱 起
燕赵悲歌士 相逢剧孟家 寸心言不尽 前路日将斜
江行望匡庐 前 人
咫尺愁风雨 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 犹有六朝僧
答李瀚 韦应物
林中观易罢 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 何人最往还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秋日 耿 (三点水+繁体韦)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
秋日湖上 薛 莹
落日五湖游 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 谁与问东流
宫中题 文宗皇帝
辇路生秋草 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 无复侍臣知
汾上惊秋 苏 (廷+页)
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蜀道后期 张 说
客心争日月 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 先至洛阳城
静夜思 李 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秋浦歌 李 白
白发三千丈 离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赠乔侍郎 陈子昂
汉廷荣巧宦 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 白首为谁雄
答五陵太守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 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 不负信陵恩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婕妤怨 皇甫冉
花枝出建章 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 双蛾几许长
题竹林寺 朱 放
岁月人间促 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 更得几回过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 萧萧枫树林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别卢秦卿 司空曙
知有前期在 难分此夜中 无将故人酒 不及石尤风
答人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家诗卷二 五律

幸蜀回至剑门 玄宗皇帝
剑阁横云峻 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 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 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 嗟尔勒铭才
和晋陵陆承相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巾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
杜审言
北斗挂城边 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回 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 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 长此戴尧天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 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 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 此会在何年
*一本作隐高树
长甯公主东庄侍宴 李 峤
别业临青甸 鸣銮降紫霄 长筵(宛+鸟)鹭集 仙管凤凰调
树接南山近 烟含北渚遥 承恩咸已醉 恋赏未还镳
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制得林字
张 说
东壁图书府 西园翰墨林 诵诗闻国政 讲易见天心
位窃和羹重 恩叨醉酒深 载歌春兴曲 情竭为知音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斑马鸣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 春流绕蜀城 升沈应已定 不必问君平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苏氏别业 祖 咏
别业居幽处 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 澧水映园林
竹覆经冬雪 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 闲坐听春禽
春宿左省 杜 甫
花隐掖垣暮 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 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 因风想玉坷 明朝有封事 数问夜如何
题玄武禅师屋壁 杜 甫
何年顾虎头 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 青天江海流
锡飞常近鹤 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 真随惠远游
终南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何处宿 隔水问樵夫
登总持阁 岑 参
高阁逼诸天 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 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 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 常愿奉金仙
寄左省杜拾遗 岑 参
联步趋丹陛 分曹限紫薇 晓随天仗入 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 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 自觉谏书稀
登兖州城楼 杜 甫
东郡趋庭日 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 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 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 临眺独踌躇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送崔融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 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 军麾动洛城
旌旗朝朔气 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少 秋风古北平
扈从登封途中作 宋之问
帐殿郁崔嵬 仙游实壮哉 晓云连幕卷 夜火杂星回
谷暗千旗出 山鸣万乘来 扈从良可赋 终乏(提手炎)天才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 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 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 方知不染心
醉后赠张旭 高 适
世上漫相识 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 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 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 能更几回眠
玉台观 高 适
浩劫因王造 平台访古游 彩云萧史驻 文字鲁恭留
宫阙通群帝 乾坤到十洲 人传有笙鹤 时过北山头
观李固言 杜 甫
方丈浑连水 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 老去限空闻
范蠡舟偏小 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 何处出尘氛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随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江南旅情 祖 咏
楚山不可极 归路但萧条 海色晴看雨 江声夜听潮
剑留南斗近 书寄北风遥 为报空潭橘 无媒寄洛桥
宿龙兴寺 綦毋潜
香刹夜忘归 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 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 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 处处鸟衔飞
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惟闻钟磬音
题松汀驿 张 佑
山色远含空 苍茫泽国东 海明先见日 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 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 不在五湖中
圣果寺 释处默
路自中峰上 盘回出薜萝 到江吴地尽 隔岸越山多
古木丛青蔼 遥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 钟磬杂笙歌
野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送别崔著作东征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 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 之子送佳兵
海气侵南部 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 归邀麟阁名
携妓纳凉晚际遇雨 杜 甫
落日放船好 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 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 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 应是雨催诗
其二 杜 甫
雨来沾席上 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 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 幔卷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 陂塘五月秋
宿云门寺阁 孙 逖
香阁东山下 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 卷幔五湖秋
画壁余鸿雁 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 梦与白云游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 白
江城如画里 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临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 适
谪去君无恨 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 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 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 行矣顺风波
秦州杂诗 杜 甫
凤林戈未息 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峰峻 悬军幕井乾
风连西极动 月过北庭寒 故老思飞将 何时议筑坛
禹庙 杜 甫
禹庙空山里 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 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 江深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 疏凿控三巴
望秦川 李 颀
秦川朝望迥 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 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 寒色五陵松 有客归欤叹 凄其霜露浓
同王徵君洞庭有怀 张 谓
八月洞庭秋 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 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 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 何日复同游
渡扬子江 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 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 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 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 淅沥度秋声
幽州夜歌 张 说
凉风吹夜雨 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 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 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 谁知恩遇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家诗卷三 七绝

春日偶成 程 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宵 苏 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沈沈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春夜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 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
月移花影上栏杆
初春小雨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侍宴 苏 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 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
一朵红云捧玉皇
立春偶成 张 (木+式)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
打球图 晁无咎
阊阖千门万户开 三郎沈醉打球回 九龄已老韩休死
无复明朝谏疏来
*《宋诗纪事》为晁说之作
宫词 林 洪
金殿当头紫阁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
五色云车驾六龙
其二 林 洪
殿上衮衣明日月 砚中旗影动龙蛇 纵横礼乐三千字
独对丹墀日未斜
咏华清宫 王 建
行尽江南数十程 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
都入长杨作雨声
清平调词 李 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题邸间壁 郑 谷
酴(酉+縻)香梦怯春寒 翠掩重门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
计程应说到常山
绝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海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清明 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社日 张 演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韩 (雄右换羽)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上高侍郎 高 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 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
不向东风怨未开
绝句 僧志安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诗纪事》作僧志南
游小园不值 叶 适
应嫌屐齿印苍苔 十扣柴扉九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诗纪事》作叶绍翁
客中行 李 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题屏 刘季孙
呢喃燕子语梁间 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不解
杖藜携酒看芝山
漫兴 杜 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 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
轻薄桃花逐水流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玄都观桃花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花影 苏 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北山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 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 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漫兴 杜 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 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傍母眠
春晴 王 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春暮 曹 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 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
青草池塘独听蛙
落花 朱淑贞
连理枝头花正开 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
莫遣纷纷点翠苔
春暮游小园 王 淇
一从梅粉褪残妆 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蘼花事了
丝丝天棘出莓墙
莺梭 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 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
多少工夫织得成
暮春即事 叶 李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宋诗纪事》作叶采作
登山 李 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又得浮生半日闲
蚕妇吟 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 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
玉人歌舞未曾归
晚春 韩 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伤春 杨 简
准拟今春乐事浓 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
不是愁中即病中
送春 王逢原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三月晦日送春 贾 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 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
未到晓钟犹是春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有约 司马光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作赵师秀作
初夏睡起 杨 简
梅子流酸溅齿牙 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一作杨万里作
三衢道中 曾 纡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一作曾几作
即景 朱淑贞
竹摇清影罩幽窗 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
困人天气日初长
夏日 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 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
摘尽枇杷一树金
晚楼闲坐 王安石
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来一味凉
*一作黄庭坚作
山居夏日 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田家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庄即事 范成大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题榴花 朱 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苍苔落绛英
*《全唐诗》与《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皆作韩愈作
村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茅檐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送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悒左换水旁)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题北榭碑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题淮南寺 程 颢
南去北来休便休 白苹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
一任晚山相对愁
秋月 程 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雨悠悠
七夕 杨 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几多
立秋 刘武子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
七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秋 杜 牧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江楼有感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
风景依稀似去年
西湖 林 洪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诗纪事》作林升作
西湖 苏 轼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说杨万里作
湖上初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入直 周必大
绿槐夹道集昏鸦 敕使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
月钩初上紫薇花
水亭 蔡 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 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
数声渔笛在沧浪
禁锁 洪 遵
禁门深锁寂无哗 浓墨淋漓两相麻 唱彻五更天未晓
一墀月浸紫薇花
*《宋诗纪事》作洪咨夔作
竹楼 李嘉佑
傲吏身闲笑五侯 西江取竹起高楼 南风不用蒲葵扇
纱帽闲眠对水鸥
直中书省 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章静 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
紫薇花对紫薇郎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泛舟 朱 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冷泉亭 林 洪
一泓清可沁诗脾 冷暖年来只自知 流出西湖载歌舞
回头不似在山时
*《宋诗纪事》作林稹作
冬景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夜 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霜夜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梅 王 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 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早春 白玉蟾
南枝才放两三花 雪里吟香弄粉些 淡淡著烟浓著月
深深笼水浅笼沙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又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井作十分春
答锺弱翁 牧 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秦淮夜泊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归雁 钱 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
不胜清怨却飞来
题壁 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 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木骨)(木出)
漫腾腾地暖烘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家诗卷四 七律

早朝大明宫 贾 至
银烛朝天紫陌长 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锁
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 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 朝朝染翰侍君王
和贾舍人早朝 杜 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 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
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 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 池上于今有凤毛
和贾舍人早朝 王 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 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 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 佩声归到凤池头
和贾舍人早朝 岑 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 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
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乾
独有凤凰池上客 阳春一曲和皆难
上元应制 蔡 襄
高列千峰宝炬森 端门方喜翠华临 宸游不为三元夜
乐事还同万众心 天上清光留此夕 人间和气阁春阴
要知尽庆华封祝 四十余年惠爱深
上元应制 王 洪
雪消华月满仙台 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
六鳌海上驾山来 镐京春酒沾周宴 汾水秋风陋汉才
一曲升平人尽乐 君王又进紫霞杯
侍宴 沈(单人全)期
皇家贵主好神仙 别业初开云汉边 山出尽如鸣凤岭
池成不让饮龙川 妆楼翠幌教春住 舞阁金铺借日悬
侍从乘舆来此地 称觞献寿乐钧天
答丁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 野芳虽晚不须嗟
插花吟 邵 雍
头上花枝照酒卮 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
眼见四朝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 那堪时节正芳菲
酒涵花影红光溜 争忍花前不醉归
寓意 晏 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 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 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 水远山长处处同
寒食 赵元镇
寂寂柴门村落里 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
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 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 莫管城头奏暮笳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高菊卿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郊行即事 程 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 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
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 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秋千 洪觉范
画架双裁翠络偏 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
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皮润沾红杏雨 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 疑是蟾宫谪神仙
*《宋诗钞》作僧惠洪作
曲江对酒 杜 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
其二 杜 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与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白云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旅怀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催两鬓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答李儋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 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 西楼望月几回圆
清江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 微躯此外更何求
夏日 张文胜
长夏江村风日清 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午
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廉邀月影 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 直欲樵渔过此生
辋川夜雨 王 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淄换草头)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合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新竹 黄庭坚
插棘编篱谨护持 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
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 放梢初见影离离
归闲我欲频来此 枕簟仍教到处随
偶成 程 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 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由达
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 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 愁见河桥酒幔青
游月殿 程 颢
月坡堤上四徘徊 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
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 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 但逢佳节约重陪
秋兴 杜 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裘马自轻肥
秋兴 杜 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点朝班
秋兴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 杜 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
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飘菰米沉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
月夜舟中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 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沈樯影里
梦魂摇拽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 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 断桥垂露滴梧桐
长安秋望 赵 嘏
云物凄凉拂署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新秋 杜 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 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
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 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 夜深搔首叹飞蓬
中秋 李 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 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
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 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 更待银河澈底清
九日蓝耕会饮 杜 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 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 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秋思 陆 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 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
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 梧桐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 安得元龙百尺楼
与朱山人 杜 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 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
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 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门月色新
闻笛 赵 嘏
谁家吹笛画楼中 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
清和冷月到帘栊 兴来三弄有桓子 赋就一篇怀马融
曲罢不知人在否 余音嘹亮尚飘空
冬景 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 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
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 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 赏心从此莫相违
冬景 杜 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梅花 林 逋
众芳摇落独鲜妍 占断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自咏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
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干戈 王 中
干戈未定欲何之 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
情怀小样杜陵诗 (脊鸟)(令鸟)音断人千里 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 酩然直到太平时
归隐 陈 抟
十年踪迹走红尘 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争及睡
朱门虽富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 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 野花啼鸟一般春
时世行 杜荀鹤
夫因兵乱守蓬茅 麻苎裙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
田园荒尽尚徵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 旋砍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最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送天师 甯献王
霜落芝城柳影疏 殷勤送客出鄱湖 黄金甲锁雷霆印
红锦韬缠日月符 天上晓行骑只鹤 人间夜宿解双凫
匆匆归到神仙府 为问蟠桃熟也无
送毛伯温 明世宗
大将南征胆气豪 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
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 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 朕与先生解战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是中央大学数学系王九逵教授于民国八十五年暑假输入的。
国标版校对:随波
灵石岛制作.

TOP

三百千千是很好的启蒙读物。

.

TOP

顶下下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