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佛教] 益西彭措:佛法的皈依与信仰

益西彭措:佛法的皈依与信仰

益西彭措:佛法的皈依与信仰
2007年1月30日

一、皈依的含义

       “皈依”作为一个外来词语,其梵语是“sarana”(s上有一小撇,n小有一点),巴利语为“sarana”(n小有一点),是趣向、依靠、凭借之义,梵语同时还含有救护、救济的含义。

        由于常常接触一些与佛学有关人士和一些出家人,被经常问及皈依与信仰的关系,所以不揣冒陋谈谈什么是皈依、什么是信仰以及皈依和信仰的关系和我们自身应如何对待处理的相关事宜。

就皈依这一概念的含义而言,它隐含着一个特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我们需要寻求的一个事物。

比如当我们饥肠辘辘或者到开饭时间,我们会趣向一盒快餐或者趣向一个餐馆,或者去菜市场等等,这就是皈依的情境。

因此,皈依首先是确知我们自己有某种需要,也确知某种适当途径所获得的特定对象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

因此,皈依依赖于确知、需要和需要的满足这样三个要件。如果缺少需求和需求的满足,以及对需求和需求满足的确知就没有皈依可谈。

在这个意义上,皈依不是一件什么专门与宗教相关的事情,而是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小至衣食住行,大至政治经济军事,皈依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我们并不使用皈依这样一个概念而已。

再说一遍,皈依仅仅牵涉到三个要件,首先是需求、其次是需求的满足,其三是对需求和满足需求的确知。

除了日常的皈依事件之外,某些人有特别的皈依事件发生。

某些人特别喜欢虚荣,一切能带来出光、露脸的事件这类人都会不遗余力、不惜代价地争取,这就是皈依虚荣,这类人确知自己有如此需求、确知露脸能够满足自己。此种人是闻人型皈依。

某些人特别喜欢金钱,一切能带来金钱收益的事情都会去从事,而不计自身和社会为此付出的任何代价,金钱的集聚带来自己特别高的满足。此种人是金钱型皈依。

某些人特别喜欢权力,一切能带来支配效应的权力不遗余力地获取,当他支配了别人、支配了金钱、支配了某物的时候,却从来不会考虑对他人的伤害、对金钱的挥霍、对物料的浪费,并产生一种莫名的满足。此种人是贪官型皈依。

上述三种都超越了常态皈依,都属于病态型皈依,对社会、对国家、对其自身都有极大伤害。

皈依作为一个外来用语与佛教当然是息息相关的,那就是对佛法僧的皈依。(※本文搜集自:地藏缘论坛 http://bbs.folou.com
http://www.bskk.cn/thread-52553-1-2.html.

TOP

益西彭措:
二、皈依与信仰的差别

某些人说皈依就是信仰,这是不太正确的说法。

我们在前文说过,皈依只与需求、需求的满足和确知此二者这三个要件有关。与莫名其妙的信仰没有关系。不知其所以然的信仰是迷信。

很多人常常向笔者说,我皈依了三宝(佛、法、僧在佛教中称为三宝),我信佛。我在口头上会赞叹随喜,但我内心知道他并不信佛,而是需求名闻、财富、权力。

反过来某些人向笔者说,我不信佛,但我想求财、求官,能否得到佛的帮助?我会回答说很好,你可先求皈依三宝。

这看似矛盾的说法和回答实际上是由于混淆了皈依和信仰这两件事。

皈依三宝是求三宝加持、摄受、满足自己的需求,信仰三宝是对三宝绝无疑议。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

皈依是求三宝使自己的需求满足,可以是自己生命中的任何需求,缺吃少穿、无房无医等等都可皈依三宝,依靠三宝的加持来得到满足。而且必定是以不伤害他人和社会乃至不伤害国家的方式来满足。这相对于自己胡做非为的满足方式要好得多。

信仰是菩萨的一个阶位,是对三宝的身、语、义、功德、事业绝对无疑,是皈依者需要修正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因此,皈依与信仰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说皈依三宝与信仰三宝有什么必然关系,那么,皈依是前行、信仰是皈依的一个初步成果。

很多僧人在讲授佛法时往往高谈不要求财、不要求官,这实际上是在叫人破皈依戒。也导致许多入佛门者妄言求做佛、求无欲。

为什么说是妄言求做佛呢?因为你心中明明想的是名闻利养却偏偏说是求做佛,不仅是欺骗自己、也是在欺骗三宝、更是在欺骗众生。因此佛也成不了、名闻利养也得不到。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什么是“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呢?就是你心里想的和嘴上跟佛说的不一样,你的心因是名闻利养、你的求果是成佛,二者对不上号。这种作为连个“直心”都谈不到,如何能有成就?既成不了佛,也得不到名闻利养。(※本文搜集自:地藏缘论坛 http://bbs.folou.com).

TOP

益西彭措:
三、“因求称义”的佛法

那么,皈依三宝向三宝求什么呢?小至一缕温暖、中至美名、财富、官位,大至出世胜果都可以向三宝求助。

因为三宝早已承诺过给予众生一切利益,因此,众生只要求取,无不满愿。因此,佛法是“因求称义”,无求不得!

当然,任何求取都有必要的规矩和作为,这要请师傅如法教授,自己勉励行持。

某些人误以为自己已经很富有不用求佛,或者自己已经有官位名闻,不用向三宝求取。这是一种大愚痴。

须知现在的富足、名闻、官位皆是有漏福报,是自己往昔听闻、行持善法所得的福报,此福报享尽后必定堕落,这是没有疑问的。

同时一切善法皆原自佛法,如果不皈依三宝,返本还原,那福报必定耗尽,过后必定是恶报现前,而受种种磨难和大苦。

这好比某人曾经在银行存入若干款项,然后专取此款以供享用,当款项取完以后,则必陷于身无分文之境地一样,只能饱尝忍饥挨饿等种种苦境。

现世间多见名闻利养之士晚年的悲惨境况,或神识昏昧做下种种蠢事;或陷入恶病之中遭遇种种苦楚,耗尽钱财而亡;或被国家法律纠察而身败名裂。此等皆是福尽恶现之象而不得善终。

因此,名闻利养之士更须皈依三宝,求取福寿绵长。

并且名闻利养之士由于官位、财富、名闻的势力,在不妥当的举措中相比没有势力的困穷之士更容易造下大的恶业,所以更加有必要求取三宝。

因此,无论是贫穷无依陷入困境之人还是富足名闻利养之人,为自己的幸福计皆须皈依求助三宝。至于求出世、求成佛的修行者更须恳切皈依,求取三宝更大的帮助。

     佛法“因求称义”!(※本文搜集自:地藏缘论坛 http://bbs.folou.com).

TOP

益西彭措:
四、三皈依与四皈依的异同

     由于近来学密者增多,藏密法轨在三皈依上加入了“皈依上师”,此与汉传一般认识有些差距并且引起了相当的辩论。

四皈依没有不妥,而是完全符合佛教旨意的殊胜不共法门。

学过汉传显教的必然知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即使一个普通人,依如上佛学教理把他当佛对待也是没有问题的。

《妙法莲花经》的常不轻菩萨逢人即礼拜赞叹,故知礼拜上师,事师如佛完全是佛法本意,非藏传佛教的别式。

而藏传佛教作为无上瑜伽部佛法在皈依中即明确提出四皈依更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须知,无上瑜伽部佛法乃即身成佛之法,既已成佛当然有救度、济拔众生的责任,因此,“皈依上师”不是为众生所设,而是为瑜伽部行人自身所设。换句话说,修无上瑜伽法必须承诺现世救度、济拔众生的责任。

对“皈依上师”起疑义者一是不明佛学深法理论,二是不明无上瑜伽法何以有此规定,三是某些藏地僧人传讲不如法。

传讲不如法第一是对什么是“皈依”没有交代清楚,第二是对开示对象没有观机,第三是自己没有能力也要求“归依上师”。

“皈依”依靠、归投、依顺的含义,这是对求皈依者而言,对授皈依者而言则是救度、济拔的责任。因此,“皈依”是两方面的要求。

佛、法、僧三宝当然能够给予众生救度、济拔,这是显密共许,于一切时处无有过犯。

无上瑜伽部由于有即身成就,故成就者亦能给予众生救度、济拔,因此,上师及历代祖师列为皈依境,这是无上瑜伽部特许责任。

在开始“皈依”时,某些藏地僧人,只要求受“皈依”者接受“皈依上师”,而没有开示自己作为上师的救度、济拔责任,属于说法不圆满。由此导致迷惑争议,责任在上师。

其二、视一切众生如佛,是佛法的甚深说法,于初学者不应开示。对如来藏、佛性、众生平等等深义未如法传讲前亦不应开示事师如佛,亦不应要求“皈依上师”。

观机设教在显法中就作出了要求,无上瑜伽密法更是需要观机设教而传法。
于初机说深法即是毒药。

其三、某些藏地僧人,本身既不打算传讲甚深佛性、如来藏、般若等法门,并且也不打算传授甚深无上瑜伽部法,而要求“皈依上师”、要求“事师如佛”犯大妄语戒。

如果僧人真实未获得无上瑜伽成就,则大妄语罪如法成立,不可惭悔,因其现世无救度、济拔能力,欺诳诸佛、欺诳众生故。去处只有金刚孤独地狱。

“皈依上师”、“事师如佛”只在下述实践中成立:

第一,于佛法教理如实通达、口传开示甚深般若、如来藏、佛性等第一义谛,接受传讲者必须皈依上师、事师如佛。

第二、于四续瑜伽部正行法门已获成就、进行灌顶、传讲、开示要诀,领受灌顶、传讲、要诀者必须皈依上师、事师如佛。

因此,四皈依之“皈依上师”是佛法正说,不必起疑。但这一法门是有条件限制的,故不载于初期**中。而在甚深法门及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瑜伽法中是必须的。 所谓观察上师而皈依的核心也在此二处。

对于那些来只为化缘的僧人是否作皈依,是否事之如佛完全可以酌情考虑。(※本文搜集自:地藏缘论坛 http://bbs.folou.com).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