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房产金融] ZT理性看待平安再融资风波

ZT理性看待平安再融资风波

转贴这篇文章,估计会引起很多人的不快!!
因为平安让大家深套!!损失惨重!!
我个人也是深陷其中!
但是,我觉得对平安融资收购外资资产,我还是赞同的!
 不在目前他们经受金融危机时去谈个好价钱,
  难道还在他们意气风发时去收购??
毕竟平安是持续经营的公司
 毕竟平安是中国保险业的前三名
相信国家会对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的!!

不过,平安的股东不象中国人寿\太保一样,国有股占绝对控股
 在海外关联交易的监管上,值得管理层和相关监管部门好好考虑考虑!!

理性看待平安再融资风波
社评 2008-3-1 1:06:00
平安再融资风波是目前弱势股市最关注的话题之一。1月21日,中国平安公告发行12亿股的A股和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融资规模可达1600亿元,随后股市大幅深跌,平安股价也连续跌停。于是,平安此举被口诛笔伐为造成股市大跌的"导火索"。然后,监管层发表声明,反对上市公司恶意圈钱,希望上市公司融资要考虑市场承受力。管理层这一表态被市场解读为"保盘之举",有趣的是,随后国家税务总局对平安进行的例行税务稽查,被认为是"平安融资将大幅度延迟"的一个依据。最近,平安高层在回应税务稽查时表示,"如果再融资发生延后,也不会是因为税务稽查引起的。定于3月5日举行的股东大会(讨论和批准),也不会因为税务稽查而延后。"

      市面上对"平安再融资"的大多评论都夹杂着高度的非理智和过分的妖魔化。"灭市"、"外资控股下的"掏空中国股民为汇丰损失埋单"等等指责不绝于耳。毫无疑问,平安此次再融资方案显然只是考虑技术问题(尤其是时机上的艺术),对当前的市场全局考虑不周,更没有充分体会到中国大陆市场参与者心态的细微之处,有明显的欠妥之处。但是,对"平安再融资"的妖魔化和过度诋毁是没有必要的。例如,市场上传言平安已被汇丰控股48%以上,并据此称中国平安为"外国平安"、"汇丰平安"。但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这些指责当属误解和以讹传讹。A股和H股合计,平安总股本为73.45亿股,其中外资持股为25.58亿股,持股比例为34.8%。在外资中,汇丰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合计持有H股12.328亿股,占H股的48.22%、总股本的16.78%,所谓"平安集团已被汇丰控股48%以上"之说,恐怕是将持有H股比例和总股本比例混为一谈所致。

      不仅如此,称中国平安为"外国平安"、"汇丰平安"并否决其再融资计划,可能恰恰有违这些人所宣称的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降低外资控制力的目标。如果我们认为外资持有我国优质金融机构大量股权是不好的,是有风险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如何降低外资持股比例?美国独立之后,外资也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仍有大量优质资产掌握在英国和其他欧洲投资者手里,是筹措战费的压力迫使他们抛售美国股票,美国本土势力借机购回了大部分原来控制在外资手里的优质资产。那么,中国本土投资者要收回目前控制在外资手里的优质资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抓住外资股东陷入母国市场危机泥潭的时机,要么回购原来外资持股;要么通过增发来稀释外资股权。平安此次再融资是在A股市场公开发售,实际上是创造了一个稀释外资股权及其控制力的机会,而中国的股民和评论家们奈何一心只往"圈钱"的牛角尖里面钻?在目前的企业制度下,作为股东的汇丰又哪能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轻易挪用平安的资金!

      实际上,平安虽然在公告中没有提及再融资用途,但诸多信息证明平安融资是为了海外并购。假设平安的并购对象是汇丰的话,这完全是值得激赏的"翻盘之举"。可怕的是,市场很多人仅仅盯在A股股价和自己短暂利益上,哗众取宠,甚至提出"中国平安不妨向汇丰银行定向增发"的愚昧建议,让陷入泥潭的外资有反向进一步控制优秀中企的机会。

      从长远来看,中国证券市场需要一批优质的大盘股作为支柱,股民为了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利益,也需要推动优质蓝筹股成长,因此不宜单纯从短期资金和股价压力出发而对大规模融资一概斥之为"圈钱"。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部分是由于客观原因,部分是由于当时股市投资者强烈反对在A股市场发行大盘股,担心这样做会加大资金压力,压低短期的股价。结果是国内优质蓝筹股多数在海外市场上市,海外投资者轻而易举地分享了中国概念资产大幅度增值的收益,内地投资者们这才如梦方醒,转而强烈呼吁红筹回归。现在,股民们需要避免重演当年为短期蝇头小利而牺牲长期重大收益的失误。

      从成本和市场准入等条件来看,目前也是金融业扩大对外投资的良机。任何海外投资(特别是并购)都必须考虑投资的成本和收益;超调是金融市场永恒的特征,任何一次金融危机都会导致巨额资产显露垃圾原形,也会导致大量本质不错的资产价格过度低估,此次次级按揭危机自不例外,这就给我们创造了抄底的良机。回顾1997-1998年金融危机过后欧美企业、金融机构在东亚廉价收购了多少资产,就不难理解这一点。而且,在景气时期,东道国奇货可居,对外资收购者容易产生敌意;在萧条时期则相反。

      在世界资本舞台上,我们不应该在潜意识里自认为永远的弱者,只能被动抵御风险,不能主动出击寻求更大利益和发展。一直以来,平安在海外收购上都表现相当积极主动,这说明平安的国际化团队完全拥有海外并购、提升竞争优势的眼光和意识。相反市场上诸多短视的人们对平安增发方案反应未免过度。

      从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性、金融业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提升在国际金融界竞争地位等角度来看,如果平安此次大手笔融资是为了开展大型海外并购,那么,理性的态度恰恰是不应该反对平安再融资和海外出击,而是应该大力支持。

[ 本帖最后由 sunnysh 于 2008-3-3 15:18 编辑 ].

TOP

很乐意与楼主探讨。

我认为平安下跌的导火索是融资,但主要问题还是高估值。去年平安最高价为148元,市盈率近100倍,市场看好的原因是高成长性。但保险股的资产增值这块往往取决于股票市场的表现,尤其是在美国发生次债危机的情况下,不确定的因素很高。一般情况下,在牛市中保险股能大幅跑赢市场,反之在熊市中跌幅也比较凶,这轮下跌中就表现得比较明显。

我看了本书介绍海外市场,其实金融股风险很大,最容易繁荣的是金融股,垮台最多的也是金融股。所以对我们年轻的金融企业,还是小心驶得万年船。

我还是看好保险市场的,这个市场在国内的潜力很大;另外,中国的牛市还可以持续,所以我还是看好平安,也支持平安的融资。.

TOP

引用:
原帖由 PUPPET 于 2008-3-3 15:34 发表
很乐意与楼主探讨。

我认为平安下跌的导火索是融资,但主要问题还是高估值。去年平安最高价为148元,市盈率近100倍,市场看好的原因是高成长性。但保险股的资产增值这块往往取决于股票市场的表现,尤其是在美国发 ...
确实,高估值是主要原因
 再融资是最后一根稻草

看好国内的保险市场,主要还是分享人口红利和保险市场开发深度尚有很大空间
 以及国内资本市场建设尚属起步阶段
那么平安的占位优势非常明显!
 这些只是泛泛而谈!
主要还是落实到具体的营销指标和财务数据!

其实金融股就象长期债券一样
 久期越长,对利息的敏感越大,价格波动也越大!
平安就象20-100年的债券
 经济小小的波动,可能带来股价的巨幅影响!.

TOP

概念股,题材股,就像快艇,讲的是速度,从宝山码头开到崇明可以,但不适合远行。

大盘蓝筹股,就像航空母舰,想从上海跨越太平洋到旧金山,还得靠航空母舰。

我相信一位私募经理但斌说过的话,如果想要投资十年的话,成长性最确定的还是银行,保险,地产,品牌消费品。

我也在赌,十年后不是穷光蛋,就是大富翁,要不就中途下马了。但我有信心,我持有的华夏成长基金七年了,七年内平均年回报率远超过银行利息,当初我买来的时候也是从1元跌到过6角的。

[ 本帖最后由 PUPPET 于 2008-3-3 15:5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PUPPET 于 2008-3-3 15:53 发表
概念股,题材股,就像快艇,讲的是速度,从宝山码头开到崇明可以,但不适合远行。

大盘蓝筹股,就像航空母舰,想从上海跨越太平洋到旧金山,还得靠航空母舰。

我相信一位私募经理但斌说过的话,如果想要投资十 ...
可是现在都是短线效益见分晓的
 连基金排名也逼得经理们上窜下跳的!!

所以只有等若干年后回头看现在
 才能深刻体会"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助和迷茫!!.

TOP

引用:
原帖由 sunnysh 于 2008-3-3 15:57 发表


可是现在都是短线效益见分晓的
 连基金排名也逼得经理们上窜下跳的!!

所以只有等若干年后回头看现在
 才能深刻体会"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助和迷茫!!
长期投资,开始第一,二年是最难熬的,市场上股价的压力,还有各种的利空消息,心里压力很大,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公司是不是还在发展,股票股价的表现最终还是反映基本面的。

我现在尽量多读年报,调研报告,少关心股价的表现。.

TOP

是呀!!
 多研究报告
  多交流信息.

TOP

引用:
原帖由 sunnysh 于 2008-3-3 16:20 发表
是呀!!
 多研究报告
  多交流信息
.

TOP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