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儿童阅读文化名人系列访谈之二--阿甲访谈录

儿童阅读文化名人系列访谈之二--阿甲访谈录

转载紫蓝袋鼠亲子文化网

阿甲
  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积累了多年的儿童阅读推广经验,著有:《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手册》、《中国父母最该知道的儿童阅读100个关键问题》(合著)、《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合著)等书。





问题1、

  “儿童阅读推广人”这个称号是您首先在国内提出来并署名的吗?从一个律师到民间“儿童阅读推广人”,请问您经历了怎样的心灵历程?

  答:这个称号极有可能是我和萝卜探长先署名的,大概是在2003年初。主要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头衔”,不像“教授”、“博士”什么的,让人一听就很放心,所以一旦到公共场合抛头露面了,就给自己挂上“儿童阅读推广人”,意思其实很朴素,就说是来做这件事情的人吧。至于这个称号到底是谁先提出来的,应该不是我,没准是王林呢。但也没法考证了。我自己一直以为是个“外来语”,至少也是从台湾同胞那里借来的,可是后来使劲儿地查证,原来别人都没这么说过。敢情还是百分百原创,呵呵。
  我从律师蜕变成儿童阅读推广人,对于我自己而言是很自然的。大学毕业后,我经历过几年不断换工作、换职业的阶段,做过法院的书记员、律师、大学教师,后来下海做教育公司、网络公司,做每个职业的年头都不长,但都很认真,自认为也算出色,只是总是找不着感觉似的,稍一定神就没着没落。
  后来有了女儿,做了爸爸,感觉好像神气了许多,也有了“方向”——模模糊糊吧,反正心里踏实多了。于是从法律圈金盆洗手,专门做儿童网站;做网站基本搞砸了,就接着卖儿童图书。卖书一直是我的人生理想之一,本来打算退休再干的,情势所逼,只好提前了。卖书的乐趣属于那种小作坊主式的乐趣,有钱赚呢就在养家糊口的间歇翻翻书,没什么钱赚呢就饱饱地读书,对于书虫来说,绝对是理想职业!书虫的毛病吧,就是读到好书,忍不住想“塞”给别人,和职业挂上钩,也顺便混口饭吃,自然乐此不疲。于是就开始就开始“推广儿童阅读”啦——所以说,对我而言这件事再自然不过了。

问题2、

  目前在国内儿童阅读推广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但在几年前儿童阅读推广肯定遇到很多阻力,您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

  答: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阻力的,只是阻力的来源和方向不同。
  比如以前我在法院工作时,经常要跟死刑案件打交道,这对于别人可能算不得什么,但在我就变得“阻力”越来越大,当我经手的死刑犯越来越多,心情就越来越糟糕,对生活越来越难以忍受。后来我一辞职,变成无业游民,虽然生活没有着落,但也没有“阻力”了。
  再比如我推销过一些文凭,名头很好,市场上也“适销对路”,看来会是很赚钱的东西。但我刚开了头就做不下去了,因为遇到了“阻力”,虽然没有市场的阻力,但有我内心的阻力——那不是我做的事情,越做越瞧不起自己。于是我就放弃了。
  相比而言,做儿童阅读推广这件事,我一直没有遇到对于我而言的“阻力”,非常开心,夫人夸奖我说,自从做这件事之后脾气变得越来越好了(大概是符合“新好男人”标准了),女儿也很开心地夸我是个“臭爸爸”、“穿山甲”之类的,然后每天我照着自己的“俗模样”,也觉得越来越还过得去吧……这是我工作以来做的时间最长的一件事,越做越觉得有意思,再也不会因此而瞧不起自己。多好啊!
  还有呢,在我原来从事的职业中,每天也会与许多人打交道,经常认识新朋友,但与儿童阅读推广圈的新朋友相比,我当然更喜欢后者。我有个私藏的交往理论:人与人的交往,就像是在照镜子。你经常与高尚的人泡在一起,就照着自己好像很高尚似的;反之亦然。其实,人哪里总是那么高尚或卑劣?只是环境使然、比较而言罢了。总的来说,目前的儿童阅读推广圈还是让人感觉蛮亲切、蛮清爽的,这大概也是吸引许多热心人的主要“动力”吧。

问题3、

  从《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到《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手册》,标志着您从儿童阅读推广人转变为一个儿童阅读推广理论的创建者。我们也因此开始有了阅读推广的方法论。你的这种改变是自然而然的吗?还是有什么契机?

  答:写《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时,我特别无知,所以也特别无畏。
  写《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手册》时,我虽然同样也很有勇气,但因为多少知道了一点什么,所以多了一点敬畏。
  前者虽然只是一个导读和评论汇总,但原创性其实很强;后者看起来好像是一本理论书,但更多的是读书笔记和别人理论的转述。
  这个“改变”的过程中,我仍然非常好奇也好学,但更多了一点冷静和谦恭吧。
  其实我知道许多读者对《帮助孩子爱上阅读》一书多少是有些失望的,许多人期望它能帮助解决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具体问题,但发现它却在费力地推敲一些原理性的东西,而且也未必就能说得明白。就好像看着一个未必可爱的家伙,不停地在追问着什么,但又无法告知“答案”,你说烦不烦?
实际上这本书照我最初的设想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没有写完,在那部分中,我很想继续追问有关儿童阅读的伦理方面的问题。但后来我发现一来自己现在根本没有能力完成,二来即使完成也会把读者彻底“烦死”。所以我选择了放弃。
  写这种东西,对我也是“自然而然”的。有的人喜欢一边做事情,一边不断地追问:为什么要做?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选择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怎么样来进行价值判断?在作出判断时怎样才能确定不受个人利害关系的蒙蔽?……我就是这样的人。看这种人做事情,或许还过得去,要听他来追问,则难免不会“烦人”。——我自己也知道,所以我轻易不主动去“烦人”。但有一家出版社,社长恰好也是个经常会“烦人”的思想家,非常热情地拉我来做这件“烦人”的事情。唉,那有什么办法呢?——所以这本书的诞生实在要感谢王一方先生,是他的坚持催生了这本书。虽然的确有些“烦人”,但我还是很愿意偶尔露这一下马脚。
  说一点技术性的问题。关于这本书的框架,思路得益于一位传播学大师罗杰斯先生,对于一门学问的研究,他主张建立一种概念性的“学院”,在这个“学院”中,把所有能对研究有帮助的理论包容进来,同时整合相关的研究资源。基于类似的思路,我想,为了搞清楚有关儿童阅读的问题,我们应该把所有可供参考的东西包容进来,管它是什么专业的,只要能有帮助就行。——这个话题再说下去就更“烦人”了,点到为止吧。

问题4、

  您在《帮助孩子爱上阅读》这本书的引子中有一句关于儿童阅读推广的话:“当负有公共福利责任的政府机构未能醒觉或无暇旁顾之时,我们仍然要以微薄之力去推动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说服社会各界以最大的可能相互沟通与合作,最终唤醒大众。”您对目前整体的阅读推广进展是否满意?您觉得需要沟通与合作的“社会各界”,主要是什么?

  答:儿童阅读社会生态要想全面改善,必须在整体层面上动手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育体制和公共图书资源的配置。我们都很清楚,谁来做这个手术会最直截了当?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从另一方面说,我认为还存在另一条通道:不迷信整体的、系统性的手术,而从每个看似破碎的终端开始入手。这听起来有点玄奥,其实它与互联网诞生的原理非常类似。我认为,此路未必一定通,但也未必一定不通!不过这个构想,我也只能点到为止。
  如果能理解上面的说法,那就能理解我所说的“社会各界”其实就是所有的个体或者个体组成的小单位。在社会中,人的身份本身就很复杂,比如一个人既是一位小学校长,也是一位妈妈。一件事情,她可能以校长的身份做不成,以一位妈妈的身份却可能做成。
  这听起来好像有点怪,仔细想想互联网的结构吧。

问题5、

  帮助孩子爱上阅读,这样的观点相信很多人会认同。但涉及具体操作,情形依然不让人乐观。作为一个小学生的家长,您如何处理孩子阅读和日益加重的学业负担之间的矛盾?请您为家有小学生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借鉴。

  答:我女儿现在是二年级。在孩子的成长问题上,我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我想,每家的情况不大一样,我的具体做法未必能有什么借鉴价值。
  很多家长特别喜欢交流一些具体的“招”,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基本的原理和思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其实很难回避最后的追问:怎样的教育是好的?怎样才能使人幸福?怎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成长之路走向何方?——当这些问题无法回答时,我们注定会茫然、摇摆。但这些问题牵涉到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每个人自己的阅历和反思无法分割开。
  比方说,我在对待女儿的问题上,我愿意让她在一条看似平庸和朴实的路上去开始自己的行走,尽可能为她减负,抵挡来自外界(包括学校)的负担,引她爱上阅读、以及其它她发自内心喜爱的一些事情,为确保更多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奋斗”,但同时也着力培养她独立判断和行为的能力;主要让她自己去判断和选择与所谓“学业”相关的事情,尽可能少介入,但同时尽可能丰富地与孩子自然交流,共同去做一些我们都特别喜欢的事情(包括阅读、运动),体验家庭生活的乐趣,体验亲情和友情的温暖,等等等等吧。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价值观使然。这些想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有相当的困难,它们更多是我努力的方向,也督促我自己要不断学习。
  去年我是一年级孩子的爸爸,今年是二年级,明年是三年级……每一年我都是新生,应该怎么做呢?我也不知道。走一步学一步吧。

问题6、

  您有一个很有创意的倡议:“和孩子成为童书美食家”,家长如何才能将孩子打造成为一个童书美食家呢?

  答:很难有什么好公式。“美食家”主要是吃出来的,吃的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可能成为美食家。会吃的人,既要多吃好的,也要偶尔吃一点“垃圾”,好坏是比较出来的。所以建议很简单:多吃、多比较。

问题7、

  在儿童阅读生态中,您觉得一个家长,应该起到什么作用?能够介绍一下您关于儿童阅读生态的观点吗?


  答:前面已经提到,在改善目前的儿童阅读生态的行动中,我更看好个体的力量。
  历史虽然尽写大人物的事情,但应该更多是小人物创造的。只是“历史”往往由大人物来安排写的,而且写小人物的事情太琐碎,太没有戏剧性,恐怕也卖不出去。
  比方说,就拿大人读书给自己的孩子听这样一件小事来说。你读给自己的孩子听,孩子养成了听人读书的习惯,将来极有可能成为爱读书的人;等孩子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很可能又会读给他(她)的孩子听;读什么呢?很可能是孩子小时候最喜欢的那些书、那些故事——于是包含在那些书中的文化、智慧又被传递下去……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智慧传递就这样成为了传统。文化史就这样形成了。
  如果只是妈妈们做这件事情,那么如此传承和传递中,阳刚之气不可避免就弱了,男孩子们热爱阅读的机率也会很受限制——所以爸爸们义不容辞……
  改变地球的生态,当然需要各国首脑多开几次峰会讨论讨论,但谁都知道,那种会很重要,但交易多于行动。更为本质的行动,需要从每个个体的行动开始。——改变儿童阅读生态的原理,我觉得差不多。


问题8、

  在大声朗读和讲故事之间,您提倡用什么方式与孩子共读?大声朗读与讲故事又有什么实质区别?

  答:这个话题的讨论太技术性了。两种方式有时很难明确区分开,也没有区分的必要。我觉得对于生活、娱乐、文化的传承等等这些非阅读专题领域,两者都很有价值。但纯粹从培养阅读习惯、热情和能力的角度,当然是大声为孩子读书。圆滑一点说(也相当于废话):两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问题9、

  很多人都知道,您是特别会讲故事的专家。能介绍一下,您的讲故事秘诀吗?


  答:喜欢、有瘾;爱听、爱讲;爱琢磨——可以说是秘诀,也可以说是症状,爱说故事的人的症状。
  我觉得,说故事是咱们中国人的绝活,现代人这方面的能力越来越退化,而且越来越走向庸俗和功能化。挺可惜的!与真正会说故事的上一辈相比(只说生活中遇到的业余选手),我也只能算是业余中的业余,勉强算是一个票友。
  经常听听传统的评书和相声,才知道什么是说故事的至高境界。比如袁阔成的评书,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再比方说,同时找来刘宝瑞说的和郭德纲说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让孩子听一听(大约7岁以上能听吧),直觉就能告诉孩子孰高孰低。孩子听完就完了,但大人需要仔细琢磨琢磨,这里面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琢磨得越多,收获就会越大。这些都是我特别爱琢磨的事情。呵呵,也算是“秘诀”吧?

问题10、

  童书的出版业发展起来之后,家长一方面欢欣雀跃,一方面却为如何挑书犯愁。您能够为家长提什么建议吗?

  答:建议很简单,两点:学习;平常心。

问题11、

  请您为蓝袋鼠的网友们推荐10本经典儿童读物好吗?引进版请同时推荐翻译版本。谢谢。


  答:只给“10本”的名额,完全是一种折磨。
  我随意想几种自己最喜欢的书吧:《母鸡萝丝去散步》、《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蚂蚁和西瓜》、《小房子》、《野兽出没的地方》(未有简体中文版)、罗兰的“小木屋”系列(天地)、阿西莫夫的“基地”和“机器人”系列(天地)、达尔的《玛蒂尔达》(明天)、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中少)、恩德的《永远讲不完的故事》(21世纪)。
  很抱歉,我没有推荐一本原创作品,的确很难。上面这些,是我自己可以反反复复看的书,读得有瘾,好玩得不得了,而且越读越觉得深不可测。
.

附件

2007122101130207.jpg (138.11 KB)

2007-12-7 14:33

2007122101130207.jpg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