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文汇报》上海实验学校作专题报道

《文汇报》上海实验学校作专题报道

学生展能成志 教师专业发展
写在上海市实验学校建校20周年之际



    唯一:上海市实施中小学10年一贯制弹性学制的学校  一贯:探索不同学生有序成长规律的高水准实验学校
   
    小学5年,初中4年,高中3年,一共12年,这是目前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普遍实行的“学制”。而让学生用10年时间学完12年学制的内容,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是一所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和时间,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实验学校。
   
    教师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载体,全面提升教师师德、师能,从而使师业最大化。这是一所让教师具有成就感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信息技术全面普及,家校交流网络化,用信息技术带动教育现代化,从而使教育质量的提高架构在现代技术上,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化。这是一所教育信息化的学校。
   
    她就是上海市实验学校。
   
    建校20年来,该校以独特的实验项目为社会所瞩目;以独到的培育方式为业界所关注;以独具的办学业绩为家长所青睐。
   
10>12年:用非常规方式开发学生巨大的潜能
   
    以缩短学制为突破口,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整体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是上海市实验学校建校20年来的“主课”
   
    “没有分数的教学”
   
    [经典回眸]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位小学生在一次测验中得了50分,教师是用红笔写的。他的妈妈看后生气了,“红的就说明考得不好!”。从此,他“害怕”这“红的”,情绪变得紧张起来,作业做了擦,擦了做,光抄写生字一次就要2小时,每天弄得很晚,钢琴也不练了,脾气变得急躁了。
   
    这“分数的故事”,让教师明白了:在孩子眼里,是家长和教师需要分数,分数只能是学习的障碍。许多教师说,有些孩子爱说谎,有时候是被分数“逼”出来的。于是,该校作出了一项大胆的尝试:在一、二年级教学中取消数字记分法,淡化分数,以形成性评价代替评分。
   
    “没了分数,凭什么知道孩子的好坏?”经过多年实验终于烟消云散。一位家长事后恍然大悟地说,你们这一“招”的确高出一筹,低年级不搞分数,让学得好的孩子不骄傲,让一时跟不上的孩子有信心,孩子们相处就和谐了。而且,代之而起的是教学过程的严格评价。这种严格评价,家长在拿到该校发下的《汇报手册》中看到了,里面有“思想品德行为评定”、“语文”、“数学”、“体育”、“自然科学”、“音乐”等6大张,光是语文就分成“动机、组织学习活动能力、智力活动技能、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等6大方面,计有45个项目。学习情况评定分为“达到”、“稍欠”、“须努力”三档,家长虽然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分数,但孩子哪门课哪个项目的优与劣却能一目了然。
   
    “弹性学制”:保底不封顶
   
    “弹性学制”就是在学习进度上不搞一刀切,允许学生提前毕业参加高考。第二届实验班就有4名学生九年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提前参加高考,结果3人考进上海交大少年班等,另一名学生次年也考进了上海交大。同样,对一些暂时没能考上大学的,学校也让他们“留下来”,加以“修炼”,如第二个实验班就有4个学生增加了一年时间读书,后来也考取各类大学。“弹性学制”,有缩短的,也有延长的,这才叫弹性的真实。
   
    “个性表现记录卡”:觅成长轨迹
   
    杰出少年在个性上有什么特点?学校从1987年开始,采用“个性表现记录卡”,作为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良好个性的重要方法。由任课教师细心观察学生各种反映个性特征的言行,及时加以记录、整理,以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目的是适时加以指导、调控。个性特征分6个方面:抱负、求知欲、坚持性、独立性、好胜心、自我意识。
   
    记录学生个性卡成为该校教师的“功课”。每位教师,每个月记录至少10张,一个学期不少于40张。现在这种记录已实现了计算机处理,只要打开电脑,便能一目了然,而且有了“预警”功能,对记录多的及时发出信号,以引起关注。
   
    研究成果:辐射至全国
   
    学校对学制、课程、教材、教法及教育评价等方面作了整体改革,探索儿童少年的智慧潜力,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使6岁入学的儿童,经过10年学习(比一般学校学制缩短2年),展能、成志,成为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中学毕业生,在15、16岁考入大学,在20来岁就能进入创造发展的最佳时期。
   
    自上世纪80年代正式建校开始,学校就开展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并根据阶段性成果对实验不断予以调整、改进。学校初步确立了十年一贯制的学制,设计了实验课程体系,自编了十年一贯制的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教材,开发了与教材相配套的学习材料、教辅材料等。这些成绩得到了多方肯定,也为实验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项实验研究成果分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全国普通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和社会科学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优秀论文奖。并向全国辐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整体>个体: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上海市实验学校是目前上海唯一一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学习型组织,为教师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坚强的保障
   
    “序言课”代替“摸底考”
   
    [经典回眸]2007年秋季开学第一天,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学生发现,所有科目老师没有让他们做试卷,没有讲述知识点,而是分别上了一节“热身课”:纵议学科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副校长徐红说,从本学期起,今后开学老师们都要上好一堂“序言课”,代替以往的“摸底考”,以鼓励引导和激发兴趣为主。
   
    “什么是数学?”王海生老师在初一年级序言课上提出这个问题,顿时把学生问住。“数学就是解题”、“数学是一种思维”、“数学是形象化的符号”……学生们被问题吸引,答案五花八门。王老师顺势指出,“多做题”并没有错,但盲目重复,除了做题就不知如何学数学的人,会忽略数学的其他应用功能。虽然只是一节课,但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改变,而其背后蕴含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课题。
   
    学科发展月:用课题带动深造
   
    “学科发展月”,是指以教研组为核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理论学习、实践探究、总结交流等活动。学校提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引导大家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学习,通过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同时,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又会激发教师更强的学习欲望,这样,教师会具有内在的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每个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学科发展月”活动,首轮“学科发展月”为自由命题,已展开研究的课题有:《创造性思维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参与互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精心创设语言实践情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每一个课题最终都以论文、教学札记、教学实录等形式结集,并且逐年积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教师从中不断获得发展和提高。
   
    “四课”展示:搭设平台练真功
   
    “四课”展示,是指“新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能课、中年教师特色课和资深教师示范课”。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四课”展示,根据不同年龄教师的特点分别设计了层次不同的教学展示,新到教师经过指导教师手把手的带教,向全校教师汇报一年来的收获;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通过展能课展示教学能力的进步;中年教师用公开课的形式展示其教学特色;资深教师在更高的层面上作教学示范。“四课”展示环环相连,引领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不同层次教师的满足感和功效感。
   
    自主模块式专题学习:丰富三级学习网络
   
    作为240、540教师自培学校,针对教师实际需要,开设有关课程,并制定必修课、选修课、研修课的对象、学分、课程设置、完成时间、进修方法及作业要求,逐渐形成“学校——教研组——个人”三级学习网络。
   
    重视课后小结:强化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
   
    课后小结与全息分析,主要通过及时记录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为专业知识的显性化保留素材;教师生活史研究主要通过自传法和合作自传法的方式了解教师专业知识、信念、能力、方法的形成,促进教师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专业发展、打破孤立,更好地了解个性我、社会我和专业我。
   
    探寻专业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求证与发展
   
    学校从2000年起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构架校本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操作方案,近八年间形成了完整的教师发展目标、培养计划和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师教育的想法和做法,完成了20万字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上海市实验学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既呈现了当今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最前沿的理论研究信息,又非常丰富地介绍了实验学校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这对其他各类学校都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学校简介
   
    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一所以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为主要任务,集教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市重点学校。学校的基本学制为小学、初中、高中十年一贯制,在此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学校隶属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由上海师范大学负责党组织领导和教育科研指导。学校内设有“上海师范大学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承担学校教育科研设计、实施与成果推广等职能。
   
    学校实行理事会指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名誉理事长舒文(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吕型伟(上海市教育局原副局长);理事长张民生(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
   
    上海市实验学校前身为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于1978年8月成立的一个少年理科班。1981年7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通过科研任务接办了少年班,并更名为“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班”。学校重新制定了八年一贯制的教学计划,并且着手编写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教材。
   
    1986年9月成立上海市实验学校,由上海师范大学直接领导,校长由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恽昭世研究员兼任,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进入了新阶段。1987年5月10日,学校隆重举行落成典礼,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同志出席并题写校名,教育实验规模开始扩大。
   
    1995年8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决定对上海市实验学校实行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师范大学双重领导的体制,学校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1996年7月,为了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决定将上海市第六师范学校并入上海市实验学校,在第六师范学校原址建成了上海市实验学校浦东校区。
   
    1999年11月以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张民选研究员兼任学校校长。目前,上海市实验学校已成为上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其中语文、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成为浦东新区学科培训基地。
   
    2007年新校区竣工,成为世博园内标志性学校。
   
讲坛  让师生分享教改成果
   
    李酉亭
   
    教育改革永远是上海市实验学校的一面旗帜。
   
    学校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坚持探索育人的成长规律,提出缩短学制,实行弹性学制,早期、充分地开发儿童少年的智慧潜力,并建立和完善以尊重差异、尊重个性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综合、渗透、体验”为特点的课程体系。近年来,学校提出把“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个性研究”作为“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推进研究”的主要实验项目。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为有效地培育人才,而摸索规律则是“基本功”。实践证明,只有掌握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改革才会有生命力。我们通过对课程、教材、教法、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整体性实验研究和改革,使智力在中等以上的儿童少年能提前两三年时间完成现行中小学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具有国际视野、鲜明个性特点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中学毕业生,就是改革成功的价值取向。教改的一切是为了让师生受益,师生的共同成长是教改成功的唯一标准。
   
    对教育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我们既大胆又谨慎,既注重改革又强调稳定;确立的研究和实践项目,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符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愿景,使教育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建校20年之际,我们用取得的成果作台阶,将继续攀登优质教育的高峰,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而竭尽全力。
   
    (作者为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多元>单一:用信息技术拓展优质教育平台
   
    上海市实验学校借助信息技术,加大教师网络培训及交流,加强家校沟通,拓展教育教学平台
   
    学生上课可插嘴吗
   
    [经典回眸]“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先举手得到老师的同意后才能发言”,这一条规矩应该打破,要允许学生插嘴。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说法呢?这是在网上出现的帖子,引发了许多教师的参与。
   
    金珉: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惊奇万分”、“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妙不可言”;也需要学生“浮想联翩”、“百感交集”、“意犹未尽”、“流连往返”;更需要师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学生认知的成熟和视野的开阔。
   
    杨晓:当教师的不妨思索一下,自己的课堂给学生留了多少空间?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少了点对等的交流?
   
    王莉宏: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既不可一禁百禁,也不可以一放百放。凡事出都有因,忽略了具体情况的分析,则是荒唐且可怕的——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
   
    电子课本:多媒体教学
   
    学校于1998年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计算机课程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学校已部分实现了教学、管理智能化,并且已开发部分语文、数学、外语电子课本,部分学科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对学生开放。
   
    百问百答:自培好教材
   
    学校通过网络向全体老师征集关于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包括班级管理与策略、教学行为欲评估、师生关系欲协调、家校共育与沟通、个性特征与困惑、教育热点与思考六个方面共一百问,诸如“上课时学生特别活跃,纪律有些失控,影响我的教学计划,我该怎么办?”“上公开课时我可不可以向学生作些铺垫或提示?”“我认真地备了一节课,可上课时学生并不感兴趣,我该怎么办?”“家访时家长明显表示不欢迎,我该如何应答?”等,这些问题来自教学的第一线,很多是对教师智慧和能力的挑战。学校发动大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解答这些疑难问题,并用叙事性语言具体描述自己处理问题比较成功的个案,并把个案挂在网上,大家可以展开讨论,并寻求适合自己的办法。经过近三年的征问征答,学校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近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教师百问》,这本手册成为来自于实践又能指导于实践的教师自培校本教材。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作序,指出:“《新教师百问》是学校宝贵的知识财富。汇编‘新教师百问’,特别是汇编老师们的回应与解答,正是积累学校‘组织知识’的又一条途径。”
   
    创设评课论坛:网上热切磋
   
    学校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创设网上评课。通过网上评课,教师可以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提高,同时全面展现听课、说课、评课的全过程。
   
    网上评课不受时空限制,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学校创设了网上喜闻乐见的评课“人气榜”和“排行榜”,还特设了“玫瑰奖”和“满天星奖”,前者取其“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美意,后者则鼓励各个学科组集体参与网上评课。
   
    开设教育博客:分享众成果
   
    学校专门开辟了“上实博客”,新教师可以在记录教学随想、听课心得、读书笔记、采访个案等等,带教老师可以随时传道授业解惑,其他关心年轻教师成长的教师也可与新教师交流谈心,校长每周都会到博客与青年教师沟通留言,进行鼓励、建议和指点,令青年教师甚为感动。
   
    教育博客,倾听教师自己的成长故事,追寻教师个体的成长足迹,这是一次次走进教师心灵深处、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内心体验的神奇旅行。

http://www.ses.pudong-edu.sh.cn/ ... /20071019184121.htm.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