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50人考上清华北大!偏僻小镇现高考神话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50人考上清华北大!偏僻小镇现高考神话

50人考上清华北大!这是江西临川上顿渡镇两所中学在今年高考打造的“神话”,一个小镇竟占整个江西省录取清华北大总人数的1/3!其中,仅临川一中一所学校就达到38人。诞生过王安石、汤显祖的“才子之乡”到底有何秘诀?近日,早报记者深入上顿渡镇,揭开“高考神话”的神秘面纱——

  新闻现场

   四十多名老师挤在一个教室

    
奇迹不会平白无故地发生,创造奇迹的就是那些平凡无奇的人。临川一中校长饶祥明把学校成功的最大功臣封给了学校的教师。

  临川一中很普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校舍很简陋,慕名前来的不少省内外参观考察团都有些匪夷所思,就是这样一座破旧的校园造就了如此多的名校才子?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教室里的桌椅很新,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再苦不能苦学生。”这是学校一直秉承的理念。

  于是,教师办公室成了全校最艰苦的地方。四十多名老师挤在一个教室,办公桌就是学生用剩下的旧课桌,只有一块板,一个隔层,桌面有些坑坑洼洼,而上面的资料却堆得如同小山一样高。一眼望去,老师完全湮没其中。

  电脑没有,但学校要求多媒体上课,要备课就得上机房;空调更加没有,在整个临川一中几乎找不到几台空调外机,大热天40多个人加上40多座“小山”,那简直就是蒸桑拿。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工作环境,依然阻挡不了老师们的教育热情——全国优秀教师吴泽民身患严重胃溃疡,常常是先吃止痛药再上讲台。

  学校副校长罗习奇,脚伤未好,就拄着拐杖出现在课堂上。今年考上北大的学生范爱琳始终对这一幕记忆犹新:“这种敬业的精神,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新闻调查1

   教师收入堪比公务员

  老师的敬业并不是毫无来由,政府对教育极大的投入,当地人对教师发自内心的尊重,都是老师们力量的来源。

  上顿渡镇的居民刘钦福一说起他们这儿的老师,立即赞叹不已:“我们的老师是最优秀,最负责任的!”

  这几乎是当地所有人心目中的教师形象。

  “所有人都崇尚教育,尊敬教师,所以,在这里,当了老师的人都有一种荣耀感。”抚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顾胜和举了个例子,如果当地人发生了纠纷,第一时间就会请老师出来评理。

  因为,在当地人心目中,老师就是领头人!就是他们竖起大拇指尊重的人!

  顾书记介绍,抚州20个亿的财政收入,市财政的30%投入教育,各区、县投入50%,而乡镇对教育的投入已经达到了70%。“也许和很多发达地区相比,这样的投入还是低水平的,但这个比例绝对能看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所以,在抚州,教师的收入虽然不是最高的,但经济条件达到了公务员的水平。临川一中校办副主任饶礼喜说,当地人都知道,能在大商场买上几件几百元贵衣服的要不就是医生,要不就是临川一中、二中的老师。

  人们的尊重和政府给予的高收入,让老师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不用担心“牛奶与面包”,在付出得到回报后,接下去,自然是更努力地付出……

  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很多外地的骨干教师和优秀毕业生纷纷前来加盟,优秀教师队伍自然越来越壮大。

   新闻调查2

   学校周边没有任何娱乐设施

  而尊师重教的风气在临川已经由来已久,历史上,临川因为诞生过王安石、汤显祖等名人而被称为“才子之乡”。因为这个称号,在临川人心中都有着一个“才子情节”。

  刘钦福说:“在我们这里,所有人都认为,读书是惟一的出路。每个人都把教育看成头等大事。”正是因为这个观念,临川的每一个角落都透着两个字——学习!

  街头巷尾,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四苦精神: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

  当地还出现了像临川区河东乡农民武进兴这样的“大学生之家”,6个儿子5个考上大学,1个考上中专。甚至还有“大学生之村”的说法,临川区罗针乡朱家村,全村共有240人,考上大专以上学生40名。

  临川一中2001年毕业生,如今在浙大中文系的刘亦舟,给了临川一中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有别的想法,还没人搭理你!”

  临川一中的周边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网吧更是难觅踪迹。在校园里,所有学生都在为圆一个大学梦努力拼搏着,世世代代传承的观念让这里的孩子埋头学习,心无旁骛。

  在刘亦舟的印象里,临川一中真正的一次集体大爆发是在2004年,当年,临川一中12名学生叩开北大清华的大门。2005年、2006年,临川一中分别有14人、24人考入北大清华。到2007年,这场高考神话更是演绎到了极致。

  为什么是2004年?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师,学生也并非是最出色的一届。刘亦舟认为时间只是个偶然,但爆发却是必然。

"留学生"近万 "临川现象"是应试教育产物?

  目前在临川区各中学上学的外地“留学生”已经达到一万人,其中,仅临川一中

  就有外地学生5000余名,占全校总人数的40%。这些学生最南的来自海南,最北的来自新疆,包括不少基础教育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浙江也有9名学生。

  新闻现象1

  外地学生占了将近一半

  在临川一中校长办公室里,采访一度被打断,尽管录取工作已经结束,外来求学者仍是一拨接着一拨地来,希望能够破格录取;几乎每隔几分钟,校长饶祥明的电话就要响起,最后,他无奈地关了手机。

  记者就碰到了怀揣一本梦想的曹乃琪。从九江驱车两个小时赶到临川,今年高考上了第三批的分数线,但他执意向家人要求来临川一中复读。

  顾胜和作了个比较,2000年,临川一中、二中都不到4000人,抚州一中才3000名学生。而现在,临川一中1.1万人,二中一万人。连抚州一中也达到了8000多人。总量增加了一倍还多,这增加的量绝大部分是外来“留学生”。

  这股“留学潮”从何时开始上演?顾胜和认为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东北开始零星地有学生过来求学,到90年代渐渐形成了规模。至2000年初,临川一中、二中的外地学生已经达到了三四千人。而随着这几年,临川地区连续夺得全省高考录取比例第一,“外籍”学生总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万人。

  新闻现象2

  陪读大军规模壮观

  伴随着越来越多外地学子的涌入,一支陪读大军也在不知不觉中成型,规模日趋庞大。去年,有人作了粗略估算,临川地区的陪读家庭达到1500多户。

  陪读成员多样,有父亲,有母亲,甚至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在江西上饶有个叫铅山的地方,是个产铜矿的小城镇,那里的孩子几乎全部送往临川上学,每年都是组团前往,开学了包车送去,放假了再统一接回。

  而在陪读大军中,妈妈军团无疑是最庞大的。

  临川一中校长饶祥明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叫李天阳的学生。1999年,他从哈尔滨转学到临川一中就读,2006年,他以全省文科第五名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而在这7年中,李天阳的母亲也从哈尔滨到临川一直“陪读”。

  今年双双考入北大的双胞胎姐妹刘梦羽和刘思羽,三年前从距离临川50公里的南城县来到临川一中,用他们父亲的话说,成绩优异的俩姐妹当时就是冲着北大、清华来的。陪同前来的是姐妹俩的外公外婆,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从高一一直到高三。

  偏僻小镇创"高考神话" 万人"留学"催生陪读经济

  据中国青年报6月26日报道 即使在江西,抚州也算经济落后地区,但在这里,穷财政办出了大教育。

  临川一中,素有“才子摇篮”的美誉,在近年连续3年创下江西省高考的奇迹——50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2006年的高考成绩不仅创下学校之最,而且创下江西省高考历史之最——理科总分前50名中,临川一中有8人,居全省第一;文科中的 24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4人被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录取,也居全省第一。

  而就在离临川不远、有着百年历史的抚州一中,也是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其高考二本以上升学率历年都在92%以上。

  在上顿渡镇这个偏僻小镇,还聚集着临川二中、临川十中这样的省、市重点中学,其高考录取率也均在全省前列。

  仅2006年,在临川求学的本省学子就有47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占全省总数的1/3强。

  因为聚集了如此多的名校,又有着如此辉煌的高考“业绩”,高考这根指挥棒,使全省乃至全国的考生向临川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涌来,形成一支庞大的“留学”大军。

  刘琛,临川一中高二学生,为了圆北大清华梦,他从南康平田镇中学转学到这里。南康市位于赣南,离临川有700多公里,坐长途汽车要7个小时。而2006年秋季开学,南康市呼啦啦一次就转来了20多名学生。

  临川的中学,就像天生具备一种魔力,到这里读书的学生,似乎被赋予了一套应付高考的“宝典”、“秘笈”,屡屡考出令人咋舌的成绩。

  一名原九江某中学的女生,第一次高考成绩不理想,于是慕名来到临川二中“留学”复读,一年的心血没有白费,他在2006年高考中考出了640的高分,被香港中文大学以高额奖学金录取。

  屡屡创造的高考神话,让临川成为考生、家长心中的圣殿。口碑相传,每年临川的外市、外省的学生数量年年成倍地增长。

  据统计,在上顿渡镇,已经聚集了来自临川区外的学生逾万名,仅临川一中,就有外地学生5000余名,占了该校学生总数的一半。校长饶祥明告诉记者,这5000多名外地生源,来自全国16个省份,新疆有所中学,每年都有10多名学生结伴来临川一中读书。

  省内的学生,干脆转学到临川。而省外的学生,因为高考学籍的限制,在临川读,回本地考。还有些外地的学生,干脆从初中开始,就千里迢迢来到临川求学。

  抚州一中校长黄余良告诉记者,2002年,一名从海南过来的学生,在抚州一中读完高三后,回海南参加高考,考了全省第二名;2003年,3名上海学生回去参加高考,分别考取了同济、复旦和上海交通大学。黄校长记得,有一个云南的考生,老师都认为,其成绩在班上属于差生,要考上大学根本没希望,但这名学生回到云南参加高考后,居然考取了位于抚州的东南理工大学,属于二类本科。

  万人“留学”引来陪读大军

  刘琛的母亲董玉亭,为了儿子能在高考中考出不错的成绩,专门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到了临川陪读,她在临川一中附近租了一处房子,为了减轻经济压力,这位母亲还在学校谋到了打扫卫生的活儿。对此董玉亭说她自己已经相当满足,毕竟可以与儿子朝夕相处,照顾其饮食起居,让儿子在异乡能安心读书,考上名校,光宗耀祖。而据记者了解,董玉亭仅仅是众多陪读家长中的一员。

  一切为了孩子!伴随着“留学潮”,一支浩浩荡荡的陪读大军涌向小小的抚州市、临川区。他们不惜三年五载,无畏离岗辞职。为了陪读,有经济能力的家长买房或者租房,没条件的就租居民房的地下室或储藏室。

  来自北京的王女士,14岁的儿子从景山小学毕业后,便转到抚州一中少年班,为了照顾儿子学习,王女士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不远千里来到抚州陪读。她企盼儿子能考上北京大学。

  在抚州一中,操全国各地口音的学生都有,高三零班的华强来自奉新县,去年他的高考成绩就高达586分,远远超过一本线。为了心中的理想,他自己上网搜索复读学校,相中了这所名校。于是,母亲请长假前来陪读,而且把侄子和同事的儿子也招来了,由她一人照顾,每个双休日,三对父母都会来这里团聚。

  还有来自乐安县的黄大姐,两年前,女儿提出想来临川上学。由于家境贫困,丈夫只身外出到沿海打工,她挑着一个简单的补鞋摊前来陪读。每天,女儿上学后,她便在校门口一针一线补鞋赚点儿钱,维持房租及日常生活开支。贫苦的生活并没有掩盖她们心中有梦的快慰。

  无论是抚州市,还是临川区,一个庞大的陪读“群落”已经在此安营扎寨。他们平时为子女准备一日三餐、照顾日常起居,闲暇时和其他来陪读的家长交流心得。

  为了省钱,也为了方便。不少从同一个地区来的陪读家长自发地组织起来,孩子们在一起住,家长则轮流陪读,尽量孩子、工作两不误。

  衍生产业供需两旺

  临川一中的饶校长颇为自豪,他说,学校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1500户的陪读家庭,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交通、餐饮、商品流通及房地产。

  在临川一中,100多亩的校园里每年要新增1000多名学生,目前学生总数已经比几年前翻了一番。而学校的学生宿舍仅能容纳近千人,4000多名临川区外的学生只能选择租住在校外的民房或者老师的家里。

  “陪读”的家长和更多没有家长陪读的学生孕育了一个日益增长的“租房”市场。饶校长认为,“租房”市场很好地解决了当地下岗工人的生计问题。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户下岗人家如果有三室一厅,租给7个学生住,每人包吃包住每月交600元,这个家庭一个月的纯收入就有2000多元,够三口之家在小镇上过小康生活了。

  也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一个外乡来的中学生,加上一个陪读的家长,一年要花1.5万~2万元,临川现有上万名外来的“留学生”,这笔巨大的收入无疑成为该地主要的经济支柱。

  最明显的是,房价随着日益增多的外来者直线上升。一位房东说,三四年前只能租每月二三百元的一套房子,现在已经涨到了六七百元。

  据当地媒体报道,抚州房价均价为800~900元/平方米,最高的也不过1200元/平方米,但抚州一中周边的商品房,如上海某投资商开发的文昌花园就创造了销售奇迹,该楼盘售价1400元/平方米,房子一开盘在一个小时内被抢购一空,其他楼盘的售价也是居高不下,而且销得很好。

  临川区所在地上顿渡镇有一家房地产商就打起了“学府”的招牌,他们认为最吸引人的广告就是:“与临川一中零距离”。

  和房价一样上涨的,还有周边商铺店面的租金,而且经常供不应求。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上顿渡镇上的饭馆、网吧等设施在几年间迅速增加。

  在抚州一中、临川一中这些名校的周围,除房价普遍上涨外,就连烧开水卖也成了一个供需兴旺的产业。

  而当地人和政府并不满足于此。有当地人在媒体上指出,同样是欠发达地区的湖北黄冈,借助高考催生了它的声名远播,出自湖北黄冈的教辅材料更是曾经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同样在高考成绩上表现出色的临川,在这方面还几乎是一片空白。有当地专家在媒体上指出,应向湖北黄冈学习,并且利用临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当地政府也希望“利用临川高中教育资源,打造全省的优质高中教育高地。用临川文化来增强临川人民的凝聚力,使之成为临川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很快,临川教育集团被催生出来,临川区所在的抚州市,将抚州一中、临川一中还有临川二中三所名校纳入集团统一管理,并出台相关政策,在招生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人人都说,临川的高考神话其实是“四苦”精神的产物。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作为临川教育的“精髓”,被当地人奉为宝典,代代传承。如今,在呼吁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当地人已经很少再提“四苦”精神。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四苦”精神已经成为最有临川特质的高考文化。只要高考这根“指挥棒”还高高举起,高考就仍将被进一步演绎到极致,万人“留学”、陪读大军、高考经济诸多神奇的现象仅仅是“指挥棒”下这一文化的衍生品。

  新闻现象3

  临川现象火了当地经济

  陪读大军的到来带火了当地的经济。记者一坐上抚州的出租车,司机大哥就开始炫耀:“临川教育带来产值一个亿。”哪怕连他的出租车生意也沾到了光:“开学,放假就不用说了,光七八月份,过来咨询、报名、考察的人就不计其数。”

  最直接的是带火了当地的租房业。因为学校住宿能力有限,4000多名区外的学生只能选择租住在校外的民房或者老师家里。

  刘梦羽姐妹的母亲永远不会忘记刚到临川一中的那一幕:“就像是一个火车站,很多人举着牌子,都是出租房子的。”

  随着陪读军团的日益增长,房价开始不断增长,三四年前只能租三四百元的房子,现在已经涨到了六七百元,最高的价格甚至达到一万元一年。

  而除了陪读的,绝大多数学生吃、住都在出租户家里解决。饶校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户下岗人家如果有三室一厅,租给3个学生住,每人包吃包住交600元,这个家庭一个月的纯收入就有2000元,够三口之家在小镇上过上小康生活了。同时,超过一万名的外来学生和家长穿、行等方面也是一笔巨大的消费。

  无怪乎,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只要和教育搭上边,都能挣钱!

  有人认为,如此发展,临川的教育是否也有可能走上产业化道路。这个说法被抚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顾胜和断然否决。“我们不想把教育做成产品,我们的学校永远都走公办路线,一定是靠政府的投入!”

  他同时认为,名牌学校吸引外地学子,家长伴读带动经济发展,这些都只是表象。临川培养的各种人才在全国各地有很好的发展,届时反哺地方经济,这才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

  新闻延伸

  质疑一:“临川现象”是典型应试教育下的产物?

  要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背后的付出可想而知。从踏入临川一中开始,每个学生都必须作好充分心理准备——苦学之旅正式启程,每天早晨7点到校,晚上9点40分离校,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将近12个小时,晚上回去以后还要看书学习,一般到夜里12点左右才睡觉。即使到了周六、周日,也分别只有一个晚上和一个下午的休息时间。

  于是,外界纷纷质疑,临川的教育的成功就是多上课,多补课,加大加量加码,完全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如果是这样,那任何一所学校都能够做到。”抚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顾胜和对这种说法予以坚决的驳斥。他举了个最直接的例子,今年临川一中有3名学生被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院校录取,事实上,这几所大学录取最看重的并非是分数,而恰恰是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江西省各类竞赛,一半的获奖者在抚州地区产生,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惟一的一等奖也在抚州,而临川二中更是在国际性的计算机比赛中连续拿第一。

  “成绩好就是应试教育,成绩不好就是素质教育。难道吹拉弹唱就是素质教育,不补课就是素质教育?”临川一中校长饶祥明认为,外界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偏颇,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的考核包括考试,包括素质,包括道德,要知道考试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坏,高考成绩也是素质教育体现的一方面。

  而当地老百姓的说法来得更直接:“高考不就是用分数说话吗,只要能考出好成绩,管它用什么方法都行。”

  质疑二:临川神话已经演绎到了极至?

  50人录取北大、清华!这段“高考神话”似乎已经被演绎到了顶峰,要再超越太难,不少人认为,明年的临川肯定无法达到这个数字。甚至有人预言:既然是“神话”终究有破灭的一天。

  顾胜和始终坚信,有压力才有动力。就如同2002年成立临川教育集团,将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和抚州一中纳入一个集团,就是希望三所学校之间良性竞争,带动起来共同进步。事实证明这个举动成功了。

  “退一步讲,假使明年录取学生降到了三四十人,也并不意味着临川教育在走下坡路。”顾胜和认为,衡量一所学校好坏与否的标准并不只有北大、清华的录取率,他们培养学生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考到哪所大学,而是培养一种学习的能力。
.

TOP

无语.

TOP

高考话题 -- 精华贴的来源.

TOP

昨晚刚从报纸上看了这篇报道。
不知道说好,还是不好.

TOP

一万分之五十,多少?二百分之一.多乎哉?不多矣..

TOP

“我们的老师是最优秀,最负责任的!”
“所有人都崇尚教育,尊敬教师,所以,在这里,当了老师的人都有一种荣耀感。”
老师就应该是这样的..

TOP

回复 #5 半圆 的帖子

外地的录取率/分数线和北京上海不能比的。我想这比其他外地的学校录取率已经很高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opposite469 于 2007-8-14 12:11 发表
无语
.

TOP

可以列个高考专业户榜

湖北黄岗
江西临川
浙江,应该是东阳吧?
江苏,南通?

只是这份榜单上的主角,学生们,会给我们讲述一个个什么样的故事?.

TOP

引用:
原帖由 shumi1 于 2007-8-14 13:41 发表
湖北黄岗
江西临川
浙江,应该是东阳吧?
江苏,南通?

只是这份榜单上的主角,学生们,会给我们讲述一个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我老家干什么?
内容太长,先顶一个!.

TOP

榜单中的主角十年、二十年后的故事才真正有意义。现在的意义在于高考卷上分数罢了!.

TOP

COOL爸爸是抚州的么?

我们是老乡啊!!  我老爸老妈都是抚州的, 我爸, 我伯父全是六十年代大学生, 我伯父就是临川二中毕业的, 六二年从天津大学毕业, 我爸爸是六八年从上海铁道学院毕业, 到了我们这一代, 也基本都是大学生.  包括我们周围的亲戚, 亲戚的亲戚, 好像很少有不上大学的!

在我们那儿, 只有读书才有出路, 虽然我爸, 我几个伯父他们因为考上大学早已离开了那个小地方, 不过, 靠读书才有出路的思想始终没有改变, 代代相传!

离开那里很多年了, 考出来的很少回去了, 大家都是在异地生根了, 不过, 抚州真是才子之乡.  不知道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呢, 我很为此感到骄傲的.

如果儿子不争气, 我们也可以考虑回流呢, 呵呵.

[ 本帖最后由 钊元妈妈 于 2007-8-14 18:11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大家在上海的话,孩子要上大学还是容易的,农村的孩子们就苦了.但搞不懂如此苦读,孩子们的身体如何吃得消?.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6 俩子爸 的帖子

老师“在题海里傲游”,学生一般不会像目前大家所诟病的“在题海里挣扎”。

这个我倒是有体会的,以前我初中时候,有个数学老师,很认真的,给我们的例题和练习题都是自己精心挑选和准备的,所以那个时候上课认真听,认真做完自己的作业,根本不用题海战术,数学成绩就会很好。
^_^.

TOP

回复 #9 shumi1 的帖子

看到这篇报道,我很骄傲,但是,也有些辛酸。老公的父母都是当地的教师,他们那栋楼仅那个单元就出了3个博士后。可是。。。。。。家乡还是那个贫穷的家乡,故乡的山水养育出来的那些杰出的青年才俊争先恐后地远离了它。剩下还在奋斗的那些父母、孩子甚至老师,努力的动力都是为了远离这个经济贫穷但精神富有的家乡。无语中。。。。。。

[ 本帖最后由 夏天爱西瓜 于 2007-8-15 09:18 编辑 ].

TOP

回复 #18 夏天爱西瓜 的帖子

今年高考前,电视台播放过一个讲福建某县中的高三班主任的记录片.他在开学前的家长会上讲的二段话,印象深刻(大意) ------
1. 孩子留在我们县里是没有前途的,你们家也没指望,只有让他们考上大学,永远离开这个穷地方
2.一切为了高考.即使你们中谁要离婚,也请拖到发榜以后!.

TOP

回复 #10 cool爸爸 的帖子

酷爸出身科举名乡,高考血统纯正!
请指明具体方位,便于编辑此名单.谢谢.

TOP

引用:
原帖由 半圆 于 2007-8-14 12:24 发表
一万分之五十,多少?二百分之一.多乎哉?不多矣.
注意不是50个上大学的,是50个上清华北大的。

二百分之一考上北大清华的,这还不多吗?.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身体怎么会差不多?每天才睡五六个小时?!光有发达的大脑,没有健康的体魄,如何应对今后几十年的工作生活?.

TOP

我公公就是临川人,婆婆是抚州人。公公是60年代的大学生。公公的大哥是普通的农民,但是家里的4个儿子都是大学生,一个现在美国,一个现在上海,一个现在临川一中做老师。我虽然还没回过他们老家,但早就知道临川是才子之乡。我老公虽然没回去过几次,但总是自豪地对我说,他是“王安石的第27代重孙”,呵呵,我估计临川姓王的全是王安石的后代。嫁入王家几年,发现王家的男人都非常地老实,但又非常地聪明。总之,对临川人的印象很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8 夏天爱西瓜 的帖子

同意呀!.

TOP

我母校也是这样性质的学校

每年上大学的人挺多的.

不过老是说让回去,回去是没有发展空间的.至少在大城市有许多机会,回去就是再优秀也不会有一席之地的.不多的就业机会,当地的官员的孩子也不够的.我们是农业大县,我父母是在企业里面的.所以不要指责那些不回去的人,因为现实就是这样的..

TOP

看到这篇报道很有感触,贫困地区孩子在这样艰难条件下书能读得这么好,我们上海的孩子没有理由书读不好啊,如果全国统一试题,从高分到低分统一录取,上海的孩子恐怕就没有优势可言了..

TOP

回复 #29 tiff 的帖子

上海孩子都去奥了,要不谁会在网上找生源开班。哈哈。。。。。.

TOP

引用:
原帖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07-8-16 13:39 发表
不过老是说让回去,回去是没有发展空间的.至少在大城市有许多机会,回去就是再优秀也不会有一席之地的.不多的就业机会,当地的官员的孩子也不够的.我们是农业大县,我父母是在企业里面的.所以不要指责那些不回去的人,因为现实就是这样的.
是的,没权没势的根本没法回去。.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是不是因为积聚了
才这么多!

就象过去"大跃进"时的"密植"??!!.

TOP

引用:
原帖由 tiff 于 2007-8-16 17:36 发表
看到这篇报道很有感触,贫困地区孩子在这样艰难条件下书能读得这么好,我们上海的孩子没有理由书读不好啊,如果全国统一试题,从高分到低分统一录取,上海的孩子恐怕就没有优势可言了.
复旦每年招上海生源1500人,全国统一试卷,上海会不会只进150人?.

TOP

 街头巷尾,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四苦精神: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

能不能把四苦改成四乐?为什么要苦读呢?就不可以快乐的学习吗?为什么要苦教?教学生很苦吗?主观上这么不乐意吗?.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