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小学生问题难住家长

小学生问题难住家长

小学生问题难住家长
http://www.jfdaily.com 2007-3-7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

  美国某电视台推出一档问答节目,奖金高达100万美元,参赛者只需连续答对11道来自小学课本中的问题就能拿奖。看上去十拿九稳的事情,却难倒了无数成年人。参赛者对这些“小学生问题”(如:美国一角硬币上是哪个名人头像?七角形有几条边?)张口结舌,最后只能承认自己是“笨蛋”。你认为自己比孩子更聪明吗?你有没有被“小学生问题”难倒过?[陈屹]

  儿子教我一个典故
  □黄先生 38岁 业务经理

  那天吃晚饭的时候,我无意中和妻子谈到一个客户,客户的姓氏很奇怪,他姓阴,阴天的阴。这是一个少见的姓氏,妻子也没听说过,还打趣说,人家别是姓殷吧,阴天的阴,似乎不可能。埋头吃饭的儿子这时抬起了头:“别少见多怪了,人家就不能姓阴天的阴吗,东汉光武帝的妃子里面就有一个叫阴丽华的,还是个美女呢。”
  我和妻子噎住了,这小子才9岁啊,小学二年级还没读完,他也知道这个?看我们将信将疑的模样,他甚至摇头晃脑起来,告诉了我们刘秀在当皇帝之前,有过“仕宦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的誓言。“执金吾”是很小的官职,“阴丽华”是他从小认识的姑娘,说明刘秀在当皇帝之前也不过只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志向。这个典故,老师在课堂上说过的,儿子特意记在文摘本上,因此也记得特别牢,这不,逮了个机会给我们俩上了一课。
  我心里在暗想:“I服了U”,可是表面上还是不为所动,淡淡地夸奖了儿子两句。说老实话,我还挺想问问他“执金吾”究竟是个什么官,可是老子问儿子总是有点丢人,我还是趁早自己翻书去吧。

  脑筋急转弯,我甘拜下风
  □张小姐  36岁 财务

  自从赵本山“地上七个猴,树上一个猴,问一共几个猴”的题目上了春晚之后,女儿就迷上了脑筋急转弯。她缠着我们帮她买了不少这方面的书,没事就盯着看。看她一个人若有所思或者哈哈大笑,我们也没去多留意。
  未曾想,没有准备的我们却被她将了一军。周末的时候,家里来了好多客人,电视里正在播《开心辞典》,女儿也吵着要给我们出题,为了不扫她的兴,全家人都把她围在了中心。女儿像主持人一样端起了考官的架子,还把“狗为什么不生虱子,答,狗只能生小狗”作为范例给我们大伙热身。这么多大人会被孩子考倒?大人们都嘻嘻哈哈的,认为这只是在逗女儿开心。“什么东西加热会凝固?”在座的各位面面相觑起来,“什么照片看不出拍的是谁?”大家更是摸不着头脑。
  最后,还在读大学的表弟算是说出了答案,女儿立刻不跟我们玩了,把她的小舅舅拉到自己房间里,她说,她只和有实力的人一起玩。这下子,我们一帮大人才算解除了警报。
  孩子虽说是孩子,可有的地方远远超过大人,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千万不能小看了他们。至少在玩脑筋急转弯上,我对女儿甘拜下风。

  看到孩子成长我感到欣慰
  □李明  37岁  公司职员

  我大学毕业,平时也算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大到天文地理、小到鸡毛蒜皮一般都难不倒我,在公司是小有名气的“老法师”;再说,孩子学龄前是我教他背唐诗、玩“二十四点”的,他肚子里有几两墨水我清楚。谁知后来他知识的扩张速度出乎我的意料,我却忙于工作疏于陪伴他,以致现在不仅电脑玩不过他,而且“常规项目”也多次在他那里“吃瘪”。
  难忘的有两次。一次他的车模坏了,我帮他捣鼓了好一阵也没弄好,最后还是他自己解决了问题。因此我被他嘲笑是“万宝全书缺只角”。另一次他主动问我“鲁姆巴问题”。这难不倒我。我给他解释鲁姆巴是一名非洲中学生,他用实验证明了同时放入冰箱的热牛奶比凉牛奶冻结得更快。谁知他哈哈大笑,说是鲁姆巴问题不久前被上海的几个中学生用实验否定了,爸爸是“过气英雄”!中了他圈套,被小学生问题难倒,我尴尬极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孩子的聪明程度不能小觑!他们在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比父辈当年学得更快更主动、知识更鲜活广泛,况且他们求知欲强、记性好,如果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肯定会被孩子难倒。从这个意义讲,孩子确实比我更聪明。我对此没有妒忌,只有欣慰。

  我们需要不断充实自己
  □王骊雯

  成年人无法回答出小学生的问题,和聪明无关,却和知识面的广泛与否以及记忆力的好坏有关。其实有很多问题,成年人在小学和中学时都学过,但是后来学了专业,当把精力放在工作恋爱中的时候,这些基本知识久而不用也就生疏了。这样的情况相当普遍。
  美国那档节目中涉及的问题都是文哲史地生以及基础物理化学数学知识等。这些小学生今日确实可以大声宣布正确答案,但10年后他们中有多少人可以全部记得?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曾经在中小学时代熟读背诵很多诗词名句,当时能够脱口而出的名作,现在能记得多少?
  输给小学生确实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汗颜,但是如果把这提到一个聪明与否的层面,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果以此得出成年人比小学生笨的结论,就更可笑了。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学习,不要在以工作为借口,忘了那些曾经学过的基础知识。
  为什么曾经的《财富大考场》《今天谁会赢》会那么火?为什么《开心词典》会那么红?就是因为即使远离书本,我们还是对文哲史地生物理化学数学感兴趣。可能我今天看了一期节目累积的知识,下个月就会忘了七七八八,但是我们大多数成年人就是在这个学习、累积、遗忘再学习、累积、遗忘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的。就像曾经背过的诗词现在不再能背诵,但还是有印象还是喜欢一般。

  我不是他的对手
  □小许  27岁 公司职员

  一次,我帮楼下老伯照顾他的小孙子,小男孩叫我跟他杀一盘。虽然我棋艺不精,但是面前一个小破孩的挑战,我总不能退缩吧。小男孩刚喊了一声“当头炮”,我就“马来保”了。没想到中了那孩子的圈套,他很快就把我逼到四面楚歌的地步。我想悔棋,恰好老伯走过来,看他小孙子不肯让我悔棋,帮着我做说服工作。小男孩对着爷爷也是一副铁面无私的样子:“观棋不语真君子,爷爷,这可是你教我的。”老伯不好说话了,我只好硬着头皮给小男孩杀戮,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输了一盘,小男孩居然还邀请我下盘围棋,天哪,跟象棋相比,围棋我更差,我只好想办法抽身,以免再在这小家伙面前出丑。他也太厉害了,好像还没上小学吧。成年人输给小学生,我一点都不意外,谁说成年人就一定比孩子高明呢?

  再也不充“问不倒”了
  □霹雳大仙  39岁 物流经理

  从前我是家里的问不倒博士,我们家宝宝就爱屁颠屁颠地粘着我问东问西。可是自从他上小学后,我就发现自己的知识有点不够用了。别看儿子脑袋小小,里面装的东西可不少。记得上次他问我为什么蜘蛛会结网,我随口就说蜘蛛是靠网住其他虫子生活的昆虫。可是过了两天他就跑过来说我骗人,说他们老师讲了,蜘蛛有八条腿,不是昆虫。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就拿出书帮我上了一课。
  如今我再也不敢奢望问不倒了,儿子不让我难堪就是万幸了。


  [香槟]   我是个“常识盲”,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最关心的就是数字和报表,原本许多生活中的细节就这样被忽略了。记得在《上弦月》传唱的时候,曾被侄女问过上弦月是什么时候的月亮?我两眼一黑,只好找个借口冲到房间里“百度”一番。
  [孙健]  l老师教的一些时尚和新鲜话题,我有时听了也觉得自己真是个“老土”。上回有亲戚来讨教我有关数码相机的知识,我支吾了好半天也答不上来,而女儿却十分流利地把老师讲解过的内容来个“现学现卖”,搞得我太没有面子了。如今我实在不敢太在女儿面前“摆老亏”,有时她一本正经地问我问题,我却变得谨慎起来,要搞清楚她是否有意在考我?
  [lv]      大人和小孩的视角不同,大人每天被大小事物所累,谁还会去在意七角形有几条边,一角硬币上的头像是谁。我不知道一角硬币的头像是谁这不影响我拿这个硬币去买报纸,可对小孩就不同,什么事对于他都是新的,都是值得去观察,去思索的。等他们慢慢长大了,学业、工作、家庭等俗事一点点压在他的肩上的时候他便不会也没有时间再去观察硬币上的头像了。我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只是这种节目在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东西等着我们去观察、思索。在我们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时候是否也应该留意身边的点点滴滴。这同时也是在警告我们,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我们比小孩聪明,我们只是比小孩多一些阅历而已,但在某些细节上我们还是不如小孩的,所以应该以一种朋友的姿态去和小孩交流,这样对于我们来说会受益匪浅的。
  [joan80]   “聪明”的定义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是不同的。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会背几首唐诗,会讲几句英文,一定会被夸很聪明,你会拿着个标准去衡量一个成年人吗?至于那些“小学生问题”反映出大人对于日常事务反而失去了观察,认为什么都知道的,不用再去细心察看。小朋友却因为对事务的好奇,反而留心地观察,提出很多我们都无言以对的问题。
  [宝儿]    我觉得在和孩子的交往中,要学会尊重他们。孩子也经常会拿一些奇特的问题来问我,我基本上能回答,偶尔遇到不会的,我不会胡乱回答,一定要查到正确答案才回答。这样不仅通过查询自己多了解了一些知识,而且也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那就是不懂就要查询,搞懂为止,学任何东西都必须严谨。
  [毛毛]     正在为了考驾照而头痛,坐在车里,儿子指着路边的标志牌考问我,我居然有不少看过的都想不起来。反倒是儿子教我这个那个,说是幼儿园就学过,看了我的书,他又复习了一遍,都记住了。除了认输,我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TOP

女学生的行为发人深省

女学生的行为发人深省
孩子为何“借”妈妈开家长会

------------------------------------------
  一个成绩优异的初中女生,因嫌弃下岗在家的母亲没文化、言语粗俗,在学校开家长会时,她居然在同学的帮助下,“借”了一个妈妈前去开会,此事直到老师家访时才被发现。该女孩如此解释自己的行为:妈妈没有文化,谈吐粗鄙,她从来不会看到我的优点,经常在别人面前数落我不做家务、不洗袜子等琐事,要不就述说下岗后的日子有多难过,我实在无法将这样的母亲带到学校去,所以才想出这个办法。
  这则前不久在上海发生的平民家事,引起不少父母和孩子的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快捷的资讯所带来的各方面信息,在不断地冲击着孩子们的感官和思想,早熟现象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上都有体现,“借”妈妈一事虽属偶然,但孩子们对父母形象的关注度,却在不断提升。刚刚过去的母亲节,就有孩子把美容券或整容资料送给母亲作礼物,还有些孩子,对父母去开家长会的衣着和发型都有特别要求。在当今这个经济社会,青少年希望父母无论是形象还是能力都有好的表现,从而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优越感。这要求本无可厚非,但该如何正确引导,却是现代家长应该面对的新课题。
  孩子曾对父母这样说
  “同学说你的头发被电过了”
韩小宇,预备班学生
  “妈妈你的头发太恐怖了,看到你的同学都取笑我,说你妈妈的头发是否被电到了。下次开家长会,你千万别用这个形象出现,否则我就叫爸爸去。”预备班的小宇,清秀而靓丽,虽然按学校规定必须穿校服,但她总会为自己精心准备一些小饰品做点缀,既有学生的书卷气,又不失女孩的活泼漂亮。最近,妈妈把头发烫成爆炸式,正好赶上开家长会,妈妈的这一形象在学校出现,让爱面子的小宇着实郁闷了好几天。
  “你衣衫不整,我怎么抬头见人”
  杜蕊,初一学生
  杜蕊最近因为身体原因在家休息,为了不让她脱课,妈妈与老师约定,每天由同学将作业和上课要点抄在家校联系册上,妈妈下班后去学校拿回。那天妈妈下班走得匆忙,一路公交车挤到学校,满脸是汗,衣衫有些凌乱,跟老师和帮忙的同学聊了几句,就赶紧往家赶。一踏进门,疲惫的妈妈把作业交给杜蕊后,准备去做饭。谁知女儿看了一眼眼前的母亲问道:你就是这样去学校的?妈妈被问得莫名其妙,回答是的。杜蕊当场就脸一沉,不满地说:你怎么能就这样去学校,太不注意形象了,明天同学不议论才怪,他们的妈妈去学校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这样,让我以后怎么抬头啊?妈妈看着满脸委屈的女儿,无话可说。
  “老师不是股友,说话文明点”
  林菁,初一学生
  林菁妈妈早几年就停薪留职在家,跟邻居一起炒股票。在证券公司,因为资金有限,只能在散户大厅,虽然环境嘈杂,却也因此交到了不少股友。习惯了与他们直来直往的交谈方式,偶尔还会带点“吃口”,这让林菁很看不惯,与妈妈的交谈越来越少。爸爸是私企老板,公司里里外外一把抓,所以林菁的事基本由妈妈管理。习惯成自然,虽然妈妈已经很注意,但在家长会后与老师个别交谈时还是“露馅”了,这让特意陪来的林菁很尴尬。回家途中,林菁委屈得眼泪差点掉下来,恨自己怎么摊上这样一个妈妈。到家后,妈妈读懂了女儿的表情,抱歉地说下次一定会注意。林菁气不打一处来,没好气地嚷到:老师不是你的股友,说话文明点,如此谈吐,老师会怎么看我,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去,真丢人!妈妈自知理亏,虽然女儿的话太刺耳,但还是默默承受,心里却感到酸酸的。
  众说纷纭
  【学生说法】
  虽然有点过头,但可以理解
  程蓓,初二学生
  因为居住环境的关系,同学之间的交往形式与以前不同。现在我们很少有去同学家里,除非特别要好,一般不会邀请来家。但我们会结伴出去逛街、看电影、唱歌等。虽然年纪不大,但我们懂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同学之间在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方面差距很大,为了得到大家的尊重,交到各方面都不错的朋友,要朋友时,不仅要求对方成绩良好,衣着得体,父母的形象也非常重要。所以,每次的家长会,其实是同学间彼此了解家庭的唯一途径,如果这种时候,父母不能以最佳状态出现,不仅同学会对你另眼相看,甚至可能会引起个别老师对该学生的看法。
  有些同学的做法我认为有点过头,虚荣心太强,我个人并不赞同,毕竟那是我的妈妈。虽然言谈举止有点世俗,但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的呵护和关爱是最细致和用心的。如果去“借”妈妈,等于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自己的妈妈,这似乎有点难以接受。如果我是那个帮忙的同学,我肯定会劝她,但是我也同情这个同学。生活中,在没有机会深交的情况下,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衣着和外表是最好的名片。大人们是这样看,我们也是,所以这位同学这样做虽然不妥,但也还是可以理解的。
  【家长说法】
  简单的指责似乎有点不“厚道”
  金先生,教师
  刚听到这件事,我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一定不能容忍。我想作为孩子的老师和她所在的学校,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观点,社会也同样不能接受,毕竟我们传统的伦理观念是“子不嫌母丑”。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却发现在我们究竟该不该指责这孩子的问题上,还需斟酌。我认为,孩子在请人替母的时候,心情一定也很复杂,对与错在她心中早有答案,但为什么最终还是做了?假设一下,如果老师不是因为突然家访发现事实真相,那么,她在老师的眼里依然是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依然可以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同学的尊重。反之,如果请她那个“没文化”,言语“粗俗”的母亲去开会,她认为会丢脸,会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失去尊严。在这样的权衡得失后,决定请人代母参加家长会也是顺理成章。所以,简单地指责和质疑孩子的行为似乎有点不“厚道”了。此时,教育者和监护人,似乎更应该担当起道义上的责任。
  首先,为人母者,身教重于言传。家可以“贫”,母可以“丑”,但若你是自强、自信的,孩子一样会以你为荣。但如果做家长的对孩子有诸多苛求,对自己却无限放纵,那就难免会让孩子觉得不堪、虚伪。再者,孩子的社会评价主要来自于老师、学校和同学,而在这中间,老师的评价标准对孩子最为直接。我们的老师自然可以“爱屋及乌”,也不排斥可以“嫌乌及屋”。就这个孩子来说,她在同学的帮助下请人代为出席家长会,明显是为了应付老师,担心会给一贯欣赏自己的老师带来失望。孩子的顾虑,是否也提醒老师应该反省,平时是否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我们常说,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除了家庭教育,学校和社会更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大课堂。当我们的孩子沉浸在一个假货横行、盗版肆虐,甚至于连学界都抄袭、剽窃的浮躁氛围里,“成则荣,败则辱”的功利主义成为不二的社会评价标准。由此,我们还能理直气壮地去责备那些遭受心灵摧残的孩子吗?是我们成人造就了这样的局面,也只有让我们共同努力来改造今日之环境,共同构建新时代的价值评价体系,树立积极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孩子们也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专家说法】
  观念上的差距造成心理上的距离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
  这女孩的行为可以用极端来形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还是因为代沟。所谓代沟,简单地说就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因思想观念上的差距造成的心理距离。就象沟一样,隔开了一代一代的人,影响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但是到了新世纪,代沟不仅存在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而且在年龄相隔10年、8年的人们之间,甚至在大学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人们常常说,代沟是时间的痕迹,变革的脚步。分处在代沟两侧的人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都出现了变化,出现代沟是自然的,没有代沟反倒是不自然的。所以,代沟现象也容易被人理解。但代沟毕竟是困扰交流与沟通的难点,而且容易增加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所以我们也要通过种种途径作各种努力来跨越代沟、填平代沟。其实,代沟也并不是一种物理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接触、交流,彼此包容理解,可以让代与代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从而达到交流的顺畅和相处的和谐。
  就上面的例子,我个人认为主要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她忘记了一条: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要求和衡量父母。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母亲因为种种原因,生活正处在一个比较糟糕的状态,孩子应该理解、体谅,毕竟这样的现状也不是她所希望的。另外,家庭环境受许多客观因素的约束,改变并不容易,所以,只有处在这样环境下的人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它。何况,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她依然保持品学兼优,这位同学应该感到自豪和更有自信,而不是过度的自卑。她之所以这么做,也就是因为缺乏自信,缺乏正确判断自己的能力所致。当然作为父母,若需要进入孩子的生活空间,也应该适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使自己能融入,而不至于格格不入。
  现在的孩子通过发达的咨讯可以看到全世界,但生活却只能停留在眼前,造成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有很大的落差。同时,他们还是个矛盾体,表面希望自我独立,内心却依然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此时,家长应做好正确引导和提醒工作。社会变迁的快速,使社会的传承出现了心理上的断裂。如何适应和有效地处理这个断裂,还有待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