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阴”与“荫”的用法区别

“阴”与“荫”的用法区别

“阴”与“荫”

人民教育出版社审读室 谭桂声

      阴,形声兼会意字。金文从阜,今声。古文或从云,今声,作“侌”;或加义符阜,作“陰”。在篆文中分为两个字:一作“霒”,《说文·雲部》释为“霒,云覆日也。从雲,今声”。这是阴天的“阴”,应是本义。一作“陰”,《说文·阜部》释为“除,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侌声”,“侌”兼表义。这是阴面之“阴”,应是由阴天之“阴”发展来的。隶变后楷书都用“陰”表示。如今简化作“阴”,从 阝,从月,是会意字。

      阴,本义是“云覆日”,也表示“水之南,山之北”,引申为日光照不到的地方,即“阴影”。《汉书·枚乘传》:“不如就阴而止,景灭迹绝。” 又特指树木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即“树荫”。何劭《赠张华》诗:“举爵茂阴下,携手共踌躇。”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这个意义后来多作“荫”。

      荫,本作“蔭”,《说文》释为“草荫也,从草陰声”,“陰”兼表义。如今简化作“荫”,从艹,阴声,“阴”兼表义,是形声兼会意字。“荫”有两读。一读平声yin,表示“树荫”,应为本义。《庄子·山水》:“暏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荀子·劝学》:“树成荫而众鸟息焉。”左思《咏史》之二:“擢本千寻,垂荫万亩。”一读去声yìn,义为“遮盖、隐蔽”,如《现汉》所收“荫蔽”“荫翳”两词,此义今改读阴平yìn;引申为“荫蔽”,如过去有“荫佑”“荫附”“荫封” “荫袭”“荫泽”等词语,此义今仍读去声yìn;又义为“没有阳光;又凉又潮”,如“荫室”“荫屋”“荫凉”等词语,此义今仍读去声yìn。

      与“树荫”义相关的词语,传统上多用“荫”而不用“阴”。《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冉)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魏书·魏收传》:“夏月坐板床, 随树荫讽诵。”闻一多《一个白日梦》:“林荫路旁峙立着一排像是没有尽头的漂亮的黄墙。”艾青《好》诗:“让我们的马路有美丽的林荫道;林荫道上发散出洋槐花的香气。”郭小川《祝酒歌》:“林荫道上, 机器如乐队;森林铁路上,火车似滚雷。”杨朔《香山红叶》:“沿着石砌的山路, 两旁满是古松古柏, 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1985 年 12 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明确规定“荫”统读 yìn,“树荫”“林荫道”等应写作“树阴”“林阴道” 等。这一规定不仅对“荫”的读音和义项作了调整,而且还涉及词形的改动。“绿荫”“树荫”“树荫凉儿”“林荫道”林荫路”“绿树成荫”等词语中的“荫”应一律改为“阴”。据此,应以“树阴”为规范词形。近年来包括《现汉》等辞书均就此作了相应的处理。

      《现汉》第 3 、4 版只收“绿阴”“树阴”“树阴凉儿”“林阴道”而不收“绿荫”“树荫”“树荫凉儿”“林荫道”。而新版 《现汉》不仅增收了“绿荫”“树荫”“树荫凉儿”“林荫道” 4 个词条,而且将其作为推荐词形;同时将《现汉》第 4 版的“荫”字头释义中的“树阴:绿树成荫”,回归为第 3 版释义中的“树荫:绿树成荫”。新版《现汉》全面恢复了“荫”字在“树荫”一义上的传统用法。其根据就是异形词规范的通用性原则:

      一是“树荫”义在传统上多用“荫”而不用“阴”;

     二是不少辞书也都认同用“荫”。《现汉》修订第 3 版只收“树阴”,但“荫yin”字头释为“树荫”(增补本第 4 版改为“树阴”)。《汉语大词典》以“树荫”为主条,注明“亦作树阴”。《异形词汇编》视为全等异形词。《现汉》只收“林阴道”。《汉语大词典》只收“林荫路”。

     三是相关的异形词语用“荫”的频度远远高于用“阴”。例如,国家语委异形词整理小组据《人民日报》 1995—2000 年全部作品语料进行词频统计:树阴 8,树荫 86 ;林阴路 0,林荫路 5 。这反映了当前社会对选用“荫”表示“树荫”义的高度认同。如果考虑到这是人们在旧版《现汉》推行选用“阴”的情况下所作的选择,那么就更可见公众的明显倾向了。

      因此,依据通用性原则,在“树荫”义上,应选用“荫”。

      在“树荫”义上选用“荫”,是新版《现汉》中的异形词与现行的国家语言文字标准相冲突的一个特例,涉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相关规定的修订问题。在现行的国家语言文字标准未对此加以重新确认或再次调整之前,对与“树荫”义相关的异形词语,既可根据现行的国家语言文字标准优先选用其中的规范词形,也可依照新版《现汉》优先选用其中的推荐词形。

[ 本帖最后由 yiranchunzhen 于 2007-3-8 08:10 编辑 ].

TOP

看懂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