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一场没有敌人的战争

一场没有敌人的战争

<北京晚报>上看到的报道, 看来全国的MM都很辛苦啊....

小升初·亲历


一场没有敌人的战争


  本周四,北京市教委再次重申,今年小学升初中将继续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各学校不得组织书面文化课考试或通过文化课考试录取新生。一旦有学校在小升初工作中违规操作,将按照有关的行政规定进行处罚。可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仍不甚均衡的今天,公平的原则不一定带来公正的结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托“门子”、递“条子”、花“银子”就成了家长们的无奈选择。

  张嘉说,她一点都不愿意再想起那时候的事,孩子上小学五六年级那两年,她都不知道一家人是怎么熬过来的。焦虑儿子拿什么和别人竞争啊

  张嘉是一名小学老师。作为一个“业内”人士,很多人都认为她的儿子升中学一定不用操心,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对孩子上学的事,开始我一点都没上心。直到上了五年级,我忽然发现他的同学早在二三年级就已经考了奥数、上了英语班,还参加了英语考级,当时一下就慌了。我们家这片儿没什么好学校,我们当然不愿意等着电脑派位,可是我让儿子拿什么去跟人竞争择校名额啊。”矛盾做家长的是身不由己在焦灼中,张嘉开始打听各个初中的入学要求。“所有小升初的孩子家长都经历过同样的过程———了解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敲门砖,然后照着去做。但是小升初和中考、高考还不一样,因为没有考试,它不是纯粹依靠成绩,奥数、英语、特长,无论如何你总得靠一样。你得猜、得碰运气,这就让你心里没底。”张嘉比喻说:“就像一个战士在满是敌人的丛林中作战,但是你看不到敌人,你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

  尽管自己都认为“上奥数班就像是受摧残”,张嘉还是把儿子送进了奥校。“整整一个学期,每周六去上一整天的奥数,7个小时的课。再感兴趣的东西,这么学也早烦了。”

  尽管如此,为了让儿子“小升初”的保险系数更大一点,张嘉还是给孩子又报了一个公共英语培训班。“我发现自己的思维和行动都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我身不由己。”

  然而没过多久,张嘉又发现,光让孩子学奥数、学英语还不行。如果想上哪所中学,得先上它的预备班(对外称“综合素质加强班”)。这让张嘉非常无奈,因为她没把握只给孩子报一所学校的预备班,最终她选择了三个班。然而素质班也不是报了就能上的,也得考试。有一个班她是好不容易才挤进了扩招的名额,“为了能上这个学校的素质班,我把嘴皮子都磨破了。”

  千辛万苦地进了素质班之后,孩子的周末就从双休日变成半天休息了。“我也知道孩子整天泡在教室里肯定听不进去,但是我必须把他送去,哪怕他在课堂上有一半时间都在玩,我得让他占着那个位置。”心疼孩子上学上得太苦了

  张嘉至今还记得,“有一个学期孩子报的班太多了,晚上也要上课,我们娘俩到处找地儿吃晚饭。一次晚上的课取消了,我带孩子回姥姥家,没想到孩子还是习惯地问:‘妈妈今天的晚饭咱们在哪儿吃啊?’当时,我还笑孩子傻得可爱。后来我边蹬着自行车边流眼泪。‘孩子上学上得太苦了,连正常的生活习惯都快忘了。’”

  为了让儿子能有更多的有用资本,张嘉除了带着儿子上各种课外补习班,同时还不停地参加校级、区级、市级、国家级的竞赛,因为只有在区级以上的竞赛中拿到名次,那些好中学才有可能考虑。

  转眼间到了六年级的3月,张嘉开始为儿子准备简历。孩子的每份成绩证明她都想让学校看到,订在一起竟然有50页之多。“我看好的学校我就直接去招办,把简历留在那。”每送出一份简历,她就觉得孩子择校的希望又增加了一分。抓狂经历了人生最焦急的等待

  在经过5月繁忙的考试、测试、面试之后,张嘉开始最焦心的等待。

  至今仍让张嘉后怕的是,她最先等来的不是让人高兴的消息,一所优质资源校通知她,“你的孩子可以来报名,但要交3万。”后面的话更让她焦急万分,“这个名额我们给你保留两天,你尽快来办手续,过了时间再来就报不上名了。”

  张嘉说:“当时我急得只知道淌眼泪,因为不知道儿子考的其他学校能不能免费录取,只能等通知,那是我经历的最让人焦急的等待。第二天,没动静,打电话过去问,说考试结果没出来呢。第三天上午,还是没人通知。“我当时的心情只能用‘抓狂’来形容。”在无奈和焦急中,张嘉准备去银行取钱了。下午,电话响了,她忐忑不安地拿起电话。这次她听到的是盼望已久的消息:录取了,来报到吧。

  现在,张嘉的儿子已经进了理想的中学。“我熬出来了。”张嘉说,“现在,我和孩子都明白了两个道理。一个是:奥数、英语、特长,一个都不能少;再一个就是:别歇着,细水长流。”(为尊重本人意愿,主人公为化名)本报记者李莉.

TOP

小升初·怪象


弱势家长们的“生存法则”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何况是在决定孩子命运的“小升初”问题上。在学校和家长的默默“较量”中,处于弱势的父母们总是能找到自己的“生存法则”———为包装孩子制作“豪华”简历、为了“进片儿”把孩子的户口落在公共厕所、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网络,结成“升学联盟”……家长们的努力,为“小升初”增加了几分辛酸的“幽默”。

  怪象1

  体改校入学名额悄然“蒸发”

  目前,北京有49所体制改革试点校,这些学校以民办公助或者公办民助的方式进行着教学试点,其中很多是由名校举办的分校,是老百姓最看好的优质资源校。这些学校并非私立,按照市教委的要求,体制改革试点学校也都应该承担政府划分的就近入学名额。但事实上,部分改制学校初一班级都是自主招生的试验班或特长班,就近入学名额被悄然“蒸发”了。

  怪象2

  学生户口竟然落在厕所里

  “就为了能让孩子在‘片儿’里参加电脑派位,有的家长竟然把孩子户口落在了厕所。”在本周四召开的小升初说明会上,市教委的一位负责人这样说起小升初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让人哭笑不得的“怪事”。

  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每所学校都以学生的户籍或居住地为标准大致划定了服务范围,在服务范围内的学生可就近入学,不属于择校,无需缴纳择校费用。就为了进入好学校所在的那“片儿”,每年都有家长绞尽脑汁,利用户籍或住房管理上的漏洞,转移孩子的户口。有人把孩子的户口落在集体宿舍,有的一家冒出好几个学生户口。

  也因为入学分片儿的缘故,一些楼盘开始傍着学校卖,“距某学校几百米”成了最诱惑学生家长的广告。

  怪象3

  不惜重金制作“豪华”简历

  给孩子做简历几乎成了所有小升初家长的必修课。一份为孩子“负责任”的简历通常都有几十页。

  简历的封面大都是孩子的照片,第一部分多是获奖情况,包括学校奖励、各类学科的奥赛,小到社区大到全国的英语竞赛、琴棋书画和体育等等,名目繁多;竞赛组织方有教育部门、媒体和企业等等,五花八门。第二部分就是作品,早到孩子上幼儿园时的涂鸦,大到获奖代表作,如文章和书画,孩子表演和比赛的图片等,有的还附有该生成长大事记等。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孩子智力出众、精力超人。

  有的家长甚至亲自操刀为孩子撰写动人简历。某家长这样推介自己的孩子:

  “尊敬的××中学老师:您好!我是××的爸爸。我和爱人都经历从重点中学到名牌大学的过程,并深知重点中学对孩子今后一生的影响,贵中学以其独特的办学宗旨成为我们向往的目标。

  ××是个接受能力很强的孩子。……××是个全面发展的孩子,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我们经常都跟不上他的思路。……××是个善良而助人为乐的孩子,喜欢收养流浪动物,每次看到乞讨者都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帮助别人。……我儿子想进入贵校实验班学习,请给他一个机会,相信他绝不会让你们失望。”

  怪象4

  携手并肩网上交流信息

  “请问清华附开始报名了吗?我去问怎么说还没开始,是不是错过了。”

  “首师附还重新分班吗?我刚问培训部,他们说不分了。”

  “我电话咨询了101中学,老师说今年只招3个实验班,我不明白去年101好像有12个班,今年为什么只有3个班?”

  所有小升初家长关心的话题,在这里都能看见。为了更好地交流信息,家长们在一个名为“小升初网”的网站上形成了同盟。为了方便有的放矢地讨论,论坛还对学校按片儿分了讨论区。提出疑问、回答问题、解读文件、支招献策,在小升初的战场上,家长们携手并肩。

  怪象5

  小升初备战从学前开始

  “我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打击乐,就是为升学准备的。”田女士说,她的儿子今年已经上六年级了,她认为打击乐这个特长对孩子的升学会有帮助。耳濡目染了小升初的艰辛,家长们早已学会了未雨绸缪。小升初的备战时间也越来越早。有成功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从二、三年级开始就应该让孩子学习奥数。奥数、英语和特长一个都不能少。”

  一位政协委员看到这种状况,无奈地说,可能很快就会出版“小升初胎教课本”了。

  本报记者李莉.

TOP

小升初·困惑


在夹缝中寻找学校的未来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小升初的家长们无暇欣赏春天的脚步。但家长们不知道,他们费尽心思揣摩的校长们也在为同样的问题苦恼。来自教委的政策催动了家长,也催动了校长。前者为自己的孩子奔忙,后者则要在政策的缝隙中寻找学校的未来。

  优质校校长

  “我只能得罪大多数人”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在小升初这场“战役”中,优质资源校是唯一的胜者。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优质资源校的校长也有一肚子“苦水”。

  考季收到上千张“条子”

  “如果恢复小升初考试,我第一个举手赞成。”一位校长说,“因为考试是目前最公正、公平的做法。”该校长透露,每年从寒假开始,托他办孩子上学的电话就络绎不绝。新初一、新高一,通过各种关系写来的“条子”足有上千张,其中半数以上是小升初的。从上到下,再加上本区一些大企业的高层,“我们初一和高一新生的数量加在一起才700多人,我不可能全收‘条子生’,但这些‘条子’背后有哪个是得罪得起的?最后只能是‘得罪大多数人’。”

  校长的苦恼似乎印证了老百姓的话:只有“三特”可以上“好学校”,一是特别优秀的,二是父母官职特别高的,三是特别有钱的。

  不知该拿什么当依据

  小升初的家长们都在抱怨,搞不清学校的选择标准是什么,没法让孩子对症下药地备考。殊不知对于“选择标准”校长们同样“不清楚”。

  “每年校长们都为这个头疼。”某区教委负责人说,“取消了小升初考试,学生们又都要择校,校长总得有个选择吧。开始用奥数做标准,结果导致奥数越学越偏,被教委叫停;然后觉得公共英语好像可以当标准,又逼得孩子们都去上了英语班;今年教委再次明确,不能用各种考级证书和学科竞赛成绩录取学生,也不许进行书面考试。这下把校长们逼得走投无路了。一位校长在会议上提问:‘不许书面考试,我把考题都输在计算机里考,行不行?’”学校也要培养自己的生源

  对家长们花很大心思准备的“豪华简历”多数校长并不买账。他们认为现在的小学对学生都很宽容,学生评价手册上都写得很好,而且“三好生”、各种标兵的评选名额也多得很,那些简历尽管精美,但“实在苍白无力”。

  弄清了以上情况,对学校办“素质训练班”家长们就不难理解了,用一位校长的话说:“我得早‘下手’,培养自己的生源。用较长的时间,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这样才能保证招来的学生的质量。”

  在这样“优质资源稀缺”的情形下,“收费”似乎很自然地成为择校条件之一。有校长表示“虽然初中是义务教育,但15000元的择校‘进门费’是所有人默认的标准。收费也是一种调节手段。”

  校长的孩子也报课外班

  “不瞒你说,我的孩子也在上‘班儿’。”一位优质资源校的校长说。“我让孩子学钢琴,以后还要给她报奥数班。”这位校长说,这么做当然不是怕孩子以后上不了好初中,而是怕她落在别人后面。“受过专门思维训练的学生学习的时候当然会占便宜。所以我不敢不让她上‘班儿’。”

  就像很多极不情愿地把孩子送到培训班的父母一样,他们这么做只是因为:送孩子上培训班、断送他们应有的快乐时光要承受心理压力;而逆“报班”潮流而动要承受社会压力,而后者的压力比前者大得多。       薄弱校校长

  “招不来学生最苦恼”

  与优质资源校的校长比起来,薄弱校校长的烦恼简单得多,只一条———“招不来学生”。

  据某校长介绍,每年学校都能收到一份初一新生的名单,但暑假之后来报到上学的不足四成。有的时候招四个班最终只来一个班的人。

  成绩好的、有钱、有权的孩子都择校了,剩下的就是学习一般家里没路子的孩子。去年学校对新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父母下岗的占到了一多半。

  为了维持学校的生存,很多基础薄弱校开始改变招生目标群,招收外地来京人员的孩子。因为学生数量少,一些学校开始实行小班化教学,一个班只20多名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倒是让这些薄弱校有了自己的特色。

  据悉,为解决薄弱校问题,教委已经启动了初中校建设工程,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使初中校的硬件设施基本达到平衡。今年还开始实行示范高中向初中分配名额的做法,今年示范高中要拿出10%的招生名额分给区内初中校。

  本报记者李莉.

TOP

小升初·剖析


资源不均衡引发择校热


  “领头羊”海淀区的城乡差距

  “全国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海淀区,北京的科教大区,全国教育战线的“领头羊”,然而,有谁会想到,就是在这样一个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同样存在着明显的教育不均衡的现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介绍,海淀区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和咨议小组2005年针对海淀区的教育均衡化问题组织了六次调研活动。这些调研均显示,海淀区教育质量虽总体高于全国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但是其内部特别是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很突出。比如,对比海淀区各级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可以发现,农村初中有47.7%的教师为大学本科学历,而在城镇初中,这个比例已经高达81.9%;在农村初中,拥有初级、中级和副高、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分别是31.2%、54.3%、13.4%和0.0%,而在城镇初中则分别为36.6%、43.5%、17.3%、和2.7%。

  在校均教育经费方面,全国中学为144万元,海淀则为829.1万元;而在生均教育经费方面,全国中学为1515.5元,海淀则为11116.2元。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海淀区教育经费的构成中,国家财政性经费略低于北京市和全国平均水平,而其吸引社会资金的能力较强,非政府投入已占到了34.4%。但是由于农村学校难以吸收社会资金,而政府投入也相对较少,从而导致了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经费投入的严重不均衡。

  根据通常的分类,学校分成重点学校(其中又包括市重点、区重点和准重点等)、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据抽样调查统计,海淀区72.2%的农村小学、62.5%的农村初中和所有的农村完全中学,均属于薄弱校;而即便是在城镇,也有24.1%的小学、18.2%的初中、50%的高中和27%的完全中学属于薄弱校。

  此外,近两年在海淀区进行的三类学校对“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在18个问题内“学校间教育条件不一、差距过大”排在第一显著的位置,“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差距过大”排在第二显要位置,由此可见,对“教育均衡发展”相关问题的社会关注一直是很强劲的。

  农村学校停办

   程方平博士认为,受“择校热”冲击最严重的莫过于农村学校和一些城镇薄弱校。以海淀区为例,位于海淀的城区或核心区(以中关村地区为主)一带的学校在综合条件上大大优于北部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所以农村边远地区的初中以上学生有条件的大多转到城区上学,不仅加重了当地人口上学的成本,也加重了学生的实际负担,同时,使得该地区的部分学校因达不到规模效益而被迫降低质量或停办(正规公立高中仅剩温泉二中一所),其中受到质量冲击的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

  重点学校人满为患

  重点学校和名牌示范学校也会遭遇不均衡带来的困扰。不少重点学校人满为患,被迫另寻校园,或设立收费制分校。甚至有一些小学和初中,一个年级的平行班竟达二十个左右,全校学生在五千人左右。由于生源过多,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又过于倾向升学和考试,难以在教育教学创新和管理优化方面有所突破。

  集资成校长的“头等大事”

  由于政府在政策上放开了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的学校向社会集资的权限,因此,在政府常规投入(包括办学经费、教师工资等)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因社会集资产生的差别造成了巨大的学校收入和教师收入的差异。重点学校的社会收益占到其总收入的40%,而在一般学校和薄弱校仅占15%至20%,至于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此项收入基本为零。

  薄弱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由于真实收入有差别,加上环境差异、子女上学条件差异、自我发展空间差异、实际生活和工作条件差异等原因,农村学校和薄弱校的优秀教师的流失现象都比较严重,这又反过来直接影响了其教育教学质量。

  择校热的后遗症择校热的解决之道

  铜陵:均衡化实践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周金燕介绍,安徽省铜陵市是国内第一个大面积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城市,他们用了十年时间基本取消了学校差距。其推行的做法一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斥巨资扶持弱校,满足了每个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服务半径内就近入学的需要;二是实行校长和教师轮换,并优先向薄弱学校倾斜;三是改革高中招生办法,将优质高中入学指标平均分配到各初中,从根本上消除了家长的择校心理。同时在招生制度上实行透明化,招生信息完全向民众公开,将教育公平置于社会的刚性监督之下等。徐州:“无差别”教育

  周金燕介绍,为解决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徐州市提出了“无差别教育”的概念。具体的说,就是通过设立城乡学校合作交流制度,实行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实行城市学校领导干部到乡村学校挂职锻炼制度,建立支教带教、跟岗学习制度,建立支教带教基地,加大对薄弱学校、偏远学校的帮扶力度等措施,实现由重点扶持到均衡发展的转变,争取在学校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等四方面实现“无差别”。本报记者丁肇文 

  (本版部分资料摘自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TOP

上海也一样的呀,本来我一点也不关心这小升初的问题,总以为还早.
我外甥的学习成绩都很好,英语三级早已考出,奥数嘛反正这次也参加了全国的竞赛,只是没有特长,在前段时间看到网上有家长说有学校已开始收资料了,我问他们,他们说因为没艺术特长,所以要迟些才能投资料.具体我还不十分清楚,反正他们一家都紧张兮兮的..

TOP

这样一来.........搞得比找工作还要辛苦! 还要投简历??????.

TOP

我想起以前大家都没钱的时候一直攒钱,以为这样就可以致富,可后来一次次的通货膨胀,把辛苦攒的钱都变不值钱了,所以一大批年轻人开始成为月光族,因为他们看到存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现在当所有的孩子都很辛苦的读书、考试,拼到了大学,出了大学没有真的能力,找不到好工作,他们还会让自己的孩子这样拼命读书吗?谁知道?
也许,常常要毁掉一代人,才会让人真正醒悟。
但我无力改变现状,所以也许我儿子就是这牺牲的一代人,我常常矛盾,我想退出,但我又不能不对儿子负责。.

TOP

现在,我和孩子都明白了两个道理。一个是:奥数、英语、特长,一个都不能少;再一个就是:别歇着,细水长流。”(为尊重本人意愿,主人公为化名)本报记者李莉

这句话太正确了。.

TOP

强烈建议恢复小升初考试,实行全市统考制,给孩子欢乐的童年罢!.

TOP

回复 #9 木子 的帖子

完全同意.

TOP

其实地球人都知道:只要不是从事技术方面的专业工作的,奥数这些东西在工作中根本就用不着,语文倒是很有用的。现在都倒过来了,英语有的学校还看看,语文根本就是忽略不计的。孩子们一个个苦大仇深地读奥数,搞得一个个都将来要研究哥的爸的猜想似的。现在的教育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骗局。.

TOP

回复 #11 mamamia 的帖子

如果不以得奖为唯一目标,适当学习点奥数还是挺好的,比如,我看过一本低年级奥数书。里面有一章讲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其实就是统筹法,就对孩子们很有帮助呀。.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