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七日牧函】社交媒体的第一个试探

【七日牧函】社交媒体的第一个试探

【七日牧函】社交媒体的第一个试探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cZjBJFTRMoPnOtzN#rd

【七日牧函】社交媒体的第一个试探

2017-08-14 王怡牧师 王怡的麦克风

冯君蓝作品




各位在圣灵里彼此连接的弟兄姊妹,平安。


  先说,我认为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是一样好东西。上帝赐给这个世代,一种前所未有的人际关系的模型。是透过人人手握一部智能手机实现的。自媒体的出现,特别在中国,几乎在事实上打破了报禁,甚至部分打破了社禁。在知识的获取上,智能手机使文化上最边缘的地区和个人,也能零落差地跻身于世代的潮头。而在人际交往上,社交媒体正在塑造一个全新的和多层次的“城邦”。“网红”一词表明,每个人的言行,都可能被偶然发大,而成为一个庞大社群的焦点。同时,这也造成了一种新的身份焦虑和自我证明的冲动。而自拍,通常是缓解这种焦虑、满足这种冲动的,一种普遍和似乎无伤大雅的疗法。

而一个最令人振奋的消息,就是智能手机,同样使在文化上处于边缘地位的福音,在当代中国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可以直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能力。但令人沮丧的是,过去的十年间,很多基督徒显然并没有善用这种能力,成倍地传扬福音;反而利用这种能力,成倍地羞辱了主名。

因为,社交媒体同时产生了一些属灵上的、前所未有的危险。关于这个题目,我曾写过两篇牧函,但我仍然和你们很多人一样,忽略了这些属灵的试探,足以演变为信徒生命和教会社群中的信仰危机。

大约八年前,约翰· 派博牧师有篇著名的讲道,叫《iphone带来的属灵危机》。2012年初,教会QQ群里,第一次出现了弟兄姊妹间彼此恶劣的言语攻击。我写了一篇牧函,《我们为什么上网》,其中介绍了派博的这篇信息。后来在一次会友群争吵中,蒋蓉师母将这篇牧函,重贴在群里,希望大家安静,反思。但事实上,我们夫妇不久便退出了会友群的服侍,而将这项事工留给了其他长老。现在看来,当初这个决定是非常不智慧的。

2012年底,我写了另一篇牧函,《中国的早晨五点钟》,讨论这个议题。这篇牧函后来被更名为《基督徒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 ,被收录在普世佳音2015年出版的《教会如何使用新媒体》一书中。有点令人沮丧的是,这篇文章在过去几年,被华人教会和信徒引用的程度,远超过在本教会会众中的影响力。

我还在反复思考这个题目,也在一些场合举到一些被社交媒体试探的例子。直到我看见这种试探的可怕后果,几乎充满了半间教会。我觉得有必要列出一些社交媒体带给我们的试探,和大家一起反思,彼此勉励,彼此认罪。

今天我要思考的第一个试探,是权威的丧失。
我很少加入教会侍奉以外的微信群。但有两个知识分子的群,为着福音的缘故,我加入在其中。但不久前,这两个群,一个是不信主的公共知识分子建立的,一个是信主的知识分子建立的,群成员都是教内外的知识界精英人物,大多都以自由民主的信奉者自居。这两个群也以“充分的言论自由”为标榜。但两个群最终都陷入冲突与失序,先后经历了“群主退群”和宣布解散的命运。

大约十五年前,我担任过几个国内知名的思想类BBS的版主(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这个名词了),也创办过几个网站。在这些经验中,我了解到一件事,就是缺乏正当的程序和有力的主持人,就不可能有一个平台的思想活力。人人拥有一个终端,并不代表人人拥有平等的权威。在平等的权威下,是没有社群可言的。通过我过去的法学经验,我也了解了一件事,世上言论自由度最高的场合有两个,一是法庭,一是议会。在这两个场合,发表任何言论(只要不是谎言和诽谤),都无须承担法律责任。不过,这两个最“自由”的场合,恰恰同时也是对言论发表的格式、程序和秩序,要求最严格的。

我的意思是说,对任何一个社群而言,程序上的权威和限制,恰恰是真正的思想活力和自由的条件。这就是保罗所说的,“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林前14:40)。一些弟兄姊妹不能完全理解《马太福音》第18章的意义。耶稣很明确地给出一套“程序正义”的要求。或给出一套发表意见的合法程序。在某个意义上,耶稣似乎不太关心“实体”上的对错。就如在摩西律法中,强调“两三个人的口”,但任何人的经验都知道,一个人也可能是对的,三个人也可能是错的呀。

主的意思,是让我们信靠祂自己。信靠主的人会遵守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不是行为上的“义”,而是以信为义。正如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三章说,“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这也不是一种道德修养,而是因为顺服之人相信,“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举例说,你若相信耶稣复活了,你就让人打你一巴掌。因为被打一巴掌的人有福了。你若相信基督掌管着生与死,你就不怕死。你若相信耶稣为你成为贫穷,你就不怕穷。凡此种种,都是“信”的结果,而不是道德修炼的结果。

对权威的尊重和对程序的遵守,也是如此。

在社交媒体上,人人既是接受者,又是发布者。人人都获得了一种设置议题的主动性。这对我们内心的自尊、自主是一种极大的满足。这种满足带来一个试探,就是对权威和规则的藐视或忽视。要么权威不在场,人人都是话事人。要么外在于我的权威被每个人的自我意识自动屏蔽了。意思是说,社交媒体,前所未有地强化了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平台或社群。虽然大家处于一个平台,但每个人都将自己假想为中心枢纽。当你拿起一份报纸阅读时,你不可能以为《纽约时报》或《南方周末》是以你为中心的。但当你进入一个群时,你会下意识地把这个群的中心人物,设置为你自己。毕竟,那是“我”的朋友圈,毕竟那是我自己的手机。我进入,或退出;发言,或潜水,都取决于我自己的决定。

同样的,在一个小组聚会中,哪怕只有十个人,你也知道,发言要尊重召集人或主持人的意见和裁决。不然,小组就无法形成。然而,在一个即使有几百人的群里,你也认为自己“有权利”畅所欲言。是的,社交媒体的确给了我们一种限制最小、自由度最高的社群沟通方式,但如果基督徒不在这种方式中学习尊重权威和规则(就是在这种方式中相信基督主权的在场),这种方式就可能摧毁一个社群。

让我再提及一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是严重地缺乏社群。而教会几乎是官方体制以外的、唯一保持活力与秩序的庞大社群。微信和QQ(及其他社交工具),对于那些毫无结社能力的单独个体来说,多少还具有一点“虚拟结社”的功用。我的意思是,即使他们在一个社交群里,毫无权威和秩序可言;但因为在线下,他们更加没有权威和秩序。换言之,对一个空气稀薄的社会而言,社交媒体的社群性,仍然是高于现实生活的。但对教会来说,这个局面却恰恰相反。社群塑造的能力在社会是顺差,在教会是逆差。也就是说,在面对面的教会社群中,人们多少是尊重权威和秩序的。在小组聚会中,敢于胡乱发言甚至扰乱聚会秩序的人,少之又少。但到了网上,同样一群人,却忽然变成了“属灵的无政府主义者”。

为此,我要向你们重申,秋雨之福教会在《堂会规章》中所列出的,对网络平台的理解和约束。其中第十六章《堂会的网络交往公约》的第一条说,
网络空间不是虚假的或非真实的,基督徒所面对的仍然是具有上帝形象的个人,基督徒的使命仍然是爱上帝,爱人如己,通过爱心的话语和行为,成为造就圣徒的管道。但自网络世界诞生以来,基督徒的团契相交及在公共领域见证面对新的挑战。在网络世界中,具体的圣徒变成了笔名与文字,许多在网络上交通的基督徒也不自觉地把有血有肉的网友及弟兄姊妹化成一个符号、一个思想,因此导致各种不当的言语,互相伤害,不荣耀上帝,不造就肢体的事情出现。

第二条说,
本堂会开辟的网络平台,包括福音性的平台(公众微信、微博、微信群、网站及网络电台等),及会友彼此交通的内部平台(如会友QQ群,教会内部论坛等)。其中,内部论坛或群的设立,仅对本堂会会友开放,会友应以实名或群内众所周知的ID加入。

这意味着,我们认为,教会建立的教会成员的社交媒体群,是小组和教会的真实社群的延续,因此,神在教会设立的权威、规则和牧养,将同样延伸到社交平台。譬如,章程约束会众,在教会和小组中,未经牧者同意,不应公开向其他信徒推荐属灵资料,那么同样地,在社交群里也不应该如此。

所以,堂会规章接着说:
堂会设立任何网络平台,均应由一位长老担任督导,并设置管理同工。
网络平台的成员(以下简称成员)应以顺服掌权者的心,遵守一切不违背《圣经》教导的法律、法规及善良风俗,教会平台的管理员有权对用户在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进行监督、提出批评或进行必要的删除。

成员不应在网络平台发布侮辱、歧视、论断他人的言辞;不应以轻慢、不敬的语言提及上帝、《圣经》和教会;不应在内部网络平台公开评议教会的决议,批评教会的事工(对教会事工及同工个人的意见和批评,均应按着《马太福音》第18章15-18节的原则和程序提出);不应披露、议论他人的隐私、缺点和不为人所知的过犯。

成员不应发布任何普世教会所确认的异端思想,及任何藐视《圣经》权威性、否认三位一体、质疑主基督的神人二性、贬低十字架的救恩、否认唯独恩典、因信称义的立场,及公开反对本堂会认信之信仰告白、《治会章程》及本规章的言论。会友持有上述观点或在信仰上有重大疑惑的,应私下与所在的小组同工或牧师、长老联络,或按《马太福音》第18章15-18节的原则和程序提出。

成员在网络平台上发生争吵的,与在其他场合发生争吵一样,争议各方及知情者均应本着《马太福音》22章39节“爱人如己”的原则,及《马太福音》第18章15-18节彼此劝勉的原则,以恒久忍耐并存温柔的心,在爱心中说诚实话并彼此饶恕。必要时,向管理员、所在团契的同工及督导长老请求调解和裁决。

我曾建议几个住在一起的弟兄,只有三个人住在一起,就应选举一位弟兄担任室长,建立属灵的权威和秩序。这不是说他可以决定任何事,而是授予他一定的权限,来担任一个“议会”的主席。譬如执行室规,裁决争端,带领或安排“家庭敬拜”等。平常弟兄姊妹约着一桌吃饭,如果超过三五个人,我也建议大家推选一位,担任这顿饭的一个主持人。小到点菜,大到议题的转换和对发言的把握,都由他来作临时的主持和裁决。有时,有人会冒出来主动担任这一角色,免得大家各说各话,各开各会。这时,一顿饭通常会吃得比较有意义。甚至,我建议哪怕几个弟兄姊妹约着一道出门,也应该推举一位,成为这次出行的召集人或主席。其他人就得着一个机会,来学习顺服和跟随。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也建议你们,在任何社群的交往中,随时随地,都“因信”而学习对一种属灵权威和秩序的尊重。以至于这种顺服和尊重的操练,成为一种可以在这间教会结出美好果子的生命经验。如果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这样操练,有一天,你们当中就会有人被推选出来,成为教会议会的一个成员,“好好照管神的教会”(提前3:5)。并且,当这种生命经验被带到社交平台上时,就能帮助我们在手握终端时,胜过一种手握大权的自我中心的试探,包括身份的焦虑和宣泄的冲动。

下一周,我要外出服侍。盼望回来时,再和你们谈社交媒体带来的另一个试探。

                                      
                        深望和你们一同胜过试探、得胜有余的弟兄 王怡
                                                                          主后2017年7月29日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