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p.weixin.qq.com/s/-NJo5Px3jeF34rqI9LG7YA
杨早:孝子鲁迅为母借债买房
原创 2017-02-17 杨早 大家

文 | 杨早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肯定是排得上号的孝子,纵然在整个民国名人谱上,我记得的,也只有傅斯年能超过他——毕竟鲁迅似乎没有在母亲面前长跪过。

▲ 鲁迅父母
1919年底鲁迅将母亲从绍兴接到了北京,与二弟三弟两家都住在一起。此前的九月与十月,他一直在为八道湾合家聚居的房子奔走,购买、装修,时间精力金钱,都投入甚多。九间房,总价1750大洋,定金是400元,尾款给了1350元,还有10%的中介费175元。而且装修所费亦不赀:
前后给木工325元,玻璃费40元;
引入自来水管道费80.1元;
水管经过邻居陈家,托人说合,付“假道费”30元,中间人又要了5元;
房屋契税180元。
这笔钱算是三兄弟合资,但主要出资者肯定是已入京八年的鲁迅。多年积蓄为之一空,鲁迅还托同事齐寿山居间,向别人借了500元,三个月期,利息13%,算是高利贷了。后来卖了绍兴祖宅,售价还去部分债务,但从此负累亦重。
1923年7月周氏兄弟失和,事件起因至今成谜,不过鲁迅没有跟弟弟算房账,就是自己出去租了砖塔胡同61号的房子,8月2日带着朱安搬了出去。但是鲁迅马上开始四处看屋,从后文看来,肯定不会是鲁迅自己急着买房,而是为了母亲。
搬出八道湾之后,鲁瑞老太太到租的房子“来视”频繁。老太太8月5日、13日、19日来砖塔胡同。虽然已与二弟一家失和,“三太太”即羽太芳子仍于13日、15日两度来信,13日的信是托鲁瑞带来的,向鲁迅借钱10元,其中5元“从母亲转借”——周建人1921年离京,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对北京这场冲突恐怕是鞭长莫及,自己太太虽然是二嫂羽太信子的亲妹妹,生活还是需要大哥借济。然而鲁迅自己居然拿不出10元钱,尚须向母亲转借其半,窘迫可见一斑。

▲ 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8月22日,鲁迅又收到了三弟来信,附有15元钱,这钱是转给三太太的,三太太又从这钱里拿出5元还给鲁迅,鲁迅又拿这5元还了母亲——这个细节可见鲁迅在金钱方面对母亲是无私的。
从8月16日起,鲁迅就开始了恼人的看房之旅。买过房的人都知道,如果短期内买房是刚需,那么看房是一件很痛苦纠结的事。
8月16日,与李茂如、崔月川(都是同事)往菠萝仓一带看屋,事后鲁迅请李、崔到西四牌楼喝冷咖啡;
8月20日,与李姓者(应该是中介)在砖塔胡同四近看屋;
8月22日,与秦姓者(应该是中介)往西城看屋两处;
8月25日,约王仲猷(鲁迅在教育部的回族同事)一起往贵人关看屋;
8月28日,与杨仲和(也是同事)往西单南一带看屋;
8月31日,又与杨仲和看屋三处,“皆不当意”;
……
简单说吧,从8月16日到10月30日,鲁迅几乎动用了在北京的所有人脉,连续看屋23次,比上次要选定全家聚居的八道湾的7个月看房13次,急迫多了。
而且,九月当中,鲁老太太病了一场。12日、18日,鲁迅送母亲到山本医院就诊,14日、16日,为母亲往医院取药。到了十月,鲁迅也“大发热”,一日腹泻四次,连续往山本医院就诊,一直病了39天,到11月8日才“废粥进饭”。病成这样,也没中断看房之旅。
据许广平后来的说法,“因为砖塔胡同房子是租赁的,老母亲初时只来看望鲁迅,后来病倒在八道湾,(周作人)也不给医治,跑回砖塔胡同来找鲁迅同去看医生,病好才回去。周作人家有厨子,大批工人,但母亲的饭要自己烧。母亲于是哭回鲁迅住处,鲁迅为着老人家要有自己的房子好安排生活,在非常不安之下,于是又在病中到处看屋。”(《鲁迅回忆录》)
我们不必以许广平之言为全部真相,但鲁迅买房主要为了母亲,殆无疑义。许广平还说,鲁迅曾对她讲:“西三条的房子,是买来安慰母亲的,绍兴老房子卖去了,买了八道湾的房子,她一向是住惯自己的屋子,如果忽然租房子住,她要很不舒服。”(《欣慰的纪念》)
到了10月30日,终于看定了阜成门内三条胡同廿一号旧屋六间(就是现在的鲁迅博物馆),议价800元。鲁迅此时自然无钱,就向同事齐寿山和老友许寿裳各借400元。

▲ 鲁迅博物馆
这一段日子可能是鲁迅一生中经济最困顿的时期。1924年4月25日,鲁迅居然花11元买了一张“上海竞马采票”,同一天他又向齐寿山借了100元。这张竞马券次日寄给了上海的三弟建人。“买彩票”在鲁迅日记中仅此一见,颇引人思量,是否经济压力大到动了发横财的心思?有也不出奇吧。
鲁迅对母亲如此孝顺是有道理的。大家还记得《呐喊·自序》吗?
“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
鲁迅作为破落官绅家庭的长子,父亡弟幼,不循绍兴祖传的“正路”:经商或做幕,而是要跑去南京学洋务。当母亲的,能够“由我的自便”,实在是难得的开明。鲁迅去南京读了七个月书,还会被本家叔辈拉着去参加了一回会稽县试,足见离经叛道阻力之大,也可见如果母亲坚持反对,鲁迅也很难真的离家外出,更不要说后来考取公费留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