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春节第四问:你的问题出在哪里?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BZ8PWblPvWklQSUs#rd
2017-01-21 张然 橡树文字工作室
橡树出版之【我的天路历程】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在忙碌着解决问题,大到国与国,小到人与人,但是这些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今天橡果张然投来的“我的天路历程”稿件,一针见血地给了我们答案:自我。橡树借着文中“世界的问题出在哪里”的问题,向每位橡果发问:你的问题出在哪里?愿此文引导我们回到主里面深深反思,借着农历春节假期操练攻克己身。
“
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路加福音9:23
上帝造了亚当和夏娃,把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园中的生活非常美好,他们一无所缺。只是在园子当中有一颗善恶树,上帝禁止他们吃树上的果子。有一天,魔鬼对夏娃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夏娃“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
值得注意的是,夏娃自己先吃了,吃完“又给他丈夫,她丈夫也吃了”。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说:“我要怎么样”、“我不喜欢”、“我要怎么做”……这就是自我。
因着自我,当神责问亚当时,亚当开始推卸责任给那曾是他称为“骨中骨、肉中肉”的夏娃。自我使人变得自私、推卸责任和专顾自己。随后,该隐因为神悦纳兄弟亚伯的供物而嫉妒,甚至杀死了他的兄弟。这使我们看到自我的另一面:嫉妒、仇恨。随后人类的历史,个人做王,任意而行(士17:6)。人在地上罪恶很大,世界败坏,满了强暴(创6:5;6:11),以致神用洪水毁灭世界(创6:13)。以色列的历史有一个引人瞩目之处,就是他们最容易在顺境中向试探屈服;只有在大难临头时,他们才向神回转。自我是刚硬和悖逆的, 自我是隐藏的骄傲。我们的信仰生活是跟随主一直走下去,所以就必要舍弃自我。
人类最起初的罪就是自我,因自我而悖逆神的命令。人的堕落是因自我而起,没有自我,罪便不会进入这个世界。因为自我,人人都把自己看得最重要,自我成了最大的偶像。
人的自我意识成了人们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俄国作家赫尔岑在一次宴会上被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便用手捂住耳朵。主人连忙解释说:“对不起,演奏的都是流行乐曲。”赫尔岑反问道:“流行乐曲就一定高尚吗?”主人听了很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流行呢?”赫尔岑笑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流行的都是好的,这是人们以“自我审美意识”为标准衡量事物。
人心从本质上来说,是自我的。这会导致两个维度:要么对自己否定过度,要么对自己肯定过度。缺乏对自我的否定和认知,对自己常常是下意识的包容和接纳。人人活在自我当中已成为习惯,自我使我们变得自私、自傲、自满、自义、自爱、自怜。上帝不喜悦的是以前的那个“我”,那个旧我是神所定罪的。那个旧人活着,活着也是死的,在神面前毫无价值也毫无意义。
今天我们的属灵问题是谁在那里活着?谁活在我们里面?是基督吗?还是我自己呢?
天路历程上首先要对付的是自己
人类最大的罪在于顽固的自我为中心,自我为中心是一种敌对神、与神隔绝的状态。自我为中心简单的说就是“自私”。人为自己而活,心思意念完全围绕自己。自我中心是一种病态的自爱,自我随身带着一面镜子,不断地在顾影自怜。
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说:“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耶稣祷告祈求的焦点是求天父将这杯撤去,而这显然是主耶稣自己的意思。主耶稣又接着祷告说:“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经文中用了很重要的连接词“然而”。之后是放下自己的意思,顺服天父。
我们是否在祷告中常常有很多自己的意思,并祈求天父按照自己的心意成就?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去改变对方成为你所期待的那个样式,或者成为你所习惯的样式,祈求上帝改变周遭,上帝却借着周遭改变我们的心。我们跟随主,不是要把别人钉十字架,不是挑剔别人的毛病,我们的敌人是自己,对付的也是自己。
上帝通过耶稣的受死拯救人类脱离自己,救赎的含义就是我们需要从自己里面被拯救出来。钻石是最坚硬的物质,每一个璀璨夺目的钻石都需要精心的切割、加工,才能使之释放出应有的光彩。那么用什么来切割钻石呢,那就是用另一颗钻石做的工具。上帝也是藉着我们周围的人和环境来塑造我们。塑造之后,我们将光彩照人。玉瓶若不打碎,又怎么能香膏满溢?
当我们看重个人感受就是排挤掉了神
使徒行传7:41“那时,他们造了一个牛犊,又拿祭物献给那像,欢喜自己手中的工作。”
当以色列民看到摩西在西奈山迟迟未回来时,就随己意用偶像替代领他们出埃及的上帝。其根本原因是他们的心从来都没有尊主为圣,尊主为大,所以才任凭己意。其实以色列民一出埃及,就不是以神为中心的敬拜,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敬拜。当他们在旷野没有食物的时候,就埋怨神和摩西,说要把他们饿死在旷野;当他们没有水喝的时候,他们又埋怨神和摩西,说要把他们渴死在旷野。当我们把自己的感受看为最重要的时候,就已经把神的真理从生命中排挤掉。愿我们每逢遇到困难和环境时,都能够谦卑自己,将自己完全降服在神的旨意中。
路10:38—42节讲述了马大和马利亚姐妹俩的故事。马大接耶稣到自己家里,妹妹和门徒一起坐在耶稣的脚前听道,姐姐马大因为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进前来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马大因为忙乱发怒了,发怒的好处是什么呢?有人因为自己爱发怒就找牧师辅导,牧师问:“你发怒有什么好处?”“怎么会有好处!”“你回去想三天再回答”,三天后他说:“还真有好处,我一发怒,家人都听我的。”马大的发怒背后是她想要控制别人。如果“我对,别人就应该听我的。”那么这就是“自我为尊”的服侍。
自我为尊,仿佛自己就是至高无上的上帝。主说,你们要舍己,背起十字架跟从我。舍己是很具体的,舍金钱、舍时间、舍享受、舍肉体、舍前途、舍世界。更要舍的是那个骄傲自满的“我”。
自我成了人与神之间的隔墙
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里写道:“在孩提时我向别人表达我的意愿,让别人照着我的意愿做。我比比画画,叫唤呼喊,我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出一些表示我意愿的模拟动作,可这些动作并不能表达我的意愿。别人可能不懂我的意愿,不肯照着做,我对那些行动自由的大人们不顺从我、不服侍我而感到恼怒,就以啼哭作为报复。”
若感觉自己缺少谁(父母、牧者、朋友)的关心和爱护,就会让我们心里产生埋怨,甚至怨恨。感觉自己很可怜,没人关心,没有人懂我。当埋怨和自怜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变成苦毒。
看重自我便是轻视神,是把自己放在了宝座上,而不是让上帝坐在宝座上。因此,看重自我成为了人与上帝之间的隔墙。因为看重自我,我们贪图生活安逸和舒适;因为看重自我,死后还要青史留名,与日月同辉;因为看重自我,我们的计划和愿望常被上帝阻挠;因为看重自我,使我们与神隔离,软弱跌倒;因为看重自我,我们把上帝赶下宝座,自己坐在其上。
生活中很多问题的发生,都是因为人太看重自我。主耶稣要我们舍己,就是完全的除去自己。不要常常看重自己的利益,常警惕人家对自己的眼神、言语、行为,或常常采取一种防卫的态度。这种病态的敏感或紧张不安的情绪,让我们将别人无意的话当作是在侮辱自己。这种过分的敏感总是担心别人亏损我们,认为别人在占我们便宜,于是心里觉得受到伤害。使我们在看到别人的一个眼神时,遇到最轻微的困扰时,也会失去平衡。每当我们感到不快的时候,便表示我们只看到自己。
让我们思想主耶稣在地上那无我的生活,他从不为自己说话。主从没有犯罪或伤害任何人:“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彼前2:23)主受死的最大目的,是使我们成为一个新造的人,是为了唤醒我们的灵魂。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五章说:“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并且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
我们常常被“自以为是”局限
这世界的心理学告诉人们,“要相信自己”。而圣经教导我么要“舍己”。
使徒保罗在大马色路上被光照之前曾是热心的律法者,他的热心表现在极力逼迫教会,捉拿基督徒下监。保罗在使徒行传26:9、10说:“从前我自己以为应当多方攻击拿撒勒人耶稣的名,我在耶路撒冷也曾这样行了。既从祭司长得了权柄,我就把许多圣徒囚在监里。他们被杀,我也出名定案。”他“自己以为”是在坚持真理。
很多时候,我们会犯明知故犯的错误,就是明明知道是错的,但我们还依然坚持。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自己的理性和感觉理解经文。比如:用“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赛53:5)来宣告必得医治。若如此这般,神岂不是必须医治每一个基督徒?从上下文看很清楚,那句经文并不是讲病得医治,而是有罪的灵魂得医治。
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逻辑思维不同。这都会对事物形成一些自己的见解。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小知识是大危险”。根据不完整的知识做出绝对的结论,得到的往往是错误的结果。
苏东坡有一次拜访王安石,恰逢王安石正在接待访客,只好在其书房小歇等候。苏东坡见王安石未完成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看后不以为然,心想,什么时候见到菊花花瓣飘零,怎么会有“吹落黄花遍地金”的境况呢?于是依韵续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由于王安石一直在会客,苏东坡等不及便告辞了。王安石见到苏东坡的续诗,知道苏东坡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后来苏东坡获罪被贬,王安石便推荐他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苏在黄州一年,一日重九之后,苏东坡与好友陈季常到后花园赏花,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和不落瓣之分。到这时苏东坡才知道,原来他到黄州并不是王安石公报私仇,而是实在自己有时候认识有错误,以为对的,却不一定是对的。一个菊花抱头还是散金尚且如此,一个人因为成见和知识面不宽,又该有多少错误的判断呢?
很多时候,人们会相信“眼见为实”,在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和思想的时候,就已经给对方下评语了,因为是自己的“亲眼所见”。《吕氏春秋》有一个故事:讲孔子周游列国,因兵荒马乱,三餐以野菜为食。一日,孔子最信任的弟子颜回要得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熟时,孔子见颜回正偷吃。饭熟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若有所思的说:“我刚梦见祖先,我想先祭祖。”颜回慌张的说:“这锅饭我已先吃了一口。”孔子问:“为何?”颜回说:“煮饭时,饭里掉进了一些灰,沾灰的白米丢了可惜,就挑了吃了。”孔子听后,恍然大悟。对弟子们说:“我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会怀疑他,可见我们的内心是最不稳定的。”
英国某报曾给读者出了个讨论题:“这个世界的问题出在哪里?”作家切斯特顿这样回答道:“亲爱的先生们,在我。”是啊,“我”心里有着自己不能认清的自私贪婪,“我”也可能为功利的原因推卸责任,每一个“我”的罪,都让万物从起初上帝创造的美好中愈发堕落,被置于败坏的辖制下,一同劳苦叹息!乔治穆勒曾写过一段话:“曾有一天,我自己和自己的意见、喜好、品味和愿望都死了;我对这世界,与及世人的称许或指摘都全无感觉;即使是朋友及弟兄对我的赞许或埋怨,我都失去感觉;然后我要竭力使自己得到神的称许。”
放下自我、攻克己身,在一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为神的荣耀而活!保罗说:“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保罗的自我已经完结了,保罗对自己已经死了。有一天,我们也能对神说:“我已经向着主死了,从今以后,我唯一关心的只有神的荣耀。”
二千年前,主耶稣作为犹太人的王、上帝的儿子没有降生在圣城耶路撒冷,没有降生在王宫,却卑微的降生在一个小镇的马槽里。二千年后的今天主能住在我们里面吗?主能在我们生命里做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