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山 奇 松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短文一共三个自然段。开篇写道“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四绝”中,人们情有独钟的是“黄山奇松”。接着具体写了玉屏楼前悬崖上的“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最后略写了其他松的形态,同时收束全文。
那么,“黄山奇松‘奇’在哪里”?——课文中除了第一、二段的首句,第三段的尾句,其余文字都是这一问的答案。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是有其关键点的,而关键点会指向关键处。对于大部分不属于“定篇”的“例文”与“样本”类课文的教学,需要找到这篇课文最突出,理解上最重要的地方来教一些知识,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在阅读中体验性的理解。很显然,“黄山奇松‘奇’在哪里”的问题设计不仅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而且发生了指向性的错误———不仅仅是教材,还有教参、网上的资料、名家的课堂实录多在错的方向上作精心的设计。那么,它错在哪里呢?我们还是回到课文——
从题目入手是一个好方法。这一课的课题怎么读?是理解为“黄山的奇松”,还是“黄山奇特的松”?两种不同的理解,会导向两种不同的读法上的停顿,导向对教学内容不同的理解与处理。
究竟哪一种正确?语感告诉我们——黄山的奇松。课文中,“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的“松”指的是“奇松”;“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松”指的也是“奇松”;“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它们或屹立,……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的三处“它们”指的还是“奇松”。也就是说,黄山的每一棵松树都很奇特。因此,黄山的“松”就叫“奇松”。所以,读题时停顿处落就在“黄山”后。
此外,这里还有一个语义学知识——并列词组。并列词组的特点,语义相近或相反,结构相同。“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一个个偏正结构的词,不可理解为“奇的松”,“怪的石”,“云的海”,“温的泉”。在达成了这样的认识后,我们再来读课文,就会发现它是一篇用外形描摹的手法,向“宾客”“游人”“游客”介绍“黄山奇松”,以让这些特定的对象获得形象感官印象的文章。由此,它的教学环节可以设计为以下三步——默读课文,划出介绍的对象;朗读第二段,划出介绍性的语句,在读中体会自己的感受,学习书面语正式的语体感;用描摹的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
从上例可以看出,语文教师的备课极富有挑战性,因为我们教科书中的某些篇目还没有能力(悲伤的是,这样的篇目不少)来指引或正确的指引我们的教学,我们务必用专业的精神来审议教材内容,开发教学内容。
导演贾樟柯在一部电影的花絮中接受采访时,有人问他:“谁能救救我们?”他说:“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年轻人不舒服——这是奴才的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每个人应该自己救自己,从小救起来。”在教材的编写现状不如人意的背景下,哦们的语文教师也不能坐以待毙,指望某某家某某名师来救我们。我们要忠实于自己的专业,精耕于自己的专业,以“教师共同体”的智慧去发掘“每一课”独有的“这一个”——犹如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
附件
-
33093845_21.jpg
(594.85 KB)
-
2016-7-26 20:11
-
14662328_14662328_1351159190804_mthumb.jpg
(202.39 KB)
-
2016-7-26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