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起来”起来了吗?

起来”起来了吗?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六年前的一个周一的早上,我站在学校司令台上,参加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耳畔,响起的是激情满怀的《国歌》;身后,是全校一千多名7——18岁的孩子和300多名教职员工。我突然问自己:我们的孩子“起来”了吗?是不是不再做“奴隶”?我们的教师 “起来”了吗?是不是“不再跪着教书”?我们,所有的人——不是从一出生就定义的“人”,也不是日渐长大就成为的“人”,而是我们理想中要做的那一个“人”,是不是正在努力地去完成?

六年间,我走访了很多学校,远至内蒙,小至村落,几乎没有一位校长不说要“以人为本”的,几乎没有一位教师不说要“以人为本”的,几乎没有一位家长不说“不把孩子培养成为人的”。但现实呢?三十多年前,巴金先生在《随想录》的第一篇,写他的小外孙女《小端端》里有这样一段话“她是我们家最忙的,最辛苦的人……她每天上学离家最早;下午放学回家,她马上摆好小书桌做功课,常做到吃晚饭的时候。”回首今日,我们的孩子与当年的小端端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微博上一段调侃的文字正是佐证——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作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写作业。我把这里的“写作业”,称为“训练主义”。它创造了一个像在马戏团里训练动物野兽那样的,通过模式化的反反复复的“训”加“练”,把每个人训练成为没有个性,没有独立人格工具的环境。这样的“训练”遭遇着严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不重视儿童的人格——仅把儿童看成是缩小的成人与不完全的小人或父母的私有物。它不尊重儿童“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内外两面的生活(周作人)”,儿童期也有自己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如此这般,儿童何以“起来”?更何以有“独立精神”“自由意志”?而“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思想而不能自由,毋宁死耳。(陈寅恪于1953年11月就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时,与其学生汪籛时对话中的一段文字。)”四九年至今,我们的“起来”,何其艰难!“人”呢,你在哪里?

“训练主义”真的是小学阶段绕不过去的噩梦吗?非也。我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人教版一至六年级的语文课文共计252篇。其中,精读课文154篇,略读课文98篇。精读与略读的比例约是1.6:1。对于精读课文的教学,课标明确要求“学习新的阅读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对于略读课文,课标的要求是“尝试运用精读课文的阅读方法”,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进行“半独立学习”。也就是说,“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对“精读课文”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半自主迁移,是无需分析、探究、做作业的。但我们的教师,不是“略读错位”——不教这类课文;就是“略读越位”——“略读”精读化,且美其名曰“提高分析能力”,并辅以与精读课文同等量的大多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堪称“垃圾”的教辅资料要求孩子认真完成。可怜的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只要是教师推荐的,不惜金钱买来,更何况,它也要不了几个钱。难道,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不熟知这两类课文的特性吗?是的,不熟知。好一些的,一知半解,大多不解。最为可悲的是,很多小学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失去了“独立性”,缺少应有的专业研究精神,成了“应试教育”的忠实执行者。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只要求学生写作文,背课文,而自己却害怕作文且不作文更是不背课文。这是事实。当然,这不仅是教师的问题,也有我们教育体制的问题。如果一位语文教师不尊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不能摆脱语文教材的束缚,带领孩子阅读文学和文化的经典,不培养其阅读习惯,不积累其阅读经验,无论给我们的孩子做多少语文题,最终,孩子都不会对精妙的语言有特别的发现,对感人的篇章有生动的感应。语文,终究被遮蔽,孩子言语的生成终究被桎梏。可憎的是,这样的“遮蔽”有时又是那样理直气壮和冠冕堂皇。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遮蔽总是把自己遮蔽和伪装起来。……上演着在者了无生趣的戏剧。”因而,“在者”——教师和孩子的生活和生命,连同语文,也更加“了无生趣”了。童年文字的纯真与活跃就怎么也“起不来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