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大论坛:基督信仰与社会道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b43442807cd8636a#rd
导读 Overseascampus
在历史上,基督信仰对人类的文化、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仅以社会道德而言,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如果没有上帝,我就什么都可以干!
那么,具体到人类生活的细节,基督信仰对社会道德产生过怎样的影响?是尝试建立新的道德体系,还是更新现有的道德体系?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上不公义的事?在社会矛盾日益激烈的当下中国社会,教会如何成为和解的力量?……
针对这些议题,《OC海外校园》130期,邀请在各领域资深的基督徒学者、作家,进行深入分析,盼望与您一起拨开迷雾,看清社会道德背后的原动力。
“ 1、基督教是要给社会建立新的道德体系,还是要更新社会的现成道德体系?或者,都不是?孙毅
基督信仰为归信基督的群体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其中有相应的世界观与道德体系。不过,这个社会并非全部由基督徒组成,因此不可能将这种生活方式强加给社会;也无法人为地让人们将其自觉地当作需遵守的道德理念;并且,离开了这种生活方式中的基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单纯地为社会建立某种新的道德体系也没有太多意义。
但反过来说,基督徒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的鲜活见证,却有可能影响并更新社会中已有的道德体系,使人们看到其中的不真或者不足,从而带来对道德体系的更新。对社会已有道德体系的更新,是基督信仰对社会文明的贡献,就如《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这本书中所描述的。
临风
我宁愿用“律”(法则)这个字代替“体系”,使徒保罗用“心中的律”来描述“道德律”。《纳尼亚传奇》的作者路易斯研究人类各种文明,发现人类有组共同的“道德律”,他用“道”(Tao)这个字来代表这个普世法则。13世纪伟大的神学家阿奎那,称它为“自然律”或“自然法则”。美国《独立宣言》中也提出,同样的理念在各文化中会有不尽相同的细节,但全人类都有一组共同的道德法则:如公平、正义、慈爱、宽恕、牺牲小我……
这些法则并不利己,并非“进化”的产物,而是先验的。基督信仰说明,人类虽然知道客观的是非、对错,但却没有择善固执的主观判断和能力。
曹静基督徒是作为天国公民活在历史当中,所以,他们在历史中呈现出一种新的道德体系。这既是新的,也影响到历史中现成道德体系的更新。但是,基督徒的目标却不是历史中的社会,而是来临中的上帝之国。
“ 2. 宽恕和公义怎么平衡?我们如何看待社会上和历史中不公义的事?
孙毅
问题可以理解为:爱与公义怎样平衡,因为在宽恕中已经包含了这两者。人选择宽恕,就是在实践爱与公义的平衡。就公义的方面看,如果宽恕真是人出于内心的宽恕,而不是妥协或无奈地接受,那么其中已经包含了对所涉及事件的不认同。就如耶稣在殿中赦免那个行淫时被抓的妇人时,还是告诫她不要再犯罪了。另一方面,宽恕之表现为宽恕,同时也表现出人愿意在基督的爱中去接纳对方,帮助对方承担事件的结果。
临风
人的道德观虽然相同,但因为人有私心,总不自觉地以“公义”要求别人,以“宽恕”对待自己。上帝既然是公义的,又充满宽恕的爱,如何两全?耶稣的救赎就是上帝亲身担当了人因道德亏欠所应当接受的惩罚,使得凡承认自己有罪,接纳耶稣所完成的救恩的人,可以得到宽恕。
每个相对公正的社会都有法治,法律无法宽恕,否则失去公义。在法治之下,不公义违法的人是要接受处罚的,这才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被害者可以选择宽恕罪犯,那是个人道德和良心范畴的问题,不是法律问题。不过,如果体制不公义,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应当尽可能提出和平抗争。
曹静宽恕和公义都应该是属于上帝的,唯有我们活在上帝里边时,宽恕和公义在我们的生命中才能是平衡的。作为一个不能与上帝面对面的社会和历史,存在不公义的事是必然的,若有公义,只能是上帝的恩典。
“ 3. 基督徒如何看待社会责任?是社会责任优先,还是教会事奉优先?
孙毅
取决于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如果将社会责任理解为上帝呼召基督徒去做本职工作,那么就是人当尽心去尽的本分。上帝的呼召同时决定了,人是将自己的工作(假定是非教会全职工人),还是教会的事奉当作其主要责任。如果将社会责任看作是基督徒对爱邻人如己的信仰实践,那么这也是基督徒当尽的本分,与在教会中的事奉并没有先后之分。
可能会带来不同看法的是:将社会责任看作是教会群体对慈善救济、社会公义、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的参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思考,上帝在这个地上设立教会的主要目的,可能并不是为了做这些活动,而是为了要让人成为他的门徒,为福音的真理做见证。这样,主次就显出来了。不过,这里涉及到的是教会群体。
临风
因为上帝最终的目的是天国的实现(降临),那时,万有都要归于一。基督徒的大使命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跟从耶稣,遵守他的命令,让这个世界更能接近天国的样式。因此,社会责任与教会事奉是一体的两面,各人按照自己的呼召和恩赐去尽力,彰显上帝的公义和慈爱。
那种以为只有教会内的工作,才是“神圣”的观念是不正确的,把上帝缩小了。不论哪种工作岗位,哪个与社会福祉相关的问题,我们都要以天国的心态来处理。今天,教会被边缘化,有“被围心态”,都是因为我们有了过分狭窄的世界观的缘故。
曹静
作为上帝拣选出来,在历史中做光做盐的基督徒,被拣选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社会责任。但是,这种历史中的社会责任是从来临的上帝之国中产生出来的,它本身就是教会事奉的内容。所以,对于基督徒而言,社会责任和教会事奉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
“ 4. 基督徒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若它是一条正在下沉的船,我们该怎么办?
孙毅
圣经教导我们,生活在这个末后的世代,基督徒当轻看这个世界,将其看作是进入上帝所预备更好之地的朝圣之路。不过,之前人们使用这个比喻,主要强调,在末日审判即将来临的紧迫感中,将抢救个人的灵魂,置于比关怀这个社会更为优先和紧要的事情上。虽然这个提醒是有意义的,但也会带来误解。
毕竟,被拯救的灵魂还是要生活在这条船上,无论它什么时候会沉,在其上生活的基督徒,都不只是剩下抢救个人灵魂这个可能被简单理解的任务。还需要在这里建造教会,重建基督徒群体的生活方式,更新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如此,才可能在这条船上长大成人,成为基督真正的门徒。
这些方面都已经超过了这个比喻所能够描述的。从“终末”的角度说,上帝也并非要放弃这条船,而是要彻底地更新它;它毕竟是上帝所创造的,属于上帝。
临风
耶稣告诫我们,我们“不属”这个世界,又说“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说:“上帝爱世界。”“世界”这个字,在新约中有许多不同的意义,需要从上下文来解读。最基本地,这是上帝的世界,也是他所爱、所关心的世界,大使命与文化使命是重叠的。重要的是,我们为谁而活。
耶稣说:“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约翰福音》17:18)我们是赋有使命的,我们不是四面被黑暗包围,要退回教会的“安全港”里避难。这个世界更像是一个有待我们与世人共同努力栽培的园子,而不是一条即将沉没的船。如果世界是沉船,那么我们唯一的选项就是抓住救生圈,救人救己,所有其他的工作都无意义。但我不认为这是耶稣主祷文所刻画的人生景象。
石衡潭
若世界是一条正在下沉的船,基督徒不仅要抢救船上的人,还要奋力阻止大船下沉。因为阻止大船下沉,可以让更多的人得救。毕竟大船上的人多,而转移出去的人少;若船很快沉了,待救的人就都没有了立足点。
从上帝的心意来看,也是要万人得救,叫一切更新。 “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以弗所书》1:10)当世界这艘大船沉没时,基督徒无法独善其身。在风高浪急时,基督徒要成为世界大船的实际舵手,要抢救灵魂,也要顾惜身体;要向往永恒家乡,也要看守寄居之地。
“ 5. 基督徒的自由的精义是什么?基督徒也可以按照良心行事吗?
孙毅
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解释了基督徒享有的自由的三重含义。这三个方面都可以与我们的良心联系在一起。当我们遇到试探时,良心会警告我们,并提醒我们已经不再受罪的辖制;当我们明白上帝借他的话语对我们的带领,因此甘心乐意、内心自由地照之去行的时候,我们的良心会得到满足;而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我们也可以按照个人良心做出判断,自由地决定自己的态度与行事的方式。
在上述意义上,基督徒确实按照良心行事。保罗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在书信中多次提到“良心”一词)。不过,要补充说明的是,良心对我们行事的引导作用,是与圣灵在我们里面的工作紧密相关的。如果我们得罪或远离上帝,受到蒙蔽的良心也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临风
因为接受上帝的恩典,使我们得以从罪恶和过犯的控告下释放出来,这是其一。当耶稣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2) 更仔细的解读是:当人们经验到耶稣,认识他的本性,知道他的全爱、全知、全智、全能,这个认知让人们对人生、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视野,也不再有被个人私心所局限或欺哄的那种自由。就算偶然被过犯所胜,我们的软弱会让我们更愿意依靠圣灵的帮助,从罪恶中得释放。
凯勒牧师说,我们因着接受恩典而有顺服上帝的意愿,不是因为顺服才得到上帝的恩宠。至于良心,它是温度计不是调温计。虽然它并不可靠,会受到我们主观的蒙蔽,但一般可以反映是非心,所以它是个判断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曹静
基督徒的自由是爱的自由,即在基督里回应上帝创世之爱的自由。在历史中,这种爱的自由表现为基督受苦的形态,即因爱成伤。如果良心的定义是指上帝创造人的时候,将他的律写在人“心版”上的,那么基督徒就不可忽视良心的提醒。但因圣灵住在信徒的里面,故而基督徒行事为人的终极目标,是要顺服圣灵的带引,也就是顺服上帝的旨意。
“ 6.在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中国社会,教会如何能成为社会和解的力量?
孙毅
教会所传基督的福音是最大的和解力量,能够让人在基督的恩典中生命回转,放下仇恨与暴力,在与上帝和好的同时,也与自己及他人和好。不过,伴随着福音信息及其真理的传讲,基督徒也当在社会生活中活出能够显明和解之力量的生活方式。
具体表现在基督徒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对各种社会关系的重建上。比如,让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与配偶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有更高层面的和解。当然,重建的社会关系还包括与同事、朋友、同学、同工、同行等等。
如果基督徒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出和解的见证,那么对当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中国社会,会形成一股和解的力量。当然,教会的责任,除了操练基督徒在生活中有这种见证之外,还可以参与一些慈善公义的社会活动来推动社会的和解。
临风
今天的社会是世俗的、多元的,甚至是异教的。首先,在帮助基督徒贡献社会福祉的事上,教会当扮演积极的角色。无论是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教会贡献的方面包括救人灵魂、爱心救贫、社会公益、社会正义、家庭辅导,等等。只有在被公认为社会正能量的提供者这个前提下,教会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和解的力量。
石衡潭
今日中国,社会矛盾泛化,几乎人人都有怨气和怨言,这些极易转化为戾气。教会需要化解这种戾气。可以通过抗震救灾、扶危济困等方式去化解,但更多地,还是需要通过日常行为持续不断地去化解。
宜昌一间在商场建立的教会,坚持夏天给周边商铺和顾客送爱心绿豆汤,不仅融洽了邻里关系,也疏通了传递上帝之爱的渠道。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希望愿意这样坚持做小事的教会越来越多。教会还要在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上发声,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教会要起来呼唤宽恕、怜悯与同情,要求法官行公义公平之事。教会不要只做社会的批判者,还要成为社会责任的担当者,成为爱与恩典的施予者。
曹静让耶稣关于爱仇敌的教导,成为世人可见的基督徒现世生活。一个被死亡辖制的社会必然是矛盾日益激化的社会,而活在来临中的上帝之国里的基督徒,本身就是社会和解的力量。因为,这样的基督徒生命彰显着上帝之国永恒安息的力量,指向人类社会真正、永恒的和解。
本文首发《OC海外校园》1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