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美梦福音”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409778f4b20c1ec8#rd
2015-06-05 王星然 OC举目 OC举目
OC举目
微信号 FollowChrist
功能介绍 建造具有事奉心志的海内外基督徒,提供论坛、信息、交流、报导的深度平台。
本文原刊于《举目》63期。
文 /王星然
“The whole marriage is what you want……well, I am not going to be like you……(整个婚事都是你想要的……我才不要变成你……)”
周末傍晚,我们一家坐在客厅里观赏一部大获好评的迪士尼动画《勇敢传说》(Brave),电影里的小公主Merida和她的母后激烈地争执著,面对看起来笨拙无比的王子,她可一点都不想嫁!
不久前,这部动画片刚拿下2013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的殊荣,果然,画面相当优美细致,剧情也紧凑动人,我的两个孩子坐在沙发上翘著二郎腿,全神贯注到连抢爆米花都牢牢盯着银幕。
跟着导演设定好的情绪,我们的心不由自主地为小公主的可怜遭遇而感到不平,接下来她的种种“勇敢”抗争也就名正言顺了。小公主开始了全面“反扑”!在一场全国性的射箭比赛中,她忤逆父皇母后,当着天下群臣的的面,挑战他们的权柄;盛怒下,小公主把母亲手织的珍贵图毯用剑割破,象征母女关系的决裂;最后还设计,让母亲吞下毒饼,把她变成一只熊(虽然小公主并不知道吞饼的后果会如此严重)。经过这一连串来自女儿的“示威抗议”,“熊”妈终于愿意反省,学会放手,尊重女儿的决定。他们一起为国家订立了一条新法令:“从此王国里的青年男女可自由恋爱”,众臣民无不欢欣喜悦……
等一下!
妻子转过头来和我互望了一眼,然后我们的视线同时停在孩子的脸上,只见他们仍聚精会神,看得津津有味。我知道,妻子和我想到的是同一件事──我们的孩子会不会有一天也变成这个超级“勇敢”的小公主?
为何这样描写父母?
当然,每个人对电影的解读有所不同,也许有些读者会觉得我们夫妇俩想太多。但我想问,有多少父母会故意找一个明显不合适的人,给自己的孩子作婚姻伴侣?难道父母都是缺乏判断力?还是就喜欢看儿女受苦?一位朋友听我碎碎唸之后,语重心长地说:“这种父母很多啊!”好吧,也许是!但请容许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努力避免自己成为那样的父母,至少我是。
可是,即使我很努力,我的孩子会不会仍旧认定,我就像动画里的父皇母后那样,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也不尊重他们的想法,以至于必须用这种激烈的方式来“沟通”?
还有,未成年的孩子们看了这一部电影,或是看了很多类似这样的电影之后,会不会开始怀疑父母管教的动机,甚至对赐父母权柄的上帝有不同的看法?
我相信迪士尼并没有刻意要矮化父母的形象,也许是因为本片的创作者,从小对艺术执著,却得不到父母的认同和支持(大导演李安就是个现成例子),以致于长大后在作品里,有意无意地把父母刻画成和孩子唱反调的人?
或者,从市场学的角度来看,既然迪士尼的首要目标群体是孩子,那么就要符合孩子们的文化口味及期待。如果在动画里对孩子说教,让他们顺从父母,不仅题材没有戏剧张力,恐怕也难以得着太多共鸣。因此剧情里制造一些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和对立,塑造孩子不屈不挠的个性——坚持到底,最终赢得胜利,这才有看头。
总之,在市场机制和创作者人生经历的双重影响下,近年来,几部颇受欢迎的动画,都有着父母与儿女的冲突情景。尽管这不完全是每一部剧情的主轴和焦点,但不知不觉,我们看到了冲突中贬损的父母形象。在父母给孩子们建议或期待时──无论是交友、婚姻、职业、或是人生价值,都被描绘成是明显远离孩子的想法,甚至错得离谱:
《四眼天鸡》(Chicken Little)里,儿子小鸡警告全村父老有外星人入侵,但他的父亲认为他只是爱幻想。最后证明小鸡确实发现了幽浮(UFO),不仅救了全村的人,也救了父亲。
《疯狂原始人》(The Croods)里,老爸咕噜要求全族人谨遵他定下的保命规条:要认定“洞穴是最安全的地方”,还要“时时保持害怕的心”。怎知爱冒险的大女儿偏偏不听,不仅带着弟弟妹妹们与老爸对着干,还和“现代人”谈起了恋爱!幸好最后经过“进化”, 老爸顽固的脑筋终于开窍!
《快乐的大脚》(Happy Feet)里,企鹅父母从来不清楚自己的儿子多会跳舞,一个劲儿地只顾教他唱歌,没想到儿子是个不世出的“舞”林高“脚”,靠着他的踢跶舞,唤醒了人类对渔资源耗竭的重视,挽救企鹅免于人类的残害。
《功夫熊猫》(Kongfu Panda)里的公鸭爸爸,看起来憨厚可爱,但他只会教儿子卖面条,从不知道他的熊猫儿子可以作武林盟主,拯救世界。
《海底总动员》(Finding Nimo)里的小丑鱼,被父亲管太多,一心想挣脱父亲的控制。虽然过程中他为此付上了惨痛的代价(被人类抓),但是超有毅力的他最终不仅成功逃脱,还救了父亲一命。
《长发公主》(Tangled)里的养母,原来是个狠心的巫婆,只顾自己的利益,不断剥削女儿的神奇法力,最后露出残酷自私的狰狞面目,失去了所有。
迪士尼:“只要相信自己,就能美梦成真”
我不认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当然有可能判断错误,父母有自己的软弱和盲点,也是罪人,也会自我中心。但绝不是像迪士尼或梦工厂所描述的那样:不了解自己的儿女,分辨力薄弱,总爱和儿女唱反调,甚至危害到儿女的幸福。读者不要误会,其实我很欣赏迪士尼。在这个价值观错乱的后现代,他们算是比较正面的媒体团队,许多迪士尼的作品都在传达诚实、勤奋、勇敢、爱好和平的美德,最近还注重了环保和人权议题。对于一个根植于非基督信仰的媒体王国,他们的表现是相当令人激赏的。
只是为人父母,我有点敏感,这篇文章也是想让大家留意:迪士尼的电影很少教孩子尊重权柄(我承认在这一点上,我喜欢周杰伦,他说要《听妈妈的话》)。迪士尼所传的“福音”是作自己的主人,相信自己,然后就可以美梦成真。只要走访一趟迪士尼乐园,你就会不断被“只要相信自己,就能美梦成真”的主题轰炸:从米老鼠唐老鸭的现场歌舞秀、象征“美梦成真”的公主城堡,一直到角落里飘来的卡通音乐歌词、以及主题专卖店陈列的精美画册……迪士尼非常用心地在经营“相信自己”这块招牌,无疑,这也是整个梦幻企业王国的核心价值所在。去看看迪士尼频道的新版卡通《小熊维尼》吧!你会惊讶地发现:悄悄地,那个心地善良、傻乎乎、不太相信自己的小熊维尼,戏份愈来愈轻;而聪明、有主见、又相信自己的跳跳虎,后来居上,现在抢戏抢得很厉害!
小心“相信自己”绝对化
在2013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Michelle Obama)应邀颁发年度最佳影片。她说,这9部入围的电影故事,“提醒我们,没有任何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只要我们能挖掘得够深,只要我们抗争得够彻底,只要我们能找到勇气来相信自己”!当代主流思潮正浇油添柴地把“相信自己”绝对化,或著更进一步说,把“相信自己”福音化──只要相信自己,就能拯救自己。
美国著名流行歌手Lady Gaga甚至给相信自己提供了一个神学框架:“因为上帝造我天生完美,所以要相信自己!”(编注)她鼓吹人要靠自己来决定善恶,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此,Gaga在歌曲Born This Way里声嘶力竭地演唱,还成立了“天生完美”基金会,呼吁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然而,这里“相信自己”所指的,不单纯是人的基本自信,而是一种终极的、只有上帝才配有的信念和权力。
活在这个时代里,我们被训练成必须相信自己,我们普遍有权柄恐惧症,深怕被威权操纵。在家里,我们从小就学会和父母唱反调,深怕父母亲替我们作了错误的决定;在社会上,我们对政府公权力没有信心,全民公投表决才是王道;在教会里,我们想方设法阻止牧师长老专权,教会领袖应该听会众的意见来作决定,而会众的定义就是“我”。
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
我们是该谨防权柄的误用。在人世间,绝对的权力造成绝对的腐化,上个世纪的几个独裁政权,害人无数,甚至引爆世界大战;在神学领域里,为了对付独裁政府造成的社会不公义,拉丁美洲的教会甚至产生了“解放神学”,唤起信徒要关注人间制度的公平正义问题。20世纪迄今,人们对权柄是极度悲观和恐惧的。
虽然,父母、教会和国家不等同于上帝,可是圣经却说一切的权柄,都是上帝所设立的。“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罗》13:11-12)
上帝设立权柄,无论是给父母、学校老师、职场老板、教会领袖、或政府官员,都是为着人的好处,“因为他(权柄)是上帝的用人,是于你有益的。你若作恶,却当惧怕;因为他不是空空的佩剑,他是上帝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罗》13:4)
祂期待人能够负责任地使用权柄,只是很遗憾,人并没有完全按著上帝的心意,来正确地使用权柄。虽然如此,圣经仍教导我们要尊重权柄!“当惧怕的,惧怕他;当恭敬的,恭敬他。”(《罗》 13:7)除非权柄与上帝的命令相抵触,否则,尊重权柄就是对上帝顺服的表现。
上帝总想把我们不要的东西硬塞给我们?
一个人会漠视权柄,背后真实的问题是源自我们对上帝的不信。德国哲学家尼釆在他的作品里多次宣告“上帝已死”!(注:参《快乐的科学》及《查拉图斯泰如是说》)如果上帝死了,或是上帝根本不关心我们的福祉,任凭我们自生自灭,那么作为人,毫无选择的,我们必须要自救了。
无怪乎尼釆主张人必须把自己的“权力意志”绝对化,起来勇敢地战斗,绝不让这个社会或任何其他人来宰制我们。没有上帝的人,只有一条出路,就是相信自己!
其实,即使是信徒,要做到凡事交托,单纯依靠上帝,也是一生之久的功课。我们的罪性使得我们多么不容易依靠上帝!许多人内心不时出现一种恐惧的假设:那就是,上帝总想把我们不要的东西硬塞给我们,祂好像见不得我们快乐。于是我们害怕,因为上帝不仅拥有无可置疑的权柄,还有绝对的能力来贯彻祂的旨意。更糟的是,如果上帝不是慈爱的,抑或,祂不是全知的──不晓得什么对我们最好,那么还要祂拿主意,我们不就完了?
有时我们的确相信自己比上帝更有智慧,更慈爱,也更可靠。早在伊甸园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就质疑上帝:为什么要让上帝来替我们决定是非对错?自己能分别善恶岂不是更靠谱?其实,祂不是小气,舍不得让我们吃分别善恶的果子,而是吃这果子的背后意义,说穿了,是我们想要作上帝。加尔文在他的《基督教要义》里讨论罪时,直指:“不信就是亚当背叛的根源。”
面对迪士尼和梦工厂这几部精彩万分、充满创意的动画作品,我并不想在这里危言耸听,无限上纲地把它们妖魔化;但是基督徒心里不得不分辨、思索,这些作品背后可能隐含的哲学及文化意涵。也许那不是创作者的故意为之,但我们确实看到,大环境下的大众媒体和艺术正准确地反映着当代的思潮──相信自己。
培养孩子用真理解读电影的能力
我仍会让孩子看迪士尼,事实上你也无法阻止他们。与其他好莱坞作品相比,迪士尼的作品算得上清新干净,传达许多正面的价值。
然而,没有一个媒体或艺术作品是真正完美无瑕的,在允许孩子观看的同时,我也提醒自己要更重视跟孩子建立互动的关系。让孩子看,但不是放任式的,对于动画的选择,也必须顾及他们的分辨能力及心智年龄的成熟度。
我鼓励父母花时间和孩子一起看电影,注意他们的反应,看完后一起讨论、分享电影的内容,训练孩子从小就学习,用圣经真理来解读他们所接触的影片(或其他当代的媒体内容)。
这种对文化反思能力的培养,将会是孩子一生的祝福。如果耶稣基督的福音,没有内化成为孩子的生命,塑造他们的思想,那么面对迪士尼所传的“相信自己”,我严重怀疑孩子们有招架的能力。
在《勇敢传说》这部作品里,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电影里刻画的父母,和现实生活中他们自己的父母,有何不同?由此可以一探我们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是什么——他们是不是觉得我们常滥用权威?还是认为我们的管教是合理的?
在我们的身上,孩子看见耶稣基督的福音吗?在我们的管教中,孩子能感受到爱吗?
透过讨论,帮助他们看见上帝设立父母的权柄,是为着他们的好处,更看见上帝才拥有终极的权柄。
有一天,当孩子长大了,父母也必须学习放手,而不是让孩子事事都听命于我们这些父母;要尊重他们为上帝创造的个体,而不是我们的附庸或私产。
放手,不仅是父母对上帝权柄的尊重,也是父母在儿女面前活出福音的见证。
编注:王星然,“Lady Gaga和她的‘救赎论’”,《举目》53期,p.16。
http://behold.oc.org/?p=2806。
作者王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