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看看人家怎么解决医患矛盾-这些年我看过的医疗剧

看看人家怎么解决医患矛盾-这些年我看过的医疗剧

看看人家怎么解决医患矛盾
这些年我看过的医疗剧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932#rd

作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于莺
2013-04-28 08:39:31


于莺在微博上是有名的“急诊科女超人”,她最近推荐了一部美国的医疗剧《周一清晨》,不久有家医院的负责人对她说,一口气就把第一季看完了,他决定把这部剧挂在医院的官网上,让本院职工每个人都看一下,“应该会有所触动的”。

“给患者抽200cc的血”错在哪

可能是职业的缘故,我这么个并不爱看电视的女医生,偏偏爱看医疗剧,尤其偏爱美剧中的医疗剧。

现实生活中也许同行是冤家,有的医生看医疗剧是为了挑错,就像前一阵子王志文出演的《感动生命》,本来也算是给医生拔高的戏,但实在经不起挑错,都不用认真看,只需把电视打开听台词,就会让专业人士吓得一愣一愣的。

诸如“给患者注射10g速尿”,我算了算,那得是500支玻璃安瓿的药液,一支2毫升,整整1000毫升的药啊!这货不是利尿的,是打算让病人吓尿的;还有“给患者抽200cc血送检”,200cc那是献血车上义务献血的最小单位,这要是住趟院医生轻飘飘一句“抽200cc血”,估计病人当场就不干了,这哪是住院,简直是要命啊!

这部戏经不起推敲的情节还有很多,例如在手术室这样一个严格无菌管理的地方,哪能允许主刀大夫在已经穿上手术服的情况下还能双手背在身后讨论病情的?但老百姓能看到这部戏里讲了医生的诸多不易,能打心眼里体谅一下大夫,愿意守在电视机前看这部戏,看王志文,这部戏就算是成功了。我们这些爱挑错的“专业人士”先靠边站站。

《心术》这部戏,有相当出名的编剧和导演,六六为了这部小说,深入医院一线体验生活,付出了相当的心血,所以这部戏看起来比同类题材的国产医疗剧要细致耐看得多。撇开华丽丽的场景和帅得过分的男主角不说,这部戏至少在医疗上挑错的难度太大。例如有一集,医生在抢救一个刚送来的车祸伤患者时说了句用“肝素钠”。这肝素钠的作用是防止血栓形成,用于溶栓的,顾名思义就是防止患者的血液凝集,车祸伤患者伤情不明还有活动性出血的时候怎能轻易使用肝素钠?那会造成出血量增大,手术止血困难而增加死亡率的。但总体来说,这部戏基本上真实地还原了医院情况,对医患关系的描写,也确实写进了医患双方的心里。能做到医患双方都说好,这已是相当不容易的事了。

再回头看几部经典的美国医疗剧。第一部当属《急诊室故事》,整整15季,1994年首播到2009年播出最后一集后结束,整整15年。这出剧主要讲述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库克县综合医院急诊室发生的故事,我热衷该剧是因为情节紧张紧凑,主要情节都发生在小小的急诊室里,没有大段的对白,并不以感情戏为主打,急诊室一个个扣人心弦的病案串出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这部戏能看出美国不同于我们的医疗制度。第一点就是医疗保险在急诊救治中的作用,急诊绝对是先看病后寄账单;第二是各系统联动,接到警报后警察和急救人员同时出现场,急救处理转运途中就已和医院联系,这边的急诊室已做好各种器材设备人员的准备,生命高于一切。后来我去了美国就知道,这样做是需要极大的财政投入的,接到报警后,医疗口是以最大伤害可能性做好准备,由此造成的浪费也相当严重,美国医疗之所以价高,也和这个分不开,所以更需要国家的支持,遇到患者没有医疗保险的,一样会产生欠账;第三就是急诊科大夫的个人魅力,这个魅力就在于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用自己广泛的临床知识结合娴熟的操作技能,解除危重患者的病痛。这也是促使我由一个内科大夫转行干急诊的根本原因。我最近的一个夜班,一线大夫接诊一个急性肾衰的患者,建立透析血路要进行床旁血滤,但血滤机在自检过程中不断报警,四个循环泵,三个压力感受器,一个破膜报警器,一个空气报警器,几乎每个警报都响了一遍,一线大夫简直要懵了,就和我当初刚接触这个机器时那样,只会对着警报编码翻几百页的处理指南。所有有经验的大夫都是从那一步成长起来的,我貌似轻描淡写地逐一排除警报,其实那只是积累的经验。临床的魅力也在于此,除了面对患者,也要面对冷冰冰的仪器,让它变得听话,为我所用。

此后,又陆续追过《实习医生格雷》、《豪斯医生》,相比较之下,我更偏爱《豪斯医生》。男医生豪斯是普林斯顿大学附属医院诊断医学部主任,带领他的医学小组,解决各种疑难杂症。豪斯医生右腿做过手术,行走不便,需要依赖一根拐杖,并且经常大量服用维可丁来镇痛,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是个瘾君子,不修边幅、永远都处于备战状态,不惜毒舌去冒犯患者、同事甚至上司。他疾恶如仇,又不愿意与患者多沟通,但他同时具备超凡的思维和推理能力,丰富的学识和经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这样一个人物是绝不可能通过国内电视审批的。

剧中各种不着痕迹对细节的描写也能看出编剧的情怀。比如,豪斯经常会坐在一个植物人状态的患者病床边,貌似聊天,实则自言自语,侧面反映出他的孤独、孤僻,让人又心生怜惜。在解决一个个疑难杂症后豪斯大叔走出医院大门,空中飘下的雪花,配上轻松温情的音乐,也让人感叹活着的美好。



《周一清晨》中,医院的主任医生正在听取每周一早上七点的研讨会。研讨会确有其事,的目的是问责决策错误的医生、交流医生们遇到的伦理困境,本身是严格保密的。主任医生之所以剃光头,是为了说服一个女孩剪掉头发,接受手术。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于是医院的主任就剃了个光头

最近,一部叫《周一清晨》的医疗剧,讲的是切尔西综合医院急诊室的故事,我觉得在某一方面超越了以往的医疗剧,成为最吸引我的一部剧集。该剧以医生们每周一清晨召开的“发病率、治愈率、死亡率与错误率”研讨会为背景,介绍了医学界救与不救、诊治方法正确与错误、医生自身决策错误造成的患者意外伤害及器官移植的伦理学问题等一系列永恒的道德困境。

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附属医院学习过半年,每周一早晨7点无论有没有上班都需要到医院旁听这一会议。在看上去和谐轻松的氛围内(每次还都给医生们准备了早餐和咖啡),会有几名医生上讲台讲述病例。在美国医学界,这种会议也是被认为不宜对外公开的绝密会议,谁在会上挨批,谁受到表扬也只有科室的同事知道。该剧却把这一禁区搬上了屏幕。开篇就有描写一外科医生因多次医疗差错而漏诊,在周一清晨的会议上直接被免职。

《周一清晨》对医生的人文描述也相当感人。医疗并不是万无一失的,甚至不能用科学来形容,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充满风险,就算是技艺再高超的神经外科医生泰勒·威尔逊医生,在给一个脑瘤并有脑出血的男孩做手术时,本意是要拯救男孩的性命,却没料到由于疏忽了家族史的采集——男孩恰恰是父系遗传的血友病,导致在手术台上出血不止而死亡。虽然肿瘤已经侵犯了大脑,但面对这样的意外,医生内心的痛苦内疚也同样折磨着屏幕前观看的每一个人。

在行医生涯中,到处充满“陷阱”,所以医学并不能意气用事,一定要遵照严格的程序来进行。久而久之,给患者和家属留下冷面无情的感受,这其中的血的教训不干这行是无法体会的。这种深层次的痛苦来自现实和理想的不断冲突,最终成就一个出色的医生。

剧中另外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当属亚裔演员出演的朴医生,带有浓重的口音,与患者沟通时惜字如金,直戳心窝子,比如他的一句台词就在一集中反复出现:“不做,就死!”因为拒绝向在手术中死去的患者妻子道歉,朴医生被医院的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召见,这迫使他开始反思,最后在一个大雨倾盆的晚上,朴医生去了患者遗孀家中,真挚的一声对不起换来了家属的原谅。

为了说服一个小女孩接受手术,医生们放下架子与女孩推心置腹地交流,甚至主任还在这个古灵精怪女孩的要求下剃了个光头。

我刚看了前三集,就在微博里推荐大家一起看。因为我觉得现在医患关系紧张,不光是医疗投入不够,患者要求过高;其中也有医生自身的原因,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在超负荷不容一丝差错的工作环境中,还要应付各级考核,应付患者的百般挑剔,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应运而生。为了不出错,我就少说话,少交流;太累了太忙了,我也就没时间和患者沟通;万一出了差错,能糊弄过去就糊弄过去,真出了事就私下调解息事宁人;反正不管医院有没有错,只要人死在医院,就要闹,只要闹就能得到钱。

诸如此类的负能量充斥着医疗行业。但这种现状怎么破?等待政府加大医疗投入,进行有效的医疗改革,还是等待群众意识到医生的重要性,自发地爱我们尊重我们?这些恐怕都不现实,惟一能做的就是医生从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做起,与患者平等沟通,要有同情心,诊疗时要符合规范,与患者和家属充分交代病情的同时也要有担当,不能一股脑把选项全扔给患者选择,必须要从自己的职业角度加以分析,提供最佳方案。当患者不幸去世后,要适当地安慰家属。让医生不再是冷冰冰的形象。另外,周一早晨的研讨会这个形式可以大力推荐给各医院,自查自审。

在微博上推荐后不久,有家医院的负责人和我聊天,他告诉我,一口气就把第一季看完了,他决定把这部剧挂在医院的官网上,要求本院职工每个人都看一下,应该会有所触动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TOP

我前几天在六院做个小手术,感觉医生,护士们真辛苦,护士小姑娘都是一路小跑的,但态度确实比较冷淡,但想想如果我天天这样的工作环境,想和颜悦色真不容易,尤其面对的都是病人,还有些人因为自己或家人生病焦虑而变的充满怨气。所以还是多一些理解,宽容。多说几句谢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