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不理解的——不可停止聚会
许宏度
2014年8月28日 14:54 新浪博客
本文原刊于《举目》69期
http://weibo.com/p/23041863afab8c0102v120
“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来》10:25)
为什么“不可停止聚会”?我们需要从初代教会的聚会方式和聚会内涵来探讨。
一、初代教会聚会的方式
有关初代教会的聚会,最重要的经文,大概就是《哥林多前书》11–14章了。保罗在此指责哥林多教会聚会有3个陋习:
首先,在聚会中,妇女“祷告”和“说预言”不蒙头(参《林前》11:2-16,注1)。其次,教会在守圣餐时,“分门别类”——富裕的信徒自备饮食、大鱼大肉,贫穷的信徒则因缺乏饮食而饥饿难耐(参《林前》11:17-34)。需要注意的是,圣餐是初代教会聚餐的重要环节(注2)。
最后,哥林多教会在聚会时,高举方言,贬低其他属灵恩赐,包括说预言、唱诗歌、教训、启示等(参《林前》 12:1-14:40,特别是14:1-6,23-33)。
当然,除了这4章的经文,保罗在《以弗所书》强调,信徒“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弗》5:19,参《西》3:16);在《提摩太前书》,鼓励提摩太“以宣读、劝勉、教导为念”(《提前》4:13。参《路》4:16-30,《徒》13:14-43,《来》13:22)。
综合以上不同的经文,我们可以整理出,初代教会聚会的活动方式(注3):
初代教会聚会时的活动 相关经文
唱诗赞美主 《林前》 14:15,26,《弗》 5:19,《西》 3:16
祷告、感谢 《林前》 11:4-5,13,14:15
宣读经文 《提前》 4:13,参《路》4:16-30,《徒》 13:14-43
劝勉、教导 《林前》 14:6,26,《提前》 4:13,《来》 13:22
说预言 《林前》 11:4-5,14:1-5,24
说方言、翻方言 《林前》 14:6,26
启示、知识等 《林前》 14:6,26
聚餐与守圣餐 《林前》 11:17-34,参《可》14:12-25,《犹》12
从表格中,我们看到,初代教会的聚会,有些地方与今天教会的聚会很相似,如唱诗赞美、感谢祷告、宣读经文、教导劝勉、圣餐等;有些地方则不一样,如说预言、说方言、翻译方言等(现今一般只有灵恩教会这样做)。
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今天教会的圣餐,是不同于教会的聚餐,圣餐非教会聚餐的一环。初代教会的聚会,既含聚餐,所以聚会时间肯定比较长。
另外,初代教会的聚会,通常是在家里,而不是在教堂里举行的(参《徒》2:46;《罗》16:5,10-15)。所以初代教会的聚会,比较像今天的家庭聚会。人数约30或40,形式、风格比较随和、有弹性。不像今天中型或大型的教会,更正式、有规格。
二、初代教会聚会的神学内涵
为什么初代教会采取那样的聚会方式,而不是别样的?
(一)上帝与人垂直层面的互动(vertical interaction)
初代教会聚会,一方面是要敬拜赞美主,另一方面是要聆听上帝的话语。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创世记》记录了挪亚(8:20)、亚伯兰(12:7)、以撒(26:25)、雅各(33:20)等筑坛的故事。因为“筑坛”就是敬拜上帝、亲近上帝、与上帝互动,正如今天信徒之参加教会的“主日崇拜”。
很可惜,今天信徒参加主日崇拜,常常姗姗来迟。他们以为,唱诗赞美上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听到牧者的讲道,就算不枉此行了。这种想法,完全不了解唱诗赞美上帝,正是信徒的一种属灵操练(spiritualdiscipline or exercise),跟聆听上帝的话语一样,是信徒属灵成长的蒙恩之路(means ofgrace)。
透过唱诗赞美上帝,信徒可以操练自己,走出人罪性的自我中心,走出偶像崇拜,爱慕可敬、可靠的耶和华上帝(注4),并“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来》12:2)。
我们不要效法旧约的以色列人。上帝责备他们:“你们将瞎眼的献为祭物,这不为恶吗?将瘸腿的、有病的献上,这不为恶吗?你献给你的省长,他岂喜悦你,岂能看你的情面吗?”(《玛》1:8)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上班时,也会姗姗去迟吗?我们的“省长”(公司的老板)会喜悦吗?……
我们在教会听道,总是没有收获,说不定就是因为我们这种轻视上帝的态度!
(二)人与人水平层面的互动(horizontalinteraction)
初代教会聚会时,经常使用属灵恩赐,如方言、启示、知识、预言、教训、诗歌等(参《林前》14:6,26)。在《哥林多前书》14章,保罗特别强调教会聚会时使用属灵恩赐的目的,就是“造就、安慰、劝勉人……造就教会”(《林前》14:3-4)。
因此,信徒“当求多得造就教会的恩赐”(《林前》14:12)。在“聚会的时候……凡事都当造就人”(《林前》14:26,注5)。
我们除了要注意“造就教会”的重要性,也要注意“彼此”这个词。《希伯来书》10:25在提到“不可停止聚会”之前,是提醒信徒“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来》10:24)。
保罗常常从两个方面勉励教会:
一方面,信徒不要“彼此论断”(《罗》 14:13),“相咬相吞”(《加》5:15),“彼此消灭”(《加》5:15),“彼此惹气,互相嫉妒”(《加》5:26),“彼此说谎”(《西》3:9)。
另一方面,信徒要“彼此同心”(《罗》 12:16,15:5),“彼此相爱”(《罗》 13:8,《帖前》3:12),“彼此建立”(《罗》 14:19),“彼此接纳”(《罗》 15:7),“彼此劝戒”(《罗》15:14),“彼此等待”(《林前》 11:33),“彼此相顾”(《林前》 12:25),“用爱心互相服事”(《加》5:13),“互相担当”(《加》 6:2),“互相宽容”(《弗》 4:2,西 3:13),“彼此顺服”(《弗》5:21),“彼此劝慰”(《帖前》 4:18;5:11)。
当然,保罗这样的勉励,不只是跟教会的聚会有关。不过,其中不少的经文,明显适用于教会聚会的,如“彼此劝戒”、“彼此等待”、“彼此顺服”、“彼此劝慰”等。
这些都明显告诉我们,信徒不能只参加电视或网络上的崇拜,以为这就是上帝所悦纳的敬拜。
现代个人主义以为信仰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只要自己信耶稣就足够了(注6)。但我们要记得,上帝不只拯救挪亚,而是他的全家;上帝呼召亚伯拉罕,与他立约,也不是与他一个人,而是与他全家,甚至整个以色列民族!
(三)固定教会能满足两种互动
初代教会的主日聚会,是这两种互动层面的综合。但今天的教会,基本上将“上帝与人垂直层面的互动”和“人与人水平层面的互动”,分开成为“主日崇拜”和“团契或小组的聚会”。所以,信徒需要固定在一个教会中,透过主日崇拜,和团契/小组聚会,才有完整的敬拜,才能善用属灵恩赐,彼此造就,彼此建立,共同成长,完成耶稣基督救赎教会的心愿,就是教会“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3)。
如果信徒不能固定地在一个教会中聚会,他的爱心如何成长?他如何“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7)?没有固定的属灵群体,如何能结出“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5:22)?如此“信仰生活”是自欺欺人!
至于信徒每周应该参加多少次教会的聚会?应该如何平衡个人敬拜和团体聚会?都不能一概而论,要个案处理。同时,太多的聚会也会使教会太过内向,走不出教会的大门,有违上帝的心意。
结语
为什么“不可停止聚会”?因为信徒需要与上帝有垂直层面的互动,也需要与其他信徒有水平层面的互动。前者能够帮助信徒,走出人罪性的自我中心,“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林后》3:18)。后者能够帮助信徒,逃避个人主义,“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祂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弗》4:15-16)。
希腊文“教会”(ekklesia)一字,无论是在七十士译本,还是在新约圣经,本身都有“聚会”或“会众”的意思(参《徒》 19:32,39, 40,注7)。从这个角度,信徒习惯性地不参加聚会,是匪夷所思的!
注:
1. 和合本翻译的“讲道”(参《林前》14:1-5,24),在原文是“说预言”。也就是说,有点像旧约的先知,受圣灵感动而宣讲神谕,跟今天牧者的讲道不太一样。
2.I. Howard Marshall, Last Supper and Lord’s Supper(Carlisle,UK
aternoster,1980), p.108-111.
3. 另外参《使徒行传》20章,那里提到在“七日的第一日”,保罗在特罗亚“聚会擘饼”(《徒》20:7)。少年犹推古在听保罗滔滔不绝的讲道中,因困倦沉睡,从三层楼上掉下去……不过新约学者对这段经文,有不同的理解。有些学者(如David Peterson)认为,这次不是教会平常的主日聚会,而是特别的聚会,因为保罗次日要离开特罗亚。
4. 参拙作《乐读经、读经乐》,《举目》 66期。
5. 保罗在《以弗所书》4章 11-16节,同样强调“造就教会”的重要性。只是,和合本的翻译是“建立”(4:12,16),而非“造就”。
6. 参拙作《迷惑:华人信徒在西方社会面对的挑战》,《举目》 51 期。
http://behold.oc.org/?p=3076。
7. Robert Banks, Paul’s Idea of Community(revisededition, Peabody: Hendrickson, 1994), p. 27-31。
作者任教于北美中华福音神学院,主授新约。保留本文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