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再谈自由文理教育和自由的人

再谈自由文理教育和自由的人

再谈自由文理教育和自由的人作者:妮妮
这个周末,几个耶鲁中国本科生及近些年毕业的校友在电子邮件上就纽约时报关于中国留美本科生的文章展开了一系列讨论。论题由小留学生的常春藤情结到如何能够把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引入中国,再到数字教育,再到农村教学数字化,最后又回到了原点:就算一切教育的软件硬件设施都齐备,中国孩子,无论出生于农村还是城市,会不会有充分的动机去学习真正有用的东西,还是继续把时间浪费在准备考试和学科竞赛上面?尤其是对于农村孩子,是不是进城务工更实惠?

最后那个问号来自于一个谷歌的工程师,曾经在上海是响当当的小博士,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科竞赛共获奖30余次,在耶鲁修了别人六年才能学完的课程,GPA几乎全A(好像只有一门除外),以数学经济和计算机双专业毕业,并且同时取得计算机的硕士学位,获得了当年自然科学类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毕业的时候手里稳撰微软和谷歌的入场券,还有斯坦福计算机博士项目的录取通知。更可怕的是这位同学每天10:30按时睡觉,一觉睡到8:00,每天保证睡眠9个半小时。生活十分规律,感恩节的时候大家都指望着他给大家做饭。这样的经历在中国家长看来应该是完美地修成正果。当他最后指出中国教育最关键的症结是激励体系的时候,我意识到,即便是他这样可以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如鱼得水,拿完美的成绩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神人,好像也为那些花在竞赛上的时间赶到惋惜。

当然我们都是幸运的,就像杨歌所说,我们都是“漏网之鱼”。自己这几年在这个博客上折腾似乎也只是为了把这个网眼撑得大一点,好让多几条鱼逃出来,但说到底这张网是什么呢?

依我看,这张网是一种惧怕。

从幼儿园开始,大多数孩子就怕老师不喜欢自己,怕小朋友不接纳自己。
从小学开始,人们就开始怕上不了最好的中学。上不了最好的中学就上不了最好的大学。上不了最好的大学就没有办法跟别人竞争。竞争不起就买不起车和房,就没有体面地工作,就会被人看不起,找不着条件好的对象。
在国内高考也好,走竞赛报送也好,自主招生也好,文体特长也好,申请出国也好,不愁辍学的孩子总是要忧虑自己的下一步,选择多了还有多了另一种怕,怕自己脚踩多只船,怕自己选错了路。

因为怕,我们浪费时间只去做那些“有用”的事,用自己的大好青春兑换有朝一日无忧无虑的生活,谁知忧虑早已成为习惯,突如其来的自由只是带来空虚。

因为怕,我们仔细计算每一分钟的价值和回报,因为怕,我们悉心观察同伴的动态,估量竞争势态。
怕的不只我们自己,还有老师,他们怕的时候也会利用我们的恐惧来给我们增加动力。怕的还有家长,当他们束手无策的时候,出钱帮我们找补习班和中介公司可以取得片刻的心安。

不要以为在美国这样比较合理的教育体制的国家,人们就不会惧怕。前一阵子我转了一篇北美华人的爬藤经验,十分受欢迎,相信你们也能看得出北美华人家长的紧张,也是因为怕。所以体制并不是问题的根本。

笼罩在这种恐惧之下,恐怕每个人想到的只有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为了生存而学习,谈不上理想,也不敢谈理想,因为被恐惧奴役着。这里的生存不只是生理上的温饱,更多的是自尊心,社会地位的自我认同,要得是光彩的生存,是被旁人羡慕称道的生存。但是,只要还被这样的动机所左右,就还是个奴隶,没有真正的自由。

那么自由文理教育呢?所谓的liberal arts是教人如何生活得好,生活得艺术,生活得自由。在自由文理学院上学的孩子接受的不一定是自由文理教育,要视学生本身的动机而定。同样一个从不上学,在家自学的人也许正在主动地构造自由文理教育。它并不是散漫,随性,而是严格地遵循学科的规律系统自律地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分析问题的原则,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沉淀一种学者的尊严和对真理的敬重和向往。真正热爱学习的人,那些没有外界动机学习却仍然在学习的人,是自由的学生,他们的时间,他们的大脑和他们的心灵在他们学习的时刻才真正受他们自己支配,这样的学习过程专注且快乐,自我却忘我。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在自由的没有威胁的安全环境下和真理立下爱的契约不离不弃,这样的孩子在将来的一生当中怎么会分不清善恶美丑,怎么会停止脚步追逐光明,怎么会屈服于世俗假象的威胁,怎么会没有精彩的人生,怎么会不幸福?

问问自己,如果还处在中国的大环境,我会不会有那个胆量和魄力,轻蔑应试教育,功利教育布施的恐怖主义,做一个自由的学生。现在我知道这些,我的答案是会的。那么你呢?如果你的答案也是“是”,那么你准备好了吗?如果你按照自己的阅读计划读书,可是学校的语文和英语考不过其他成天背题做练习册的同学,你会觉得不公平还是庆幸自己的时间花得更值得?如果没有随大流去学习自己本不喜欢的乐器而是选择练习画画,当你长大了,看到别人表演乐器而自己不会,会不会羡慕嫉妒恨还是真诚地欣赏每个人各自不同的天赋?如果你数年如一日往返于慈善机构之间,你会更珍惜那张证明信还是和被帮助者建立起来的情谊?如果你做了一切你能做的,只为获得世界顶尖大学的青睐,然而很抱歉,你很优秀,但不是他们想要的,你会一如既往继续爱你所爱,还是诅咒那些浪费在活动上的精力?如果你很幸运,敲开了名校的大门,你会抛开所有的敲门砖,让那些社会责任感都靠边,转而研究怎么找大学毕业的好出路,还是拍拍肩上的灰尘,用四年和四年以后的时间回报学校下在你的人格上的赌注?

归根结底,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完全的不自由。也许上一秒钟,你还在为周练成绩发愁,还在为了自己稀薄的简历而感到恼怒,可这一秒钟,就在现在,你就有全新的选择摆在你面前:继续被“将来”这个虚无缥缈的恐惧所奴役,做那些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似乎短期内有巨大回报的事情,还是自己做主人,争取回对自己时间和生命的支配权,做那些不管“有用没用”都有价值的事,让你的人生由一个一个坚实的脚印串连起来,最后通向那条仅属于你自己的路?

前面的学长提到中国的学生在现实当中没有足够的实惠和动机来学习,只说出了一半。所谓的incentive,我们学习努力的动机,从古至今一直都有,那就是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如果你想要的命运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力气,过你所知道的最荣光的生活,那么恐怕你还是要继续算计这个那个教育体制,生怕自己被落下,达不到那个“最”的标准。但是如果你想要的是挖掘出你自己的潜能,无论花什么样的代价,多少时间,吃多少苦,你都不在意,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吃得饱穿得暖,迟早有一天你能梦想成真,前提是你认识什么是你自己的潜能。我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首先,这个潜能既然是你自己在自己身上发现的,那么别人好坏与你无关,家人贫富与你无关,你的潜能别人抢也抢不走,第二,上帝既然给你这样的天赋,必然给你挖掘天赋的快乐,让你能乐此不疲地如痴如醉地使用它,第三,之所以是天赋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它的价值自然就成了你为生的资本。

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说第一种人,费力不讨好,心力交瘁,身心俱疲,最后还是活在别人的影子里。所谓大智若愚,傻人有傻福就是指第二类人,现成的便宜不占,偏偏苦中作乐,最后歪打正着,“蒙”到点子上了。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潜能,挖掘自己的潜能,贡献自己的潜能。

自由是最大的回报,是终极的incentive..

TOP

成材的路很多很多。在国外,有些人为自己孩子打算的最坏结果是“读常春藤”。这些人也在培养小孩,只是方向不同,因为这些孩子的某一特长已经完全能在这个社会上自食其力!.

TOP

这篇文章说了典型的“Asian”想法。.

TOP

谷歌的工程师 -- 年薪十万二十万刀, 口水中。。。
不过这么优秀为什么不读个博士呢?
博士当然比硕士难找工作,但是如果本身自己很优秀的话,博士能提供更大的舞台。.

TOP

写得真好啊,我感动得要哭啦!

自由是最大的回报,是终极的incentive.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TOP

清楚自己的志向,跟随自己的兴趣走的中国人,是有的,只是可能在藤校比较难找到吧?!.

TOP

回复 1#假居士的跟班 的帖子

前几天看了个录像,讲商君书中的“壹民”思想,颇受启发。.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