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练仁义的道理
http://www.51wish.com/learning/Article/Catalog10/244.html
--------------------------------------------------------------------------------
作者:洪予健 选择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5-3 19:26:50
熟练仁义的道理
■ 洪予健
“论到麦基洗德,我们有好些话,并且难以解明,因为你们听不进去。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唯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希伯来书 5:11-14)
希伯来书是写给第一世纪的犹太基督徒的。这批犹太人已经接受了耶稣基督,但对犹太教的传统还是念念不忘,总想将基督的福音犹太化。所以,希伯来书的作者专门针对他们这个企图,从高度教义的层次来解析基督论的真理。
“论到麦基洗德,我们有好些话,并且难以解明,因为你们听不进去。”麦基洗德这名字在旧约里只出现过三次,两次是在创世记第十四章,一次是在诗篇第一百一十篇。他是至高神的祭司。亚伯拉罕首次的十一奉献,就是归给他的。但麦基洗德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不是以色列人,为何却作了至高神的祭司?列祖又为何要向他奉献?这些问题,犹太人从来没搞清楚过。他们不懂,在旧约时代是因为没能力搞懂;但到了新约时代还不懂,那是因为不想搞懂,“听不进去”。
麦基洗德与你我何干?
对犹太人来说,要确立耶稣的身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耶稣是大卫的后裔,是君王;祂又行神迹说预言,是先知,这事实大家慢慢认识到了。但耶稣又是祭司,这点以色列人就很难接受了。为什么?因为在以色列律法中,祭司必出于利未支派,而君王则出于犹大支派,二者的身分是不可能重迭的,政权与教权是必然分离的,绝不容许混淆。君王可以同时是先知,祭司也可以成为先知,但君王、先知、祭司这三个身分合在一起的情形,是以色列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耶稣不只是最大的君王、最大的先知,耶稣同时又是最大的祭司;因为祂是神和人之间唯一的中保,代表我们来到上帝面前,又代表上帝来到我们中间,这就是祭司职分所作的事。那么,耶稣道成肉身作祭司,不照亚伦的等次,而照麦基洗德的等次,这又是什么道理?因为麦基洗德与其他的祭司不同,他无父无母、无始无终,他是撒冷王,意思就是仁义平安之王,这是有特别的奥秘的。原来,麦基洗德“与神的儿子相似”(来7:3),他出现在旧约中,所预表的正是耶稣,这是基督论教义中不可少的。这个启示很重要,它帮助我们认清我们所信的耶稣是大有权柄的主,祂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众天使和有权柄有能力的都服从了祂;并且祂永远活着,替我们祈求(来10:12,罗8:34,彼前3:22)。对耶稣的身分若是认识不深,基督徒的信仰就会
很脆弱,不但难以保持信心纯一不杂,遇到打击也容易跌倒。这样,讨论麦基洗德,乍看似乎与基督徒的实际生活无关,其实大有干系。可惜,这个道理当时犹太的基督徒听不进去。
纯净的奶、全备的粮
希伯来书的作者将上帝的话语区分为奶和干粮两种,这是很形象的比喻。年幼时理当先吃奶,不能马上吃干粮,因此初信主的人吃奶是合宜的。从食物来说,奶是什么?干粮是什么?这两者不光是液体和固体形式的区别而已。
先说奶。奶是生命开始时基本的、必须的养分,也是最容易消化吸收的。上帝是创造主,祂所提供给婴孩最好的养分就是母乳。我的老二是吃婴儿配方奶长大的,他和老大相比之下显得特别容易生病,动不动就头疼、感冒、发烧。后来我们才知道,配方再好,也配不出母乳里的抗体;人类智慧再高,发明还是比不上神的创造。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体会为什么圣经要我们“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彼前2:2)。婴孩的消化系统非常脆弱,一点点的偏差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因此神的道哪怕是最基本、最易消化的,也保证是纯净的。所以,我们传福音时要注意道理的纯正,千万不可走偏锋。向慕道友强调神的爱,这是很好的;但我们不可以把上帝描述成圣诞老人,说神会应允我们所有的祷告,让我们心想事成。若这样解释神的爱,等于是叫人去喝
不纯净的奶。听的人要是信了,日后遇到一点不如意就很难不跟神闹别扭;至于要他背十架、付代价,那就更困难了。
保罗勉励提摩太要常常守着“那纯正话语的规模”(提后 1:13),可见神的话语有两个特点:“纯正”与“规模”(规模的意思,就是全备)。我们的食物不可只有纯净,还需要全备;奶是纯净的,干粮是全备的。奶虽好,不能一直吃下去,因为奶的营养成分是经过高度选择的,并不全备。人一直只吃奶的话,他就很难长大了。干粮比较不容易消化,但包含的养分更全面、更丰富,能提供人不断长大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因此,当孩子长到一定阶段时,他再怎么哭闹、再怎么不习惯,父母亲都会按照孩子身体发育的需要来喂他吃干粮、帮他断奶。所有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惜我们有些基督徒却不明白神的真道中也存在着灵奶与干粮的对应关系。
经验决定真理?真理解释经验!
那么,神的话语里什么算是奶,什么算是干粮呢?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神话语中凡是贴近人的需要而展开的部分,本质上都是奶。婴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只管自己的需要,饿了就要吃、累了就得睡,这是自然的。同样的,在我们还是属灵幼儿时,也常以自己的需要为主,喜欢听到关于上帝怎样关爱我们、眷顾我们的话语;尤其是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拼杀得伤痕累累、快要被重担压垮时,神慈爱的话语就更能抚慰我们。这是上帝的怜悯,祂知道我们在悟性不高时,特别需要一双温柔的手来搀扶,因此以易消化的奶来及时供应我们。感谢主,在我们一生中,神从不停止供应这样的奶。
吃奶使人高兴满足,问题是如果为了高兴满足而一直吃奶的话,胃口就定型了,对干粮也产生排斥性了。只肯吃奶的基督徒,关注的往往是眼前的、切身的、个人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立刻就可派上用场的实用教导,他所偏好的表达方式也多是感性的、具体的、经验性的、见证性的分享。但灵命若要扎实成长,不可光靠感性见证的分享或实用技巧的教导;因为不是经验决定真理,而是真理解释经验。见证本身是否有价值,不是凭故事是否扣人心弦来决定的,也不是靠故事中神行了多大的奇迹来决定的,而是要根据神的真道来判断,看看这个故事是不是照着神的心意来见证的。我们都知道摩西时代的以色列人曾多次见证了神奇妙的大能,也看见第一世纪的犹太基督徒是何等热心地想传扬割礼的重要性,但他们都犯了以经验决定真理的谬误,只不过表现出来的面目各自不
同而已。
以色列人打从出了埃及之后,整整四十年之久都在重复同一个行为模式,那就是这一刻还在因为蒙神大恩而载歌载舞、极力赞美,转眼之间却又为了喝水吃饭等小事而哭闹埋怨、寻死觅活。从他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十足的、典型的孩童心态。其实,神既是救命的神,多大的神迹都行过了,怎么可能将以色列人撂在旷野中任他们饿死渴死?神允许他们暂时遭遇困境,是要磨练他们,让他们长大,养成信靠、顺服、忍耐、感恩、勇敢、圣洁等品格。但以色列人可不管这些,他们只要喝奶,只肯作孩子,只想躺倒在上帝怀里,让上帝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是以经验决定真理的第一种谬误:有奶便是娘,吃到奶了,才说上帝是值得称颂的。
第二种以经验决定真理的谬误比较不容易辨认出来,但同样是只肯吃奶的后遗症。保罗评论他的犹太同胞,说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罗10:2)。这些犹太人不肯接受因信称义的真理,只想立自己的义,甚至大发热心,到处搜捕迫害基督徒;即使是信了主耶稣的,许多也还是拘泥于律法的遗传,想要在救恩之外另立根基,到处宣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的假福音(徒15:1)。他们虽然看起来很肯牺牲奉献,好像是在替天行道,不像旷野中的祖先那么幼稚自私,其实还是暴露出了婴孩式的自我中心—以犹太文化为中心的自我中心。
我们对待真理,是不是也像以色列人一样,自我中心、只想吃奶、不肯长大?我们听道,会不会希望讲员所说的与生活紧密相关,内容实际些、轻松幽默些,帮助我们解决具体的问题?要是听到解经式或教义性的讲道,内容深一点、抽象一点,我们会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兴趣缺缺?我们会不会对讲员感到失望,甚至怀疑他没有生命、卖弄知识?要是所听的道与我们过去被灌输的观念发生冲突,我们会不会遽下断言,说这篇道有违固有文化或爱国情操?说到底,我们的胃口是不是已经被娇惯得无法消化干粮了呢?
吃出干粮好滋味
孩子想吃糖时,往往不顾父母的劝告,哭着闹着非要立即到手不可;长大成人之后,为了健康的缘故,即使美食当前也不敢像小时候那样任性了。同样地,当我们成长了,眼界开阔了,就会发现我们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往往不是我们自己喜欢的、想要的那些东西,而是神在圣经中启示给我们的需要。这个需要,我们常常不觉得是需要;但等我们懂得为了神的荣耀来认识神,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来求告神时,我们的生命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时吃干粮就能尝到喜悦,而且那样的喜悦远不是吃奶可以相比的。被爱的时候心花怒放,这个反应是谁都会有的,学都不必学。但是,当我们付出爱,尤其是去爱那些不可爱的人时,那就需要生命的干粮来支撑了。我们若因这样去爱而体会到一种心甘情愿的踏实,享受到一种谁也夺不去的喜乐的话,那就是吃出干粮的好滋味
了。
有些弟兄姊妹出来事奉了一阵子之后,就发觉教会中人与事之间种种的纠结令人倍感挫折。主耶稣明明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30),可是自己事奉起来为什么却有心力交瘁之苦?其实,主很可能是借着我们事奉乏力的症状,提醒我们要改变属灵的胃口,对神话语的干粮产生渴慕。因为事奉无论大小,都是必须吃干粮才能长期承担的,假如惯常只吃奶而不吃干粮,在事奉岗位上当然顶不住,当然会透支以致耗尽。
奶让我们吃了感到喜悦,能满足个人软弱时的需要;干粮让我们吃了讨神喜悦,能满足事奉神国度时的需要。只吃奶会造成无法吸收干粮的后遗症,吃干粮却还能继续吃奶。奶和干粮并不互相冲突,反而应该这么看:我们吃奶,是为了日后吃干粮作预备的;我们吃奶是要得到搀扶,以便成长后有能力吃干粮、受到装备;吃奶是为了个体可以成长,以便吃干粮时帮助基督群体一起健壮。这就是奶与干粮之间对比与连续的关系。
柔和谦卑似小羊,刚强英勇作精兵
当我们的生命有了一定根基,消化系统准备好了的时候,就该来吃干粮了。那么,神的道中哪些是干粮呢?
干粮与奶的性质很不一样,干粮一定包含奶在内,奶中却没有干粮。干粮是全备丰富的,虽然也谈神的慈爱眷顾与怜悯,却同样注重信徒群体的成长,勉励我们向往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教导我们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付代价过圣洁生活、彼此相爱、广传福音。神的这些话听起来往往带有教训,甚至是责备的意味,有如两刃的利剑,让我们听了不舒服,扎心之余,本能地就会想规避。但这些正是神话语中的干粮部分,基督徒要是规避不吃,必然会反过来影响到对奶的正确理解,其结果是把神话语的纯净与全备两大特色都丢去了。
举个例子:圣经用了很多的形象来比喻基督徒,譬如形容我们是神的小羊,主耶稣是我们的大牧人。这个比喻非常传神,因为羊是没有方向感的,我们一旦离开大牧人,必然如羊走迷。但我们有时把其中的意义窄化了,以为我们既是羊,就应该不断地得到牧羊人的眷顾、不断受到教会牧师和同工的关爱才对。很多教会一直长不大、小型化,症结就在这里。小型教会主要的优势就是关怀与牧养,但它的优势同时也是局限—人一多,牧师就顾不过来;那些较少受到个别关怀的弟兄姊妹若自居为无人牧养的羊,就没有理由再留在这个教会了。
其实我们来到神的家中,还有其他的形象。我们不但是羊,神也要我们成为基督国度的精兵,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倚赖祂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与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弗6:10-17)。若说小羊的比喻含有奶的性质,那么精兵的比喻就是典型的干粮了。可惜很多基督徒吃不下这口干粮,一辈子只想当惹人怜爱的羔羊,从没意愿作勇敢刚强的精兵;圣经翻来翻去,最能引起共鸣的还是诗篇第二十三篇。我们“最喜爱”诗篇第二十三篇,这完全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只喜爱”这篇经文,只向往躺卧青草地、安歇溪水边的情景。这样的心态容易使人斤斤计较得到多少关爱、遭受多少冷落,怎么可能有心志去作基督精兵呢?
信心单纯像小孩,智慧通达乃大人
再举个例子:耶稣曾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太18:3)。有些人据此提倡一种反智的基督教,以为既变成小孩子的样式,就不该再针对信仰从事提问、分析、思考、辩论等等的理性活动,也不必去理会属世的政治、经济、科学、哲学等文化潮流,否则就是高言大智、夸夸其谈、属魂不属灵。其实主耶稣的意思是要我们承认自己无知,而不是要我们真的无知;正如保罗所一再强调的,我们之所以在信心上要像小孩子那样单纯,其目的正是要在心志上不再像小孩子那样无知(林前14:20,弗4:13-14)。想进入基督国度的人,必须抛弃自以为是的骄傲,像小孩子那样坦然谦卑地受教,在单纯的信靠仰望中渐趋成熟,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若说变成小孩的样式是表示放弃思考的话,那恐怕就难免“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
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了(弗4:14)。
有些基督徒会以很谦卑的口吻说:“圣经太博大精深了,是钻研不尽的。我只要其中几句,就够用一辈子了。”没错,圣经是钻研不尽的;但若因此说只要其中几句就够了,那恐怕不叫谦卑而是狂妄,而且非常危险;因为最容易随从各样异端的,往往就是对上帝仁义的道理半生不熟的人。如果几句经文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神赐下厚厚的六十六卷新旧约难道是啰唆多余的?心志上的大人看待圣经,不会挑三拣四只珍惜其中几节经文,也不会光是根据上下文来推敲其中义理,而是从整本圣经的高度先掌握住解经的总原则,然后再一卷卷、一段段、一字一句地咀嚼消化,并由此回头更加确认整本圣经的总原则。
掌握整本圣经的解经总原则,意思就是熟悉仁义的道理、明白神全备的启示。譬如说,有些人读到“祂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2:4)、“主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等经文时,会觉得很纳闷,因为圣经中明明有数百处提到审判、灭亡、永火、刑罚等等事情,得救的只是一部分的人。因此,有人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说基督教只有下列三种可能:第一,神不是全爱的,因为祂让那些不信祂的人灭亡;第二,神不是全能的,因为祂虽然不愿有一人沉沦,却没有能力拯救所有的人;第三,神是既全爱又全能的,所以祂还是会让所有的人都得救(这第三种主张称为“普救论”,是很明确的异端)。
我们在心志上若不能作大人,就会说:“噢,这好难啊。这怎么理解神是全爱的神呢?怎么理解神是全权的神呢?”想了半天想不出答案,还是决定继续作小羊,读读诗篇第二十三篇,找些如何教养儿女、如何建立婚姻的书来应付实际的需要。但很显然,上述那些神学疑难不是闭上眼睛不去理睬就会自动消失的,一碰到状况,它很可能就会冒出来,动摇我们的信心,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处境造成或轻或重的冲击。
怎么办?感谢主,两千年来,这些论题早已有教义与神学方面的丰富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上帝那奥妙伟大的启示。救恩是关乎上帝预定与拣选的奥秘的,当挖掘到预定与拣选这层“硬道理”时,我们会恍然认识到上帝的可畏、圣洁、全能和绝对,然后更深体会到上帝的爱临到我们是何等的宝贵。这个题目无法在此深谈,我们举这个例子,是希望弟兄姊妹好好下工夫,从教义的深度、神学的高度来理解神的话,不要被世上的小学轻易掳去。
当然,读些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教养孩子、如何使婚姻美满等等的书也是好的,毕竟按照基督的道理来建立幸福的家庭是很重要的。但是,大卫尚且求神救他“脱离那只在今生有福分的世人”(诗17:14),我们又怎可汲汲营营地定睛于今生的福分?如果只把信仰当成实际生活的锦囊妙计,我就担心这种舍本逐末的态度是不是真的能够使婚姻美满、把家庭建立得合神心意。要将众多的生活经验总结成公式秘诀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若掌握了全备真理的总原则,却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经验,不必在碰上难题时一一去寻找实际的解决方案。上帝的本性、三一的位格、救恩的意义、启示的渐进等,这些抽象的、进深的、系统性的题目,虽然听了之后较少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立竿见影的功效,却是全备的真理,根基更为厚实,影响更为深远,结出来的果子也更为丰硕。
心窍通达,攻破营垒
从积极面说,当我们心窍练习得通达时,也就能够“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林后10:4)。当今摆在我们面前的大使命,就是怎样传福音、攻破世上各种学说的营垒。有人批评基督教是乘虚而入的宗教,意思是那些头脑很大、成就不凡的知识份子本来是不可能信耶稣的,但我们常趁着人家失婚失业、生病破产、中年危机的时刻“突破心防”,带领他们成为基督徒。也因此教会中流传过这样的笑话,说某位弟兄向国内的母亲报告自己信了主的消息,他的母亲顿时忧心忡忡,问他:“儿呀,跟妈老实说吧,你究竟在外头遭了多大的罪呀?要不怎么会看不开,跑去信了基督教呢?”在许多人眼中,基督教是弱者的宗教。从某个意义来看,其实这也没错。人心是极刚硬极自大的,往往非要等到遭遇莫大打击时,才愿意接受救恩;这更加说明了人是何等固执愚
顽,神又是何等慈爱怜悯。
但是,我们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专家、科学家,钻研甚深,谈起专业来头头是道,令人肃然起敬;但作为基督徒,却一辈子都是个属灵婴孩,对仁义的道理从来也不熟练。传福音时人家反问一个问题,我们就无言以对,这是很不相称,也很亏欠神的。上帝并不特别垂青精英分子,但若是他们与基督徒接触之后,发现基督教除了爱之外,神的真理没啥看头的话,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了。我们蒙召得救,固然可以说“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林前 1:26),但基督信仰绝不是愚拙软弱的宗教;祂的美意乃是“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1:27, 29)。怎么可能让那些有智慧的强者羞愧呢?怎么可能使他们一个也不能自夸呢?除非
我们自己先熟悉仁义的道理。
我们争战的兵器不是属血气的,而是神所赐圣灵的宝剑,也就是神的道;这道可以“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林后10:5)。神的道好像军火库一般,里头有最精良最完备的各式攻防武器,供基督精兵取用。我们首先要知道真理的军火库中有哪些兵器,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拿出哪一样兵器来攻城掠地。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还得会使用;不但要会用,还要能精通。比方拿青龙偃月刀来说,宝刀是好,这点周仓也知道,但他顶多只能仗着力气大,当个活动刀架子帮关云长提着;真要使用它来过五关斩六将,还得靠关公娴熟的刀法才成。影响这一代人的“那些自高之事”,不外乎科学主义、共产主义、民族主义、进化论、后现代主义、新纪元运动等等,总之都是要高举自己、否认上帝
。它们如此猖狂,不是神的道没力量攻破坚固的营垒,而是我们往往对神的道连知都知不全,遑论使用,更别提用得熟练了。
华人教会向来有敬虔爱主的美好传统,一般不会扔下仁义的道理,去跟从新派神学的谬论;但最大的缺点却是不熟悉仁义的道理,不重视教义性的、系统性的解经,无法在圣经的根基上建立起纯正的、整全的、有能力批判俗世文化的信仰体系。倘若我们对神的道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怎能据此看出世间学说主义的要害,又怎提得起圣灵的宝剑攻破它们、将人的心意夺回呢?
两千年来,从古教父、大公教会所制定的信经、宗教改革以迄今日,基督教的教义乃是众多先贤以敬畏与敬虔的心,根据整本圣经的启示,经过千锤百炼所凝结出来的。我们站在教义的这个高度上,解经时就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不会出乱子谬讲神的道理。为此,我们呼吁基督徒不但要读圣经,也要读教义、研经方面的书。因为教义的把握越准确,神的话语就抓得越牢;神的话语抓得越牢,对世界的问题就看得越清楚,越有能力作神国的精兵,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来6:1)。但愿我们都有这个异象:我们这一代基督徒所领受的福音,要使不信神的中国人感到羞愧。我们要熟悉仁义的道理,不但自己心意更新而变化,更担负起文化更新的使命。借着福音真理的传讲,以及信仰与科学、信仰与文化等等讲座的析辩,让那些知识份子、文化精英因为不得不承认世界的败坏而感到羞愧。不是为了我们自己想出一口气而要将他们比下去,而是为了神的荣耀,要将他们的心意夺回,使他们都归顺基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