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一个清华学生留学香港后对人生的思考

一个清华学生留学香港后对人生的思考

----名校就是名校,可见精英阶层的存在是不争的,难得看到那么清明的文字

写的是真的很好的,今天看的两篇文字都特别有感觉,一个励志,一个醒身。。。红字是此文原来带着的,蓝色的字是看过了这些话跟自己产生了共鸣所以标注上来的~~~~~这也是为什么不分享而是自私的保留的一个原因~~~~~~也算是一篇蓝色的日志吧~~




98 年本科毕业,又顺利地被保研,当时的我只是一个憨憨的书呆子,纯洁的如同高中生,在清华这种和尚庙一般的理工学校里呆了四年,女孩似乎是山下的老虎,神秘 得让我一见就脸红心跳。未来是什么对于我就是“读完研再说”,反正成绩还行,不读白不读。天上掉了馅饼,用我的兄弟的话来说。香港正好回归一周年,教育部 要选派一批本科毕业生去香港科技大学读研,以加强两地的教育和科研交流。清华当然要占不少名额,系里的几个牛人去了美国,所以这个饼就掉到了我头上,确实 是个不错的饼,不用考G、考托、全额奖学金,连什么手续都是学校和教育部包办了,我分文不花,后来香港科大的联络人抱怨中国的办事效率和程序烦琐,至于怎 样的麻烦过程,我至今都一无所知。
香港科大
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来到了香港。依山傍海的科技大学美得如同世外桃源,现代感的建筑更让我们爽眼。当时的一个哥们说:“妈的,就是用银子在荒山野岭堆出来 的,这样的物质条件算是让我满足了。”后来得知就是亚洲最美丽校园,倒也丝毫不怀疑。据说是香港政府感到了贸易和服务的优势正受中国沿海城市的挑战,而科 技就是竞争力,就下了狠心投钱建了这学校,请来了学者。耗资400亿港币,相当于微软公司一年的纯利。组织的参观,教授的讲话,英语的培训很快就过去了, 当时的新奇兴奋也褪得干净,每天面对这青山海景,最后也麻木得没有感觉了。由此可以推测娶一个漂亮老婆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不是为了炫耀。教授大多是华 人,台湾和大陆出身的不少,反倒香港人是少数派,很多都是在北美的名校里拿了PhD,奔这里的高薪来了,他们的PhD头衔总要和名字相片挂一起,挂一辈 子,Harvard和Standford之类的当然就香了。正教授可以一年拿到一百多万港币,也就是一个月可以买小汽车,比一般的美国大学高。知识真的值 钱了,让我们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有回和教授们吃饭,谈及大陆大学教授的待遇,他们就感慨:“知识分子真被廉价到了可耻的地步。”我们也无话可说,反正不 是我的错。然而钱不是好拿的,很多教师正是三十出头,教授职称还未到手,和学校只是几年合同,其他的学者也不断在申请进来,所以压力颇大,辛勤程度比公司 打工仔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自己做学问要紧,培养学生的事就要往后排了。刚进来时很多教师和我们亲切讲话,之后就不见了,好久不见就不认得。研究生当然有 导师的,只要自己不去找他,他是肯定不会找我的。上课之后就是绝对的自由,当时自由得很是惬意。
萧伯纳说人生的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 这 话的确是部分的真理。当我住在这绝世美丽的地方,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商店买东西不用担心付不起帐,可以任意的支配自己时间时,最初的半年里,却发现情绪每况 愈下。西方化的建筑设计将个人的所谓privacy保护发挥到极致,进了宿舍就基本感觉不到他人的存在,同单元的人也有独立的卧室,大家都是进了房,将门 一关,隔离了,谁也不好意思去敲门。刚来时认识的一伙人,后来发现根本遇不着,如同消失了一般。同住一起的是三十好几的叔叔级人物,偶尔可以说上一两句 话,却永无可能说很多。大家都像是住在不同的空间里做研究,忙碌的无瑕顾及他人。
平心而论,对于一个成熟的研究者,如果他有确定的目标和兴趣,对生活人生都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准备投身科学研究中,那么这里真是一个好环境。但是我种茫茫睁着无知的眼睛的毛头小子,却是完全另外的感觉。那种茫然的苦闷感觉真是难以描述,找不到人玩,只是将窗户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不停的喝水,仍然感觉不舒服。
怀念在清华的破楼里相互串门打闹的日子,怀念抱着篮球在走廊里叫一声就应者云集的日子,可是怀念解决不了问题。以孩子的心理去进入成熟严谨的环境,不可不说是一次考验。
多 年的功利教育的辛勤培养,我一路顺当地走过来,发现完全的上当。我在成功的通过了一次次考后,最终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通过这些占距人生的考试,这个所谓的 优秀学生只是在不停地让自己去符合那个“优秀”的外在标准来麻痹自己的虚荣心,而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却一直没有存在过,没有发育过。我学的任何课程都无法帮我解决当时的苦恼,那么每天学那些微分方程又是为了什么? 还 去为了父母的微笑,人们的赞许吗?年年得奖学金的清华毕业生是了这么一个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对社会毫无接触,二十出头,可是见 女孩子就一身不自在,会解各式各样的方程,却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硕士博士的路就在眼前,可是不知道还应不应该这样走下去,这状态难道就是我的追求?一个 智商还不错的人努力多年就变成这样?
这是一个问题,很早就有了,只不过太晚地暴露出来,我相信这样的问题依然将被很多师弟师妹们面临,我相信在清华依旧有很多像我当年一样的学生。当看到他 们天真的讨论: G 2***, 托 6**,GPA 3.*, 学校名次Top **, 仿佛几年的辛劳就只为那么点数字,人生的终极标就是goabroad. 我无法不为他们忧虑。这也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没有对做研究的真正兴趣,但是用尽了精力去获得一个去国外做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洋溢在 掩饰不住的喜悦里,甚至对人生毫无真正规划,对自己的兴趣一无所知,为出国而出国,那将在告别父老乡亲后去迎接苦闷的开端。
香港的学生很实际,决大多数本科毕业就去赚钱,三十之间为结婚买房奋斗,如果告诉一个香港人说你二十八了还在读博士,他会觉得你很失败,可能是根本不会 赚钱。而留下来读博士的香港学生,就是真的很喜欢作研究的人,扎实地做事,他们的认真让我们一批朝三暮四,心猿意马的大陆学生汗颜。
生活在香港
都说香港是弹丸之地,其实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也不算小,不过大多是山,可利用的地方不多,很多商业区都是添海造出来的。亚热带的气候,又在到处是山和 海湾的地方,风景当然好。香港的气候比北京舒适一万倍,冬天冷不了,夏天也不太热,甚至没有明显的四季感。只是上半年天气有些潮。成天都有湿湿的感觉,北 方人有点受不了。
香港的交通极其发达,公共车从不拥挤,也很少堵车,可是香港的道路比北京的窄得多,车也不会少,布局和管理更好而已,看来北京走向国际化还须努力。这里 是名符其实的购物天堂,东西也不算贵,电器和服装可能比北京便宜,特别是国际名牌,由于没有关税,肯定要比大陆便宜。所以不必带很多衣服来,足够便宜了。 但是服务业,比如吃饭,理发,涉及到员工劳动和地租的就要比大陆贵好几倍。可以随便往来深圳也是在香港的一大好处,一天可以轻松来回好几次,在香港读书的 学生可一得到香港的临时身份证,加上护照上盖个章,就可以自由出入境了。
常有人问及香港的影视明星,可是到了香港就觉得那些人也只是打工仔,背后是更有影响力的老板,一旦老板不想捧了,明星就会很快消失,新人会取而代之。看到他们卖力地载歌载舞,其实也是生存需要,在商业社会里那是绝对的驱动力。
香港的金融和资讯服务相当发达,在所谓第一世界里也算相当突出,可以很便宜的享受到信用卡,电讯,互联网服务,因此有些人在香港呆久了再回来反而不适应了,主要就是这些方面,当然还有其他制度等软件原因。
说到学校的生活,物质条件比国内任何大学好,甚至条件好过美国不少学校,香港的学生很少住宿学校,所以一到周末放假学校就很冷清。通常大陆学生独享学校 设备,偌大电脑房和运动场,舒服的游泳池,都有不少美好回忆。学生宿舍条件不错,可以做饭,自己做比在餐厅里吃来的便宜,所以大陆学生会乐此不疲,周末常 三五成群,做吃的为乐。餐厅里中西餐都有,中餐以广东口味为主,忙起来时以营养为重,口味不对也只能将就吃了。
现在在香港的大陆学生不算多,总共有四五百人,各个学校都有学生联谊会,是比较松散的组织,也有一些机会认识朋友。周末会组织放放电影,搞舞会。临近考试或论文时,谁也没心思搞活动。香港的学生很好打交道,在成熟的社会里长大的人,心理相对简单且好玩,不像一些大陆学生常常过分盘算自己的明天,将自己逼的很累。 他们对大陆也渐渐感兴趣,虽然他们常常不知道湖南和四川,只说得上秦始皇和毛泽东。只要主动点和他们交流,是可以结识不少朋友的,粤语不是障碍,很多人可以听普通话,而且,广东话不难学,不留神就长进不少。
关于工作机会
很多人就终于跳到北美去了,大多还是接着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只是跳板。
在香港留下工作的机会不多,如果在进香港的第一天了解这一点,是有好处的。也有回祖国的,我就是,所以我在这里写文章了,看到很多朋友询问去香港读书的问题,作为过来人,就写了这些,如果能给这些朋友提供一点有益的信息,就很满足了。
上次写了文章发表在海外学子版,很多朋友给我回信,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真的没想到过自己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影响。留学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几乎是一个脱胎 换骨的过程,在一篇文章里是不可能都讲完的,所以我再写一个续集,好莱坞搞续集纯是为赚钱,我呢是什么都不图,万一有ppmm看了之后找我,最爽不过。将 心底里的一点点“龌龊” 都暴露出来,可以痛快讲了。
凡事都是虚空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难免在神情上都多一丝生存紧张,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尤其让人感觉到这一点。看不到出自内心的笑,连谈话时也似乎只有一个主题:今后有什么打算?每做一件事,都在问自己:对我有没有好处?
坦白的说我自己刚到香港时就是这样,只觉得自己多么没着落,无根无底的飘在他乡,我要努力啊,绝不可浪费自己的任何精力,房子,车子,名誉,地位,还有漂亮老婆,我什么都要啊。 要学最能给我带来利益的东西,去做最有利自己的事情,直到我成功。 当时我就是这么典型功利 ,到现在我都想这样痛骂自己。
数学指出函数的极大值往往在最不稳定的点取到,人追求极端就会失去内心的平衡,到时候就不难体会到数学原理的深刻。 我很快让我的功利心理逼到无路可走了,对所学的东西怀疑,担心自己变成书呆子,对自己有信心,找不到真正的朋友,找不到让身心平静的乐趣,每天都在心潮起伏。 最后我去找学生辅导员。愚蠢的诉说倒不多提了,不过我记得他大胡子的脸有了微笑,眼睛里放出宽容而温和的光。他告诉我觉的我很有意思,他第一次遇到这么坦白的学生。“那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你怀疑得很好。“之后就翻出圣经来,给我读某些章。
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 竟是圣经里的话语。那是我看到的最为震惊的一句话,也是我后来觉得最深刻的一句话。中国人很难理解,对在功利教育里熏陶过来,缺少人格教育的中国学生,更无异于晴天霹雳。成绩,offer, 学位,这样那样的好处,每天拼命算计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假设你突然死掉,世界将会怎样?世界将一样绚丽,地球转的一样快,太阳系每天在宇宙中换一个位置。大海还是大海,波涛还是波涛,一样的花开花落 , 潮起潮落。你的亲人可能会掉眼泪,但是周围的人在三个月内将你忘个干净,那是你曾经那么在乎他们怎么看你的一群人啊。如果上帝存在,在他的眼里,你是多么 可怜的小虫子,在活着的短暂岁月里,在最美好的青春里,都不曾快乐过,用尽心力去聚集一大堆外在和心灵没有关系的小东西,只是出于对未来的没有信心,小小 的心灵在接近熄灭的一天还在发出那个愚蠢的声音,让你忙碌,让你忧虑的声音:我要,我还要。天底下充满了这样的小虫子,当一个离开了,又有一个来了,做着 同样的事情,汹涌着同样的小小念头,受着同样的煎熬。于是上帝要感慨了: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已过的世代,无 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
                                           ------圣经 旧约 传道书
我不是在传教,当时的辅导员也不是在传教,但是让我立刻看到自身的渺小,物质追求的虚妄,内心的愚昧。看看资本主义的学生辅导,是不是比我们这边高明多了?马哲曾帮助过我们什么?
不要忧虑
“不要为明天忧虑,天上的飞鸟,不耕种也不收获,上天尚且要养活它,田野里的百合花,从不忧虑它能不能开花,是不是可以开得和其它一样美,但是它就自然的开花了,开得比所罗门皇冠上的珍珠还美。你呢,忧虑什么呢?人比飞鸟和百合花贵重多了,上帝会弃你不顾吗?”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在等美国 offer 的时候,常常梦到接到牛校offer, 过度兴奋到醒,更为郁郁,感慨“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样的故事大家听了不会太惊诧,由此不难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进中举了。而得到offer的人到了海外,往往要经历更多的梦醒时分。
为什么活得这么累?生命本是如此美丽,连飞鸟和野花都可以尽情地享受上天的恩赐,而这些有高等思维的聪明人,却活活让思维搞得神情郁郁,哀声叹气。
常有人感叹西方人笑起来那么真实,那么出自内心,探讨起来,又归结到他们更有钱,他们的社会更发达。可我觉得那不是原因。原因就是他们比中国学生更接近 飞鸟和野花罢了,更接近《阿甘正传》里的弱智罢了。他们更天真,相信那个万能的上帝会永不遗弃他,所以他们可以少想很多的问题,反而过得更顺利,在团队里 表现得更凝聚,因为过分的私心是无法向大家共同的上帝交代的,他们可以很快做出一个Microsoft,一个Dell,但是大家可以看看中国的北大方正, 联想,新浪,管理层一年的地震比台湾还多, 这么多年来,连冲出亚洲的野心都没有真正实现过。 这难道不是上帝给西方人带来的好处,耶稣说信我就可以得救,不管这个上帝是不是虚拟的,但他在事实上填补了人性的巨大空白, 人家的Microsoft就证明了他的存在,正如计算机的虚拟内存,尽管虚拟,但事实上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国学生总是怀疑这个看不见的上帝是否存在,更在私下里说,他对我能带来好处吗?其实中国人什么都不信,只信好处,从古时的考八股起,读书就是为了好处。 因此,大家每天活在害怕没有好处的忧郁里,想靠自己小小的思维,在着巨大的世界系统里去谋取好处,上帝忍了泪水,背过脸去。
思维的无奈
我并不主张虚无,尽管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尽力去指出物质追求的虚妄。正如萨特认为,人生本是本无意义,但是怎样摆脱虚无却是有意义的。 王朔的意义在于砸碎那些没有意义的假崇高,伍迪.艾伦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指出人生的荒谬。 如 果一切都是那么可笑,我们怎样面对每天的24小时?但是活着就是这么简单,它只是一个过程,简单而自然地发生,以至于任何干扰和关注都是多余。就像飞鸟掠 过天空,野花静静地开放。能把什么东西叫做现在吗?你能占有什么东西吗?一切的意义只在时间的流动的河中。就像一团火,哪个燃烧的过程才叫火,一旦过程停 止了,火不存在了。人的思维在作怪,它是一个双面的东西,它不总是带给我们好处,虽然我们对它有那么多自信。思维在很多时候严重地干扰了那个自然的生命过程,它在想单个的状态好不好,值不值得,合不合规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所以我们很快变得不快乐,不安稳,再也无法享受那种自然的喜悦了,正像被摄像的人,他的表情立刻不自然起来。 恐 怖片里的鬼魂可能一直不曾出现,人们却开始牙齿打颤,是被自己思维折磨而已。学计算机的朋友肯定知道操作系统将一个进程悬挂起来的意思。人的那个蠢笨不堪 的思维,凭什么要常驻内存?它那么长期的运转,又真正解决了多少问题?为什么不在必要的时候悬挂它,去享受生命的自然?明白这一点将改变你的生活,思维会 使你陷入矛盾,很多时候它是多余的,用心去体会,甚至用毛孔去感受就足够了。当你不再判断,不再分辨,不再比较,不再权衡,你就立刻、和谐起来。“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时,还用考虑什么呢?“此间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连言语都是多余,因为言语来自思维。佛陀的捻花一笑,详和的神情,虽静坐,似乎 已飞跃世间一切,他坐在了那个生命的根本之上, 再也没有一丝的不和谐。
读书的时候,我常常到海边听涛声,坐下来看着太阳落下,那会是我一天最美好的时间,当太阳没下去,晚霞渐渐褪去颜色,波浪依然轻轻拍打岸边,幕色从四周 将我围过来,静默中我会在心灵里升起喜悦,感觉到冥冥中那个永恒的力量,它在紧紧将我抱住,天地万物和我一样同在,也被温和地抱着,我将永不孤独,永不伤 心,永不绝望,因为那力量就一直在那里,将永远在那里,我是它的恩赐,我的灵魂从未像那时一样枝繁叶茂,内心从未像那时一样宁静和谐。
我不用去分辨那种力量,是上帝也好,上天也好,老子说的道也好,有什么关系呢?分辨只是是思维常干的蠢事罢了。 所有的心灵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相信所有人都有那个和谐的状态,就像收音机有那个频道一样,只不过太多人没有调到过。 太 阳,大海,清风明月,鸟语花香,生生不息的物种,是多么大的恩赐啊,只在我们断暂的生命里才可以感受到,可是太多的人从不念及。他们将自己全部地交给了少 得可怜的脑细胞,心灵交给了那个拙劣的 CPU,时时刻刻在做狭窄不堪的运算和判断,所以才会长时间挣扎焦虑,只看到85分和90分的区别,5000元月薪和10万年薪的不同,牛校和烂校的分 辨。所以“郁闷”,“无耻”,“倒霉”,“不爽”,“急”,这样的词汇就开始在嘴边泛滥了,就像破电脑的出错提示一样多。
本没有打算再写很多了,关于人生的刨根问底本来就是沉重的课题,无异让学业繁多的学子们再怀疑自己,平添忧虑。倒不如多说点逗乐的事,每天多嘻嘻哈哈一阵。
前不久见到北大的一个女生,说我前面介绍香港的文字很实用,后面的文章就越来越看不懂了,可以理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 像我一样想这些问题的,特别是女 孩,一天多说几声“挺好的”“好温馨哟”就算过得不错了,古今中外都不曾出过一个女哲学家。 但是,这位未曾谋面的北大师弟在等我的续集,谢谢你,xmdl(阿扁鱼), 我不愿让你失望这一篇是为你而写的。
我们看的人文书前面提到的女生就问我,在留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回答是长了见识。就像在小地方呆久的人出来见了大海,这个收获大得很。 所以我渐渐地学会 了真正的谦虚态度 ,越来越承认自己所可以理解到的,可以认识到的只是这世界的太小一部分。 在我的脑力范围外有太大的空间,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每个人 都对自己有过多的自负,每天都在或多或少的干着作井观天的蠢事,争论着盲人摸象的争论。
清华北大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想,很多来源于图书馆的人文书籍,因为喜欢读书的学生多半在那里搬书回来看。可 是那些书多产于七十,八十年代,基本上是被一把姓马的刀阉割了的太监式的书,我不怕得罪人。怎么阉割法?举个例子,“总体而言,宗教是唯心的,错误的世界 观,被统治阶级利用来麻痹被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从此,你知道了这一点,你么读释迦,读耶稣,读老庄,都觉得如同太监一般阴阳怪气。
在红色的年代里,马刀所向无敌,包括孔夫子到孙中山,从曾国藩到蒋介石,都少有可以逃脱的,因为他们有“阶级局限性”。
但是我到了香港,就看到了很多台湾的书,很多香港的书,原来这些书本不象太监的,甚至不比姓马的书少阳刚之气,可以读得让人忘食,哎,可怜它们的被阉。 这些都是我以前脑子以外的东西,所以我立刻知道要谦虚了,人总是受着他的经历和环境的巨大局限,他甚至不意思到,没有选择地被限制隔离着。
耶稣呢,用我们的眼光看,他太失败了,没有妻子,没有儿子,没有房子,没有财产,没有地位,最后还要被钉死,他只是游走于四方去救助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有余的眼光 总是看到了世界的外面,因为他 到过更高的维度里。
庄子至今看来还是活得最浪漫最洒脱的中国人,他是超脱的同义词,他也是高维空间的蚂蚁。
去读他们,去体会那种来自另外一个维度的智慧的震撼 ,尽管你可能无法改变无奈的现实,但是可以深刻地改变自己 ,尽管无法摆脱沉重的肉身,依旧无选择地活在平面上,但是,心灵获得了自由。愿意升起你的心灵吗?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我们永远只能是自己 ,卢梭说的,对于整个世界我微不足道,但是我对于自己确是全部。 事实上我们只对于自己重要,如果我死掉了,没有几个人会在三年后保持对我的记忆,如果我痛苦,没有几个人会有真正的同情,因为太难了,每个人都无法了解我的意识。所以我们要独立,活着就是成为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去寻找自内在的完美与和谐,去实现句那没有选择的话: I am who I am。
Simply because I am not and can not beanyoneelse.可是我们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忘掉自己,去变成一个称为标准的人,不是这样吗?从小学起我们就要评三好,树标兵,学雷 锋,学赖宁。老师总是看到我们的恶习,“你那样子不合行为规范,不可耻吗?”
到了大学,我们又自由了多少呢?我们依旧看别人,看典型,看所谓成功者,我们依旧活在要忘掉自己的标准包围中,去bbs看看,似乎所有人都统一了口 吻,GRE 2400,拿了牛校offer, 签了著名外企,找到了ppmm,牛啊,羡慕啊,爽啊,历史走到了21世纪,北大和清华人只剩下一副面孔了,每年招了很多新生,最后就剩下了一个。
比较是有意义的吗?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全部主宰,为什么要什么都和人家比才可以找到意义?为什么当别人考G的时候,我也一定要考,为什 么考不过2200就要郁闷?为什么billgates成功的时候,我也一定要学计算机?可是自己和别人是多么的不同,些不同难道可以在一些欲念的驱动下轻 易的忽略?
崇拜是有意义的吗?明星是需要那样追捧的吗?中国的那支烂球队是需要那么多关注的吗?
当我们倾注希望的时候,他们借此赚到了更多的银子,活得更加嚣张,更加让我们失望,我们是在给富翁们献爱心,爱心那么多,为什么不献给需要爱心的更多的人们,为什么不献给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
当我们崇拜自己,热爱自己,追捧自己,关注自己,我们就都也是明星了。 这样盲从将无法发生,起哄将无法发生,个人崇拜将无法发生。这个意义大的很,至少大跃进将不发生,文革将不发生,我们的经济有可能早三十年走上正轨,现在我们不需要拼命飞跃重洋,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就不要象现在一样,在亿万人没有工作时还竭力吹嘘7%的GDP增长,就像阳痿的人,为了脸面,郑重地去声名:请看我浓密的胡须,年增长率7%。




不 知道多少人可以耐心有共鸣的看完这个帖子,但是看完后却激动的想向每个好朋友推荐。关于人生的追求、香港的开明及其他、大陆人被蒙蔽太久、海外学习生活的 好处和收获、是否出国以及为了什么出国,好多好多曾经是我想过滴为之郁闷过滴,幸好有留美归来的老师点拨,有Joe的严厉“质问”,才让我度过了当初的挣 扎和煎熬,如今的心境已经远离那种浮躁和焦灼了。因为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懂得珍惜和付出,因此每一天都很开心。这一篇帖子真的是让我看到绚烂浮躁下面自己真正缺少什么 ,好好珍藏!有机会还是要出去看看好好体会。(转帖原文附带,未删除 .

TOP

非常好的文章,谢谢共享!保存了慢慢读 .

TOP

于人生的追求、香港的开明及其他、大陆人被蒙蔽太久、海外学习生活的 好处和收获、是否出国以及为了什么出国,好多好多曾经是我想过滴为之郁闷过滴,幸好有留美归来的老师点拨,有Joe的严厉“质问”,才让我度过了当初的挣 扎和煎熬,如今的心境已经远离那种浮躁和焦灼了。因为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懂得珍惜和付出,因此每一天都很开心。这一篇帖子真的是让我看到绚烂浮躁下面自己真正缺少什么 。。。。
++++++++++++++++++++++++++++++++++++++++++++++++
================================================
++++++++++++++++++++++++++++++++++++++++++++++++

.

TOP

回复 3#小猫宝宝 的帖子

收藏了,留着慢慢的品。.

TOP

97年先生的一个同学在香港科技大学做研究,我们路过香港的时候进去逛了一圈,确实不错。文章慢慢品,多读几遍 .

TOP

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懂得珍惜和付出,因此每一天都很开心。这一篇帖子真的是让我看到绚烂浮躁下面自己真正缺少什么 。

这句话太棒了!!!!!! .

TOP

文章太浅, 我老了..

TOP

懂得珍惜和付出,因此每一天都很开心。这一篇帖子真的是让我看到绚烂浮躁下面自己真正缺少什么。——真棒。.

TOP

看完了,人活一辈子,如果无功无名无利,至少开开眼界也是好的..

TOP

只是到了惑的境界,还没有悟。
有那么点点悲观。

一个慢慢成长的孩子的话。
多年以后看自己的这篇文章,你自己会看到自己多么的青涩。.

TOP

回复 7#xiaomin 的帖子

同感!只是一个青年人在他那个年龄段应有的迷茫、失落和批判精神,无论他是不是清华子、是不是在香港。

[ 本帖最后由 vivianda 于 2009-2-23 12:13 编辑 ].

TOP

很不错的文章,赞一个!.

TOP

看来住在依山傍海的地方的人都喜欢独自看海 曾经住在美丽的厦门,也喜欢一个人坐在沙滩上看海,看潮起潮落,心里偶或有一丝的空灵
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
孩子们学会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TOP

。。。。。。能够不断感悟自然是好的。
只不过,感悟也要条件和境界的,若没有年少时的艰苦奋斗,恐怕连感悟的机会(chance)都没得。有正必有反。
成长的过程中,懂得相对地看待问题,懂得宽容(包括对他人的一切言行),保持心态的平和,走出去,比较容易掌握一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希望能让小虎去港大。(太远的地方实在不放心女孩子去...).

TOP

好文章!读了一遍,还要慢慢品.

TOP

我发现很多上海人,包括BB、MM和孩子,都不愿离开上海,不要说工作生活,就是上大学也不愿去外地。
很不理解。
等我家丫头大了,她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只要她有这个能力。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外面的世界很大也很精彩,应该多见识见识。.

TOP

回复 16#cks_gs 的帖子

这个想法当然是好的,如果遇到男孩子,我甚至举双脚赞成的
如同“女孩贵养、男孩贱养”的思路,
对于女孩子身处异乡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安定,尤其莫过于寂寞、孤单与胆怯,并由此发生点什么意外,.......来不及展开联想,我,还不如留她在我的身边。
养大孩子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她能够有远大理想、有超人的头脑和难得的机遇固然不错,但是与她的平安、健康、幸福(安稳的)相比,真的也算不了什么。这是我作为一个眼光短浅的母亲的心里话。.

TOP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 亚里斯多德
学会思考。我想这也是上文提到的抵达“高维度”空间的要义.

TOP

嘎长阿!   不思考也罢.

TOP

我想作者是说存在就是美丽的.

既然来到世界上,不要太在意得到什么.
活着,快乐的做自己.
每个人头顶上都有一个自己的天空,.

TOP

楼上有位爸爸还是妈妈说得对,如果这篇文章的作者没有大学里的埋头苦读,可能还不会有这样的领悟。量变的积累才能形成质变吧。
文章当然是很好的,也转给朋友看了。自己也曾经历类似的思考,但是关于怎么做,还是没有定论,还是在想,该怎样才是最好吗?如果只涉及自己,或许可以不那么计较得失,可是涉及孩子的将来,又怎么可能不反复思量。.

TOP

认真地看,仔细地揣摩每个人心态,人生百态,蛮有意思的..

TOP

回复 21#applepie_2005 的帖子

这点我不同意。没有在大学苦读过,对人生就没有这样的领悟吗?我看过很多自学成才,对人生有精辟见解的人。
只能说,这位学生过去的世界太狭窄,学校的人文教育太差,使得他的领悟晚了些。不过总算也在年轻时领悟了,不枉此生。.

TOP

回复 16#cks_gs 的帖子

哈哈, 我就是那个不愿意离开上海的人.每次飞机降落在浦东国际机场,我都觉得非常非常亲切.没有原因...
我鼓励孩子走自己的路.即使她要去我很不喜欢印度,那也是她的选择.如果她啥地儿也不想去,我也不勉强.
我非常理解那个年轻人,由于他一直忙着赶路,忽略了灵魂早已被甩在他的身形之后.在顿悟中,他学会静静地等待他的灵魂赶上来.还说明那个年轻人成绩虽然好,但以前不见得拥有那读书人特有的庞大的精神世界.往往拥有精神世界的人会更富有(虽然可能很清贫)....

TOP

回复 23#子玖妈妈 的帖子

你说的有道理,因为我就认识你所说的这种人,当然也是上过大学的,但是是非常普通的大学非常普通的专业,完全是靠自己的学习达到较高的人生境界。我想我们只是在强调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我所说的意思是,并不能一味否定苦读的教育模式和中国的教育,比如说,同样是这个学生,如果他不是有现在的经历,是不可能这么快领悟的。所以他如果认为自己以前的低头苦读都是虚无和毫无意义的,那说明他还是没有真正的领悟。人是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存在的。而且我想那些从小信奉基督的基督徒,在听到那些话的时候,领悟未必有他的深刻。
特别同意上面一位mm说的,他只是惑了,却还没有解惑,如果子玖妈妈能谈一下如果是你作为这位学生,怎么做才是真正的悟了,在下洗耳恭听。欢迎交流.

TOP

回复 25#applepie_2005 的帖子

基本上我认为我们原先的教育称为狗屁,也不为过。除了可以让我混口饭吃,实在没有任何启迪我、帮助我认识生活的作用。而教育本身应该承载更多的功能和责任。很不幸,现在教育也没多大改善;幸运的是,我自认为,目前自己还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帮助。
我觉得这位学生是很真诚的说出了心声,因为他有这样的际遇可以打开自己的眼界。这位学生之所以还没解惑,其实是因为他的生活面还是太窄。人生本来有很多种生活方式,不是只有一种。每一个人选择自己愿意的道路,也尊重他人的选择。这位学生应该思考并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并为之努力。这就是一种悟。
我儿子说他长大愿意成为一个基督徒,我说:“好啊,你可以把几种宗教都了解一下,然后自己选择。”我女儿因为吃素,别人送了一堆佛经给她,学习之余,她也会拿来翻翻。我对此都持赞成、鼓励的态度。年轻的时候,应该多接触这个世界各个层面,不要自我局限,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TOP

回复 26#子玖妈妈 的帖子

很高兴看到你的回复。
其实人生要真能悟道的真是少之又少吧,包括很多有智慧的人,最后皈依佛教,都是在寻求一种寄托。更多的人,要是从来没惑过,可能反而会比较幸福。
也许这种教育,还是要靠家庭的影响和自己的领悟。寄托于学校是不太现实的。.

TOP

回复 25#applepie_2005 的帖子

喜欢崇拜名人,追求金钱和功名,只要你觉得这是你想要的生活方式,去做也没什么。我不觉得这丢人。如果你觉得自己更愿意过闲云野鹤、逍遥淡泊的生活,那也没有什么不可,人生如戏,何必那么认真。只要这是你自己思考后的结果,我觉得怎么活,都是个人自由。.

TOP

回复 27#applepie_2005 的帖子

这点我同意,寄托学校是不可能的。
我记得我孩子小的时候,我就鼓励他们去那些很有钱的同学家玩,我要让他们了解,这个社会是分阶级的。有些人的有钱,你想象不到。那么出身普通的你愿不愿意以后过那种生活,自己选择。而我能提供的费用只到大学。
总而言之,有些生活的面是需要我们家长为孩子打开的,这样他们才会对生活有自己的领悟。这比那些虚假的教育要有用多了。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2-25 23:0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2-25 22:55 发表
喜欢崇拜名人,追求金钱和功名,只要你觉得这是你想要的生活方式,去做也没什么。我不觉得这丢人。如果你觉得自己更愿意过闲云野鹤、逍遥淡泊的生活,那也没有什么不可,人生如戏,何必那么认真。只要这是你自己思考 ...
中国几千年也就出了一个陶渊明,人啊,要想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真是不容易。.

TOP

回复 30#applepie_2005 的帖子

是的,象我们这代人,基本上都是稀里糊涂、被迫的走着一条生活的路。怕是怕我们下一代还是如此。.

TOP

回复 31#子玖妈妈 的帖子

人生的境界很多种,每个人能走到哪步,只能是看修养和造化了。
不过郑板桥说了,难的糊涂,比难得糊涂更难的是一辈子糊涂,呵呵。.

TOP

每次去了漕溪北路200号,我都感悟到很多,可是没几天所有的感悟都。。。。。.

TOP

引用:
原帖由 cks_gs 于 2009-2-24 09:49 发表
我发现很多上海人,包括BB、MM和孩子,都不愿离开上海,不要说工作生活,就是上大学也不愿去外地。
很不理解。
等我家丫头大了,她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只要她有这个能力。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外面的世界很大也很 ...
因为上海是很多人来了不走的地方.

TOP

猫老师,这文咱借去发给咱家表妹了,咱表妹夫当年也是这一波滴,现正在E国高就捏

不过I AM WHO I AM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晚咯,咱家孩子小五,现在也正想这事捏,但估计立足点不同,想出的答案也不太同咯

[ 本帖最后由 hance 于 2009-2-26 12:44 编辑 ].

TOP

[quote]原帖由 cks_gs 于 2009-2-24 09:49 发表
我发现很多上海人,包括BB、MM和孩子,都不愿离开上海,不要说工作生活,就是上大学也不愿去外地。
很不理解。
谁说的,只是去的地方没上海好。人往高处走嘛。如果有好的地方、好的环境,为什么不去呢???上海人是上过当的,以前的工厂整体支内、上海支青,去了,支援了,现在老了,都不能回来,是怕了,不能再上当了。.

TOP

好象在美国上海人比例很高的.

TOP

如果为了生存挣扎的时候估计也想不了这么多,也没这个时间精力思考这个啦。飞鸟和野花经历了生存选择,费尽多少波折存活下来,才能飞过天空,开出花朵,人不也要经过筛选淘汰么,只是方式不大一样罢了。
飞鸟争虫子,野花争土地,人类的这种竞争也是争夺生活资料,强壮自己,强壮后代,不仅从体格上,还有精神生活的丰富上,所有的生物为了使自己的遗传基因能够留在世界上,各显其能。
这是我纯粹从生物学角度看待生活这么一个大的不能再大的话题。
任何一个哲学命题都有局限。所有的人类都照老庄那种方式生活,就没有今天的高楼,桥梁,工厂,电器,信息网络。人类今天取得的所有成就,包括做得所有拆烂污的事情,都只有一个动力,欲望。最基础的欲望是生存。按照马斯洛的说法,是需求,5个需求层次一层高过一层。于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就来到了我们当下,孩子们在学校一派和平的朗朗书声中互相排名次进重点,父母们在单位笑颜如花晋级涨工资讨好上司同事。
人生如梦这样的话就一而再,再而三的说了又说。再然后就出来这么个思考人生的好孩子,突然发现了人生的大智慧。.

TOP

照我粗浅的看法,人活一生,需要的东西很多,物质条件不用说了,是最基础的,还要亲情,友情,爱情,事业,还有名利。只拥有一样两样,活着明显会有痛苦,也许还是非常痛苦。大多数人都在为拥有其中的一些奋斗。可谁能说我可以把这些好东西全占了?这个,突然想起十全老人,也许他可以吧。
人活着,不断地为各种各样的事情烦恼着,痛苦着。人在世界上生存,就像在走平衡木,不能左不能右。把上面说的那些欲望整理归类,前后排序,尽可能的平衡,让痛苦的感觉离自己尽量远一些。还需要好好学习一本古书----《中庸》。

恳请各位不要和我较真!我瞎说说,你们权当瞎看看。.

TOP

真的不知道怎么说了,将近10年前的生活了,感悟也是那个时候,如果作者今天还是这样,真的太可惜了!
从文章中读到了空虚,所谓的感悟,也是一个“空”字,也许空就是一种追求。进入文字就像进入云雾遮障的虚幻世界,走出文字现实世界会告诉你应该吃晚饭了。这时如果吃不到晚饭的话,就会有追求了。那么该文就像雾一样的消去。
结论:只有吃得饱,穿的暖,什么都不缺(包括人生目标。如果没有就属于不缺)的人,才会写这种东西。最简单的解决方法:结婚生子。.

TOP

说不出来如此深奥的道理,但是伴随自己和家人的一直就是:知足者常乐~

[ 本帖最后由 janeqin97 于 2009-2-26 15:40 编辑 ].

TOP

我认识两位台湾朋友,都快50岁了。一位才华横溢,是很多大老板心目中的人才,但因为他个性清高、孤傲,也折损了很多机会。他曾经谈过上千万美金的贸易、澳洲政府的投资项目等,但运气实在是差,眼看要到手的钱都飞了。他年轻时的妻子还怀孕就出了意外去世。他也出过家、剃度过,后来返俗。现在的他穷的叮当响。
另一位在美国留过学,年轻时就是个成功的老板,拥有游艇、房产等。可惜他经商精明,在女人问题上一直出状况,经过N个故事后,他被妻子扫地出门,落魄潦倒。而因为少年得志时对兄弟姐妹刻薄,自己落难时无人搭救。这位老兄经过三年励精图治自己研发了专利,现在在广东意图东山再起。
这两位可爱的朋友现在都很穷,可是我看到的是他们越挫越勇、一直对梦想的坚持和努力。他们经常以王永庆、李嘉城中年发迹的故事激励自己。说真的,无论成败如何,这两位的精神实在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我想说的是,人生怎么可能完美?这两位的人生怎么看都缺的太多了。可他们活的还是很豁达、乐观。有时老天如何安排我们,真的不知道。我想,重要的是你亲身经历并努力完成了这些过程,由此带来的苦最后也会变成乐。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09-2-26 16:25 编辑 ].

TOP

"因为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懂得珍惜和付出,因此每一天都很开心。"好棒!学习!.

TOP

值得深思的问题.

TOP

发新话题